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可持续消费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机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化国家--乃至全世界--生产与消费的改革往往被认为是对局长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威胁。事实上,使可持续消费变得可行,将需要大家同时改变,这将不只包括找到削减不可再生资源消费量、排放水平和废物生长量的途径,而且也包括采取积极行动来满足每个人的基本需要。  相似文献   

2.
本文侧重于全球环境变化国际人力因素计划(IHDP)工业转变项目(IHDP-IT)--一个以当前工业体系向可持续工业体系转变的机制为重点的国际研究举措--迄今为止所取得的结果和进展.这个IHDP-IT项目研究从三个角度分析了工业转变:宏观体系,包括工业体系、金融体系和自然体系;生产体系;和消费体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侧重于全球环境变化国际人力因素计划(IHDP)工业转变项目(IHDP-IT)--一个以当前工业体系向可持续工业体系转变的机制为重点的国际研究举措--迄今为止所取得的结果和进展.这个IHDP-IT项目研究从三个角度分析了工业转变:宏观体系,包括工业体系、金融体系和自然体系;生产体系;和消费体系.  相似文献   

4.
新闻     
世界新闻"2004年全球状况"评"消费的代价"世界观察学院在其年度报告--"2004年全球状况"中称:当前全世界超过四分之一的人口属于纯粹的"消费一族",商品和服务不可持续的消费速度将给人类本身及其生活的这个星球带来提高全球消费耗费了大量的资源.森林、湿地和其他自然区域不断萎缩.90%的纸张仍然来自树木,全世界大约五分之一的木材消费是用于造纸.全球75%的渔业资源已被开发,或是超出了可持续的限度.交通耗能占全世界能源总消费量的30%,石油总消费量的95%.该报告将人们的关注点吸引  相似文献   

5.
《生态毒理学报》2000,22(2):4-9
本期<产业与环境>考察了食物链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食品是以一系列复杂而相互联系的过程生产和消费的,每个生产阶段--从农作物或牲畜饲养到运输和贮存、通过制造过程转化、购买与消费、和废物处置--都有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6.
就满足一个人口日益增加的世界的营养需要而言,自然资源基础是有限的和脆弱的,而且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还在蔓延:这是21世纪的挑战!迄今为止,人类的聪明才智一直设法寻求全球规模上的平衡--如果通常并非地区性或地方性平衡的话.但所使用的方法并不是可持续的.需要深入评议生产、供应和需求链上的所有步骤.  相似文献   

7.
在贫困不断减少以及经济持续增长的情况下,生产与消费方式必然会由不可持续型向可持续型转变.由于这会使人们显著改变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因此需要解决生产者与消费者责任问题.清洁生产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目前UNEP已收到多项建议,其中包括发展清洁生产与可持续消费指标以及增进多方合作性举措.  相似文献   

8.
在贫困不断减少以及经济持续增长的情况下,生产与消费方式必然会由不可持续型向可持续型转变.由于这会使人们显著改变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因此需要解决生产者与消费者责任问题.清洁生产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目前UNEP已收到多项建议,其中包括发展清洁生产与可持续消费指标以及增进多方合作性举措.  相似文献   

9.
在贫困不断减少以及经济持续增长的情况下,生产与消费方式必然会由不可持续型向可持续型转变.由于这会使人们显著改变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因此需要解决生产者与消费者责任问题.清洁生产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目前UNEP已收到多项建议,其中包括发展清洁生产与可持续消费指标以及增进多方合作性举措.  相似文献   

10.
要有效地推广更多可持续性消费形式,一些必要条件需要去创造.目前某些条件已经具备,包括广大消费者对环境问题的关心,技术的不断改进,减少资源使用与消耗的行为举止,政府的更大承诺,以及决策的变化等等.  相似文献   

11.
一 旦我们认识到生产和消费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见 1 992年地球高峰会议上通过的《2 1世纪议程》第 4章 ) ,对鼓励当前生产与消费方式变革的政策与战略的需要就是显而易见的 .迄今为止 ,世界性努力一直主要集中在生产方 :例如 ,最大限度减少原材料使用、预防源头污染和减少对健康与环境的风险 .联合国环境署促进的清洁生产概念旨在促进一种“寿命周期经济”.这包括对产品的考虑 :它们在使用期间应当少污染 ,而且在产品寿命终止时可以容易地再循环 .工业界需要提供符合消费者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同时需要较少的自然资源投入、少造成污染和对…  相似文献   

12.
本文调查了"环境审计"的发展,尤其涉及会计专业对服务于公共利益的责任--和对服务于公共利益的反应性.本文描述了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发起国际会计学标准工作组(ISAR)为制订环境会计学指导准则而开展的工作.引进环境会计学的内在含义,包括需要进行教育和培训变革、与其它国际标准制定实体一道工作、和重新考察该专业的一些基础概念和标准.  相似文献   

13.
江苏和吉林农村家庭能源消费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对江苏省和吉林省农村能源消费的实地调查,分析了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由于冬季取暖需求,吉林省农村人均总能源消费量高于江苏;在生物质能源方面,江苏使用秸秆居多,而森林资源丰富的吉林以秸秆和薪柴并重;在商品能源消费方面,江苏人均消费电力、成品油、液化气多于吉林,而煤炭消耗少于吉林;在新型可再生能源--沼气消费方面,江苏的推广效果好于吉林.运用经济计量模型分析了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人均纯收入、人均耕地面积、人均耐用家电价值、人均摩托车及生产性固定资产价值、地区等因素是影响农村家庭人均能源消费量的重要因素;同时,政府的资金技术支持、人均纯收入、人均生猪养殖数量、农户位于粮食主产区或林区等因素对农户选择使用沼气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就满足一个人口日益增加的世界的营养需要而言 ,自然资源基础是有限的和脆弱的 ,而且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还在蔓延 :这是 2 1世纪的挑战 !迄今为止 ,人类的聪明才智一直设法寻求全球规模上的平衡——如果通常并非地区性或地方性平衡的话 .但所使用的方法并不是可持续的 .需要深入评议生产、供应和需求链上的所有步骤 .由于需要土地和水 ,农业对自然资源的影响比任何其它活动都大 .为了使农业食品生产变得可持续 ,我们急需解决对土地利用、水利用、生产率、消费方式、能源和废水管理的关注 .这些相关议题是非常复杂的 .世界人口将从 1 9…  相似文献   

15.
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效率智能技术可以根据最适合标准进行评(居住者的有效控制、运行中的最少冲空、内在能源效率以及易于建造、维护和运行).本文提出表面上具有能源效率的方案不会产生预期效果,除非它们适合气候,得到正确的详细解释、定位和使用,并且建筑的管理者和用户能够理解其复杂性.相应的低能耗技术包括灰水理循环系统、被动和主动热蓄热器以及地热泵.广泛、成功地出口这类技将取决于发达国家在本国树立榜样.要让低能耗建筑设计获得持久动力,牌经济分界线两边的商业客户和政府需要宣传对已经证实的--而不是理论上的+能源效率的承诺和建筑.  相似文献   

16.
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效率智能技术可以根据最适合标准进行评(居住者的有效控制、运行中的最少冲空、内在能源效率以及易于建造、维护和运行).本文提出表面上具有能源效率的方案不会产生预期效果,除非它们适合气候,得到正确的详细解释、定位和使用,并且建筑的管理者和用户能够理解其复杂性.相应的低能耗技术包括灰水理循环系统、被动和主动热蓄热器以及地热泵.广泛、成功地出口这类技将取决于发达国家在本国树立榜样.要让低能耗建筑设计获得持久动力,牌经济分界线两边的商业客户和政府需要宣传对已经证实的--而不是理论上的+能源效率的承诺和建筑.  相似文献   

17.
本世纪期间,技术进展已经使农作物生产率发生了革命,但农作物产率的提高已经开始放慢,而世界人口却继续增长.土地退化和水资源的压力是对非常需要的土地生产率提高的严重障碍.满足21世纪全球食品需要将要求一致的人口控制政策,推进可持续消费,和大大提高我们对土地、水及其它自然资源的使用效率.本文提供了对这些问题的前瞻性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社论     
可持续消费与生产第八次国际高级研讨会 全世界面临着贫穷、饥饿、疾病和环境恶化等不断发展的问题.行动指令(最新指令是世界可持续发展峰会的<执行计划>以及联合国千年目标)已经到位.我们政府、企业和民间团体已经承诺改变现实.我们现在的挑战就是我们前进的速度.我们必须更快地开展工作,因为人类的生命和地球的健康正面临险境.在未来两天里我希望你们讨论并确定具体而实际的工作范畴--项目、举措、合作--,以便带来根本性的变化,建立供其他人适应、准备和效仿的模式.中心内容就是执行.  相似文献   

19.
本世纪期间,技术进展已经使农作物生产率发生了革命,但农作物产率的提高已经开始放慢,而世界人口却继续增长.土地退化和水资源的压力是对非常需要的土地生产率提高的严重障碍.满足21世纪全球食品需要将要求一致的人口控制政策,推进可持续消费,和大大提高我们对土地、水及其它自然资源的使用效率.本文提供了对这些问题的前瞻性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生态毒理学报》1999,21(4):26-27
我们认识到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种集体责任.保护全球环境的行动必须包括采用改善的可持续生产与消费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