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现代能源生态系统建设:一种理论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能源资源开发和利用所产生的巨大极化效应使整个人类可持续发展面临越来越严重的挑战。论文应用工业生态学的观点对能源系统的建设进行重新认识,提出了“能源生态系统”的概念;阐述了能源生态系统的3个组成部分:内生系统,外生系统,共生系统;并探讨了其空间结构的类型划分和基本形态。论文建立的现代能源生态建设基本框架,为进一步开展此方面的理论探讨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
刘佳骏  董锁成  李宇 《自然资源学报》2011,26(12):1999-2011
能源是重要的生产要素,由于增加能源要素投入,人类的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极大提高,推动了经济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变动是影响区域能源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升级与提高区域能源效率密切联系,产业结构状况与能源效率共同反映一国的经济发展方向、发展水平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论文从空间角度探讨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能源效率提高的贡献,利用三次产业结构GDP和相关能源利用统计数据,结合数学模型和空间分析方法,以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相关数据为样本,分析得出中国大陆31省(市、自治区)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效率提高贡献的空间差异较大;产业结构合理且经济基础较好省(市、自治区)、经济发展起步较晚省(市、自治区)以及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初期的中国中西部欠发达省(市、自治区)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能源效率提高的贡献明显;而经济基础薄弱尚未形成主导产业的省(市、自治区)与形成较为合理低端产业结构的省(市、自治区),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能源效率提高的贡献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加快推进实施,流域水资源、能源、生态安全作为战略实施的核心要素、基础动力和约束性要求,三者形成互为基础、相互依存、彼此促进的有机整体.本文构建了水-能源-生态系统协同增效概念模型,评估了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生态系统质量、碳排放并揭示了其驱动因素,系统分析了黄河流域水-能源-生态系统之间的纽带关系,构建了黄河流域水-能源-生态系统协同增效战略体系.结果表明:(1)2021年黄河流域水资源严重超载,除青海省和四川省以外,其他7个省区水资源开发潜力很小;同时流域生态系统敏感脆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极度、重度敏感区域面积占比共计52%,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极重要、较重要区域面积占比共计63.2%. 2005-2021年黄河流域CO2排放量上升,但排放强度总体下降,青海省、甘肃省和山西省CO2排放强度下降明显.(2)自然生态本底脆弱、天然河川径流量减少、供水量平稳耗水量增加、用水结构不合理、上游用水效率不高、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是导致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敏感、水资源超载、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3)黄河流域水...  相似文献   

4.
对旅游区循环经济生态系统的概念进行解释,分析了其组成与特征.并运用模型化的研究方法探讨各系统构成规律,旅游区循环经济生态系统由内生子系统、外生子系统、共生子系统组成,具有开放性、循环性、层次性、本土性、自我调节性等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5.
韩梦瑶  熊焦  刘卫东 《自然资源学报》2020,35(11):2674-2686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能源互联互通成为中国对外合作的重要组成。以"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为切入点,从直接能源贸易和隐含能源流动的双重角度刻画中国跨境能源关联并开展对比研究,主要结论包括:(1)从直接能源角度,"一带一路"沿线沙特阿拉伯、俄罗斯等国家均为中国重要的直接能源进口国;(2)从隐含能源角度,中国为印度、新加坡、泰国等国家提供了大量的能源相关的商品服务;(3)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能源贸易逆差明显,但隐含能源流动处于顺差地位;(4)综合考虑直接能源贸易及隐含能源流动,中国可以发挥不同类型能源关联的辐射带动作用,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互联互通与共建合作伙伴关系提供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6.
中国区域能源效率时空演进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立涛  沈镭 《自然资源学报》2010,25(12):2142-2153
将化石能源消费中产生的环境影响作为投入要素引入到全要素能源效率(Total-Factor En-ergy Efficiency,TFEE)的研究之中,是不断完善能效评价的重要途径。论文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选取煤炭、原油、天然气、电力及燃料燃烧工业废气排放量作为投入变量,真实GDP(不变价)作为单一产出变量,借助于GIS空间分析技术,刻画了1997—2007年来中国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时空演进格局。在此基础上,论文利用1998—200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通过建立TFEE固定影响模型进一步解析了中国区域TFEE的影响因素及其内在作用机理。研究表明:①中国区域TFEE整体水平不断改进,但区间差异持续扩大,区域分异态势显著;②中国TFEE高效区空间分布从南部沿海"线"状向南部片区"面"状格局演进;③全国层面上看,技术进步、经济开放性及能源消费结构与TFEE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产业结构、市场化水平及能源资源禀赋则与之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④区域层面上看,技术进步成为各区域改进TFEE最为关键的一环,与TFEE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产业结构及市场化水平对绝大多数区域TFEE存在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文章简要论述了生态系统的组成、影响生态系统平衡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生态系统平衡与失衡在自然环境中作用及其意义.生态系统是由各类生物共同组成的生物群落(bioflora)或生物系统(living things'system)与环境系统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一个不断更新和变化的开放系统.但是,生态系统这种维护自身相对平衡的能力是有条件、有一定限度的,或者说,对平衡的干扰不能超过系统本身的遭受极限,否则就会使破坏后的生态系统难于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8.
能源转型是全球落实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过程中的重要议题,在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中国和印度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面临着相似的能源转型挑战。本文利用能源发展指数(Energy Development Index,EDI)方法,从能源可获得性与可负担性两个维度衡量比较了中印能源发展利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印度能源发展在总体上落后于中国,其主要差距表现在能源价格与能源结构两方面。其中,印度能源价格呈增长态势,2010—2014年年均增速达9.6%;而中国能源平均价格整体呈下降趋稳态势(除煤气价格外)。同时,印度能源消费结构中的传统生物质能源占比较高,是中国传统生物质能源占比的6.6倍(2017年)。研究指出,从传统能源向可再生能源的转变是中印两国提升能源可持续供给能力和现代能源服务体系的重要途径,两国可以通过绿色技术合作共同解决能源可持续转型问题,携手实现全球低碳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9.
甘肃河西荒漠能源植物资源利用与产业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意义开始,对河西地区的自然资源现状做了调查及分析,并对河西地区实施荒漠能源产业进行研究。分析了河西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区域现状和人类不合理活动等多种因素作用下,自然资源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针对各类生态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学、合理的发展荒漠能源产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能源足迹测度分析是揭示能源消费对区域环境压力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利用能源足迹碳吸收计量模型及GM(1,1)模型分析中国、长三角地区以及江浙沪三省市2000-2011年能源足迹的动态变化及未来趋势走向。研究发现:(1)全国人均能源足迹低于长三角地区及其江浙沪三省市,在变化速度上,省市增长速率最高,其次是长三角地区,全国人均能源足迹增长速度最低。国家产业政策、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人口因素等是导致差异的主要原因;(2)全国人均能源足迹承载力高于长三角地区及江浙沪三省市,受人均林草地面积变化影响,全国和浙江省的能源足迹人均承载力呈递减状态,而长三角地区和江苏、上海呈现增加趋势;(3)受产业转型升级与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全国能源足迹强度高于长三角地区及其各省市,长三角地区高于浙江省和上海市而低于江苏省;(4)经过预测,未来全国能源足迹供给赤字将逐渐扩大,发展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而长三角地区及江浙沪三省市人均能源足迹会持续增长,但是能源足迹人均承载力和能源足迹强度将会出现下降趋势,表现出良性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1.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动规律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首次建立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变化动力模型,对中国能源消费结构进行模拟和预测。研究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和预测出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消费比例将逐步下降,石油、天然气、水电的消费比例将上升,尤其是石油消费的地位会提高。近10年来中国各部门能源消费比例变化表现为生活和第一产业的能源消费比例下降,第三产业能源消费比例上升。由于工业生产能源消费一直占中国能源消费的主体。今后应调整工业结构,降低能耗高的工业部门比重,采取措施降低第三产业过快发展带来的能源消费增长加快的问题,提高石油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2.
生物质能资源具有可再生和环境友好的双重属性,现已成为新疆能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疆生物质能资源进行总量估算,分析其地区分布特点,运用替代价值法分别计算秸秆、牲畜粪便及能源植物三大类生物质能资源的经济效益,并从结果中分析得出,新疆生物质能资源在区域分布上具有资源分布不均、"西高东低"以及效益高低与自然条件关联性大等特征。因此,新疆在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时应当因地制宜,才能最大限度将区域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相似文献   

13.
中国旅游业基本国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旅游时代,中国旅游业已全面融入国家社会经济体系,仅仅从产业视角来研究现阶段中国旅游业发展是不够的,需要从基本国情和国家战略层面予以重新考量。本文以“旅游三体说”为逻辑起点,加入了假日制度变量约束,构建旅游国情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分析中国旅游业基本国情。研究表明:中国旅游业基本国情表现为“超级国家”的“超级旅游”和旅游业发展的“巨国效应”,这种国情同步要求假日制度设计时间的充分保障和游憩空间的有效供给,才能充分释放旅游业综合价值。中国旅游国情分析为认识中国目前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基本视角。研究结论不仅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和国家旅游业宏观战略有一定决策参考价值,同时对推动中国旅游地理学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特别是对于旅游地理学而言,这要求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对象从传统景区或旅游目的地研究向以国土游憩空间选择优化方向进行拓展提升,在这一过程中需重新定位思考不同空间维度“旅游地域系统”基本构成要素、系统结构、特征和演化过程与机理、政策制度设计和配套保障措施,完善新时代旅游地理学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范式以及与相关学科关系等,进而全面拓展旅游地理学研究领域,提升其学科价值和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4.
工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工业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相似性和区别进行了研究,分别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内在动力、进化和演化、关键种、共生等方面进行了相似性研究。提出两者的区别在于工业生态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的社会经济系统,稳定性、复杂性差、环境变化的周期短、工业生态系统受双重规律制约、工业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和价值流互为反向、工业生态系统地域性不明显等。  相似文献   

15.
秦皇岛市生物能源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发利用可再生的生物质能源是未来能源产业发展的主流方向之一。秦皇岛市具有发展生物能源产业的良好基础和有利条件。根据秦皇岛市生物能源资源条件,生物能源产业发展的思路应该是:畜禽粪便沼气商业化开发;农林废弃物、餐饮垃圾和城乡居民生活垃圾能源化开发;能源林、能源作物种植与生物柴油冶炼产业化发展。并通过政府对生物能源产业的组织、规划与引导,建立生物质能源资源管理制度与流通机制和生物能源产业发展的市场化运营机制,制定扶持政策等措施,促进生物能源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环境管理工具——物质与能量流动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深入,20世纪80年代后,在经济系统特别是工业系统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研究中形成了物质与能量流动分析。作为工业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它已成为重要的环境管理工具,本文介绍了物质与能量流动分析的主要观点,分析方法及其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情况。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分析方法的完善,物质与能量流动分析将会在工业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这些研究成果将对减缓和消除人类经济活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中西部地区持续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探讨了中西部地区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并提出了一些环境立法、资源合理利用、结构优化、环境带动等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8.
国家能源供应时空协调——基本概念、理论与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能源保障时空协调所表现的是国家或地区能源供应保障系统的整体发育状态。论文分析了国家矿物燃料的空间分布状态及时空协调过程。分析的结果表明:由于矿物燃料资源存在着明显的空间收敛特征,当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不断寻求更高质量能源的消费需求时,国家能源供应保障系统的发育空间便迅速从区域或国家转向全球。换言之,只有在消费需求增长(时间过程)与供应范围有效扩展(空间过程)两者有机协调时国家能源供应保障体系才能获得正常发育。显然,只有在时空两者的发育达到了动态吻合,并具备抵御系统发育抗击各种外部环境干扰能力之时,国家或地区能源供应的保障才可能得以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19.
后福岛时代,欧美、亚洲能源消费大国为应对不断增长的能源刚性需求,不同程度地展开核能工业重启步伐。中国核能工业的重启困难重重,核恐慌依然笼罩,核能基本法依然难产。从一般法律、部门法的价值追求分析可见,核能法律制度的价值追求包括自由、安全、公平、和谐等方面,其中又以安全价值最为核心,因此建议中国应构建以安全为核心的核能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20.
The present work attempts to associate landscape development with the amount of energy that reaches an agro-ecosystem. An analysis has been made of energy introduced into the system at three historical stages in the agricultural intensification of winter grain production. The energetic inputs needed to transform the ecosystem in connection with afforestation, water amelioration and soil improvement through deep ploughing have been estimated.The results show that energy inputs increase with increasing intensification of agriculture, but so also doe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ir utilis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re is a decrease in the input-output ratio of the energetic value of organic matter.The amount of kinetic energy introduced annually to change the ecosystem is markedly smaller than that of thermal energy associated with grain production. It is kinetic energy, however, that is of primary importance for landscape development, as the flux of this energy, introduced into the agro-ecosystem by man, considerably exceeds the kinetic energy of natural processes. In contrast, the thermal energy introduced by man, is only a fraction of the natural thermal energy reaching the agro-ecosystem and hence is of minor significance as a cause of permanent changes of the landscap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