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2020年6月22日,应急管理部副部长、中国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国光主持召开党组专题会议,再次听取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回头看"进展情况汇报,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会议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为做好防震减灾工作,提高地震灾害防治水平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明确了方法路径,是推  相似文献   

2.
正2020年3月27日,中国地震局组织召开全国建设工程地震安全监管检查动员部署视频会议。应急管理部副部长、中国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国光出席会议并做了"强化责任担当依法监管履职全面提升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水平"的讲话,党组成员、副局长阴朝民主持会议,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昆出席会议。在主会场参加会议的还有教育部、交通运输部、  相似文献   

3.
地震应急期关键时间阶段划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我国地震应急救援相关法律法规、预案,以及汶川、玉树、盈江、彝良和海地、东日本等国内外地震应急救援案例的基础上,将地震应急期划分成应急启动、紧急救援、过渡性安置等3个阶段,并对各阶段的持续时间、主要工作及其先后次序进行了梳理.在实际抗震救灾工作中,这3个阶段不是互不相干、相互独立的,而是存在一定的时间相关性.这就需要指挥者对不同阶段的重点工作优先考虑,同时兼顾各项相关工作,保证抗震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4.
正2020年4月7日上午,应急管理部副部长、中国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国光会见中国核工业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李清堂一行,双方就深化合作、共同推进核工业地震安全保障等进行了深入交流。郑国光代表中国地震局对李清堂一行到访表示欢迎,郑国光详细介绍了中国地震局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精神大力推进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的工作举措,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地震部门服务国家重大战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应对2013年四川芦山7.0级强烈地震工作进程的解读,分析了抗震救灾工作进程,将抗震救灾工作划分为应急启动、紧急处置、后续处置和恢复重建等四个阶段,给出了抗震救灾各阶段的工作重点,同时认为抗震救灾阶段的演化主要体现在救灾决策角度、关注重点的转化。  相似文献   

6.
正2020年1月20日上午,应急管理部副部长、中国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国光前往台网中心参加震情分析研判视频会,指导春节期间震情跟踪研判工作,并对新疆伽师6.4级地震后续相关工作做出部署。中国地震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阴朝民出席会议。郑国光要求,台网中心要会同相关省局和研究所,结合历史地震资料和其他观测资料,对新疆伽师6.4级地震震后趋势进行综合分析研判,加强地震灾害风险防控,不断提升防震减灾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7.
《防灾博览》2020,(1):4-6
强化震情分析研判 全力以赴做好春节期间地震安全保障 2020年1月20日上午,应急管理部副部长、中国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国光前往台网中心参加震情分析研判视频会,指导春节期间震情跟踪研判工作,并对新疆伽师6.4级地震后续相关工作做出部署。中国地震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阴朝民出席会议。郑国光要求,台网中心要会同相关省局和研究所,结合历史地震资料和其他观测资料,对新疆伽师6.4级地震震后趋势进行综合分析研判,加强地震灾害风险防控,不断提升防震减灾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8.
李立 《防灾博览》2022,(1):48-52
为贯彻落实应急管理部"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机制,提高我国在搜索与救援领域的国际影响力,2021年11月24-26日,由应急管理部和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OCHA)主办,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承办的2021年国际城市搜索与救援咨询团(INSARAG)亚太地震应急线上演练圆满完成.  相似文献   

9.
《防灾博览》2018,(6):15-17
2018年12月13日,应急管理部副部长、中国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国光带队参观'防震减灾造福人民——改革开放40周年成就展',党组成员、副局长闵宜仁、阴朝民、牛之俊,局机关各内设机构副司级以上干部一同参观。我国是地震灾害多发频发国家,地震分布广、强度大、灾害重。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了'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等一系列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  相似文献   

10.
正2019年9月10日下午,中国地震局举行宪法宣誓仪式,应急管理部副部长、中国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国光监誓,新任职的局机关司级、处级国家工作人员和局属单位领导班子正职、副职领导干部共100人宣誓。仪式由党组成员、副局长闵宜仁主持。现场全体人员齐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随后,领誓人手抚宪法,领诵誓词,其他宣誓人在后方列队站立,跟  相似文献   

11.
正2019年10月10日,应急管理部副部长、中国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国光同志带队前往北京展览馆,参观"伟大历程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党组成员、副局长闵宜仁、牛之俊同志一同参观。局机关各内设机构负责同志、京区各直属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参加。展览以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主题,以编年体为时间主线,安排设计  相似文献   

12.
正2020年7月24日,中国地震局与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核集团")在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应急管理部副部长、中国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国光,与中核集团总经理顾军进行会谈并签署协议。中国地震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昆,中核集团副总经理李清堂、申彦峰及双方内设机构、相关直属单位负责人见证协议签署。郑国光表示,中国地震局和中核集团进一步深化战略合作,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  相似文献   

13.
《防灾博览》2009,(4):F0002-F0002,1
我国地震应急救援工作起步晚、起点高、发展快。 2000年成立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 2001年组建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中国国际救援队); 2002年成立国家地震现场应急工作队;  相似文献   

14.
一年来,中国地震局党组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领导指示批示,按照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抗震救灾的重大部署,落实汪洋副总理主持的联席会议、专题会议要求,带领全系统干部职工凝心聚力、依法履职、积极作为,全年防震减灾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新的成效.  相似文献   

15.
地震应急救援任重道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地震应急救援工作起步晚、起点高、发展快。2000年成立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2001年组建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中国国际救援队);2002年成立国家地震现场应急工作队;2003年中国国际救援队首次出生阿尔及利亚开启我国参与国际救援先河,北京建成全国第一个地震应急避难场所;2004年组建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2005年中国国际教授队执行印度洋地震海啸和巴基斯坦地震国际教授;2006年建立区域地震应急协作联运工作机制,首次举办国际多国地震救援演练;2007年建成国家和省级一体化的抗震救灾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和现场技术系统;2008年建成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教授训练基地并投入使用。  相似文献   

16.
《防灾博览》2018,(5):6-6
2018年9月13日,中国地震局在北京召开电磁监测卫星工程启动会。应急管理部副部长、中国地震局局长、电磁监测卫星工程总指挥郑国光出席启动会并作出工作部署。国防科工局、战略支援部队航天系统部、应急管理部、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航天科技集团、电子科技集团、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22个单位代表参加会议。  相似文献   

17.
正2018年05月28日01时50分,吉林松原市宁江区发生5.7级地震,震源深度13公里,根据地震灾害快速评估结果,可能有人员伤亡,造成千余间房屋受损。吉林松原5.7级地震发生后,应急管理部党组书记、副部长黄明就地震灾情的快速获取、信息报送、舆情引导等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应急管理部副部长、中国地震局局长郑国光主持召开中国地震局应急指挥会议,听取吉林松原5.7级地震应急处置工作汇  相似文献   

18.
正2020年5月9日,应急管理部副部长、中国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国光接受人民日报、人民网等媒体记者访谈,介绍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郑国光介绍了我国防震减灾事业主要进展和后续工作设想。他表示,地震部门将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提高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等系列重要论述,以及防震减灾工作重要指示批  相似文献   

19.
正2020年5月27日,应急管理部副部长、中国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国光就如何处置突发自然灾害,如何提升全民的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接受了《今日说法》栏目记者的专访。应急管理部是一个"年轻"的部门,2018年4月16日挂牌成立,刚刚过了两岁生日。这也是一个很"能干"的部门,承接了包括原属  相似文献   

20.
《防灾博览》2022,(3):30-31
<正>2022年5月11日上午,一场在高原高寒地区模拟开展的抗震救灾实战化演习拉开帷幕。此次演习代号为“应急使命·2022”,演习共投入主战参演力量5000余人。本次演习由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应急管理部、甘肃省人民政府联合举行,是继四川省“应急使命·2021”后第二次大规模实战化演习,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参演。演习模拟7.5级地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