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石法生产聚氯乙烯树脂,所需乙炔气是由电石加水生成的。 由于工业电石中含有杂质,这些杂质与水发生反应,生成PH_3、PH_4、H_2S、NH_3、AsH_3等气体混在乙炔气中,对后部的合成反应所用的触媒HgCl_2,可发生不可逆吸附,破坏触媒“活性中心”,从而影响触媒使用寿命。特别是PH_3、PH_4,可使乙炔气的自燃点降低,与空气接触可发生自燃,对安全生产危害很大,因此在工艺上利用次氯酸钠溶液的氧化作用,对乙炔气体进行喷淋洗涤,用以除掉有害杂质。 次氯酸钠氧化性能受PH值约束,碱性越高,氧化能力越低,酸性越大,氧化能力越强,但酸性过高,会产生…  相似文献   

2.
化学物质的自燃 在化学物质中,有些物质的自燃点很低,能够在低温下自燃。能够低温自燃的化学物质,大体上可分为三类: (1)遇空气能自燃的,有黄磷、磷化氢、铝粉,炭黑等。这类物质发生自燃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它们与空气中的氧发生剧烈的氧化反映,放出大量的热,将物质加热到自燃点而燃烧。因此,为了防止这类物质发生火灾,通常是将它们与空气隔绝。 (2)与水作用能发生自燃的,有钾、钠、电石、磷化钙、保险粉等。这类物质发生自燃的原因,主要是它们能与水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热,将析出的可燃气体加热到自燃点而发生燃烧。因此,凡是遇水…  相似文献   

3.
自燃是可燃物质在没有外来火源作用下,因受热或自身发热、蓄热所产生的自行燃烧现象。按照发生的机理,自燃可大致分为以下七种类型:氧化发热自燃分子内含有双键的不饱和有机化合物,如浸油脂物质、褐煤等,具有能结合空气中的氧而发生部分氧化的特性,产生的大量氧化反应热,如果得以蓄积,反应体系内的温度就会上升,达到自燃点而发生自燃。一些自燃点低的物质,如黄磷、烷基铝、磷化氢、还原铁等,在常温下与空气中的氧能快速反应,发生燃烧。  相似文献   

4.
磷化铝是一种良好的仓库熏蒸杀虫剂,粮食部门、商业部门都熟悉,被人们广泛使用。 但是,磷化铝分解出的磷化氢气体,对人体有严重的危害。在贮存、运输和使用磷化铝过程中,有不少沉痛的教训。 今年四月,湛江市水运公司一个木帆船水手睡在与装磷化铝货仓相通的底舱里,结果中毒死亡。笔者参与了事故的处理,认为有必要谈谈磷化铝的一些常识,以免今后再发生类似中毒事故。 磷化铝呈灰黄绿色粉末状,加热1,000℃不分解、不熔融,遇水、酸则迅速分解(在潮湿的空气中也可以自行分解),放出剧毒气体磷化氢。 磷化氢在常温下为无色气体,有电石、大蒜、腐鱼…  相似文献   

5.
电石是碳化钙的俗称 ,气焊工艺的原料。电石属于遇水燃烧的一级危险品 ,即电石遇水发生剧烈分解产生乙炔并同时大量放热 ,该热量足以引起乙炔的着火燃烧或爆炸。爆炸原因 :(1)包装不严、电石受潮 ,使电石桶内空间形成乙炔与空气的爆炸混合气体。(2 )电石普遍含有杂质硅铁 ,装运时互相摩擦碰撞而产生火花 ,开启电石桶方法和使用工具不当 ,在操作中撞击产生火花。(3 )储存电石的场所受潮 ,使电石受潮分解。(4 )电石库房、乙炔站和电石破碎间积存的电石粉末未及时清扫和妥善处理 ,吸收空气中水分而分解。预防电石爆炸措施 :(1)防潮 :制好的电石…  相似文献   

6.
自燃是可燃物质在没有明火焰等火源的作用下,因受热或自身发热并蓄热所产生的自行燃烧现象。 按照发生的机理,自燃可大致分为以下七种类型: 氧化发热自燃。分子内含有双键的不饱和有机化合物,如浸油脂物质、褐煤等,具有能吸收空气中的氧而发生部分氧化的特性,产生的大量氧化反应热,如果得以蓄积,反应体系内的温度就会上升,达到自燃点而发生自燃。一些自燃点低的物质,如黄磷、烷基铝、磷化氢、还原铁等,在常温下与空气中的氧能快速反应,发生燃烧。 分解放热自燃。常温下能分解放热的物质,如硝化棉、赛璐珞及硝化甘油等物质,由…  相似文献   

7.
一、磷及磷化氢的毒害与预防(一)磷的毒害与预防单质磷(P)有四种同素异形体;黄磷(亦叫白磷)、红磷、紫磷和黑磷,其中以黄磷和红磷较常见。黄磷是一种淡黄色的固体,遇光颜色变暗。它不溶于水,易溶于二硫化碳,燃点很低,在空气中34℃即自燃,产生白雾,因此,常把它置于水中隔绝空气保存,避免氧化.黄磷和空气接触发生氧化作用时,放出热量,其中部分反应热以光能形式放出,便  相似文献   

8.
今年上半年,我厂原料场一堆草垛发生一起着火事故。 这场火灾为什么会发生呢?经调查鉴定,确认是因草垛自燃引起的。草垛自燃一般需经历生物、物理和化学反应等过程。稻草含水量在15%以上,正适于细菌活动和繁殖;水份高,未晒干便急于堆垛,草内含果胶、糖、淀粉等成份,在长期积存而又通风不良的情况下,就会发霉、生热。当温度升到80℃以上时,稻草便发生炭化;当温度升至250~300℃时,稻草达到自燃点即引起自燃。此时若空气不流通,只冒浓烟,不见明火,遇到空气便会伸出“火舌”,酿成熊熊烈火。 我厂发生这次火灾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稻草潮湿,从…  相似文献   

9.
杨虹霞 《安全》2018,39(3):29-30,34
文章先分析了煤炭储运的现实条件和防自燃措施的现状,然后针对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几个影响煤炭自燃的因素,对其在防治煤炭自燃时几种矛盾的理论知识和做法进行了分析,以便采取正确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防止煤炭在储运过程中自燃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针对煤质粉末活性炭最显著的热危险特性——自燃危险性进行试验。采用粉尘层最低着火温度测定系统对煤质粉末活性炭进行自燃试验,测定煤质粉末活性炭的最低着火温度;采用SDT Q600热重分析仪测定煤质粉末活性炭在氮气和空气气氛中以20℃/min的速率升温至700℃时的热解和燃烧特性,通过TG/DTG曲线计算其着火温度,并进行热稳定性评价。粉尘层自燃试验结果表明,煤质粉末活性炭最低着火温度为400℃,具有自燃危险性,易形成阴燃;氮气气氛中热解试验表明,热解过程经历了室温~120.0℃和280.0~700.0℃两次轻缓失重阶段,646.44℃时挥发分热失重速率最大,对应热失重速率峰值为0.082 6%/℃,自燃危险性较低;空气气氛中燃烧试验表明,燃烧过程经历了室温~95.5℃和300.0~600.0℃两次剧烈失重阶段,分别为吸附水分受热蒸发和氧化生成的有机官能团分解脱附导致,565.35℃时挥发分热失重速率最大,对应热失重速率峰值为13.20%/min,粉末较强的氧气吸附效应和较低的导热系数导致其自燃倾向较高,火灾危险性较大。  相似文献   

11.
针对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治理工程易发生的有机气体燃爆问题进行研究,以甲苯、环己烷2种典型VOCs气体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不同条件下闪点、自燃点和爆炸下限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混合样品中甲苯体积分数增加,混合蒸气的闪点由-17℃增加到9℃,自燃温度由264.1℃增加至515.9℃,爆炸下限由0.917%上升到1.252%。当混合样品中闪点、自燃温度和爆炸下限均较低的环己烷体积分数增大时,气体混合物的燃爆危险性相应增大。甲苯-环己烷混合样品(体积比为1∶1)的自燃点随质量浓度增加呈现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质量浓度为0.417 g/L时自燃温度最低,为461.82℃,混合样品在此质量浓度下最易发生自燃。当初始温度从65℃上升到165℃时,甲苯-环己烷混合蒸气(体积比为1∶1)爆炸下限降低,由1.310%降至0.980%,初始温度升高使混合气体爆炸的危险性增大。  相似文献   

12.
去年的一天下午,沅江机器厂504车间有个管道工在打扫乙炔发生器工房时,将15公斤的电石粉末倒入约1立方米的暗沟内,引起了剧烈爆炸,水泥地面被炸开1-3米宽的裂缝,烈火燃烧达两小时之久,幸好没伤人。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剧烈的爆炸呢?因为暗沟内有水,电石(碳化钙CaCo2)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在产生乙炔(C2H2)的同时要放出大量的热。分解1公斤电石可产生乙炔346.89升,放出400-500千卡热能。如果这些热量不能及时扩散,就会产生300℃以上的温度和1.5个以上的大气压。电石粉末比块状电石反应更剧烈,而这个暗沟大部分被堵塞,通向地面的孔又小,热量和压…  相似文献   

13.
磷化氢(PH3)是一种无色具有特殊蒜臭味的气体,比重1.85。其毒性极强,故常作粮仓熏蒸剂,以杀灭老鼠等有害动物和害虫。机体对磷化氢吸收相当快,人体吸收后一小时即遍及全身。磷化氢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及肝、肾,其中以中枢神经系统最早受害而且最为严重。当空气中磷化氢浓度仅为7ppm(百万分之一为1ppm)时,人接触6小时就会出现中毒症状;400ppm时,接触30—60分钟有生命危险;达1000ppm时,人立即死亡。砷化氢(AsH3)为无臭或略有蒜臭味的无色气  相似文献   

14.
毛纺织品的主要原料是羊毛,羊毛在正常情况下呈卷曲、蓬松状态。由于羊毛与空气接触面积大,一旦着火,能够得到充分的氧气的助燃。沾有动物油脂的羊毛,堆积后能自燃。羊毛受潮后堆积,湿度超过24%,温度超过23℃时,会产生高温,在无通风情况下长期堆积,也能自燃。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掌握自燃性低的FeS的氧化自燃过程,为预防FeS自燃事故的发生提供理论基础,对不同纯度化学试剂FeS,利用定温、程序升温试验方法,结合XRD、TG-DTA、TG-DSC及化学分析的结果,研究其氧化反应历程.结果表明,不同纯度FeS氧化时,试样都经历了先失重后增重再失重的变化过程.首先失重的是试样中易挥发的杂质,250~300℃时试样质量开始增加,意味着FeS氧化反应的开始.在325~400℃范围内FeS氧化反应复杂,涉及化学反应多,试样质量随试验时间延长而增加,直至恒重,增重的主要物质经XRD表征和化学分析为FeSO4.试验温度达到480℃时,试样质量先增加后减小,增重的主要物质为Fe2(SO4)3,该温度下Fe2(SO4)3分解速率慢.在550~650℃内,Fe2(SO4)3热分解或FeS的完全氧化反应引起试样质量迅速减小.试验温度高于660℃时FeS发生完全氧化反应,最终产物为Fe2O3.具有不同氧化反应活性的FeS,其氧化反应历程也不同.  相似文献   

16.
在煤自燃过程中,随氧化进程的不同会依次释放出不同的气体,这些气体的出现及释放量能反映煤氧化自燃的程度。为了准确预报纳林河二号井的自燃发火,利用程序升温试验装置和气相色谱仪研究了3-1煤的自燃氧化特性,以及自燃升温过程中产生氧化气体和碳氢类气体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分析了φ(C2H4)/φ(C2H6)、φ(C3H8)/φ(C2H6)等烯烷比和链烷比曲线。结果表明:纳林河二号井3-1煤的自燃临界温度约为60℃,干裂临界温度约为105℃;3-1煤在常温下就能产生CO,且产生量与温度呈指数关系;C2H4出现的温度为65℃,在温度高于120℃后气体产生量呈现单调递增趋势。结合指标气体优选一般原则,确定纳林河二号井3-1煤层自燃指标气体应以C2H4与CO为主,以C3H8、φ(C2H4)/φ(C3H8)为辅。  相似文献   

17.
问:有个棉花收购站的库房夜间突然起火,事后查明原因,原来是棉花自燃所致。请问棉花为什么会自燃呢? 答:棉花主要成份是纤维素,约占90%左右,此外还含有水分、腊质、果胶质等。纤维素、腊质、果胶质都是微生物的营养物质,纤维素又具有较强的吸湿性。当棉花中的含水量达到12%,空气中的相对湿度达到85%,温度在30℃左右,棉花就会被多种微生物侵袭分解。微生物在生长、繁殖过程中要进行呼吸,这就会产生热量。而棉纤维是热的不良导体,热量不易扩散,随着温度的逐渐上升,能引起纤维素的酶变,加速氧化分解。当棉花垛内温度升到250℃时。达到厂棉花自…  相似文献   

18.
为揭示不同初始氧化温度下浸水长焰煤的氧化自燃特性,利用红外光谱和热分析实验手段以及MS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其氧化自燃规律,并采用线性拟合的方法阐述自由基变化特性。结合分子键能的变化,分析浸水条件下二次氧化的煤氧链式反应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经过120 ℃预氧化后,浸水风干长焰煤的还原性官能团甲基、亚甲基、羟基均高于原煤,而羰基、羧基低于原煤;与原煤相比,浸水风干后的煤预氧化温度在120 ℃时最大升温速率最高(0.036 9 ℃/s),表现出更强的自燃倾向性;MS模拟优化得出煤中各官能团在预氧化120 ℃时键能变化较大,结合热分析实验,确立预氧化后浸水风干煤体氧化自燃特性机制。  相似文献   

19.
为评估甲醇汽油在生产、存储、运输、使用等过程中的燃烧爆炸危险特性,采用AIT551自燃温度测试仪测试研究用93号汽油和甲醇(其中添加剂体积分数为8%)配制的不同比例甲醇汽油样品的自燃温度,并分析样品浓度、甲醇体积分数对甲醇汽油的自燃温度及滞后时间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甲醇体积分数的增大,M15~M100甲醇汽油的自燃点升高,且自燃点升高的速率依次减小;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样品体积为50~300μL),随着样品浓度的增大,M15甲醇汽油的自燃温度先降低后趋于稳定,当样品体积为150μL时,自燃温度达到最小值375℃;甲醇体积分数越大,甲醇汽油发生自燃的滞后时间越长,样品浓度对M15甲醇汽油发生自燃的滞后时间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0.
为得出阿戛煤矿煤炭低温自燃气体产生的规律,更好地为井下防灭火措施提供救灾决策依据,通过模拟实验系统进行了煤的程序升温实验,分析了煤自燃过程中各种气体的产生特征,确定了阿戛煤矿九煤层的煤自燃指标气体。研究结果表明,随煤温的升高,CO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规律性,能够很好地表征煤的自燃氧化过程,温度达到160℃时,C2H4浓度会突然增大,随着温度升高其浓度增加的幅度逐渐增大,且不受环境的影响,可以将CO,C2H4作为煤炭自燃氧化的主要指标气体,同时,CH4、C2H6、C2H4/C2H6值、ΔCO/ΔO2值、O2可作为煤炭自燃辅助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