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两栖动物作为环境监测的指示生物,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为了解江西省永丰样区两栖动物多样性的时空格局,于2018年4、6和8月选取溪流、水田和人工水渠3种不同生境类型,设置15条样线开展监测,记录样线内环境数据及两栖动物种类和数量。结果显示:(1)共调查到两栖动物2目7科16属18种,其中濒危和易危种各1种;(2)溪流、水田和人工水渠生境的优势物种分别为武夷湍蛙、泽陆蛙和福建大头蛙,但不同月份间存在差异;(3)皮尔森相关分析显示,水田生境下相对多度与气温、物种丰富度和相对多度与水温均呈负相关,人工水渠生境下相对多度与气温呈正相关;(4)水田和人工水渠生境的物种丰富度、相对多度、辛普森指数和香农-维纳指数明显高于溪流生境,4、6和8月相对多度逐渐减少,生境类型和月份的交互作用是相对多度的变异来源;(5)水田-人工水渠的Cody指数明显低于其余生境间的两两比较。综上所述,江西永丰样区的两栖动物多样性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  相似文献   

2.
两栖动物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可作为生物多样性监测的指示物种。为了解两栖动物种类、种群数量、生存状态以及受威胁状况,于2016—2018年的4、6和8月对广西大明山样区两栖动物多样性的时空格局进行观测。观测方法主要采用样线法(共布设10条样线),并以人工庇护所法作为补充。观测结果表明,广西大明山样区的两栖动物总计5科14属18种,其中鸭嘴竹叶蛙(Odorrana nasuta)、金秀纤树蛙(Gracixalus jinxiuensis)和红吸盘棱皮树蛙(Theloderma rhododiscus)是该保护区的新增物种。不同样线观测到的物种数或个体数略有差异,不同月份的物种丰富度和香农-威纳指数均呈显著性差异,而Pielou均匀度指数差异不显著。不同年份间的物种丰富度、香农-威纳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无显著性差异。此外,保护区内和保护区外的物种丰富度和香农-威纳指数呈显著性差异,而Pielou均匀度指数无显著性差异。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物种丰富度、香农-威纳指数分别与海拔相关性显著,而Pielou均匀度指数与海拔没有显著相关性。物种丰富度、香农-威纳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与生境类型均无显著相关性。总体来说,大明山样区的两栖动物物种数和个体数趋于稳定,意味着其受保护状况较好。在人为干扰较弱的常绿阔叶林、草本泥泽、竹林区,两栖动物种类和数量分布比较均匀,而在低海拔山区和农田,两栖动物物种数和香农-威纳指数较高。  相似文献   

3.
研究多样性的时空格局是探明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相互关系的有效途径,能为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于2018年对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物种多样性的时空格局进行观测,从低海拔至高海拔选取10条样线,在4、6、8和10月进行4次调查。结果显示,两栖动物物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香农-威纳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存在明显不同。在时间尺度上,4月的优势种为福建掌突蟾和华南湍蛙;6月的优势种为花臭蛙;8月的优势种为花臭蛙和绿臭蛙;棘腹蛙和华南湍蛙在10月占绝对优势。在空间尺度上,低海拔样线的优势种为花臭蛙和华南湍蛙;中海拔样线的优势种为福建掌突蟾和黄斑拟小鲵;高海拔样线的优势种为棘腹蛙、峨眉髭蟾和桑植趾沟蛙。在物种多样性的时间尺度上,3个多样性指数基本表现为6、8月高于4、10月。在物种多样性的空间尺度上,全年的物种丰富度与海拔无显著相关性,全年的香农-威纳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随着海拔升高呈驼峰型响应。将4个月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与海拔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均无显著相关关系,但6月的香农-威纳指数随着海拔升高呈现接近驼峰型的响应。两栖动物因其各自不同的生活史会产生不同的繁殖周期、冬眠周期,所以物种多样性在时间尺度上存在差异;同时又因为不同两栖动物的温度适应能力和生境偏好不同,因此空间尺度上的物种多样性也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4.
研究物种丰富度以及时空分布格局对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为掌握湖南南岳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的物种组成与时空变化,分别于2018年4、6和8月,运用样线法对衡山观测样区及周围区域两栖动物的资源现状与栖息地利用现状进行实地调查。调查共记录到15种两栖动物,隶属于1目6科12属,其中国家二级保护物种1种、"三有"动物10种,占物种总数的73.3%。区域内两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在时间及空间尺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生物多样性指数在6月最高;4种典型生境中观测到的物种数存在明显差异,农田物种多样性最丰富,为12种,其余依次为水塘(9种)、溪流(6种)、林地(3种)。此次衡山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观测基本掌握了该地区两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及其时空格局,在此基础上分析评估了该地区两栖动物生存面临的胁迫因素,并对两栖动物的保护和管理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2018年6和8月采用样线法对云南玉龙雪山两栖动物多样性进行2次观测。设置11条样线,共记录到1 143只个体,包括成体、亚成体和幼体,鉴定出2目6科8属8种。个体数量在不同季节相差较大,6和8月分别记录到705和438只。各条观测样线两栖动物物种数和个体数受平均水温、气温和人为干扰强度等因素的影响明显,表现为平均水温和气温越高、人类干扰强度越弱,物种数及个体数越多。不同生境下两栖动物物种数和个体数不同,人工水渠物种数最多,河流物种数最少。这些结果表明,生境类型、水温、气温和人类干扰是影响两栖类物种多样性的重要生态因子。  相似文献   

6.
基于北京九龙山植物群落的样地调查数据,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指标对九龙山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空间分异做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域物种多样性较低,基本维持在0~3.62,均值为2.40,乔木人工林林下物种多样性高于天然灌丛;九龙山林下物种多样性存在明显的垂直及水平分异,其中垂直分异主要表现为:南山随着海拔升高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降低,中山随着海拔升高林下物种多样性呈“V”型变化,北山海拔300 m以下随着海拔升高林下物种多样性降低,海拔300~400 m林下物种多样性波动较大,650 m以上林下物种多样性较高且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高;水平分异主要表现为:在海拔400 m以下地区,林下物种多样性表现为油松>侧柏>黄栌>侧柏-元宝枫混交林;海拔400~650 m地区为天然灌丛物种多样性最高,元宝枫最低;海拔650 m以上地区,华北落叶松林林下物种多样性最高,荆条林最低。京西九龙山人工林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而造林树种、立地条件、人为干扰强度是影响该地区林下物种多样性及其空间分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两栖动物受胁迫物种增多,并且总体数量呈下降趋势,两栖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迫在眉睫。为阐明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资源现状,于2018年4、6和8月,运用样线法调查该区域两栖动物物种组成、种群数量及栖息地利用状况,以期为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保护提出针对性建议。该研究共观测到两栖动物8种,隶属于1目4科,其中包括1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虎纹蛙(Hoplobatrachus chinensis)]及5种国家"三有"保护动物。泽陆蛙(Fejervarya multistriata)为保护区优势种(共计3 432只,占总个体数的64.93%)。两栖动物物种数、个体数和物种多样性在调查月份间无显著差异。而栖息地类型对两栖动物数量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具有显著影响。两栖动物对栖息地的偏好及自身生态位宽度是影响该地区两栖动物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两栖动物对环境变化反应敏感,是生物多样性观测的重要指示物种。近年来,欧美国家已制定了生物多样性观测相关标准并实施了一系列观测计划。2011年以来,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以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为牵头单位,联合全国相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保护机构,构建了全国两栖动物多样性网络,作为全国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China BON)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研究介绍了我国两栖动物多样性观测方法,总结了2011年以来全国两栖动物多样性观测工作进展。据115个样区的观测结果显示,观测到的两栖动物共计243种,占我国两栖动物总种数的59.6%。通过观测,发现了破坏两栖动物生境的典型案例。目前我国两栖动物观测网络已初具规模,笔者在介绍观测网络现状的同时也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于2015年夏季和冬季,采用样线法对浙江开化县钱江源国家公园及周边区域的鸟类多样性进行调查,共记录鸟类12目39科112种,其中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9种。两季总体而言留鸟种数最多,占鸟类物种总数的57. 14%,夏候鸟和冬候鸟各占19. 64%。夏季留鸟(67. 90%)比例高于冬季(61. 25%)。区系方面,东洋界最多(57. 14%),其次为古北界(38. 39%),夏季东洋界鸟类(70. 37%)比例高于冬季(52. 50%)。钱江源国家公园的物种数和物种多样性高于周边区域。夏季农田村庄(农田村庄周边分布有丘陵)和城镇用地的多样性指数和物种数较高,次生林优势度指数最高;冬季鸟类多样性指数和物种数最高的生境是农田村庄,物种数最低的生境为天然林。研究结果表明,中度干扰强度的生境(周边有丘陵的农田村庄)对鸟类多样性的保护起重要作用,而天然原生林对保护濒危鸡形目鸟类起重要作用,因此这2种生境均应得到很好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
物种资源调查和观测是我国两栖动物保护工作的前期基础,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过去的20 a里,江苏省出现了快速城市化现象,导致栖息地丧失、栖息地破碎化/隔离以及栖息地退化,进而严重威胁两栖动物的生存与分布。为了解连云港两栖动物多样性现状及时空分布特点,于2018年4、6、8月采用样线法进行调查,共记录到两栖动物5种,隶属于1目3科4属,分别为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金线侧褶蛙(Pelophylax plancyi)、镇海林蛙(Rana zhenhaiensis)和泽陆蛙(Fejervarya multistriata),其中泽陆蛙种群数量最多,镇海林蛙遇见率最低。各调查月份之间两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存在差异,6月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其次为8月,4月最低。该研究基本掌握了连云港两栖动物的资源现状和分布格局,分析了该区域两栖动物面临的胁迫因素,并对两栖动物的保护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2016—2017年对青海省祁连县的5种生境(农田生境、草原生境、河漫滩生境、高寒灌丛草甸生境和森林生境)中蝴蝶的群落特征以及月度变化规律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不同生境中蝶类的相似性有所差异,表现为河漫滩和森林生境的相似性系数最高(0. 516),其次是农田和草原生境(0. 513),相似性系数最低的为农田和高寒灌丛草甸生境(0. 250),农田和森林生境、高寒灌丛草甸和森林生境的相似性系数也较低,分别为0. 257和0. 286;在高寒灌丛草甸、草原和森林生境中蝶类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较高,在森林生境中蝶类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最低;优势度指数从高到低依次为草原(0. 259)、森林(0. 246)、农田(0. 230)、河漫滩(0. 213)和高寒灌丛草甸生境(0. 129);蝴蝶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在部分月份间具有显著差异(P0. 05),均匀度指数在各月间没有显著差异。不同生境的蝶类相似性系数、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主要与海拔梯度、植被类型和植物构成密切相关;不同月份蝴蝶各指数间的差异性取决于植物的物候期和温度差异等因素。  相似文献   

12.
于2016—2018年4—6月采用样线法对关山地区繁殖鸟类群落多样性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关山地区共分布有繁殖鸟类142种,隶属于14目42科;呈古北界与东洋界鸟类并存的区系特征。研究区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为3.985 6,均匀度指数为0.804 2,优势度指数为0.030 2。根据植被和海拔不同,将调查区域分为低海拔农耕带、中海拔落叶阔叶林带、中高海拔针阔叶混交林带和高海拔亚高山草甸带4个生境带。其中,中海拔落叶阔叶林带鸟类种类最多,群落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也最高;中高海拔针阔叶混交林带鸟类密度最高;高海拔亚高山草甸带鸟类优势度指数最高。相邻生境带相似性指数普遍高于相间隔生境带。不同生境带鸟类物种丰富度有一定差异,但整个研究区和同一生境带鸟类物种丰富度年际间变化不明显。不同生境带优势种组成不同,且不同年份基本无变化。根据各种鸟类食性不同,可将其分为4个取食集团。物种丰富度与海拔梯度的关系表明中海拔地区鸟类丰富度最高。陇县关山是部分鸟类迁移交流和迁徙的重要通道,通过对研究区繁殖鸟类群落结构组成和多样性的分析,可为研究区鸟类多样性保护提供相关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3.
两栖动物是生物多样性观测的重要指示物种。2012—2018年,采用样线法观测了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区的两栖动物物种组成及种群动态变化。观测样区共记录两栖动物2目8科24种,其中有12种仅见于保护区内,有7种仅见于保护区外,有5种在保护区内外均有记录。在观测季节(6—9月)内,保护区内两栖动物优势种为福建大头蛙(Limnonectes fujianensis)、黄岗臭蛙(Odorrana huanggangensis)和华南湍蛙(Amolops ricketti),保护区外优势种为泽陆蛙(Fejervarya multistriata)、饰纹姬蛙(Microhyla fissipes)和弹琴蛙(Nidirana adenopleura)。观测样区两栖动物的总体动态以及优势物种的种群动态均有明显变化,不同年度间基本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4.
高寒草地是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主体,高寒草地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沿海拔梯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在气候变化及人为干扰的双重影响下已发生重大变化。为明晰海拔对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以藏北地区那曲市罗玛镇高寒草地为研究对象,于2018年8月采用样方调查法对不同海拔梯度高寒草地植物高度、盖度、地上生物量及物种多样性沿海拔变化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探讨藏北高寒草地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在海拔上的变化规律及二者的关系。研究表明:(1)植物盖度和地上生物量分别由海拔4 600 m的89.0%和64.7 g·m~(-2)降至4 800 m的67.3%和41.8 g·m~(-2),即植物盖度和地上生物量随海拔的升高呈线性降低的趋势;(2)不同海拔梯度间植物物种组成存在较大差异,高海拔段中旱生禾本科植物逐渐被耐寒喜湿植物取代;(3)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指数沿海拔呈单峰分布格局,而E.Pielou均匀度指数则呈U型分布格局;(4)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指数与地上生物量呈负二次函数关系;地上生物量与土壤温度呈指数增长趋势,与土壤湿度呈指数降低的趋势。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藏北高原高寒草地不同海拔梯度物种多样性及其生物量的垂直分布差异,以及不同海拔梯度间水热组合差异对物种多样性及其生物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分别于1996和2013年调查了湖北省潜江市郊区农业景观,研究不同农作生境和半自然生境中植被物种组成和丰富度,以揭示农业集约化和城市化发展背景下农业景观中植物多样性的时空分布变化趋势。分析显示,1996到2013年间研究区植物多样性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农作生境中物种丰富度下降较多,物种组成趋于单一化;各生境优势物种都有明显变化,但相对于农作生境,半自然生境优势物种变化更大;农作生境和半自然生境农田耐受种种数差异不大;半自然生境物种丰富度和植被组成变化不显著,但城市化导致部分半自然生境丧失,可能对物种多样性的维持构成威胁。这说明近十多年农业集约化对城郊农业景观植物多样性影响显著,但半自然生境中植物多样性相对于农作生境受到的影响较小,可对农业景观中植物多样性的保护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城郊农业景观植物多样性的保护,不但需要降低农业集约化,采取环境更加友好型措施,而且需要在城市化进程中加强对半自然生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6.
江西省寻乌县位于赣南赣州市东南部,闽、赣、粤三省交界处,因独特的地理位置、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发达的水系河网,被全国两栖动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列为观测样区.根据地形、地貌和生境,选择河流、池塘、人工水渠设置12条调查样线,于2018年4月底、6月中旬和7月底进行观测.此次调查发现两栖动物755只,隶属于1目5科10属...  相似文献   

17.
研究草海湿地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入侵对异质生境植物群落生活型、物种组成、重要值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异质生境中群落生活型组成比例有差异,水生生境地面芽植物(H)∶隐芽植物(Cr)∶一年生植物(Th)为56∶38∶6;湿生生境为43∶36∶21。②异质生境中物种组成差异明显,水生生境试验样方包含9科13属16种,对照样方(无空心莲子草入侵)包含10科19属23种;湿生生境试验样方包含8科14属14种,对照样方有10科19属22种。空心莲子草入侵不同生境后群落内物种重要值变化及差异均较大,部分乡土物种在试验样方中减少甚至消失,水生生境和湿生生境群落中分别有30.44%、36.36%物种消失。③异质生境中空心莲子草重要值与物种多样性指数、生态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均呈二项式函数关系;两种生境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表现为随空心莲子草重要值先增加后减少,生态优势度指数均为先减少后增加,空心莲子草入侵对乡土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产生正向影响和负向影响,在群落中其重要值达25.8(水生生境)、18.9(湿生生境)时,是乡土植物多样性下降的临界点。  相似文献   

18.
植被是沟渠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沟渠生态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为促进长江上游沟渠植物物种多样性保护,以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区不同类型自然沟渠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分析了不同类型沟渠内植物种类、物种多样性指数、植被盖度和地上部生物量,探讨了周边土地利用方式对沟渠植被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区自然沟渠植被状况不容乐观。尽管自然沟渠内植物种类众多,调查样方内植物共有16科20种,但优势种较少,且仅以危害性大的过江草(Phyla nodiflora)和水花生(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为主,出现的频度分别为46.09%和38.26%。(2)物种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居民区沟渠植物种类较为单一,优势种明显,群落结构较为简单。旱地沟渠植物种类较为丰富,群落结构较为复杂。水田沟渠和荒地沟渠植物分布较为均匀。(3)不同类型沟渠中植被的盖度和生物量差异显著。其中,植被盖度平均值大小顺序为水田沟渠居民区沟渠旱地沟渠荒地沟渠,植物地上部平均生物量大小顺序表现为居民区沟渠水田沟渠旱地沟渠荒地沟渠。  相似文献   

19.
研究中国北方地区成熟林、次生林和人工林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了解不同森林类型对物种的保育作用,可为生物避难所的选取和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为研究中国温带地区不同森林类型生物多样性,采用陷阱法对张广才岭森林中人工落叶松林、次生白杨林、次生混交林、成熟混交林和成熟针叶林5种典型森林生境中的地表步甲群落进行调查,在每种森林中设置4个重复样方,共20个样方,在每个样方中设置4个陷阱,在步甲的主要活动期(6—8月)内每隔2周收集1次陷阱内的昆虫样本,共捕获9 073头步甲。采用生态学多样性指数对群落组成进行分析,基于和弦标准化的预期物种共享(CNESS)相异指数的非度量多维标度法(NMDS)分析步甲物种周转率,并统计不同时间动态下步甲群落多度、丰富度和多样性变化,旨在分析并比较成熟林、次生林和人工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作用。结果表明:次生白杨林步甲群落物种多样性最高,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2.37,人工林步甲最低,仅为1.99;人工林步甲群落结构与天然林差异较大,天然林中多样化的生态环境维持较高的步甲群落β多样性;在天然林中,步甲多度、丰富度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随时间变化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而与人工落叶松林差异明显。由此认为,天然林对物种的保育作用是无可替代的,目前大规模种植单一种类的树木对维持森林生物多样性是不利的,改善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方法是任林地自然发展。  相似文献   

20.
物种多样性对海拔梯度的响应是植物生态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为探究温带半干旱-半湿润过渡地带山区物种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分布规律,以吕梁山脉北段饮马池山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群落调查,分析了饮马池山阳坡植物群落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对海拔梯度的响应。结果表明:在海拔梯度上,样地内共调查物种29科69属97种,群落物种组成具有明显的温带性质;从低海拔到高海拔植被依次分布有山前山地草原(1 710-1 915 m)、山地灌丛草原(1 915-2 110 m)、山顶亚高寒草甸(2 110-2 200m),灌草丛群落主要分布在1 900-2 100m。植物群落草本层α多样性大于灌木层,随着海拔的升高,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呈"M"型变化趋势,在1915m和2110m处最大;灌木层α多样性指数呈单峰型变化趋势,在2 060m处最大;草本层α多样性指数呈波动变化趋势,α多样性指数在1 900-2 100m处呈下降趋势。Sorensen指数在海拔1 860-1 915 m和2 110-2 153 m之间出现两个最小值,而Cody指数出现两个峰值,表明该海拔地段β多样性最大,样地群落间相似性低,成为物种更替速率较快的过渡地带。在温带山区,以β多样性为指标测量群落间或生境间环境梯度变化较为可行,海拔变化对山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差异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对管理和恢复温带山地植被以及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