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选取香港环境保护署设立的5个代表性站点(可归类为路边站、一般站及背景站)2016年的监测结果,对获取的各类污染物(PM_(2.5)、PM_(10)、NO_2、NO_X、SO_2、O_3)浓度变化特征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三类站点颗粒物及SO_2浓度年均值差异较小,体现了其区域性的污染特性,NO_2与NO_X年均值均为路边站一般站背景站,而O_3则相反,路边站最低而背景站最高;(2)各类站点PM_(2.5)与PM_(10)季节差异表现为夏季最低而冬季最高,O_3最低值也出现在夏季;(3)三类站点大气污染物日变化特征差异显著,路边和一般站NO_2与NO_X日变化表现为"早晚双峰"型,背景站变化幅度较小;路边站、一般站颗粒物日变化表现为单峰型,峰值出现在晚间22∶00,背景站变化幅度较小;O_3在路边站和一般站呈现双峰型变化,而在背景站为单峰型,峰值出现在下午15∶00左右;(4)所有站点PM_(2.5)、NO_X及O_3"假日效应"明显,具体表现为:PM_(2.5)和O_3浓度在假日全天浓度高于工作日;路边站和一般站的NO_X浓度在假日0∶00~8∶00时段高于工作日,其余时间均低于工作日。  相似文献   

2.
根据西昌市环境空气自动站监测数据,分析了西昌市O_3现状、时空变化特征和污染日特征,探讨了O_3与其前体物及气象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西昌市O_3浓度春夏季高、秋冬季低,伴有明显的春、夏季双峰。O_3日变化为最低值出现在早晨8~9点,峰值出现在14至17时,夜间浓度缓慢下降,污染日峰值持续时间延长,出现夜间高值,最高值达为165μg/m~3。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生活区的市政府、州政府浓度最高,其次是郊区的青龙寺,位于商业区的长安点位O_3浓度相对最低。O_3与其前体物NO_X、NO_2及NO小时浓度呈负相关性。O_3与气压、相对湿度呈负相关,与气温、风速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城市近地面CO浓度变化特征,于2015年1~12月在山东大学开展了CO连续监测试验。结果表明,济南城区CO年均浓度为1.431 mg/m~3。CO表现出明显的双峰型日变化规律,峰值出现在8:00和21:00,谷值出现在15:00。不同季节的CO日变化幅度存在差异,夏季最小,冬季幅度最大。一周之中周末CO浓度要高于工作日时。CO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浓度最高值出现在12月,最低值出现在7月份。  相似文献   

4.
利用2016年6-9月石化企业周边大气中O_3浓度的连续观测数据,结合同期气象因素,分析了臭氧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观测点夏季O_3浓度日均值高达0.107mg/m~3,其中6月份浓度最高,O_3浓度日变化曲线呈现单峰型特点。不同天气条件会影响O_3浓度日变化曲线的峰值。工作日时O_3浓度比周末更高。气温、相对湿度、风向和风速会对O_3浓度产生影响,其中气温与O_3浓度呈正比关系,相对湿度与其成反比关系,西北风和西南风对O_3的水平和垂直输送。  相似文献   

5.
利用2014~2019年霸州市环境质量监测数据以及同期气象资料,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分析霸州市高温日数与O_3浓度的年、季、月、日分布的关系以及高温天气下不同级别的温湿度对O_3浓度超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霸州市6年内O_38h (90%)浓度值均超标,O_3浓度年值和O_3年超标日数在2019年均呈现上升趋势; O_38h (90%)浓度值季节分布与高温日数的变化趋势一致,即夏季春季秋季冬季,且夏春两季O_3浓度超标;同高温日数类似,O_38h(90%)月最高浓度值出现在6月,5~9月O_3浓度超标,其中6~7月严重超标;高温日,O_3浓度日变化呈明显的"单峰型",16时达到峰值,12~18时连续7 h O_3浓度值在200μg/m~3以上,严重超标;同时得到O_3超标时的具体温湿度指标,对提高O_3预报预警能力、公众防范O_3污染及相关部门科学治理O_3污染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株洲市臭氧污染状况及相关气象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2013年1~12月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数据对株洲市臭氧污染现状及相关气象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监测期间全年臭氧日最大8 h平均浓度一级标准值达标率达到71.8%,全年超标率为1.6%,超标主要出现在季节变换时期。臭氧日最大8 h平均浓度的月均值变化呈"M"型,浓度高值持续时间长。日变化规律较强,且不同季节变化特征略有差别。臭氧浓度与气温有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612;与湿度和云量有负相关性,且臭氧与湿度负相关性较明显,相关系数为0.731。  相似文献   

7.
利用2016年6-9月石化企业周边大气污染物(PM_(2.5)、SO_2、O_3、NO、NO_2、CO)浓度的连续观测数据,研究了PM_(2.5)、SO_2、O_3的"周末效应"及出现的原因。结果显示,PM_(2.5)、SO_2存在工作日浓度明显高于周末浓度的"周末效应"现象。PM_(2.5)、SO_2的"周末效应"与人类活动强度在工作日较大有着密切关系。O_3的"周末效应"表现为:抑制阶段周末浓度较高,光化学生成和消耗阶段工作日浓度较高,可能的原因是在上述阶段周末NO浓度较低,而NO_2和CO浓度较高。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城区近地面CH_4浓度特征,于2015年在潍坊市开展了CH_4连续观测实验,分析了地面风向、风速对CH_4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2015年潍坊城区CH_4浓度均值为1.411 mg/m~3,季节变化特征表现为冬季高、夏季低,月均浓度分布在0.872~1.788 mg/m~3之间;日变化呈现出单峰型形态,凌晨高、下午低;偏西和偏南风向上,地面风速越大,CH_4浓度越高,在偏东风向上,CH_4浓度随风速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9.
对2016-04月至2017-03月昌吉市城区2个自动空气监测子站的臭氧及其前体物进行了分析,探讨昌吉市城区臭氧浓度的日变化特征以及与前体物的关系。研究发现,昌吉市城区臭氧在7~9月份维持相对较高浓度,臭氧浓度呈单峰型分布,一般在17:00、18:00达到峰值;CO、NO、NO_2和NO_x等前体物多呈双峰型分布,与O_3均呈显著负相关性,相关性在冬季较低。通过大气氧化剂OX和NO_x的拟合方程发现,昌吉市城区OX在夏季受局地污染和区域污染的影响均比秋季大。  相似文献   

10.
赵玉成 《青海环境》2014,24(3):127-129
文章对2010年2~10月在西宁市区获得的大气CO2浓度观测资料及气象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宁地区大气CO2本底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且变化幅度较大,最高值大约出现在每年的12月至次年2月,最低值出现在夏季的5~6月份;日变化也比较明显,并在四季均有明显的双峰值特征,最高值一般出现在一天之中的07:00~10:00时和19:00~22:00时,而低值一般在14:00~17:00时和00:00~03:00时时间段内出现;与气象要素的变化也比较明显,尤其与地面风向、风速及温度的变化比较明显;与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大气CO2浓度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利用车载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对长沙市城区典型交通路口的近地面空气质量进行了实时监测。结果表明,在监测时段(14∶00~20∶00)内,该监测点环境空气中PM10的小时质量浓度范围在0.097~0.222mg/m3之间,平均值0.163mg/m3;PM2.5的小时质量浓度范围在0.050~0.158mg/m3之间,平均值0.103mg/m3。PM2.5/PM10比值在48.1%~76.6%之间,平均值62.4%。PM10与PM2.5质量浓度在星期一相对较低,星期二有所升高,星期三至周末总体上保持基本稳定。在监测时段PM10与PM2.5小时质量浓度呈现先降后升的变化规律,即14∶00~15∶00,PM10与PM2.5质量浓度相对较高,16∶00左右降至最低,从17∶00开始逐渐升高,20∶00达到峰值。PM10和PM2.5的质量浓度变化与车流量和车速密切相关,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等气象因素对PM10和PM2.5质量浓度的变化影响也较显著。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不同环境功能区臭氧(O_3)化学特征差异,于2016年分别在济南市工业区和城郊大气清洁区域开展了观测。结果表明,大气清洁点臭氧年均浓度远高于城区同期浓度。臭氧在大气清洁点呈现单峰型日变化规律,而在城区则为双峰型。一周之中,工作日时城区臭氧浓度比周末时更高,而大气清洁点的臭氧浓度变化不大。城郊区臭氧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且两个监测点的浓度变化极为同步,均为夏季浓度最高,春秋季次之,冬季浓度最低。  相似文献   

13.
以新疆"乌—昌—石"重点城市之一的昌吉市作为研究对象,收集2015~2020年昌吉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的PM_(2.5)浓度数据,分析昌吉市PM_(2.5)浓度的年变化、季节变化、月、日以及小时变化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近6年来昌吉市PM_(2.5)浓度均超过二级标准限值浓度,且PM_(2.5)平均浓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不同季节PM_(2.5)浓度呈春夏季低、秋冬季高的特点;受冬季气象条件和采暖期影响,PM_(2.5)浓度在11月至次年3月相对较高,4~10月相对较低;PM_(2.5) 24小时浓度在不同月份呈现不同的日变化规律。PM_(2.5)浓度时空分布与气象条件、采暖季、汽车尾气、工业排放等因素有关,且是影响空气质量等级和优良天数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昌吉市PM_(2.5)污染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对成都市城区O_3、SO_2、NO_X、CO、PM_(2.5)、PM_(10)、苯和甲苯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在线观测。结果表明:成都市超标最严重的为NO_X,年平均质量浓度为(100. 9±61. 5)μg/m3,超标天数为119 d。PM_(2.5)、PM_(10)、CO和NO_X的浓度均为冬季最高; O_3春夏季高而冬季低; SO_2浓度冬季相对较高但总体水平较低。春、夏、秋季成都市大气中苯系物的主要来源为机动车,冬季则是机动车源和燃烧源的综合贡献。O_3日变化呈"单峰型"; NO、苯和甲苯都在上午出现峰值; NO_2与PM_(10)、PM_(2.5)均呈现出"双峰双谷"型日变化; CO也为双峰型日变化。各大气污染物浓度没有明显"周末效应",但"长假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15.
利用乌鲁木齐市主城区内四个国控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2015—2019年的小时数据,对乌鲁木齐城区大气污染物"周末效应"情况及演变趋势进行研究,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大气环境中PM_(10)、PM_(2.5)、SO_2呈现出明显的"负周末效应"现象,工作日PM_(10)、PM_(2.5)、SO_2浓度分别较周末高出2.2%、3.5%和0.5%。臭氧(O_3)呈现明显的"正周末效应",周末臭氧浓度较工作日高出3.5%。周末臭氧前体物CO、NO、NO_2浓度较工作日分别低3%、5.9%、2.2%,均呈现明显的"负周末效应"现象。近五年乌鲁木齐市各主要大气污染物"周末效应"偏差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并在整体上呈现出由"负周末效应"向"正周末效应"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根据"十二五"期间淄博市环境空气自动监测数据,分别对可吸入颗粒物的日均浓度、月均浓度、季均浓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日均浓度、月均浓度、季均浓度呈近似"U"型分布,在时间分布上呈现冬春污染较重、夏秋较轻的规律;同时,通过对可吸入颗粒物空间分布规律分析,得出淄博市具有南部、北部地区污染轻,中部、东部和西部地区污染重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利用2013年9月~2014年8月期间成都市基于激光雷达和太阳光度计观测反演的气溶胶光学厚度资料,对激光雷达资料的适用性和气溶胶光学厚度的时间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激光雷达与太阳光度计观测反演的气溶胶光学厚度的相关性较高,说明激光雷达的观测结果具有较好的适用性。(2)成都市气溶胶光学厚度整体较高,全年AOD的平均值约为1.00。(3)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季节差异明显,呈现出冬季最大、秋季和春季次之、夏季最小的特征。(4)月平均气溶胶光学厚度呈"双峰"结构,峰值分别出现在2月和11月,谷值出现在6月;(5)气溶胶光学厚度的日变化特征显著,一天当中12:00达到最大值,17:00左右达到最小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乌鲁木齐市区内快速路、主干道和次干道3种典型道路工作日和非工作日每小时的车辆实际行驶工况进行了测试,得到了乌鲁木齐市机动车在实际道路上的行驶工况;并对3种典型道路在不同时期(工作日和非工作日)不同时段(每小时)的平均速度、加减速度、行驶特征比例以及VSP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道路及同一道路不同时段的行驶特征均不相同。因此,用单一的排放因子计算整个城市车队的排放清单尤其是建立时空分布的排放清单时会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9.
采用微信宜出行数据、传统规划数据,探索南京市河西和仙林新城的空间活力时空特征。结果发现:(1)在空间层面,河西呈"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集聚特征,仙林活力分布与高校区位高度匹配。(2)在时间层面,河西呈"降—升—降—升—降"的波动特征,仙林呈"降—升—平缓"的波动特征。(3)工作日的河西活力集中在居住区,休息日集中在商业区;仙林在工作日和休息日无差异,均分布在高校区及其周边的商业区。  相似文献   

20.
《自治区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将"乌-昌-石"重点区域作为主战场,其空气质量受到广泛关注。通过收集2018~2020年"乌-昌-石"区域空气质量数据,分析区域及所辖城市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显示:2018~2020年"乌-昌-石"区域空气污染具有明显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2018~2020年"乌-昌-石"区域污染物PM_(10)、PM_(2.5)、NO_2和SO_2的年均浓度呈波动下降的趋势,CO和O_3的年均浓度呈小幅度波动上升的趋势;优良天数比例呈波动上升趋势。6种污染物质量浓度年内分布特征为单峰型分布,PM_(2.5)、PM_(10)、SO_2、NO_2、CO峰值在1~2月,O_3峰值在7月;五个地区的优良天数比例年内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均呈现倒"U"型曲线,1~2月污染最重,优良天数比例为22.60%~21.40%,12月次之,为38.70%。PM_(2.5)质量浓度在空间分布上呈现阜康最高、乌鲁木齐市最低,NO_2质量浓度分布为乌鲁木齐市最高、昌吉市和石河子市较高、其余地区较低,O_3质量浓度最大的地区为石河子市、其余地区均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