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9 毫秒
1.
关于我国环境区划体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环境区划的相关概念与比较区划与环境区划区划是为科学认识区划对象,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将区域对象整体进行的分区。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生存环境不断遭到  相似文献   

2.
姜林  赵彤润 《环境科学》1993,14(5):55-59
本文探讨环境区划的基础理论-环境地域分异理论,环境区划的原则,以及环境空间特征分析和环境区划方法,并给出了北京市环境区划的分级体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环境区划的基础理论——环境地域分异理论,环境区划的原则,以及环境空间特征分析和环境区划方法,并给出了北京市环境区划的分级体系。  相似文献   

4.
环境区划主要是依据环境科学理论和区划原理,按照一定的原则,采用适当的方法,对环境条件和环境质量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客观描述,把特定的空间环境划分为不同单元,并提出相应的综合防治对策和措施。区划的最终目的是指导人们变对环境污染的被动治理为有条件、有目标的建设环境,使环境向着能够发挥其特定功能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区划是根据自然、社会经济或环境生态现象在地域上总体和部分之间的差异性与相似性,划分为不同区域。自然地理区划、行政区划、经济区划、资源环境区划等方面已在我国研究和推行多年,在区划思想、  相似文献   

6.
基于当前噪声污染防治形势及管理需求,文章以潜江市为例,通过分析现有声环境功能区划存在问题及调整的必要性,按照声环境功能区划的基本原则、各类依据,针对性地提出实际区划工作的技术路线,凝练了区划方案可行性分析要点,为湖北省其他地市声环境区划工作提供实用经验。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地理学的观点、方法,提出了污灌区划的原则和方法。作者认为污灌区划是一种环境区划,应根据生态环境的区域分异规律和污水灌溉的要求进行分区。全国污水灌溉区划共分为两级:地区、区。全国划分为四个地区,八个区。  相似文献   

8.
中国环境区划是国家“八五”环境保护攻关课题。本文探讨环境区划的原则和方法,并提出中国环境分区框架。作者认为中国环境区划框架:一级区2个部:东南部、西北部;二级区5个带:蒙新干旱环境带、青藏冰冻环境带及北部温和环境带、中部温暖环境带、南部湿热环境带;三级区15个区:内蒙、甘新、藏北、藏南、东北、华北、黄土、华东、华中、四川、东南、岭南、广西、云贵与海南区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全国环境区划的原则、指标、分区方法,等级单位划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新平县生态环境区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新平县域环境全面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新平县内各个区域的社会经济状况,自然生态状况进行分析类比,按照环境区划的原则,对县域按2级等级单位进行环境区划,将整个新平县域分为3个环境区。5个环境亚区。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土壤环境质量区划方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我国土壤环境质量分区管理的重大需求,基于土壤重金属背景值与地球化学值及有机物等污染物信息的数据挖掘、空间叠置与验证分析,阐述了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现状与空间格局;通过全国尺度土壤环境质量形成机制分析,构建了以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为核心的区划指标体系,提出了土壤环境质量区划方案,将我国划分为4个一级区,22个二级区,57个三级区,为我国土壤环境功能区划制定与区域风险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根据全省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结构特征、分异规律、所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依据区内相似性与区间差异性的基本原则,进行了三个层次的三级环境区划。研究各环境区的环境结构、环境特征与环境灾害、环境污染等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生态环境失调与人类生产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各环境区经济发展的环境负荷以及今后发展方向与途径;提出各环境区主要环境问题及其相应的防治、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3.
区域环境风险区划理论与方法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区域尺度上的产业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探讨区域环境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确保区域环境安全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以环境风险系统的组成及环境风险事件的发生过程为研究基础,探讨了区域环境风险管理的主要手段之一--区域环境风险区划的理论及方法.研究了环境风险区划应遵循系统性、一致性、主导性和动态性的原则,讨论了环境风险区划的步骤、指标体系和方法,提出环境风险区划是开展区域环境风险预防性研究,降低区域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环境风险危害的主要措施之一.选取我国三大经济核心地区之一的长江(江苏段)沿江经济带为例,以该区域的开发区为研究单元,建立环境风险区划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评价法评价区域环境风险,并提出相应防范措施,为区域环境风险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试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是对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总结与分析。文中叙述了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趋势、评价特点、评价内容和评价程序,指出了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对新经济开发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5.
环境综合分区是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和落实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空间约束的重要手段.基于资源环境禀赋和压力的环境综合分区理论与方法,在生态功能分区和大气环境、水环境、水资源、土地资源分区基础上,提出城市环境综合分区二级区划方案,以大连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根据综合分区方案,针对资源环境问题和发展现状,细化生态保护红线及产业空间准入线,引导城市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更好地指导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基于区域环境风险评价的产业布局规划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区域环境风险评价相比单个项目的评价具有信息相对缺乏、风险因素多,风险叠加难度大等特点.信息扩散法可有效应对评价信息不足问题,通过构建和运行风险信息矩阵实现对多个环境风险源的风险值叠加,并最终形成风险分区图以指导区域布局优化和风险管理.本研究结合广州南沙地区发展规划,应用信息扩散法对区域现有及规划风险源进行综合评估,并得出区域综合环境风险4级分区.评价结果显示,规划的石化基地布局不合理,将大幅增加区域环境风险等级,提出放弃该产业规划或重新选址,该建议得到最终决策的支持.建议区域开发在规划的初始阶段就考虑开展环境风险评价,以此论证区域功能划分和产业布局的环境合理性,实现优化区域开发和加强区域环境风险防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上海市突发环境污染事故风险区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薛鹏丽  曾维华 《中国环境科学》2011,31(10):1743-1750
环境风险区划是区域布局型环境风险管理及环境风险分区管理的重要手段.本研究在环境风险系统理论的指导下,借鉴“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传统区划方对上海市突发环境风险进行区划研究.上海市突发环境风险区划中“自上而下”环境风险一级区的划分是依据上海市1990~2008年突发污染事故历史时空格局获得;而“自下而上”是通过构建上海市风险区划指标体系,在对指标进行概念模型量化的基础上,运用基于遗传算法的K均值聚类在最小区划单元进行聚类区划,并依据上海市政府宏观规划对聚类后的图斑碎块进行科学性和实用性调整,获得上海市突发环境污染事故风险亚区和小区;将上海市突发环境风险一级区及亚区和小区集成分析,实现上海市突发环境污染事故风险综合区划.结果表明:上海市突发环境污染事故风险区划包含2个风险一级区,5个风险亚区和21个风险小区,客观揭示了上海市突发环境污染事故风险的空间分布规律.针对上海市布局型环境风险和不同风险区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为上海市综合减灾降险和风险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我国建筑垃圾环境风险评价缺乏系统性及对于区域环境化学背景值的忽视,联合富集因子法与地球化学背景值,综合考虑环境化学背景、区域类别、城市群发展、元素特征4个方面因素,并以京津冀、黄淮河、长三角、长株潭4大城市群为例,分别对5类建筑垃圾,8种不同重金属元素进行环境污染风险分析。结果表明:1)建筑垃圾中重金属元素污染与城市群发展过程密切相关;2)不同重金属元素的富集情况具有地域性差异且受地球化学背景值的影响;3)建筑材料生产过程中的重金属引入对建筑垃圾重金属元素总量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9.
成都地震重灾区生态影响分区及恢复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震是造成生态破坏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震后生态恢复的总体对策是决策者亟待获取的重要信息,因此有必要及时开展地震生态影响分区研究.以成都地震重灾区为例,利用汶川地震前后2期TM影像灰度差提取了地质灾害区;从敏感性和诱导性两方面,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地震重灾区进行了生态危险度分类;基于不同区域的生态破坏强度及危险度特征,开展了地震生态影响分区,并以此作为生态恢复过程中优先级及措施的总体布局. 结果表明:成都地震重灾区地质灾害面积为118.3 km2,占区域总面积的2.36%;其中,应首先采用生物与工程相结合的手段进行修复的面积为40.7 km2,通过生物措施修复的面积为66.2 km2,其余的则依靠自然演替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20.
保持县域边界完整性的中国生态区划方案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论文采用生态大区-生态地区-生态区三级区划系统,根据气候、地形地貌、生态系统特点等特征的定量与定性指标,采用自上而下逐级划分,将全国划分为了4个生态大区(东北部湿润半湿润生态大区、北部干旱半干旱生态大区、南部湿润生态大区和青藏高原生态大区)、11个生态地区和63个生态区。此一保持县域边界完整性的生态区划方案可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提供依据,命名方面更加注重惯用名称的应用,边界划分保持县域完整性,以便使生态环境的数据能与以县为行政单元统计的社会经济数据更好地融合,有利于生态管理的实施,可为明晰各区域的生态功能定位、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国家或区域战略决策、生态资源保育、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