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周书钟 《环境工程》2022,(4):297-298
<正>生态环境与人类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生态文明是当前社会上关注的热点话题,生态是自然界的状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的文明状态,生态文明是说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共生的一种愿望。随着当前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人类的活动对于自然的影响越来越大,对自然的开发利用也在不断增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的实现也面临着较大的挑战。我们要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进行尊重和保护,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与自然彼此依赖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人类关注的焦点。人类对于自身在自然界的地位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大家都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力量越来越强,但人类从未停止对自然界的保护。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对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提出了要求,还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显然,人与自然的和谐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达到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就必须正确认识自然规律、尊重地球、敬畏地球、规范人类行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与美丽。  相似文献   

4.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党和国家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一步深入认识后提出的现代化国家建设新目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就是要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这体现了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坚持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准确把握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点任务,以连接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与自然要素的生态产品为切入点,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降低发展的环境负荷,构建“两山”转化机制,实现人与自然的动态平衡,是现代化背景下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刻体现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选择。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之一。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载体,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居于首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张夏妮 《环境》2023,(2):79-80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制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描绘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大会将“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作为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之一,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重要内容,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重大部署。  相似文献   

8.
人和自然界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人的发展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破坏自然规律,就是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因此,保护自然界应是人类的一种道德责任。本文主要通过对当代的生态危机进行深刻的反思,分析了产生生态危机的原因,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环境与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人类在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漫长过程中,虽曲折反复,却始终向前.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历史要求我们要用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承认矛盾的而不是否认矛盾的观点看待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变迁,归根结底是在不断变革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基础上实现的。这种人与自然的关系,既影响着由人所构成的社会的发展,也影响着除人类社会之外的自然界的演化。社会生活和人类发展都有自己的规律,那么,如何使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界的变化规律相适应,即如何使人们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规律而又不违反自然界规律的前提下,使自然界的演化(特别是人类生态环境的演化)更加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使自然平衡能为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提供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这也就是此文的主题: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曾淑萍 《环境保护》2023,(18):79-80
<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之间蕴含着生态之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在“天人合一”的理念下,人与自然本质相通,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可以达到相融相通的境界。“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在唐诗宋词中有集中的呈现,诗词中有对优美自然环境的记录与描述、有对生态哲学的阐释与传递,生态观融于诗情画意之间,自然之美令人沉醉,自然情怀值得推颂。  相似文献   

12.
自然·水·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人向自然界的索取不断增加,对自然的干扰也逐步加剧,致使自然界的承受能力受到影响,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紧张。为此,人必须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以免人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水是自然界的重要因素,和人的生存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关系密切。由于用水量不断增加和用水不当,一些地区出现水资源危机,人在和水旱灾害进行抗争中,也出现了由于措施不当带来的人为加大灾害的问题。因此,人必须在处理好与自然关系的框架中,认真处理好与水的关系,以保障水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为了缓解人与自然日益严重的道德冲突,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的道德使命,人类构建的新的生态伦理,应当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新的生态伦理的主要规范 1、保持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有赖于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肆意破坏生态平衡,将会对人类的生  相似文献   

14.
4.人对自然作用的机制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文化是人类的生存方式,人类用文化方式适应自然、改变自然,用文化改善自己在自然界的状态.也就是说,文化是人类作用于自然的主要机制.人的作用成为自然界发展的新的机制.这里人的力量不是由人的生物量(或体力)决定的,而是由人的意识和智慧决定的.人的意识和智慧之所以成为重要力量,就在于他能够调动自然界的其它力量,发挥自然界的力量为人的目的服务.社会文化的发展主要  相似文献   

15.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和智慧的长期积淀和凝聚,是维系国家、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纽带.作为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环境文化表征人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方式和方向具有强大的影响和引导作用.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产业化、城市化的推进,人类对自然界的开发和利用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人口增长迅速,资源消耗巨大,污染加剧,并引发臭氧空洞和气候变暖等全球性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期,面临着资源瓶颈和环境容量的巨大压力,环境问题严重制约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无论在国际还是国内,人与自然对立、向自然无限索求的观念和行为都开始受到质疑,时代正在呼唤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全面和谐的生态文明.我们需要在西方工业文明奠定的生产力基础上重新反思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的三大关系,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和谐生态,以先进的环境文化推动环保事业的繁荣,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6.
流域既是一个自然区域,又是一个以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为中心,进行综合开发、组织和管理国民经济的一个经济区域;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看,流域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空间基础,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17.
<正>人类文明已历经三个阶段: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在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的工业文明之后,地球再也没有能力支撑工业文明的发展,环境污染和资源耗竭等一系列全球性危机凸显,这就需要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生态文明"应运而生。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可持续发展为内涵,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自2007年"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以来,中国积极推进生态  相似文献   

18.
建立在牺牲资源和环境基础上的工业文明带来了人类物质财富前所未有的巨大积累,推动提高了人类的物质文明水平,然而人们逐渐发觉了工业文明的不可持续性其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肆意的破坏和污染、人口爆炸等,造成了代内和代际间的不公平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恩格斯早已提醒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当自然以它特有的方式对人类进行惩罚之后.  相似文献   

19.
清洁生产是人类二十一世纪的选择.它是对工业化近二百年来人类生产方式的扬弃。 进入新世纪.人类的自然哲学观实现了一个大飞跃,终于摆正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不是自然的主宰。自然不是人类的奴婢:人类是自然的产物.人类不能在自然面前为所欲为.人类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都是有限的.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是不可持续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人类文明演进中人与自然关系特征的历史回顾,进而对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特征及其社会影响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工业文明时期传统发展观违背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客观规律,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文明要求人们克服传统工业文明的弊端,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然观,实现物质生产生态化、生活方式生态化、社会制度生态化,构建以生态产业为标志,以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为特征的生态文明新时代,实现人类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