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工作和生活中,"小问题,不碍大事"是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原因就是大家往往认为"小毛病""小事情""小问题"影响不了大局,可以少考虑,甚至根本就不用考虑。纵观所有生产安全事故,究其原因,很多都是"小失误"诱发的"大事故"。许多事故都是因为对那些"小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行人、非机动车的违章行为在不少城市屡见不鲜,并被认为是令交通管理部门最为头疼的"痼疾"和现代公共管理的一大"顽症"。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将治理行人"越轨"走路作为提升城市文明的重要举措。在久治难愈的恶习面前,整治行人违法可谓是一场战役性革命。"行路革命"能否有效根除"痼疾",社会各界极为关注。  相似文献   

3.
公共场所中的人群疏散是行人疏散动力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基于九曲桥行人运动观测实验对转角区域的行人运动特征进行研究,并利用人员疏散模拟软件Pathfinder模拟了因激励作用所导致的行人速度提高对通行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行人的停留、拍照行为导致转角内区域出现了明显的行人变换走道现象;行人在转角内区域出现的停留、超越行为导致行人速度出现大幅度波动,最低速度约为0.2 m/s,最高速度约为0.7 m/s;与转角后区域相比,行人密度变化对转角内区域的行人速度的影响更小,单位流量的影响更大;由于观测实验中行人停留、拍照等行为的存在,相同密度下转角后区域行人运动速度、单位流量均低于P&M平直通道模型;适当的激励作用有助于减轻行人拥堵,提高通行效率,当行人速度达到较高水平后效果不再显著。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跨越障碍物行为对人员疏散进程的影响,建立考虑跨越障碍物行为的人员疏散元胞自动机模型。模型中引入危险度的概念,利用危险度区分可跨越障碍物与不可跨越障碍物;通过2种不同的邻域,实现行人的跨越障碍物行为;建立某地震后的疏散场景,对不同初始行人密度及跨越障碍物行人比例的疏散过程进行模拟,分析初始行人密度、跨越障碍物行为以及跨越障碍物行人比例对人员疏散过程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行人跨越障碍物行为使得模拟过程更加符合实际行人面对障碍物的运动模式,消除了障碍物路口行人必须绕过障碍物引起的某些阻塞;与不存在行人跨越障碍物行为相比,初始行人密度增加对存在行人跨越障碍物行为的场景影响更小;行人在面对可跨越障碍物时,跨越障碍物行人比例越高,疏散所需时间越短。  相似文献   

5.
为降低人车正面碰撞事故中男性行人的损伤程度,利用放缩法建立我国50百分位男性身高168.5cm,体质量为50.5、65.5、75.5、80.5 kg等4种体型的男性行人模型;在MADYMO仿真分析环境中建立上述不同体型的男性行人与运动型多功能车(SUV)在不同碰撞速度、不同最大制动减速度下的正面碰撞模型,开展仿真试验,研究碰撞后男性行人运动形态和头部损伤情况。结果表明:碰撞车速决定碰撞后男性行人运动形态,且显著影响男性行人头部损伤来源;碰撞车速为30~80 km/h,男性行人头部损伤主要是与地面碰撞所致;碰撞车速大于90 km/h,男性行人头部损伤主要是与SUV碰撞所致;男性行人体型越肥胖,与SUV碰撞所致的头部伤害指标值(HIC)越小;最大制动减速度越大,男性行人与SUV碰撞所致的头部HIC值越小,头部与SUV碰撞时刻越晚。  相似文献   

6.
正一、市场需求分析在实际应用中发现,小区出入口通常是车道和人行道共用,这也引发了一些潜在的秩序和安全问题。因此,近年大手正式推出了通道闸产品,帮助小区、景区、车站等场所解决了一系列的行人问题。通道闸市场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可以树立应用场所的规范化管理形象,提高管理档次。通过通道闸管理人行通道,可以做到有效地控制通道的权限、人流的同时,可以实现门禁、考勤、限流、收费等功能。2.有效管理行人秩序,保障财产安全和避免尾随现象发生。通道闸以  相似文献   

7.
微观点     
<正>@新华社一脚油门何以酿9死23伤?深圳宝安机场车祸造成9死23伤。司机莽撞、行人大意,固然是造成死伤惨剧直接原因,但从伤者、目击者、现场救援人员多方反映情况看,机场及道路交通管理部门并未对行人车辆做出及时有效警示,致使大量行人在车辆专用通道聚集,或许才是惨剧"祸根"。  相似文献   

8.
<正>近日,为整治非机动车辆以及行人闯红灯行为,山西省临汾市一交警对骑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等闯红灯者,给予抄写100遍交规中"红灯停、绿灯行"的处罚。此事引发舆论关注。闯红灯问题,一直是一线交通管理的"顽疾",不少人法律意识淡薄,由行人、自行车违法导致的交通事故频发。对此,基层交警和交管人员频出"怪招"。而这次"罚抄写"的执法行为,实际效果如何?公众怎么看?是否合理、合法?闯红灯罚抄写,因何出此"怪招"?  相似文献   

9.
安全知识     
交通安全小知识1、安全横过道路上学、放学和外出活动,我们几乎天天要在道路上行走。走路要保证安全,这里面的学问可多着呢!有不少行人,因为没有掌握好安全横过道路的要领,结果丧身与汽车轮子底下。横过道路时,要选择有人行横道的地方。这是行人享有"先行权"的安全地带。在这个  相似文献   

10.
编辑同志:近年来,随着人口的上升和车辆的暴增,城市出现了道路交通秩序的混乱现象。以笔者所在的城市,在主要的交通要道上,行人乱过马路的现象随处可见。醒目的人行横道线几乎成了行人眼里的摆设。  相似文献   

11.
<正>前些年,有很多网友将我国部分行人集体闯红灯的现象调侃为"中国式过马路",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虽然这个当年的"流行语"现在已没那么"流行",而且通过各地交通管理部门的努力,这种现象目前已大幅减少,但对于其折射出的诸如管理手段不完善、行人安全意识及规则意识淡薄、很多人易受从众心理影响而放弃"底线"等种种问题,安全工作者仍应始终给予足够的关注与重视,特别是要重视企业中存在的"中国式过马路"现象。  相似文献   

12.
安全生产检查是一项经常性开展的工作,既有单位内部上对下的检查,也有上级部门对下级单位、企业的检查,检查方式有提前下发通知告知做准备的,也有不期而至搞"飞检"的.作为受检查者应持何种态度?笔者认为,如若能做到"不怕查、查不怕、怕不查",就说明被检查的单位真正把确保安全生产的各项工作落实到位了.  相似文献   

13.
搞好安全生产,关键在防患于未然。要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需在"小"字上做文章。一要"小题大做"。安全管理,需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有的人对安全工作出现的"小"问题,视而不见,也有人认为"小"问题不会引发大事故。因而,对一些"小"事情,捂  相似文献   

14.
斑马线上交通事故高发,我们何时能够放心过马路?连日来,笔者带着这个问题走上福州街头,我们在福州市的华林路、鼓屏路、白马路、杨桥路、仓山学生街等街道,就斑马线安全问题展开调查采访,受访的过半行人认为过斑马线没有安全感。斑马线上,当行人遭遇机动车时,究竟是车让人还是人让车?  相似文献   

15.
<正>"行人保护"是美国于上世纪60年代最先提出的一个概念,目的就是为了减少交通事故中车辆对行人的伤害。从当前的交通安全状况来看,这无疑具有超前性,但在这一概念提出后的几十年中,相关技术与法律法规的跟进似乎却并不尽如人意。  相似文献   

16.
正近日,重庆市交巡警推出的"智能斑马线"系统正式通入运行,这种斑马线可感应50米外驶来的车辆并通过语音提醒路人,并在斑马线两侧形成舞台追光效果保护行人,警示车辆,对不让行行人的车辆自动启动违章拍照功能。记者在重庆渝中区中山四路求精中学附近看到了这条"智能斑马线"。据观察,从行人站上斑马线等候区开始,斑马线两侧的地灯就会亮起提醒车辆注意礼让行人。行人通过时,地灯开  相似文献   

17.
开心一刻     
也不是新手一天中午,在道尔顿大街钟楼附近发生了一起车祸。但幸运的是,被撞的行人脚上仅有几处擦伤。司机停下车,在警察到来之前,他恼怒地对行人喊道:"为什么不注意?要知道我是个熟练的驾驶员,开车7年从没出过事!"行人闻言大怒,立刻接过司机的话说:"可我也不是新手,我已步行46年了!"  相似文献   

18.
为降低行人在与运动型多功能车(SUV)碰撞事故中的损伤程度,从国家车辆事故深度调查体系(NAIS)中选取一例典型的事故案例,运用Madymo建立事故碰撞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在此基础上进行仿真试验,研究SUV车辆低速情况下,5%女性假人、50%和95%男性假人在前倾、下蹲、站立等3种应急姿态下的损伤情况。结果表明:前倾是很危险的应急姿态;下蹲和站立姿态对中等和高大身材行人是良好的自我保护措施;小身材行人在3种应急姿态下与SUV碰撞易受致命伤。  相似文献   

19.
<正>3月1日下午3点半左右,一辆红褐色奔驰轿车在深圳宝安机场T3航站楼离港平台突然失控撞向护栏。事发地点是一处车辆行驶通道。车撞护栏,本来应当只是一起普通的剐蹭事故,却因为护栏边聚集了大量看飞机的人群,而酿成了9死23伤的惨祸。司机莽撞、行人大意,固然是造成死伤惨剧的直接原因,但从伤者、目击者、现场救援人员多方反映的情况来看,机场及道路交通管理部门并没有对行人车辆做出及时有效的警示,致使大量行人在车辆专用通道聚集,或许才是惨剧的"祸根"。  相似文献   

20.
<正>拒绝"小概率事件"背后的侥幸景区安全事故不是没有听闻过,但广西桂林市叠彩山这样惨烈的景区安全事故实在令人震惊,当然不可避免地引发了全国民众的关注。不过万众关注之中,也有一种不以为然的声音,即认为桂林景区安全事故不过是一次"小概率事件",公众不要为此吓破胆,谈虎色变,也不要动不动就"去寻找制度的根源"。这样的观点很具有迷惑性,因为它将小概率事件中的各种因素和各方责任混为一谈了。的确,桂林景区安全事故是个"小概率事件",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