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鲍建国 《交通环保》1996,17(4):11-13
造成港湾水体有机污染的污染物有内源性有机污染物和外源性有机污染物。内源性有机污染物的发生量可利用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方程式进行估算外源性有机污染物可以依据现行的规范进行直接测定。为减少有机污染物对港湾水体的污染,宜采用对污染物的排放进行时间和空间分流等的防治对策,以实行总量控制。  相似文献   

2.
在钢铁行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产生排放过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防控对策。首先,阐述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定义并进行来源和特征分析;其次,从钢铁行业产生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三个主要工艺(焦化、电弧炉冶炼和烧结)分析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产生原理、过程及产生量;最后,提出钢铁行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防控手段,包括源头预防、电弧炉冶炼和烧结等工艺过程控制,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等终端治理方法三个方面,并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控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3.
水环境中有机污染物与溶解性有机质相互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溶解性有机质(DOM)是水环境中重要的有机组分,主要通过氢键、范德华力、疏水作用等多种作用吸附结合有机污染物,影响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等环境行为,同时DOM对水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吸附作用还受DOM和有机污染物的性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有机污染物广泛并持久地存在于天然环境中,能够破坏生态环境,危害人体健康。红树林具有特殊的生态和环境特性,是吸收和积累多种有机污染物的理想场所。本文介绍了红树林生态系统有机污染物的分布及来源,总结了有机污染物对红树植物和动物的影响;评述了有机污染物在红树植物中的积累以及根际微生物对其的降解。最后,提出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1)开展并建立红树林大量有机污染物的基础数据库;(2)研究典型有机污染物在红树林生态系统中的形态及迁移转化规律,同时探究其对红树植物和顶级捕食者的潜在毒性。(3)建立有机污染物浓度与生态效应的量化关系,利用模型评估有机污染物的直接毒性效应和间接生态效应。(4)加强红树林湿地微生物多样性调查,探究沉积物微生物对典型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机理。  相似文献   

5.
随着工业污水及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环境水中有机污染物正与日俱增。而这些有机污染物中的许多种是有毒有害有三致危害的。因而对这些有机污染物的分析监测已成为环境水质评价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环境体系的复杂,有机污染物种类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流域水环境有机污染物监测全过程质量控制指标评价方法,包括:流域水环境有机污染物监测全过程质控指标体系;流域水环境有机污染物监测全过程质控指标权重分析;流域水环境有机污染物监测全过程质控指标评价方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流域水环境有机污染物监测全过程质控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动态跟踪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控制的进展情况,对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控制数据进行预测分析。  相似文献   

7.
国外水环境标准及监测方法进展(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3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监测分析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监测分析,主要是将其有机污染物从水中提取出来,使其与水及共存物质分离后,用GC或GE—MS等法测定。  相似文献   

8.
本文测定了几种有机污染物在双组分有机相与水相之间的分配系数,结果显示污染物在这种两相体系间的分配系数与构成有机相的两种有机溶剂对污染物的萃取常数及体积份数有关,并对污染物在有机相存在分子缔合时的分配行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新疆焉耆盆地平原区地下水有机污染评价及污染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疆焉耆盆地平原区采集了42组地下水样品和10组地表水样品,首次将有机污染物纳入检测项目,检测有机污染物共计39项.对所有水样测试结果的统计显示:焉耆盆地平原区地下水中检出的有机污染物共有 3 种,分别是三氯甲烷、1,2-二氯乙烷和1,2-二氯苯,检出率分别为30.95%、2.38%和2.38%,检出的三项有机污染物含量均低于饮用水标准.通过多介质污染评价系统进行有机污染评价,各有机污染物检出点不会对环境造成明显危害.在焉耆盆地平原区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有机污染物检出率不同,检出率为牧草地 > 耕地 > 建设用地;检出的14组地下水有机污染物大部分分布在包气带岩性为亚黏土与亚砂土区域,其余分布在包气带岩性为砂砾石区域;地表水采样点中只有B03(开都河)检测出微量的三氯甲烷,地下水中检出的有机污染物不是来自于地表水的补给.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导致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社会各界不断加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人们也越来越重视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处理。有机污染物对人体具有较为重大的危害,它直接或间接的导致了人体出现分泌系统紊乱、免疫系统失衡、基因突变等疾病。由于有机污染物种类繁多,而且具有低含量、高毒性的特点,对其负荷、来源、危害等信息难以摸清,况且会长时间的滞留在人体内,对人类可持续发展构成危险。因此,在环境保护中实现对有机污染物的实时有效监测已经刻不容缓。本文主要围绕有机污染物的具有特点,重点分析了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检测现状和检测技术应用,希望能够给今后的有机污染物检测工作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1.
环糊精在土壤有机污染物治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在土壤弱极性有机物治理中的应用和原理。环糊精可与土壤中弱极性有机污染物形成主客包合物,从而增加其水溶性促进其从土壤中解吸去除;能够同时去除金属离子;能够改变有机污染物理化性质促进其光解;可降低有机污染物毒性促进其微生物降解。  相似文献   

12.
HDPE膜-膨润土复合防污帷幕被认为是目前最为安全有效的地下污染源阻隔技术之一.针对帷幕底部嵌入不透水层和帷幕下游地下水较为活跃的工况,推导了有机污染物在HDPE膜-膨润土复合防污帷幕三层结构中的一维扩散解析解.利用本文的解析解分析了HDPE膜-膨润土复合帷幕对亲水性和疏水性两类有机污染物的阻隔效果.分析结果表明:由于亲水性有机物与HDPE膜间的分配系数低,该复合防污帷幕对其阻隔效果显著优于具有高分配系数的疏水性有机物.对于疏水性有机物,可通过增大复合帷幕中膨润土的阻滞因子和帷幕厚度来改善其阻隔效果;膨润土的阻滞因子增大10倍且帷幕厚由0.6m增大为1.0m,改进后复合帷幕对疏水性有机物的阻隔效果可达到原帷幕对低分配系数亲水性有机物的阻隔水平.工程实践中可通过对HDPE膜进行表面处理以降低其分配系数或膨润土改性以增大其阻滞因子等措施来增强该复合帷幕的阻隔效果.  相似文献   

13.
水体有机污染生物监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综述了有机污染物对环境污染的现状和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以及利用生物对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特别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进行监测的研究现状,并展望了生物监测技术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燃煤电厂飞灰吸附非多环芳烃类有机污染物的检出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厂燃煤过程中可以产生大量的SOX、NOX 及多环芳烃类 (PAHS)污染物。本文通过贵阳电厂飞灰吸附有机烃类污染物的实验研究 ,首次发现并检出了大量非PAHS 类有机污染物 ,其中包括有机酸类化合物以及非有机酸类化合物 ,从而证明燃煤过程是上述非PAHS 类有机污染物形成和排放 ,尤其是酸雨前体物质之一———有机酸生成排放的一个重要途径 ,丰富了关于煤粉燃烧过程中有机污染物生成排放的理论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15.
参考美国EPA相关分析方法,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长江南京段主要入江河流水体中有机物进行了定性分析。共检出11类24种有机物,其中7种属中国优先控制污染物,分属5类有机物;5种属EPA优先控制污染物,分属3类有机物。通过查明入江河流有机污染状况,为环境风险事故防范和应急预案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微生物处理生物难降解有机物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国内外研究较多的几种生物难降解污染物微生物处理技术的进展和这些微生物的分离培养以及用遗传与基因工程技术创建高效菌株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超声强化O3氧化技术在水处理中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超声空化效应降解水中有机物的机理及超声强化O3的氧化能力,介绍超声强化O3氧化技术在水处理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有机碳对土壤中有机氯污染物分布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清洁地区土壤中w(OC)对有机氯污染物分布特征的影响,选择2006年春秋季采集于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高海拔地区的25个土壤样品,利用GC-HRMS方法测试有机氯污染物的残留量,利用回归分析方法研究有机氯污染物质量分数与w(OC)和海拔高度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卧龙自然保护区有机氯污染物的质量分数均小于1 ng/g,与世界上其他边远地区的非农业土壤相似;土壤中w(OC)对有机氯污染物的分布特征有重要影响,分析的10种有机氯污染物质量分数〔以w(OC)校正〕与海拔高度均表现出较好的指数相关,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有机氯污染物的质量分数〔以w(OC)校正〕随海拔高度上升而增加,表现出明显的“冷捕集”效应. 因此,在研究清洁地区土壤中有机氯污染物的分布特征时,以w(OC)进行校正是合理和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有机污染物界面行为调控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利中 《环境科学学报》2012,32(11):2641-2649
污染物的多介质/多界面行为影响其赋存状态、迁移转化及生物生态效应.阐明污染物界面行为及其调控技术原理,是准确认识污染物源汇机制、预测其生物有效性、发展污染控制新材料与新技术的重要基础.本文介绍了典型有机污染物的多介质界面行为及其微观机制,表面活性剂调控有机污染物固-液界面分配行为及生物有效性的基本原理,重点阐述了污染物界面行为调控技术在难降解有机废水吸附处理、土壤有机污染缓解与修复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