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广东省外来物种入侵现状及其生态环境影响调查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广东省外来物种种类多数量大,截止到2000年主要外来入侵种的入侵总面积达108.12万hm^2,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0.71亿元。文章在大量调查的基础上,对广东省外来入侵种的种类、分布、入侵面积及其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外来物种入侵规律,并提出外来种入侵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
开展城市外来植物种类构成的研究,可以为城市植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城市绿地的科学设计提供重要依据。为剖析厦门城市外来植物种类构成的主要特点,规避外来植物对城市环境带来的潜在威胁,采用大样本分层随机抽样调查法结合K-means聚类分析、方差分析、重要值、频数分布等方法进行系统分析。结果显示,(1)记录到厦门市城区外来植物67科174属223种,占各绿地类型植物种数的49.1%~55.2%;其中最常见的优势种类有乔木植物凤凰木(Delonix regia)、垂叶榕(Ficus benjamina),灌木植物黄金榕(Ficus microcarpa‘Golden Leaves’)、矮黄假连翘(Duranta repens),草本植物沟叶结缕草(Zoysia matrella)、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和小蓬草(Conyza canadensis)。(2)国外外来植物主要来自美洲,占各绿地类型国外外来植物种数的58.4%~70.8%、频数的71.9%~89.0%;其次是来自非洲或亚洲的植物。(3)频数分布图显示,优势种的优势性明显,高频植物种仅占少数。(4)调查到入侵植物7科13属13种,其中小蓬草是出现频数最高的入侵种类,已成为草本植物中的优势种类。文章揭示了外来种在厦门市城市植物中的重要地位和特点,分析了外来植物种类结构的特征,并指出要加强对外来优势植物的进一步研究,相关结果可为厦门市城市绿地的可持续发展和管理监控提供建议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外来植物入侵机制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植物入侵的内因、外因、驱动力和入侵过程等方面综述了植物入侵机制的研究进展:(1)外来植物由于预适应性较强或由于杂交和多倍体化而具有较强的侵染力:(2)外来植物由于逃脱原生区域的自然天敌,或由于土著种竞争较弱、生物多样性较低、植食动物或疾病较少等导致的生物抵抗力较低,或因良好的资源可获得性及入侵植物的化感作用等造成新栖息地可侵人性的增加;(3)自然或人为引入外来植物及对新栖息地的扰动是植物入侵的驱动力;(4)外来植物可能通过基于事件的入侵、入侵崩溃和协同入侵等人侵过程机制实现其成功入侵,分析了各入侵机制对入侵植物防控、生态学和进化学研究意义以及待解决问题.结果表明,植物入侵机制高度复杂,不同的外来植物种、新柄息地类型及植物入侵的不同阶段,各入侵机制可能单独或共同作用,为针对性地设计植物入侵防控方案提供了理论支撑.最后对植物入侵机制理论及其在植物入侵预测、危险性分区和防控中的应用研究等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外来种豚草入侵的过程与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原生存地经自然的或人为的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环境,对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农林牧渔业生产以及人类健康造成经济损失或生态灾难的过程.外来物种的入侵不仅会威胁到当地生物生存,还有可能导致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的退化.豚草(Ambrosia,artemisiifolia)原产美国西南部和墨西哥北部的索诺兰沙漠地区,是一种严重危害农业、生态和人体健康的外来恶性杂草,研究豚草的入侵过程及入侵机制有重要的意义.综述了国内外有关豚草入侵机制的研究进展,分析了豚草人侵阶段,定居阶段和稳定阶段的特点,并从豚草自身的强大的繁殖特性、种子的休眠特性、遗传性质、种子的传播特性、化感作用、竞争机制及入侵环境的可能性等方面综述分析成功定居在新环境中的豚草成为入侵种的机制,同时预测了豚草成功入侵可能还存在的其它机制,即豚草的适应性进化、协同入侵以及豚草的传粉特性.这几种机制的进一步的研究,将使我们能够洞悉豚草在新人侵地的生态环境下的扩散机制,预测其潜在的入侵区域,发现其适应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并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研究豚草的防治做准备.因此,认识豚草成功成为入侵种的原因对深入研究豚草入侵机制,对预测豚草入侵,采取适当的措施降低豚草物种所造成的危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秦岭,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大量人为活动穿梭其中,使得外来植物得以侵入并迅速蔓延和扩张,势必影响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然而这些外来种的入侵现状、危害与风险等信息还缺乏全面详细的研究,为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埋下巨大“安全隐患”,因此亟待全面系统地研究秦岭林区外来植物的相关现状信息,并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入侵风险评估。通过野外调查秦岭中段南北坡外来植物的种类、分布现状、生境类型、扩散趋势等,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秦岭外来植物入侵风险评价体系,对该区外来植物进行风险等级划分并提出防范管控措施。结果表明:1)秦岭外来植物有131种,隶属33科87属,主要集中在菊科(Asteraceae)、苋科(Amaranthaceae)、禾本科(Poaceae)、豆科(Fabaceae),其中菊科植物数量最多(35种),占总种数的26.7%;2)秦岭外来植物传入年限主要集中在50-150 a之间(54.2%),大部分通过有意引入和无意引进带入国内(75.6%);3)秦岭外来植物入侵风险评价体系涵盖外来植物入侵性、已入侵分布现状、扩散性和危害与影响4个方面,共设置了13个指标。131种外来植...  相似文献   

6.
应用能量利用特性对外来植物入侵潜力的判别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判别分析是多元统计分析中判断研究对象所属类型的一种重要方法.以华南地区5种主要入侵植物及其伴生或近缘的本地种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它们的生物量建成成本(construction cost,CC)和比叶面积(special leafarea,SLA),并以此作为判别因子尝试建立入侵种和本地种的判别模型.结果表明,入侵种和本地种之间的平均CC和SLA存在显著差异.以CC和SLA作为判别因子建立的判别模型进行回代检验,总的预测正确率为82.6%,判别效果较好.其中CC的判别函数系数较大,表明它在判别分析中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进一步证明了植物的能量利用特性是影响外来种入侵潜力的重要因素.利用此判别模型可以根据任何一种外来植物的CC和SLA来定量判断该物种入侵潜力的大小,为有效评价外来植物入侵潜力提供了新的定量方法;但由于所获得数据的不全面,该模型还存在不足,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7.
外来鱼类入侵风险评估体系及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中国外来鱼类的入侵现状,分析了建立外来鱼类入侵风险评估体系的蕈要性、必要性和应用前景.在现状调查、文献分析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包含5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44个三级指标的可定量化的外来鱼类入侵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确定了各指标权重,并举例说明了该评估体系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吉林省外来物种入侵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大量的野外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分析,总结了吉林省外来物种入侵的主要特征。研究表明,目前对吉林省造成危害的外来物种共计51种,分别为外来杂草38种、外来害虫10种和外来病菌3种。其中危害性较强的丰要有7种,分别为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日本松干蚧(Matsucoccrs matsumurae)、栗山天牛(Mallambyx raddei)、菜豆象(Acanthoscelides obtectus)、松针红斑病菌(Dorhistroma pimi Hulbary)。这些外来物种的传播和扩散速度较快,传播途径多以无意引入为主,对吉林省的经济和生态环境危害严重。外来物种入侵地多为生态系统结构单一的农田或人工林系统;入侵地多为吉林省气候温暖湿润的东中部,且生物多样性比较丰富的地区。  相似文献   

9.
臭氧对农业生态系统影响的综合评估: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如何评价和预测近地层臭氧(O3)浓度持续升高对作物的影响是污染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依据改进的开顶式气室(Open-top chamber,OTC)实验资料,建立了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O3与3种典型农作物(水稻、冬小麦和油菜)的剂量-响应(Dose-response)函数,并对该地区2003年作物产量损失进行了综合估算.研究结果表明:1)水稻、冬小麦和油菜3种作物的O3临界水平值分别为7.434、2.280和7.328ppm·h,冬小麦最为敏感;2)O3污染已造成该地区较为严重的产量损失,2003年水稻、冬小麦和油菜分别减产3.04%、17.08%和5.92%,经济损失达到5.76、7.68和2.61亿元.长江三角洲地区高浓度O3污染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酸雨对外来植物入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廖周瑜  彭少麟 《生态环境》2007,16(2):639-643
酸雨和外来种入侵都是全球关注的问题。结合外来入侵植物的生态适应特性以及酸雨的危害特征,系统分析了酸雨对外来植物入侵产生的影响。酸雨对外来植物入侵的影响是复杂多样的。酸雨导致群落冠层稀疏,群落透光率增加,加之氮沉降后土壤、水体氮素的增加,有利于生长力强的外来喜阳植物入侵;酸雨加速土壤酸化,促使基本离子淋失以及A1毒等危害植物的生长发育,植物的内源激素以及化感作用发生改变,适应力和耐受力强的外来植物在与本地植物竞争中处于相对优势而成为入侵种;酸雨以及外来植物入侵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本地植物的生长而促使外来植物的入侵。  相似文献   

11.
外来物种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外来物种风险评估是防止外来物种入侵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在识别外来物种风险基础上,遵循重要性、系统性、实用性和灵活性原则,建立了由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和指标层参数构成的外来物种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提出了指标量化、权重设置、综合模型建立和风险等级划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外来入侵植物在中国的分布及入侵能力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近十几年来备受关注的外来植物入侵为背景,综述关于入侵植物在我国分布和入侵能力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未来研究需要加强的几个方面。不同起源地的入侵植物在我国分布区域不一样,在控制了起源地的作用后,入侵植物主要分布在经济较发达、人为活动较多的省份或地区(大尺度),以及干扰较严重的生境(小尺度)。入侵能力强的多年生植物常有强大的无性繁殖能力、高光合速率和资源利用效率、强化感作用、以及适应异质生境的能力;起源于美洲的入侵能力强的1年生植物常能产生大量的易传播的种子、可自交亲和、强化感作用等;起源于欧亚大陆的入侵能力强的1年生植物常与作物非常相似,在农田中危害严重。未来需要研究干扰促进入侵的机制、化感作用与野外实际情况相结合研究、化感物质通过改变土壤微生态环境间接促进入侵的机制研究、1年生和多年生外来植物的入侵能力与其物种特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加强对弱入侵性外来植物的预警研究。这些研究不仅能使我们深入理解外来植物发生入侵和危害的规律,也可为人侵植物的防控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外来入侵物种是造成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威胁因素,我国是世界上受外来入侵物种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外来入侵物种的界定是一个富有争议的话题,准确界定外来入侵物种,明确防控对象,是开展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的首要条件。综合分析了各类国际公约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外来入侵物种的定义方法,并从表述方式、空间范围、时间范围、影响和层次性5个角度分析界定了外来入侵物种的相关主要问题。通过辨析外来入侵物种的概念与内涵,探讨外来入侵物种的相关重要问题,为我国未来制定外来入侵物种的专门性法规提供新的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14.
李军  ;王瑞龙 《生态环境》2014,(11):1759-1763
外来入侵植物五爪金龙(Ipomoea cairica)对华南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表型可塑性可增强外来物种的入侵能力。本文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土壤含水量为10%、20%和30%对外来入侵植物五爪金龙种子萌发、植株表型可塑性和化感作用的影响,探讨五爪金龙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响应机理,为进一步了解五爪金龙的入侵机理和提高对入侵种的预警和控制能力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在土壤含水量为10%,20%和30%条件下,五爪金龙种子的萌发率分别为15.2%、36.4%和33.6%。五爪金龙种子的萌发率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尤其是在土壤含水量为30%时,五爪金龙种子萌发率最高。(2)土壤含水量为10%、20%和30%时,五爪金龙植株的总生物量分别为0.88、2.26和2.42 g。与土壤含水量为10%相比,土壤含水量为20%和30%条件下五爪金龙的总生物量分别增加了156.8%和175.0%,表明土壤水分增加显著增加了五爪金龙的总生物量。土壤含水量增加显著增加了五爪金龙的叶面积、叶生物量比、比叶面积和茎长,同时减少了根生物量比和根冠比,而对茎生物量比无显著影响。(3)相同浓度的五爪金龙水浸提液对受体植物莴苣(Lactuca sativa)和萝卜(Raphanus sativus)根长和苗高生长的化感抑制作用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减少而增强。研究表明:五爪金龙通过改变生物量分配模式和化感潜力对土壤水分变化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5.
外来入侵植物对金沙江流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构成了较大威胁,但对其本底状况知之甚少.为掌握金沙江下游乌东德和白鹤滩电站库区外来入侵植物的组成特征和分布格局,进而为外来入侵植物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基于83个调查点位上的757个群落样方调查数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库区共有外来入侵植物103种,隶属28科70属,并以菊科(24种)、豆科(15种)和茄科(10种)为主.区系组成上,科、属表现出较强烈的热带分布性质,并有63种外来入侵植物原产地为北美洲.引入途径分析结果显示,62种被有意引入,占比60.19%.从入侵等级来看,65种具有明显入侵性,包括19种恶性入侵种和26种严重入侵种.三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 Linnaeus)、白苞猩猩草(Euphorbia heterophylla Linnaeus)、赛葵[Malvastrum coromandelianum (L.) Gurcke]等10种入侵植物重要值较高,是优势入侵物种.在空间分布方面,乌东德电站库区外来入侵植物种类数(87种)多于白鹤滩电站(59种).库区海拔800-1 200 m范围内入侵植物种类数最多,并随...  相似文献   

16.
外来入侵植物紫茎泽兰对昆明地区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2005年雨季前后的6月至9月,共布设144个样方,采样分析了外来入侵植物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对云南昆明地区针叶林、阔叶林和草地3种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地表腐叶层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紫茎泽兰入侵后土壤动物类群总数显著减少,其中针叶林减少41.3%,阔叶林减少29.0%,草地减少36.7%;土壤动物群落个体总数下降,其中针叶林减少63.5%,阔叶林减少20.4%,草地减少43.2%。紫茎泽兰入侵影响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和均匀度。6月至8月,在没有紫茎泽兰入侵情况下,针叶林和草地生态系统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均匀度逐步升高;紫茎泽兰入侵后,由于土壤动物类群数量及部分类群个体数量减少,针叶林和草地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均匀度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7.
刘会玉  林振山  齐相贞  沈竟 《生态环境》2011,20(11):1638-1646
栖息地毁坏和生物入侵被认为是全球物种多样性的两大威胁,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同时,两者的共同作用将比单独作用所带来的物种多样性丧失更大。本文基于竞争-扩散均衡机制,考虑了外来种的不同竞争力,结合景观中性模型和元胞自动机模型,模拟了外来种入侵对栖息地毁坏(栖息地破碎和面积丧失)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1)外来种入侵成功将首先威胁竞争力与其相邻的弱物种;2)栖息地毁坏与种间竞争共同决定着外来种入侵的成功与否。当栖息地破碎促进了与外来种竞争力相邻的本地强物种时,将会抑制入侵;当其抑制了与外来种竞争力相邻的本地强物种时,则会促进入侵。当栖息地丧失促进了外来种相邻的本地强物种时,将会抑制入侵;当栖息地丧失抑制了外来种相邻的本地强物种,将一定程度地促进入侵,但随着丧失面积的增加,则转为抑制。因此,为了抑制不同竞争力的外来种入侵,应采取不同的栖息地保护策略,并保护和促进其竞争力相邻的本地强物种。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影响下北京市外来入侵植物特征及其分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文献资料分析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北京市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生活型、起源地、引入途径和分布等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共有48种外来入侵植物,隶属39属19科,其中菊科、禾本科、苋科和大戟科植物为优势科,占到了所有入侵植物总数的60.4%.除火炬树外,其余47种植物均为草本植物,以起源于美洲的居多(70.8%),多为伴随种子苗木运输无意引进.入侵植物分布受城市化水平和人口密度影响显著,城市功能扩展区分布有最多的入侵植物,就入侵种分布密度而言,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核心区均明显高于近郊区和远郊区.目前北京入侵植物主要分布于农田、绿地、花圃等半人工生态系统,尚处于可控范围之内,但北京的自然地理条件及城市化进程使其仍存在较高的入侵风险,在将来的防治工作中应采取更加严格的检疫措施.  相似文献   

19.
银胶菊Parthenium hysterophorus L.是一种危害性很强的外来入侵杂草,在我国南方多省均有分布,在山东省莒南县也大面积分布,目前已对发生地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影响。文章于2011年采用人工气候箱培养皿法和温室土壤盆栽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银胶菊的种子在不同pH、盐浓度、湿度、营养条件、不同埋藏深度等条件下种子萌发特性及其无性繁殖能力,以期为明确其入侵机制和适生环境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银胶菊种子适宜的萌发环境为酸性,pH=6.0时发芽率最好,到pH=8.0时,种子不能萌发;盐对银胶菊种子的萌发影响很大,随着盐浓度的提高,发芽率下降明显,当盐浓度达到0.12 mol·Lˉ1时,种子不再萌发;但不同的营养条件和不同P水平对种子的萌发无显著影响;干旱或水涝均能降低种子发芽率;种子埋藏土层越深,其发芽率越低,土层深度达3.0 cm以上,银胶菊种子几乎无发芽率。银胶菊有较强的无性繁殖能力,根部、基部茎和上部茎等不同部位埋入土壤后均能发芽,基部茎的发芽率最高(为66.7%-88.9%),根部和上部茎发芽率较低(为22.2%-44.4%)。另外,从发芽后的生长来看,茎部(包括基部茎和上部茎)发芽后均能正常生长,但根部发出新芽后逐渐黄化死亡。由此可以看出,银胶菊种子适应力、耐贫瘠能力强,一般的农田、荒地环境均能萌发生长,但盐碱地的环境下不能萌发生长;散落在土壤表层的银胶菊种子萌发率最高,因此,没有人类扰动的荒地、沟渠更适宜其萌发和生长;由于其很强的无性繁殖能力,人工砍伐的防除措施不能将其彻底防除。这些都是银胶菊入侵后,能够在短时间内暴发成灾,且不易彻底防除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自然保护区是就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而生物入侵已对全球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威胁.采用野外踏查和样方调查的方法,对著名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九寨沟核心景区的外来植物的种类和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如下:(1)共发现13种外来植物,来自6科11属,以豆科、菊科植物最多.(2)引入方式主要是有意引入(绿化)和无意的旅游活动引入,人为因素起着主导作用,外来植物出现的概率与受人为干扰程度成正相关.(3)根据重要值(Important value)和外来入侵植物危害等级计算得出危害系数,小蓬草(50.2439)、红车轴草(41.1528)、野胡萝卜值(40.6883)较高,但目前外来植物在研究区域还未形成大规模的入侵现象.(4)影响外来植物分布和扩散的因素有生境适合性、路距、群落盖度,路距具有重要影响(P0.05).(5)随着栈道距离的增加,外来植物(以草木犀为例)的重要值呈显著下降趋势.综上所述,九寨沟核心景区的外来植物分布主要受人为影响,豆科、菊科植物种类多且危害系数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