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主持人语:在企业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很多作业人员会根据岗位情况找出一些关于安全生产的"窍门"。有人认为,应该鼓励基层员工发挥聪明才智找"窍门",改进作业细节,使作业更加安全高效。但也有人认为安全生产不需要"窍门",只要严格执行"标准动作"就不会出事,"窍门"把握  相似文献   

2.
<正>主持人语:目前,很多企业对于安全生产的考核,只有"结果"指标,没有"过程"指标,认为"结果"即能体现"过程"。但同时也有的企业认为,没有好的"过程",很难达到预期的"结果",因此应加大对于安全生产"过程"的考核。那么,对于企业来说,应如何看待安全生产"过程"考核?考核"结果"是否就能够体现"过程"?加大"过程"考核是否能够促进企业达到预期"结果"?如果要对"过程"考核,又该考核哪些方面,如何考核?本期就让我们谈一谈如何看待安全生产"过程"考核。  相似文献   

3.
<正>主持人语:对于安全生产工作出现"问题"的单位或个人,有人认为,如果是第一次且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可以给予其一次改正的机会,不进行惩处,"下不为例";也有人认为,只要出现"问题",就必须对其进行相应的惩处,坚持"零容忍",不需要"下不为例"。那么,在企业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对于安全生产工作出现"问题"的单位或个人,是否可以"下不为例"呢?本期就让我们谈一谈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是否需要"下不为例"。  相似文献   

4.
<正>笔者认为,在实践中,对"违章"视同"事故"处罚并不可行,但可以通过"同看待",促进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图为某企业安全检查现场。(图片由陕西龙门钢铁有限公司提供)笔者认为,在实践中,对"违章"视同"事故"处罚并不可行,但可以通过"同看待",促进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第一,尽管企业奉行"违章就是事故""隐患就是事故"等安全管理理念,无可厚非而且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5.
正如何看待留给基层单位安全管理"自由度"对于企业基层单位的安全管理,有人认为,企业高层应该减少干预,留给其一定的安全管理"自由度",以更好促进各基层单位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但也有人认为,"自由度"一旦把握不好,将很可能导致基层单位安全管理"失控"。那么,对于企业来说,需不需要留给基层单位安全管理"自由度"?如果不需要,为什么?  相似文献   

6.
提高认识     
<正>一谈到"反违章",很多人都会联想到现场不戴安全帽,不系安全带等"行为性违章",其对象多为一线员工。其实违章的种类很多,例如,制度违背了有关法规,属于"制度性违章";装置不符合安全要求,属于"装置性违章",不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属于"管理性违章",而现场的"行为性违章"只是较为显性的一种。因此,笔者认为,想要预防包括"管理性违章"在内的各类违章,就要从领导抓起,从管理抓起,提  相似文献   

7.
<正>对于安全生产工作出现"问题"的单位或个人,有人认为,如果是第一次且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可以给予其一次改正的机会,不进行惩处,"下不为例";也有人认为,只要出现"问题",就必须对其进行相应的惩处,坚持"零容忍",不需要"下不为例"。笔者认为,企业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必须坚持"零容忍",杜绝"下不为例"。事故的发生往往是因"量"的积累,再好的技术,再完美的规章,  相似文献   

8.
<正>主持人语:对于企业基层单位的安全管理,有人认为,企业高层应该减少干预,留给其一定的安全管理"自由度",以更好促进各基层单位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但也有人认为",自由度"一旦把握不好,将很可能导致基层单位安全管理"失控"。那么,对于企业来说,需不需要留给基层单位安全管理"自由度"?如果不需要,为什么?如果需要,又该如何把握好"自由度",确保既能促进各基层单位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又能  相似文献   

9.
<正>笔者认为,企业在开展安全管理过程中,应通过给予基层单位一定的"自由度",转变"保姆式"的被动安全管理模式,但"自由度"必须在一定范围内,并非越高越好,要掌握好"度"。图为某企业设备维护现场。(图片由大唐国际北京高井热电厂提供)笔者认为,企业在开展安全管理过程中,应通过给予基层单位一定的"自由度",转变"保姆式"的被动安全管理模式,但"自由度"必须在一定范围内,并非越高越好,要掌握好"度"。第一,对于安全规章制度来说,在"执行层面",企业全员都必须严格执行"规定动作",严禁有"自选动作",不能有任何"自由度"。但在"制定层面",企业应  相似文献   

10.
安全执行力     
正对于企业来说,无论是安全管理体系,还是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及措施,都需要良好的"安全执行力",使其执行到位、落实到位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如果企业缺乏"安全执行力",再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再完善的安全规章制度以及措施,都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此,本期特策划"安全执行力"专题,探讨企业应如何提升自身的"安全执行力",确保安全管理体系、安全规章制度以及各项安全生产措施都能够有效"执行"、有效落实,进而推动企业整体安全生产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正>笔者认为,企业要想在各类安全培训中用好"事故案例分析",使其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必须让"教条主义"出局。图为某企业事故案例分析讲座。(图片由江西赣能抱子石水电厂提供)企业为了让员工更直观地学习安全知识,认识安全的重要性,通常会在安全培训中引入"事故案例分析"的环节。但在实践过程中,一些企业却存在"教条主义"的问题,对于"事故案例分析",仅仅是简单地念一念"案例",分析也是千篇一律,缺乏针对性,难以引起员工的共鸣。因此,笔者认为,企业要想在各类安全培训中用好"事故案例  相似文献   

12.
<正>笔者认为,企业应提倡、鼓励创新,但绝不能让"创新窍门"演变成"走捷径图省事"的借口。图为某企业员工认真巡检。(图片由大唐国际北京高井热电厂提供)笔者认为,企业应提倡、鼓励创新,但绝不能让"创新窍门"演变成"走捷径图省事"的借口。对于"窍门"必须把握好3个关键点。第一,要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3.
正笔者认为,想要避免安全"不作为",企业各级人员必须做到"3个坚持",即必须坚持隐患整改的"三定""四不推"原则,必须坚持"隐患不整改就一定会发生事故"的观点,必须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各种隐患。图为某企业安全检查现场。(图片由陕西龙门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提供)  相似文献   

14.
正主持人语:在企业生产实践中,有人认为,生产一线人员技术水平越高,对生产中各重点环节、部位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就越熟知,安全也就会随之越牢靠。但也有人认为,生产一线人员技术水平越高,有时却越会自恃技术高超,在操作中"图省事、走捷径",违章操作,导致安全不牢靠。那么,技术水平与安全是否存在必然联系,生产一线人员的技术水平越高是否安全就越牢靠?本期就让我们谈一谈如何看待"人的技术水平越高安全越牢靠"。  相似文献   

15.
正目前,很多企业都会随着自身发展,根据实际情况动态修订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对此,有人认为,动态修订完善安全管理制度,能够使其更贴合实际情况,更好地满足企业安全管理需要。但也有人认为,如果制度过于"动态",会使员工感觉"朝令夕改",无所适从,不利于制度落实。对于企业来说,应如何看待动态修订安全管理制度?如何既避免员工产生"朝令夕改"的感觉,又不断贴合实际情况,满足企业安全管理需要?本期就让我们谈一谈如何看待动态修订安全制度。主持人语:  相似文献   

16.
<正>笔者认为,想要将"突击性"安全工作的效果保持下去,就要做到"突击"不"突兀",从做好铺垫、追根溯源、形成系列等方面入手。图为某企业正在部署"突击性"工作。(图片由陕西龙门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提供)很多人认为,"突击性"安全工作有"作秀""应付"之嫌,其效果也值得怀疑。但在特定的条件下,"突击性"安全工作有着针对性强、能够集中精力抓主要矛盾的优点,甚至可以在某些情况下,促成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质的飞跃"。笔者认为,想要将"突击性"安全  相似文献   

17.
正如何看待"寓教于乐"式安全培训目前,很多企业为了提升安全培训效果,提高员工安全素质,开展了很多"寓教于乐"式的安全培训。对此,有人认为,"寓教于乐"能够更好地激发员工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安全培训效果的提升。但也有人认为,安全培训如果过分追求"乐",很可能会降低"教"的作用,使员工虽然很"乐",却并未真正受"教",无法切实提升员工安全素质。  相似文献   

18.
<正>如何看待在安全生产中推行"连带责任"目前,一些企业在安全生产工作中推行"连带责任"。例如,徒弟出现问题,师傅承担"连带责任";下级出现问题,上级承担"连带责任",等等。有人认为,推行"连带责任"能够促进各级人员互相监督,有助于各项措施、责任的落实,强化安全管理。但也有人认为,"为别人的错误买单"会导致一些本来遵章守纪的人员  相似文献   

19.
<正>主持人语:对于安全生产工作,有人认为,抓得越"紧"越好,企业抓得越"紧",员工的安全意识就越"牢固"。但也有人认为,安全生产工作抓得"不紧"固然不好,但抓得"过紧",很可能会导致员工因过度紧张而出现抵触情绪,甚至在作业中"出错",反而不利于安全。对企业来说,安全生产工作是否抓得"越紧越好"?如果抓得"过紧",哪些"过紧"反而  相似文献   

20.
<正>笔者认为,想要保障安全投入"不欠账"且"用到位",就需要用法治思维逐步完善各项监督保障机制,以从更高的要求上保障安全生产。图为某企业配置的监控系统。(图片由大唐国际北京高井热电厂提供)笔者认为,想要保障安全投入"不欠账"且"用到位",就需要用法治思维逐步完善各项监督保障机制,以从更高的要求上保障安全生产。第一,用法治思维认识安全投入。目前,个别企业负责人,对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