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以NOAA—AVHRR遥感数据为基础,使用彩色合成法对新疆地表植被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证明,利用不同时相的NDVI影像进行彩色合成可以直观地反映地表植被的变化趋势,通过遥感软件对彩色图像处理,还可以对地表植被变化进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3.
曹露  李丽珍  王磊 《四川环境》2014,33(5):40-44
利用大同煤田地区1987年9月10日、2000年9月2日和2010年9月6日的TM遥感影像数据,采用基于NDVI的像元二分模型法反演了植被覆盖度,获取了该地区3个时期的植被覆盖度等级图,定量分析了该地区在大规模煤炭开采影响下的植被覆盖度的动态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987年~2010年近24年以来,大同煤田地区植被覆盖度呈较明显的下降趋势,植被退化较严重.  相似文献   

4.
李斌  张金屯 《四川环境》2010,29(2):75-78
利用基于GIS的黄土高原植被类型分布图,结合黄土高原地区标准气象站的气象因子资料,对黄土高原植被类型变化和空间分布对气象因子变化的响应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从东南到西北,年降水量、月平均最高气温、月平均最低气温逐渐减少,年平均气温、全年日照时数、全年最大蒸散量、平均风速逐渐增加,植被类型由东南湿润半湿润森林、半干旱森林草原往西北转变成轻干旱、重半干旱的温性草原、干旱的荒漠半荒漠植被。  相似文献   

5.
我国辽西地区矿产储量巨大,对矿产的大量开采导致矿区大面积的土地遭到破坏,植被减少。辽西地区处于半干旱地带,常年降水量低,再加上常年的开采,矿区的植被恢复工作极其困难。针对辽西半干旱地区冬季寒冷、降水量低,且矿区内石砾多、土壤少、保水性能差、植被生存条件刻薄状况,提出应挑选廉价经济的土壤以及适宜的植物用作矿山植被恢复。  相似文献   

6.
伊犁河谷水土资源开发使得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类型这一区域生态环境演变的重要因素处在变化之中,由此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在解析2000和2005年伊犁河谷的Landsat TM遥感影像基础上,分析、探讨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现状和动态变化及其特征,揭示生态环境问题。为了防止生态环境问题进一步恶化,使生态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协调发展,提出调整产业结构、建设草业、设计生态用水、实行环境保护工作“一把手”负责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科学准确地获取青海湖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LUCC)年际变化情况,对分析该流域生态环境演化规律及其成、因具有现实意义。文章选取2009年~2011年3期TM遥感影像数据,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研究分析方法,对青海湖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年际变化特征及其空间分布规律信息进行提取。研究结果表明:①2009年~2011年青海湖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存在县域差异,海晏县、共和县、刚察县和天峻县4县各土地变化幅度较大的为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总量;②流域内林地和耕地主要分布在刚察、共和两县,沙地面积占流域未利用土地总面积的15.57%,主要分布于青海湖湖东地区;③年际问耕地面积总量呈减少趋势,取而代之的是草地、林地面积的增加;④研究流域全部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呈现年际波动特征,但较为缓慢。  相似文献   

8.
成都市区植被变化的遥感动态监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1987年和2000年的TM影像,对成都市区植被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首先, 利用1:25万数字地形图对2000年的TM影像进行几何校正,并将1987年的TM影像与其配准.其次,利用TM影像的第四和第三波段计算植被指数,根据植被指数提取植被.第三,对成都市区1987~2000年的植被进行了动态变化分析.研究表明,1987~2000年成都市区植被有增有减,但总的趋势是减少:增加部分集中在老城区,是人工绿化的结果;减少部分主要集中在市区西北和西南的面状区域以及因城市道路扩展而占用的线状区域,这是城市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9.
云南省罗平县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利用问题是实现生态脆弱区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选取喀斯特地区的罗平县作为研究对象,将遥感、GIS和多元统计技术结合运用于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对罗平县1990~2001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及驱动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罗平县耕地逐年减少;影响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包括人口、经济和社会投资。  相似文献   

10.
利用河北省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遥感调查与评估项目2010年土地利用类型数据,计算河北省2010年省级生物丰度和植被覆盖指数归一化系数,并对各县市的归一化系数进行分析和研究,绘制2010年河北省生物丰度和植被覆盖指数等级图,清晰反映出全省的区域分布特征,为河北省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雅玛里克山植被类型及物种多样性的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典型样地法对雅玛里克山进行了植被调查,结果表明,该区的植物群落类型有14种;植物种类有223种植物.分属37科147属,植物生活型有9类;短命和类短命植物获得一定发育,旱生类型的植物占绝对优势,一年生植物占有一定比例等。  相似文献   

12.
低温雪灾后莽山保护区森林植被恢复遥感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8年1月的低温雪灾为背景,选择反映植被长势的植被覆盖度为研究对象,以受人类活动干扰最少、最能体现植被自然恢复的莽山保护区为研究区,以像元二分模型为基础,通过计算样区植被遥感直方图的拐点来确定NDYI(soil)和NDVI(veg),通过植被覆盖的变化情况来衡量低温雨雪后森林植被的恢复状况,并对不同地形条件下、不同林龄和树种的森林植被恢复情况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整个莽山乃至南方受灾地区的受灾程度评价提供方法支持,为灾后重建决策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3.
采用GIS和数理统计方法,以及景观生态学中的空间格局指数对天全县1992~2002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林地在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占的比例最大,且呈逐年递增趋势,2002年达79.14%,但年变化率则很小,只有0.29%;耕地占的比例很小,仅有5.50%,而且10年间面积减少了4813.3hm2,但年变化率比林地大,高达2.68%.受人类活动的影响,10年间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呈上升趋势,而优势度指数不断下降.由此得出产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机制是受地形条件和自然灾害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同时更受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以及政府政策等社会经济因素的驱动.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生态发展模式的建议,以期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四姑娘山自然保护区四川红杉林、岷江冷杉林、中国沙棘林3种典型植被类型林下枯落物的实验分析,四姑娘山自然保护区内四川红杉林、岷江冷杉林、中国沙棘林林下枯落物数量、持水能力要高于一般的针叶林和阔叶林,四川红杉林、岷江冷杉林、中国沙棘林林下枯落物最大持水率差异不显著(P=0.080)。LSD多重比较结果可知,中国沙棘林最大持水率显著高于岷江冷杉林、四川红杉林,而岷江冷杉林、四川红杉林间最大持水率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以江西省鹰潭市龙虎山风景名胜区为研究案例地,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缓冲区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探讨了该景区民宿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龙虎山景区的民宿在空间上总体呈集聚分布类型,呈现二大核心,多处聚集的分布模式,其中景区海拔、水系分布、区位交通、景点分布、景观可视性、业态分布、乡村聚落等7个方面是民宿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针对龙虎山景区内民宿选址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九华山风景名胜区是山岳型宗教旅游地。通过对九华山风景区的实地调查,总结了该类旅游地的土地利用特点,即统一性和协调性、难以变更性、总量有限性,并进行了土地利用沿革、变更和影响方面的分析。利用层次分析法从生存指标、发展指标、社会指标、环境指标和智力指标5个方面对九华山风景区的土地利用进行了定量讨论,认为九华山风景区土地利用问题现阶段主要集中在九华街景区、花台景区和柯村景区。在此基础上,对九华山风景区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武陵山区猕猴桃产业化发展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武陵山区猕猴桃生产已显现出产业化发展的前景,但仍然存在基地规模发展、龙头企业品牌创立和市场开拓、科研单位研究开发的协调联动问题,解决的途径在于协调公司、基地农户、科研单位诸方面的利益.  相似文献   

18.
西北干旱荒漠区生境严酷,物种贫乏,植被稀疏低矮,加上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致生境恶化。利用当地有限的水源来实现干旱荒漠区的植被恢复,防止流沙蔓延,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以裸地为立地条件,利用当地的关键种(keystone specics)或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选择合适的生境,采用人工种子库和幼苗移植等方法,促使已缺失的植物种在目的地重新定居;另一方面,利用灌丛效应选择合适物种加以配合,提高干旱荒漠区的植被盖度。研究表明:以上两种途径对实现干旱荒漠区的植被恢复和重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乐山大佛景区和峨眉山景区的历史概况和管理现状,从乐山市旅游发展总体趋势、国际旅游城市发展趋势、世界遗产保护三个方面分析了乐山大佛、峨眉山景区分开管理的弊端,提出乐山大佛-峨眉山这一世界遗产要成立统一的管委会的观点及依据,最后对乐山旅游景区管理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