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综述了地震灾害的特点及其社会经济影响,讨论了地震灾害的地震社会学的含义、由来和发展,地震灾害对策及其历史回顾,分析了我国开展地震灾害的地震社会学研究工作的概况、特点和基本任务等。  相似文献   

2.
城市地震时人的心理反应与应急对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刘更才 《灾害学》2001,16(4):72-76
本文运用社会心理学、社会行为学与地震社会学的原理,分析研究城市地震灾害发生时,人们的心理行为反应特征以及制约震时人们心理行为反应的主客观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震时人们应采取的应急对策。  相似文献   

3.
浅谈拓展地震保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我们这个面临人口剧增、能源短缺、环境破坏三大威胁的星球,自然灾害及其向人类的挑战从来没有象今天这么强烈。以地震灾害为例,人类迄今对其孕育和发生过程的认识依然十分肤浅,而地震灾害的隐患却始终存在,且一旦发生便会造成人畜伤亡、财物损失,还会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地震灾害的潜在危险性、地震灾害损失的不定性以及人们对地震灾害保险的需要,无疑将促使保险业的发展。随着我国大陆新的地震活跃期的来临,拓展地震保险业务则更加迫切和重要。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也是世界上遭受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动员、组织各方面力量积极防御和切实减轻地震灾害,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最大限度减轻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是各级人民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21世纪初期,是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加快的重要时期。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大中城市的财富也更加聚集,地震救援工作难度相应加大,为了适应国内  相似文献   

5.
为了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做好动员、组织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防御地震灾害的重大任务,最大限度地减轻由于地震灾害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中国地震局在“九五”期间建设的国家防震减灾技术系统的基础上,通过部门的重组、调整,于2004年10月18日组建成立了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相似文献   

6.
<正> 新西兰著名地震学家埃维森教授于23日下午和晚上,同江苏省地震局有关科技人员座谈交流了地震社会学问题。楼宝棠同志首先介绍了江苏开展地震社会学研究的情况,主要内容有:江苏开展地震社会学研究的必要性,地震知识宣传在减轻地震灾害中的作用,南黄海6.2级地震时外逃、跳楼事件的心理调查等。听完介绍后,埃维森教授认为介绍的问题很重要,分析透彻。  相似文献   

7.
地震是一种对人类生存威胁极大的自然灾害,鉴于其危害的严重性,人们长期以来一直在努力探索抗御地震灾害的技术与方法,并形成了许多有效的对策,对地震造成的损失予以及时、充分的经济补偿便是其中之一。这一对策包括两个方面:从宏观角度看,是国家建立高效能的经济补偿体系,减缓地震损失引起的冲击,保障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稳定;从微观  相似文献   

8.
地震灾害是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现阶段,减轻地震灾害的主要途径是在努力提高地震监测预报水平的基础上,发挥政府、社会和地震科技队伍三方面的作用,坚持以预防为主,建立地震减灾工作体系,走综合减灾的道路。行使政府职能是地震减灾工作体系的中心环节,职能的行使以一级政府的行政管辖范围为“边界”。但我国大陆地区已发生的大震和当前的重点监视防御区多分布于二省、三省或更多省市交界地区。突破行政区划,在地震活动区、危险区周围协调地开展监测、预报、宣传、防御工作是当前进行防震减灾战略布局所必需。地震科学发展的“跨”行政区划和政府行政职能的严格区划性的尖锐矛盾,有必要提出地震减灾中的区域联防问题,本文是有关这个问题的分析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地震社会学     
<正> 一地震社会学的产生随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地震破坏作用也日益严重。一次强烈地震甚至可以夺去近百万人的生命,造成数千亿的经济损失,而且伴随地震可能会带来火灾、水患、海啸、放射性及剧毒物扩散等次生灾害,监引起瘟疫流行、生产停顿、正常的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秩序被破坏等。因此,准确地进行地震预报是人们长期以来的愿望,也是当前地震科研工作中心课题之一。但是当一次地震预报发布以后,政府和社会必然会产生强烈的响应。进入七十年代以来,国外地震工作者和有关学者已开始意识到地震预报的社会代价问  相似文献   

10.
徐鹏飞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23,(2):后插1-后插2
地震灾害是一种自然灾害,且具有突发性、不可预测性以及严重的危害性,不论是具有严重危害性的地震还是轻微地震都会对人们产生严重的身心影响,同时对社会经济、建筑也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由于地震灾害会对人类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使人们处于被动状态中,因此,需要采用合理的方案去克服自然灾害.据研究统计,地震灾害造成死亡率占我国全部因 自然灾害死亡率的50%以上.在相同情境下,不同的逃生方式会直接决定最后的伤亡率,并且人类的身体素质、体能也会对逃生效率产生影响,正确的逃生方案和良好的身体素质在地震灾害逃脱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储油罐在破坏性地震发生时常会引发火灾、爆炸、泄漏等重大次生灾害.对油罐危险源震害特性、油罐次生灾害的自然属性,及其与地震震害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理论地震影响场模型和油罐震害模型的建立方法;以研究区城市的油罐危险源为研究对象,阐述了一套基于GIS的油罐危险源地震破坏预评估系统的技术原理,以实现对城市油罐危险源地震次生灾害危险等级的预评估,为地震灾害防御部门震前快速预评估,指导油罐分布地区进行改造和重建和制定科学的抗震救灾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地震产生的剧烈震动会导致工程结构破坏甚至倒塌,从而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与直接经济损失,同时地震还可能诱发火灾、爆炸、列车出轨、核泄露等严重的次生灾害。为了达到减轻地震灾害的目的,除了加强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外,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地震预报。如果能预知强震的发生时间与地点而先将人员撤离地震区、关闭次生灾害源,无疑会将地震灾害降到最低。但地震预报这个世界性的科学难题很难在短期内取得突破性进展,工程抗震能力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性改善,为此,许多国家和地区进而投资发展能够有效减轻地震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地震预警系统。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发生在农村的五六级地震.给农村造成重大的损失。引起了党和政府的关注和重视,也引起了有关部门的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能使一个中等地震,就给农村牧区造成那么重大的损失和人员伤亡呢?思考之后,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是农村建筑没有采取抗震设防措施:二是广大农民对地震灾害缺乏认识。地震科普知识匮乏。  相似文献   

14.
高效整合应急能力,开展综合防灾规划是我国地震应急准备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以潜在的灾害情景作为应急准备的目标来开展防灾任务规划,是当前国外在进行综合应急能力建设过程中的最佳策略。基于情景构建的思路给出了一种适合我国应急体制的地震巨灾准备计划框架,该框架将潜在风险具体化为定量的地震灾害情景模型,在分析灾害情景的基础上梳理应急任务、评估应急能力,最终给出应急防御规划和工作建议,这对我国地震应急准备体系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城市恐震心理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更才  王国荣 《灾害学》1994,9(1):84-88
本文以地震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与社会行为学等理论为基础,从分析我国城市地震灾害的特点入手,探讨城市恐震心理产生的原因、人们的行为表现以及对城市社会的影响,从而提出防止和消除城市恐震心理的对策途径。  相似文献   

16.
<正> 1 地震危险性评定历史近年来,已公认地震危险性分析是地震工程的一部分。与地震危险性分析有关的参数和问题已进行了较长时间的研究。20年来,人们对这个领域研究的兴趣与日俱增。因此,目前要做的大量工作是在一定区域内地震负载参数的概率估计,即地震危险性分析。南斯拉夫最早的地震灾害研究可追溯到1974年,当时在执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产发展署计划,在概述巴尔干地区地震活动中编制了第一张马其顿共和国地震危险性分布图。1975  相似文献   

17.
主席、女士们、先生们:有幸出席这次盛会,与诸位同堂,研讨地震及其灾害这个人们共同关心的、有重要意义的问题,甚感欣幸。现在请允许我以“中国的地震活动和减轻灾害的工作”为题,谈谈地震活动与灾害;减轻地震灾害的途径及其工作体系;地震预报工作及其进展;减轻地震灾害的五年计划及其发展战略等四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地震灾害损失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颙 《自然灾害学报》1992,1(1):93-98,T002
估计某个地区未来将会遭到多大的地震灾害损失.对于减轻地震灾害是十分重要的科学问题.因力地震预防和救灾的基础是对未来地震灾害的定量估计.地震灾害主要由两方面因素决定.一方面是未来地震动强烈程度的估计(地震危险性分析).另一方面是各个地震动等级对社会、经济、人口等所造成的损害程度估计(地震易损性分析). 本文介绍了以上两方面研究工作的进展,以及国家地震局“未来地震灾害损失预测研究组”试编的中国未来50年地震灾害损失预测图及其应用.讨论了在灾害预测方面所遇到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地震预警系统应用的社会影响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预警系统建设是降低地震灾害的一个重要途径,可以有效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但地震预警系统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应用中存在一定风险。设计了若干个关于地震预警系统应用的社会调查问卷,以通过调查结果定性地评估地震预警系统产生的社会影响,统计公众对预警系统的认识和需求,分析预警信息发布对公众的影响和公众对地震漏报、误报等风险的接受程度,以及地震预警系统相关的法律问题。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众对地震预警系统的期望程度及有效性评价均很高,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对地震预警相关知识了解较少,对紧急事件应变能力较差,对预警盲区和漏报等风险接受程度较低等。最后,结合国外地震预警系统的研究成果和应用现状,提出了相关建议及应对措施,希望能对我国预警系统的建设提供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20.
编辑寄语     
《防灾博览》2009,(3):2-2
自然灾害是人类无法抗拒的,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 而地震是对人类生存安全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在地震灾害的防御方面,减轻灾害必须统筹考虑社会、经济、政策、科学和工程等方面的手段和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