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液液萃取前处理方法对水中的有机锡进行提取,并在一定的分析条件下用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HPLC-ICP-MS)分析法,测定水中的二苯基锡、二丁基锡、三苯基锡和三丁基锡4种有机锡化合物。为了提高前处理的萃取效率,研究了萃取溶剂、萃取次数和萃取酸度不同时对萃取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全氟类化合物已经生产并且应用超过50年。其中,全氟辛烷磺酸(PFOS)和全氟辛酸(PFOA)是最典型的两种化合物。它具有极好的理化性质,被大量的应用于生产生活当中。由于其具有生殖毒性、诱变毒性、发育毒性等,近几年来,相关研究人员及学者开始关注全氟化合物对环境、生物、人体等的影响。现有的去除典型全氟化合物的技术有光化学降解、吸附去除技术、电化学氧化法等。在对全氟类化合物的特性以及现状进行分析后,综述了近几年来国内研究学者对典型全氟化合物去除技术研究的进展,并对全氟化合物的未来研究方向与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甲基汞是一重剧毒并且有强致癌作用的有机金属化合物,其毒性远大于无机汞的毒性,环境中任何形式的汞(金属汞、无机二价汞和烷基汞等)均可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有剧烈毒性的甲基汞。采用固相萃取柱富集,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SPE-LC-AFS)联用法测定地表水中的甲基汞,通过对分析条件包括电流灯、蠕动泵转速、载流盐酸含量、载气流量、氧化剂用量、还原剂用量的优化,使得分析方法具有基体干扰小、操作简便等优点,而且方法准确、可靠,实用性强。  相似文献   

4.
汞在常温下是有光泽的液态金属,在自然界多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矿产中主要以硫化物“辰砂”(HgS)形式存在。自然环境中除矿区附近外,汞含量都是很少的,例如大气中含量为0.02μg/m~3,土壤中含量在0.1mg/Kg 以下,河水汞含量在0.0001mg/L 以下;生物体中也都含有微量的汞。过多的含量大都是人为的污染。汞及其化合物都有毒。无机态的毒性较轻,有机态的特别是甲基汞毒性很强。水、食物中的汞可经口进入人体;大气中的汞可由呼吸道进入人体;汞还可经接触进入人体。大量汞摄入人体可引起急性中毒;微量汞长期进入人体,经蓄积到达一定程度时,才出现中毒症状。由于汞对神经有毒害,所以汞中毒晚期会出现运动失调、神经紊乱乃至死亡等严重后  相似文献   

5.
Be及其化合物毒性都很大,能够通过人的呼吸道、消化道以及破损皮肤侵入体内,积累于肺、肝、骨及淋巴结等处,排出缓慢,以致引起气喘、呼吸困难及骨髓造血机能和条件反射活动的障碍,为此测定空气中及江水中的Be就显得十分重要。测定江水中ppb级的Be量,近年来已采用的测定技术主要有光谱法、原子吸收法、气相色谱法、萤光分析法、比色法等。结合我单位  相似文献   

6.
多氯联苯(PCBS)具有良好的理化特性,广泛使用于电器设备行业。但是,由于它的高毒性和高残留性,对环境的污染以及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已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为此近期人们开发研制了一系列PCBS的替代物。通过研究发现数种主要的PCBS替代物,其毒性,蓄积性及其对环境的污染和人群健康的影响均比PCBS要小,是一类很有前途的新型化合物。  相似文献   

7.
含氮杂环化合物的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孙丽娟  李咏梅  顾国维 《四川环境》2005,24(1):61-64,73
杂环化合物是焦化、印染、农药等工业废水中常见的有机污染物,是造成这类废水难生物降解的主要原因。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对含氮杂环化合物在好氧、厌氧、缺氧条件下以及共基质条件下生物降解性能的研究进展,总结了部分菌种对杂环化合物的降解途径,并对一些现象从分子结构和电荷特性等方面给予了解释。最后对含氮杂环化合物的生物降解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重金属毒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水体中重金属的生物转移和生物转化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影响重金属毒性的各种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影响重金属毒性的主要因素有:温度、pH值、硬度、溶解氧、光、盐度等,另外,有机物和其它综合因素对重金属毒性也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危险废物是指具有各种毒性(如急性毒性、慢性毒性、生态毒性等)、爆炸性、腐蚀性和传染性等危险特性的废物。它对环境威胁很大,一旦造成地下水和土壤等污染,不但治理成本极高,而且几乎是不可逆转的。危险废物的流动性强,其产生、转移、利用、处置或排放,不能通过在线监测的技术手段对其实现有效  相似文献   

10.
以常用的油田化学表面活性剂为研究目标,采用发光细菌法对其生物毒性进行了评价,考察了pH值和矿化度等对生物毒性的影响。结合表面活性剂对细菌中蛋白质含量变化情况,对表面活性剂的生物毒性效应进行进一步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发光细菌法可以快速、简便地对油田化学剂的生物毒性进行评价,但对体系条件要求严格,pH值与矿化度对评价结果具有明显影响;发光细菌法得出的生物毒性评价结论不能简单的推演到其他毒性评价方法,单一的发光细菌法生物毒性评价标准无法全面判断油田化学剂的生物毒性效应,应结合多种评价方法对油田化学剂的毒性效应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1.
油田固体废物的毒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某油田3个区域井场的废弃钻井液和取自集输站及注水站的油泥(砂)等两种固体废物进行急性生物毒性试验和浸出毒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油田的废弃钻井液急性生物毒性相对较大,油泥(砂)不具有急性生物毒性;这两种固体废物均不具有浸出毒性和腐蚀性。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各地大量粗放地使用消毒剂、杀菌剂等含氯化合物,导致土壤中的氯积累量逐步增加,从而对土壤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带来严重危害。然而,有关有毒含氯化合物对土壤生物的影响机制并不清楚,如何高效修复有毒含氯化合物污染土壤的技术还少见报道。综述了土壤中不同含氯化合物之间的形态转化、含量现状及毒害机理,阐述了有毒含氯化合物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的优势和不足,并提出了改进措施,可为有毒含氯化合物在土壤中的风险评估及治理修复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镉及其化合物具有中等毒性,虽不像氰化物那样造成急性中毒,但易在人体内蓄积引起慢性中毒。镉物污染物可以通过水→土壤→粮食或水→水生植物→水生动物等途径,经一次或几次富积比排放时高出若干倍甚至千万倍的浓度进入人体,并在人体内再次富积,从而使人中毒以至死亡。日本富山平原发生的骨癌病就是镉中  相似文献   

14.
天然水体中的微塑料具有粒径小、比表面积大等特点,以及一定的化学毒性,严重威胁着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概述了天然水体中微塑料的来源及分布,重点阐述了天然水体中微塑料的化学毒性及其毒性效应,并对微塑料毒性效应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为进一步促进微塑料的风险评估和科学治理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细胞色素P450酶系作为生物标志物在毒理学上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细胞色素P450酶系是一种血红素-硫铁蛋白(heme-thiolate protein),它是由结构和功能相关的超家族(superfamily)基因编码的含铁血红素同工酶组成。对许多内源性和外源性的化学物质尤其是对环境有害化合物存在有氧氧化代谢作用以实现机体的解毒作用,但在某些情况下,外来物质可能被转化为具细胞毒性、致突变性或致癌作用更强的物质,起毒性活化作用。本文对细胞色素P450的研究简史及其作为生物标志物在毒理学上的应用作了简要的综述。提出细胞色素P450酶系在毒理学上的意义是可作为污染物潜在影响的早期预警信号系统对环境污染上物进行监测和预报,且对于制定预防性的管理措施,及时避免或减轻环境污染的损害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铍及其化合物具有毒性。铍以烟雾或粉尘形式经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进入人体能引起多种疾病。土壤中含铍超过一定含量,将导致植物中毒。因此,研究环境样品中微量和痕量的铍具有重要的意义。 Chalus综述了铍的存在、性质、化学反应及其分析测定方法。等(2)综论了毫微克量铍的分光发度法及发光分析法,评述了使用的试剂,干扰的来源,列出了各种方法的检测限。此外,空气中铍的核分析、光谱分析、物化和电分析的快速测定法,以及大气飘尘中铍的发射光谱法均有评介。本  相似文献   

17.
醛酮类羰基化合物作为一类重要的环境污染物而备受重视,研究人员对环境中醛酮类化合物的分析检测技术进行研究并开发出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质谱法、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法、甲醛快速检测等分析方法。本文重点阐述国内外醛酮类羰基化合物分析方法发展现状,介绍各技术的优缺点,并对环境中醛酮类羰基化合物分析方法进行展望,为环境介质中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测定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8.
作者在文章中指出: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使化学品越来越多地进入人类环境,虽然其中污染环境和危害生物的只占少数,但这些有毒有害化学品对人类及自然环境的毒害和破坏却是显而易见的。有毒有害化学品对人体和生物有致死、致畸、致癌、致突变和干扰生物行为等作用,按其毒性作用又可分为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  相似文献   

19.
综述了评估污染土壤修复效果的指标及方法,包括残留污染分析法、风险评估法、植物毒性法、动物毒性法、微生物毒性法、土壤酶水平法等典型的评估方法,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其中,植物毒性法适用于再利用类型为工业、商业用地的场地;动物毒性法适用于再利用类型为居住用地的场地;土壤微生物法、土壤酶水平法适用于再利用类型为农业用地的场地;对于存在人体暴露途径的用地,应结合人体健康风险评估法进行风险评估,综合评定土壤修复的效果。最后对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综述了评估污染土壤修复效果的指标及方法,包括残留污染分析法、风险评估法、植物毒性法、动物毒性法、微生物毒性法、土壤酶水平法等典型的评估方法,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其中,植物毒性法适用于再利用类型为工业、商业用地的场地;动物毒性法适用于再利用类型为居住用地的场地;土壤微生物法、土壤酶水平法适用于再利用类型为农业用地的场地;对于存在人体暴露途径的用地,应结合人体健康风险评估法进行风险评估,综合评定土壤修复的效果。最后对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