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土壤有效磷数量和强度及其缓冲系数是评价土壤磷素供应能力的重要指标。通过解吸实验、盆栽和田间试验研究土壤磷解吸特性及其与供试蔬菜的效应。38个磷素解吸实验表明,土壤镉解吸模型的修正式能很好地模拟土壤磷素解吸动态特征,有32个回归模型达到显著水平。土壤磷解吸模型可同时求得表征土壤磷有效性的磷可解吸数量Q和土壤溶液初始磷浓度Cli及其缓冲系数b。盆栽试验表明,土壤磷解吸特征值Q和Cli与空心菜(Iponoea aqatica)和菜心(Brassica parachinensis)吸P量有显著水平的抛物线型关系,且与土壤类型无关。田间试验表明,Q值与供试蔬菜鲜重产量亦有显著水平的抛物线型关系,可求得试验条件下空心菜和莴苣(Lactuca sativa)磷肥施用的Q值临界指标分别为11mg/kg和13mg/kg。解吸模型研究为评价土壤磷素有效性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湖北省十二种典型母质发育的水稻土为对象,比较了常见几种土壤有效硅提取方法对不同母质水稻土的适宜性.研究结果表明,pH4.0酸-醋酸钠提取法对性质相差较大的不同母质水稻土的测定,不仅能反映土壤性状对有效硅含量的影响,而且测定精密度高,与其它有效硅测定方法比较,在缺硅诊断中可适用于较为广泛的水稻上类型. 相似文献
3.
中国水稻土氮密度变异性的幅度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的1 491个水稻土剖面数据,研究了行政区幅度(行政大区、省级、地区级)和土壤区幅度(土壤区、土壤带、土区)下水稻土氮密度的变异情况及其对幅度拓展的响应。结果表明,中国水稻土0-20 cm和0-100 cm土壤平均氮密度为18.7 t.hm^-2和12.4 t.hm^-2,土壤氮素的空间变异性总体随幅度拓展而增大。在不同土壤区幅度下,0-20 cm全氮密度组内和组间变异性随研究区幅度的减小而减小;从土壤区到土区尺度,0-100 cm全氮密度组间变异率从250%左右下降至不足50%,而在行政大区和省级尺度时全氮密度的组间变异性没有太大变化,变异率都小于100%,到地级市尺度时,组间变异率又达到了400%,说明同一地区所选择的研究幅度尺度不一样氮密度变异率差异也很大。因此,在今后的水稻土调查采样设计时,根据不同幅度尺度的变异率大小来选择合适的布点方式和样点数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5.
β—蒎烯与臭氧的大气化学行为的初步实验室模拟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使用长光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系统对β-蒎烯与臭氧的大气化学行为进行初步的实验室模拟研究,测定了β-蒎烯及其与臭氧氧化反应的主要产物不蒎酮的气态红外谱图, 特征峰的红外吸光系数。 相似文献
6.
土壤中铅的植物可利用性化学调控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针对重庆市蔬菜重金属污染现状,选取Pb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试验,探讨石灰、腐殖酸、硫化钠对污染土壤中Pb活性的影响及Pb在植物体内的积累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石灰、腐殖酸、硫化钠均能降低Pb的植物可利用性。不同石灰用量均能明显抑制Pb向植物迁移;在石灰的各种加入量中,10.0g/kg的加入量对Pb的抑制效果最明显,莴笋中Pb质量分数下降了35.7%;在腐殖酸的各种加入量中,2.67g/kg的加入量对Pb的抑制效果最明显,植物中Pb质量分数下降了23.0%;在硫化钠的各种加入量中,0.47g/kg的加入量对Pb的抑制效果最明显,植物体内Pb质量分数降低了23.8%。各种添加剂均能使植物根部Pb的分配系数下降,而茎、叶Pb的分配系数上升。 相似文献
7.
转基因作物潜在的健康和环境风险一直以来颇受争议,转基因作物加工成动物饲料后可能会诱导动物产生免疫应激反应,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繁殖等。鱼类是水生脊椎动物的代表,已广泛应用于水环境的监测,但目前转基因作物对鱼类的饲用安全性研究还相对较少。文章基于转基因作物作为鱼饲料原料对鱼类生态毒理学效应的研究现状,综述了转基因作物对鱼的生长表现、生理生化、脏器功能及发育、组织病理以及行为活动等方面的生态毒理学效应,分析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转基因作物潜在的健康和环境风险一直以来颇受争议,转基因作物加工成动物饲料后可能会诱导动物产生免疫应激反应,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繁殖等。鱼类是水生脊椎动物的代表,已广泛应用于水环境的监测,但目前转基因作物对鱼类的饲用安全性研究还相对较少。文章基于转基因作物作为鱼饲料原料对鱼类生态毒理学效应的研究现状,综述了转基因作物对鱼的生长表现、生理生化、脏器功能及发育、组织病理以及行为活动等方面的生态毒理学效应,分析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4种草本植物对油页岩矿渣土中铅镉的吸收特性比较试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广东茂名地区油页岩矿渣土的小区试验表明:香根草、杂交狼尾草、百喜草、钝叶草中铅、镉的浓度与分布均不相同,一般为根系浓度大于茎叶。施肥能使植物体内重金属浓度下降,但由于生物量增加,单位面积吸收量反而可能增大。因此,在选择净化土壤重金属的植物时,不仅要考虑吸收能力强弱,而且更要考虑生物量大小。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铅对砷的毒性效应的影响及其原因,本研究选用斑马鱼作为模式生物开展了毒理实验,以评价砷和铅的复合毒性效应,分析斑马鱼体内重金属残留量,并采用一级一室动力学模型模拟了砷的毒代动力学过程. 毒理实验结果表明,铅对斑马鱼未产生明显致死效应,砷对斑马鱼的致死效应随暴露时间增长显著增强,而铅的共存能够显著降低砷对斑马鱼的致死性,砷和铅对斑马鱼的致死性呈现出拮抗效应. 毒代动力学结果表明,铅的存在显著加快了斑马鱼对砷的消除速率并减弱了吸收速率,可降低斑马鱼对砷的富集能力,从而削弱了砷对斑马鱼的毒性效应. 本研究揭示了砷和铅对斑马鱼的拮抗效应并从污染物毒代动力学的角度解释了复合毒性形成原因,充实了重金属的复合毒性效应基础数据,可提高重金属风险评估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12.
蔬菜地土壤有效态重金属提取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实地采集土壤进行盆栽试验,研究用5种提取剂提取的土壤有效态重金属含量与大白菜吸收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采用化学提取方法测得的可提取态重金属含量比重金属总量更能有效预测大白菜吸收的重金属量,并以CaC l2和NH4OAc 2种提取剂最为有效。将土壤重金属总量与pH值2项指标结合起来考虑可较好地预测大白菜对土壤重金属的吸收。 相似文献
13.
湖南省稻田土壤硫素状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集湖南省主要母质类型的稻田土壤,进行土壤全硫、有效硫及其相关性质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供试耕层土壤全硫含量在0.266~0.885 g/kg 之间,平均0.539 g/kg。土壤有效硫变动范围为17.7~135.1 mg/kg,平均56.7 mg/kg。土壤全硫和有效硫之间有极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423**(n =40)。(2)随着土壤剖面层次的加深,土壤有效硫和全硫含量逐渐减少。(3)耕层土壤C∶N,C∶S,N∶S比率分别为9.3~14.5,34.5~62.8和3.1~6.3;土壤C∶N∶P∶S比率平均为48.7∶4.67∶1.4∶1。(4)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全硫与土壤全N、 全P、有机C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且以N、S之间的相关性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主要果园土壤中Cu、Zn的形态、含量及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我国山东省主要果园土壤中的Cu、Zn元素的形态、含量及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果园土壤中Cu、Zn元素的全量高于一般粮田土壤。在不同土壤类型中 ,形态分布各具特点 ,Cu元素在棕壤和褐土中的形态分布趋势一致 ,为矿物态 >有机态 >沉淀态 >交换态 ,在潮土和砂姜黑土中一致 ,为矿物态 >沉淀态 >有机态 >交换态 ;而Zn元素在这 4种土壤中的分布趋势相同 ,均为矿物态 >沉淀态 >有机态 >交换态。土壤中交换态的Cu、Zn含量随土壤pH值的增大而减小。Cu、Zn某些形态的含量与土壤中全量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其中沉淀态Cu与总Cu的关系较为紧密 ,2者呈极显著相关 ;矿物态Zn与总Zn也呈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5.
集约化蔬菜地土壤磷素累积特征及流失风险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南京市郊集约化蔬菜长期种植基地为对象,采集蔬菜种植年限分别为3~5、15~20、25~30 a的土壤,测定土壤全磷(TP)、速效磷(Olsen-P)、水溶性磷(CaCl2-P)、生物有效磷(NaOH-P)的含量,并对0—20 cm土层磷素吸附特性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土壤磷吸附饱和度(DPS)、最大缓冲容量(MBC)来对土壤磷素流失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在0—20 cm土层,除NaOH-P外,其余各形态磷(TP、Olsen-P、CaCl2-P)都随种植年限延长呈增加趋势。不同种植年限土壤TP、Olsen-P、CaCl2-P、NaOH-P主要积累在0—20 cm土层,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磷的累积量逐渐降低。DPS随种植年限延长而升高,种植年限25~30 a的菜地0—5 cm土层DPS超过土壤磷素流失环境敏感指标临界值(25%),其MBC也最低,表明随着蔬菜种植年限的延长土壤磷素流失风险加剧,且流失风险主要体现在0—5 cm土层。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浙江省红壤和黄壤的电荷特性作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黄壤的可变负电荷量、正电荷量、有效阳离子交换量(ECEC)和可变电荷零点(PH0)都高于红壤。红壤和黄壤可变负电荷量占负电荷总量的半数以上。土壤的电荷特性与活性铁铝氧化物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I. V. Shtangeeva 《Chemistry and Ecology》1995,11(2):85-95
Neutron activation analysis was us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elemental composition of different plants and soils. Variations in concentrations of elements during the day were found. Mean concentrations, standard deviations and relationships between elements in soils and different parts of plants were studied. It was shown that the behaviour of chemical elements in samples from urban and unpolluted area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相似文献
18.
赤红壤不同轮作形式的效益研究吴锦暖,程汝饱(广东省土壤研究所,广州slthe)StudyonBenefitsofDifferentCropRotationPatternsinLatoredSoilUtilization.¥WuJinnuanandCh... 相似文献
19.
广西桂东北地区农业土壤环境若干重金属元素背景值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武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1993,(4)
应用分层抽样统计方法,调查研究广西桂东北地区农业土壤环境Cu、Zn、Pb、Cd、Ni、As、Cr、Hg等8种重金属元素背景值,并分别求算出各元素背景值95%的置信区间。经方差分析,各成土母质间几种元素背景值都有不同程度差异。探讨了该区域农业土壤元素背景值与世界土壤、地壳丰度和国内土壤元素背景值的差异,为开展农业环境科学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