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通过风险识别和评估指标的筛选,初步建立了海上长停井的风险评估及分级方法,并通过现状分析,分别从管理和技术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建议,对于海上长停井的有效治理,以及相关制度和标准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针对海上油气设施工况复杂、自然环境恶劣、应急救援难度大等特点,通过构建海上采油平台、海底管道和钻修井平台风险评估指数模型,辨识出水深增大、服役期长、腐蚀、疲劳、浅层地质条件变化等是风险等级升高的主要因素,识别出部分采油平台主结构疲劳损伤,海底管道内壁腐蚀及缺陷无法准确掌握、作业平台插桩不到位等问题,并提出检验检测、更换设施、强制退出等风险管控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海上采油平台调整井作业危险分析及安全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简要介绍海上采油平台调整井项目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对调整井作业过程中存在的危险进行了分析和辨识,并针对调整井作业主要环节危险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安全预防和控制措施,同时还针对调整井作业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缺陷,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安全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4.
雪夜出击     
1月5日凌晨3时,河南油田采油一厂江河油矿采油六队队长张海斌正冒着风雪与该队两名夜巡工一起加密巡井,当他们来到7号计量站附近时,发现不远处的大头井H3-906停抽了。“怎么回事?快下去看看!”说着,几个人便急忙跳下车向该井跑去。  相似文献   

5.
应用鲁棒控制方法,建立海洋石油作业系统安全鲁棒控制与协调定量研究模型。根据李亚普诺夫稳定性理论和鲁棒H∞控制法,确定海洋石油作业安全鲁棒性的稳定条件及海上井控管理的安全鲁棒控制协调的设计策略,通过仿真进行验证,为海洋石油作业系统安全鲁棒控制与协调提供定量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6.
“濮7—21井东30米处有水套炉,停井加皮带时应先停水套炉;通往该井的路上有一座小桥,近期雨多,要注意桥面湿滑……”8月22日,中原油田采油二厂油藏经营管理一区职工李万峰在一张工作票上这样描述濮7—21井的井况。工作票上不仅印有更换抽油机皮带施工存在的风险评价和需要采取的安全措施,还有手写的对该井个性特征的描述。像这样的工作票,从2009年初至今,该区已发放1万多张。  相似文献   

7.
张杰  劳会妹  李冬  魏子清 《环境科学》2020,41(11):5097-5105
在(25~28℃)下,接种成熟亚硝化颗粒污泥于连续流反应器,为避免通过蠕动泵的污泥回流所造成的颗粒污泥破碎,采用内置沉淀区进行内回流,调整停曝比为1:1、2:1和1:2,研究不同停曝比对连续流亚硝化颗粒污泥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控制停曝比为1:1和2:1,亚硝化性能良好,阶段末期亚硝酸盐积累率分别为85.2%和94.5%,控制停曝比为1:2,亚硝化性能逐渐恶化,阶段末期氨氧化率和亚硝酸盐积累率下降至64.1%和58.7%.批次试验表明,间歇曝气相对连续曝气可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抑制亚硝酸盐氧化菌(NOB)的相对活性,停曝时间越长,对NOB的活性抑制越好,但由于停曝时间过长也将导致氨氧化率降低,故在亚硝化工艺中,可采用1:1停曝比并协同其他控制条件的方式来实现连续流亚硝化工艺的长期稳定运行.污泥性能分析表明,在停曝比为1:1~1:2范围内,停曝时间越长,颗粒污泥结构越稳定,停曝时间越短,反应器内选择压较小,致使污泥沉降性能变差,部分亚硝化颗粒污泥解体,此外,胞外聚合物(EPS)化学分析及三维荧光光谱分析显示,停曝比为2:1条件下,蛋白(PN)含量较高且蛋白/多糖(PN/PS)值也较高.  相似文献   

8.
张杰  劳会妹  李冬  魏子清 《环境科学》2020,41(1):360-367
间歇曝气中停曝时间对于NOB的抑制是积累亚硝酸盐的关键,为探究曝气频次相同、停曝时间组合不同亚硝化颗粒污泥的稳定运行,在25~28℃,接种好氧颗粒污泥于SBR(R0)反应器中,通过间歇曝气与DO限制驯化为亚硝化颗粒污泥,采用3组规格相同的SBR反应器(R1、R2和R3)分析停曝时间组合(3 min∶3 min、4 min∶2 min和2 min∶4 min)对亚硝化颗粒污泥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R1、R2亚硝酸盐积累率较高,平均亚硝酸盐积累率分别为89%和95%,R3亚硝化性能较差,运行周期末期亚硝酸盐积累率仅为57%.结果表明,在停曝时间为2~4 min下,停曝时间越长,越有利于颗粒污泥结构的稳定,同时可保持良好的亚硝化性能;停曝时间小于2 min时,厌氧好氧交替的环境不能完全实现,致使其运行效果倾向于连续曝气,失去了间歇曝气的环境优势,NOB菌得不到抑制,颗粒污泥呈现解体的趋势,导致亚硝化性能恶化;此外,较长曝气时间会有助于不规则形状颗粒的发展,停曝时间越长,PN/PS值越高,有利于颗粒表面疏水性的增强,污泥沉降性能越好.  相似文献   

9.
"濮7-21井东30米处有水套炉,停井加皮带时应先停水套炉;通往该井的路上有一座小桥,近期雨多,要注意桥面湿滑……"8月22日,中原油田采油二厂油藏经营管理一区职工李万峰在一张工作票上这样描述濮7-21井的井况.工作票上不仅印有更换抽油机皮带施工存在的风险评价和需要采取的安全措施,还有手写的对该井个性特征的描述.像这样的工作票,从2009年初至今,该区已发放1万多张.  相似文献   

10.
按照海上油田建设整体规划,结合海上生产特点,深入开展了信息化建设,实现了海上平台、船舶、人员等生产现场的可视化,海上平台油井生产、电力配送、海管运行的自动化,海上油田生产运行、安全管理、应急处置的数字化。通过机器学习等数据挖掘技术手段,集成利用现有数据资源,提前预警,推动海上安全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生产的发展,所产生的废物越来越多。加拿大利用海岸线长的特点,将部分废弃物倾弃于海里,达到了处置废物、清洁环境的目的。本文简要介绍了加拿大近年来开展海上倾废的一些情况,同时介绍了加拿大在控制海上倾废方面所采取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决海上低渗气井测试资料品质差造成试井解释结果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的问题,提出了井口监测压力分析技术。该技术以井口监测压力为研究对象,在关井压力恢复测试时,建立井口监测压力实时诊断曲线,对井口监测压力进行实时分析,从而确定实时关井压力恢复测试资料的质量和恢复测试时间。井口监测压力分析技术成功应用于崖城M气田M9低渗气井,大大地提高了试井解释精度,最大限度地节约了测试时间,且降低了测试作业成本,提高了生产实效。  相似文献   

13.
结合双螺杆泵在重质原油外输系统中的应用现状,提出对双螺杆泵进行超压停泵保护改造,以实现在系统压力过高时的快速停泵,提高管道运行的安全系数,保证长输原油管道的安全平稳运行。  相似文献   

14.
总结了我国海洋环境油井管的防腐实践,为类似油气田开发提供技术参考。指出了我国海上油气井的环境与腐蚀状况,针对腐蚀环境特征,分仅含二氧化碳井下环境、含硫井下环境及热采井高温环境进行防腐技术总结。海洋环境油井气井内、外腐蚀均较严重,外腐蚀主要为海洋环境大气腐蚀,内腐蚀失效的原因多为CO2引发的腐蚀,此外因作业需要,井筒内流体性质的变化也加剧了内腐蚀失效。针对单独CO2腐蚀环境,建立了海上特色的防腐图版,并提出三种低成本防腐策略;针对H2S腐蚀环境,开展了不同材质的腐蚀规律研究与服役寿命预测;针对热采井高温腐蚀环境,开展了氧含量、高温腐蚀与热应力叠加强度变化研究。研究认为,海洋环境油气井外腐蚀可采取涂敷、牺牲阳极、阴极保护,井下CO2腐蚀可以采用防腐选材图版选择合适材质,为降低成本可以采用组合管柱防腐,含H2S环境可采用碳钢或低铬钢,以降低硫化物应力开裂(SSC)和应力腐蚀(SCC)风险,热采井宜控制含氧量及热强度衰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一线传真:什么时候长长记性啊? "停、停、停!快停下,你怎么还这么干?"1月中旬的一天下午,胜利油田孤东采油厂一采油队从后勤队转岗3个月的职工于明华巡视注水井注水量,当他刚开始调整一口井阀门开度时,就被计量站站长陈新东紧急叫停.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通过层次分析法,筛选和分析了海上石油平台溢油风险源,初步建立海上石油平台溢油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评价指标权重集和隶属度,并运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该类设施溢油风险进行综合评价。结合SINTEF井喷/井涌数据库和DNV海上平台溢油概率模型,建立了渤海海上石油平台溢油风险概率模型。通过对渤西某一生产平台溢油风险等级进行计算,结果显示,平台评分为41.6,溢油风险等级中等偏低,溢油风险概率模型按平台数量和油处理量分别为F=5.7×10-5Q-0.3和F=4.0×10-4Q-0.988。该评价方法可判断海上石油平台溢油风险等级和溢油风险概率,可为海上石油平台溢油事故应急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科学准确的溢油应急评估是合理配置应急资源、迅速提高应急能力、有效降低溢油对海洋生态环境损害的重要途径。本研究综合考虑海上溢油的影响因素和相关法律法规,筛选出海上溢油应急能力的指标体系,通过多层复合运算,确定了适合海上溢油应急处置能力的评价等级,构建了一种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海上溢油应急能力评估方法,并在我国渤海海域和渤海油田验证了该技术的有效性和适用性。该研究成果可为提升我国海上溢油应急能力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针对油水井发生异常工况时,存在致人伤亡风险的问题,依托油气生产指挥系统,深化数据规律分析与应用,建立了四化预警平台,及时发现杆断、电泵停井、注水井套漏等异常工况,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风险,不仅大幅提升了现场安全管理水平,更提升了油水井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几种海上溢油监测技术的应用状况及优缺点,分析了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等企业在溢油监测方面所做的工作,通过对应用情况的比较和分析,展望了未来海上溢油遥感监测技术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移动式试采平台(海洋石油162)中控PCS系统采用浙江中控ECS-700系统搭建,是国产化DCS系统第一次在海上平台进行应用,一举打破了国外中控系统品牌在海上平台的垄断格局,实现了海上平台中控系统国产化"零"的突破。海洋石油162平台中控PCS系统实际I/O点数为614点,并配有近20%的备用通道,进行第三方通讯(RS485 Mudbus协议)设备数量有17个,软点数量多达3000点。通过对海上平台特有环境分析,梳理海上平台DCS系统的性能和功能性相关要求,针对浙江中控国产化的DCS系统特性和海上平台的特性,合理配置PCS系统硬件设备和通道,为海上顺利投产保驾护航。ECS-700系统满足试采平台对DCS系统的应用要求,又满足经济实用性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