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气候变化作为一个全球性问题,不仅需要单个国家和地区采取行动,更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合作。全球气候变化谈判的现状如何,中国又将做出何种外交应对,成为世人关心的重大国际问题之一。本文阐述了全球气候变化谈判现状,总结了主要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立场及措施,最后分析了中国在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中遇到的挑战以及给出了将来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2018年12月,联合国卡托维兹气候大会完成了《巴黎协定》实施细则的谈判,开启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新时代。会议期间,煤炭转型问题广受关注。长远来看,减少煤炭使用,促进全球绿色低碳转型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要求,部分国家"弃煤"经验值得借鉴。中国作为煤炭大国,尽管短期内还不具备全面"弃煤"的条件,但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已经取得积极进展,未来煤炭行业转型依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3.
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事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这不仅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肩负的国际责任.也是加快实现国内发展方式转型的内在要求。近三十年来,中国在保护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总结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为了更好地开展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环境保护工作,近日,环境保护部环境发展中心成立了一个跨部门的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机构,即“环境发展中心环境与气候变化中心”。日前,编辑部就业界人士和社会大众所关心的一些气候变化相关问题专程采访了环境保护部环境发展中心唐丁丁主任。  相似文献   

4.
<正>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迄今为止所面对的最大的可持续发展挑战,需要国际层面与中国层面的双重努力来应对。中国针对气候变化这一可持续发展挑战的应对分为国际与国内两方面。一、国际层面在国际层面,中国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协议》(UNFCCC)的缔约方,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提交国家自主贡献,推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积极  相似文献   

5.
我国作为世界上第一大煤炭消费国和二氧化碳排放国,又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责无旁贷。在中国发展低碳排放经济和低碳城市的理念应运而生。全球气候变暖日益引起全国社会的普遍关注。2007全联合国政府问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发表了第4份全球气候评估的报告结果,指出了气候变暖是事实,人的活动是造成这种情况的最大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我国作为世界上第一大煤炭消费国和二氧化碳排放国,又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责无旁贷。在中国发展低碳排放经济和低碳城市的理念应运而生。全球气候变暖日益引起全国社会的普遍关注。2007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发表了第4份全球气候评估的报告结果,指出了气候变暖是事实,人的活动是造成这种情况的最大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现阶段,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同时面临着国内环境质量改善、全球气候变化应对等多重严峻挑战。2018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将应对气候变化职能进行调整,为污染防治和气候变化协同控制提供了重要的机制保障。为保障国务院机构改革红利很好地释放,本研究在梳理国内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最后提出未来的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应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强化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效果的相关对策建议,以促进国内绿色低碳发展和加快建设全球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全球问题也随之而来,气候变化问题首当其冲,非政府组织作为独立与主权国家之外的,具有普适性和公益性的有价值的行为体,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谈判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承担着重要的功能.非政府组织在促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具有重要影响,能够发挥代表公众利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目前,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已有大量科学证据,国际社会也基本就气候变化问题的科学性达成共识,但也仍存在一些质疑的声音。厘清对气候变化科学性及其不确定性的认知,有利于进一步取得科学共识,坚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走低碳发展道路的方向。本文将试图从气候变化的观测事实和归因、气候变化问题的影响和风险、气候变化科学认识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等方面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科学性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0.
全球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已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能源结构调整是应对这一问题行之有效的手段。通过对天津市能源结构进行研究,从低碳角度出发,以改善天津以煤为主的能源供给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缓解能源供应压力、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目的,应用系统动力学对天津市能源结构的未来发展情况进行模拟,通过对非低碳模式、低碳模式和强化低碳模式3种模拟方案下能源消耗情况和温室气体排放的比较,找出适合天津市能源结构调整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11.
<正>2017年6月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玫瑰花园宣布美国将退出《巴黎协定》,这将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谈判进程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产生一定影响,中国需予以高度关注,并采取积极应对措施。一、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概要评述了世界可持续发展高峰会议的成果;其次,从可持续发展资源稀缺性的角度和延缓全球变暖的角度阐述了能源问题的紧迫性;再次,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和这次世界峰会能源谈判的角度分析了能源问题的艰巨性。最后,对中国应取的立场和措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黎勇  彭立颖 《环境保护》2002,(10):5-7,11
本文首先概要评述了世界可持续发展高峰会议的成果;其次,从可持续发展资源稀缺性的角度和延缓全球变暖的角度阐述了能源问题的紧迫性;再次,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和这次世界峰会能源谈判的角度分析了能源问题的艰巨性。最后,对中国应取的立场和措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化问题已不仅仅是一个限于专业领域的问题,而是全球每一个国家都需要面对并承担各自责任的问题。出于各自利益的不同,当前的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分成三股力量——欧盟、伞形集团(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发展中国家(77国集团+中国)[1]。基于这种考量,本文选择了这三股力量中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系统总结各国低碳政策的发展和特点,并对不同国家的低碳政策进行横向比较,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分析其中对我国具有借鉴意义的经验,为我国未来低碳发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目光的关注下,在夜以继日的谈判与等待中,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2007年12月15日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国际会议中心产生了“巴厘岛路线图“,决定在2009年前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新安排举行谈判,为在2009年年底之前达成一项减缓全球变暖的新协议确立了明确的议题和时间表,以接替将于2012年到期的《京都议定书》;此乃《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3次缔约方大会暨《京都议定书》第3次缔约方大会的最终成果。随着这份宝贵的路线图通过,印度尼西亚环境国务部长维图拉尔宣布,200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落幕。  相似文献   

16.
从布莱尔执政起,英国就在应对全球变暖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布朗担任首相后,沿续了前任首相的做法,并于2008年10月将负责国内能源政策的事业及企业限制改革部和负责气候变化政策的环境、粮食与农村事务部合并,成立了能源和气候变化部,这一划时代的重组意味着英国在能源和气候变化政策上多头并举。2009年11月,英国制定了《2008年气候变化法》,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大气污染治理及气候变化谈判的深入,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减排的协同效应研究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国家气候变化应对方案中考虑对大气污染防治等领域所产生的协同效应,并避免与可持续发展的其他领域发生冲突,对在全球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顺利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具有重要意义。一、国际社会对协同效应的定义从20世纪90年代起,国际社会在气候变化的成  相似文献   

18.
<正>生态失衡和环境破坏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诸多危机的根源,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使命。生态文明的提出正是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的必然结果,只有以生态文明为舟,人类才能渡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自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调谐思想就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深厚的渊源,在探索生态文明的道路上,面对关系全球福祉,关乎人类未来的长远大计,中国责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受新冠疫情起伏及俄乌冲突的影响,全球石油、天然气和煤炭价格高涨,清洁能源所需原材料的价格飙升,国际能源供需不平衡加剧,欧盟、俄罗斯、中国、美国、澳大利亚、沙特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之间在能源领域的博弈加剧,对全球清洁能源发展及国际碳中和进程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对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产生了重大影响。为应对全球能源危机及实现“双碳”目标,中国应积极参加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谈判,努力重塑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加大清洁能源领域投入,形成绿色低碳的能源安全体系;推进“一带一路”清洁能源领域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日益明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和人类发展面临的共同挑战,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方兴未艾。我国作为一个能耗大国,从某种意义上说,发展低碳经济,努力建立起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能源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