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编辑同志: 非电离辐射对人体有害吗?怎样防护? 四川石油管理局技安处四川石油管理局技安处: 编辑部转来您的询问信,就我所知答复如下: 电磁辐射的波谱很宽,按其生物学作用不同,可分为电离辐射(宇宙线、X射线、r射线)和非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系指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电视波、激光和射频辐射而言,是不足以导致组织电离的辐射线,属于电磁波谱中的特定波段。电磁辐射以电磁波的形式在空间向四面传播,具有波的一般特性(波长、频率、一定的传播速度),由无数的量子组成。波长与频率成反比。波长愈短,频率愈高,则辐射的量子能量愈大;量子能量…  相似文献   

2.
电磁辐射对人体的伤害及预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各种电磁辐射源的广泛使用,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已经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介绍了电磁辐射对人体伤害的机理及其预防措施,并着重就移动电话的相关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电磁辐射与劳动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以计算机为主的各种电器设备所产生的电磁辐射而造成的各种危害,告诉我们每个人应提高对电磁辐射的防护意识。  相似文献   

4.
浅谈屏波服     
自从20世纪60年代非电离辐射安全标准制定以后,防电磁辐射污染的屏波服就出现了.  相似文献   

5.
人类安康与社会制度、自然环境、生活居住条件、精神状况等因素相关,但日益影响人类安康的条件更取决于环境因素中涉及气温、气压、温度、风、电离辐射、电磁辐射等等问题,本文集中论述愈发严重的静电危害,并探讨现代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6.
职业安全应重视电磁辐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防科技》2004,(5):33-33
电场和磁场的交互变化产生电磁波,电磁波向空中发射或泄露的现象,叫电磁辐射.如果电磁辐射的强度超过2毫高斯(MG)则对人体就有了危害.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们越来越多地选择航空旅行以及对辐射知识了解的深入 ,人们开始担心 :乘飞机会受辐射危害吗 ?某些媒体甚至宣称“乘坐一次飞机 ,受紫外线辐射危害相当于做 2 0次X线检查。其实 ,大家完全不必为此担心。我们所受到的辐射主要包括来自太阳的电磁辐射、来自宇宙射线所产生的电离辐射和微波技术应用所带来的微波辐射。太阳电磁辐射主要包括可见光影响、紫外线和红外线影响 ,以及其他短光谱射线 (包括r射线、X射线等 )影响。据有关研究表明 ,乘机时人体所受到的可见光对人体特别是普通旅客健康没有大的影响 ,而紫外线 (因地球臭氧层的保…  相似文献   

8.
电磁辐射对人的危害与防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计算机通讯网络、移动电话、视听设备、空调器、微波炉等电子产品的日益普及,为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一种新型污染源——电磁辐射正悄然向人们袭来,成为继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噪音污染后的第四种污染。这些有害的电磁辐射不仅影响了电子设备的正常工作,还污染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为此,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防治它。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等国家和地区还相继采取法律形式宣布禁止产生电磁污染的产品(即电磁兼容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专家们强调市民应树立预防为先的意识,注意减少同电磁波的长期接触,采用某些方法对电磁波进行屏蔽,长期接触电磁波辐射的工作人员应穿用特殊的防护服装。  相似文献   

9.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佃普及,春组成和结构关系,VDT可产生电离辐射即射线,也产生电磁辐射,这辐射可对操作人员的健康有影响。为此,我们选择电力系统中,计算机工作人员为检查组46人,对照组26人。检查组作用的计算机正前方电场强度0-27V/m,γ射线水平13.2-21.8nGy/h。对两组人员进行了健康检查,描记心电图。  相似文献   

10.
有没有必要对电视、计算机进行辐射监测?开着汽车使用手机有哪些危害?请看--当前,许多工业发达国家已集中大量人力投入加强对非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的实验研究和大人群流行病学调研工作。来自电视机和计算机的电磁辐射包括X射线、射频、超低频和静电场等。目前大多数生产厂家都  相似文献   

11.
电磁辐射与电磁防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了电气进程带来的电磁辐射污染及其防护问题。从电磁辐射的来源、作用人群、对人体的影响方式阐述了电磁辐射防护的必要性。介绍了电磁辐射暴露限值标准、电磁辐射防护原理、防护装备标准及产品现状。提出了现有电磁辐射暴露限值标准及防护装备产品标准的不足,指出现阶段应进行的进一步工作:考虑非致热效应对人体的影响,完善统一电磁辐射暴露限值标准;增加电磁辐射防护装备标准覆盖面,以利加强监管,进一步规范产品市场。  相似文献   

12.
几十年前,微波通讯技术刚刚投入使用时常出现一种不明故障,技术人员在检修发射天线时,发现了不少死去的鸽子等鸟类。是谁杀死了鸽子?当时不得而知。后来有人作过试验,把小鸟挂在雷达天线上,开机后仅几分钟,它就会在雷达脉冲波的作用下死亡。人们明白了“杀手”就是微波天线发出的电磁辐射。尽管用我们的器官难以感知,但电磁辐射污染确实存在于我们生存的环境中。电视、电脑、微波炉等家用电器都能产生电磁辐射,只是剂量微小,能否对人体造成影响,至今尚无定论。不过可以肯定一点:它们发出的电磁辐射对人体都是有害的,特别是“大…  相似文献   

13.
正放射性疾病是电离辐射所致损伤或疾病的总称,在接触电离辐射的工作中,如防护不当,违反操作规程,人体受照射的剂量超过一定限度,则会发生难以自我修复的伤害。本文主要介绍接触电离辐射线的职业、职业性放射病的分类及临床表现、放射性疾病的预防以及放射性事故的预防处理等内容。  相似文献   

14.
电磁辐射随时随地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类的健康,为减少其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需开发普通的防电磁辐射家居服。本文介绍了普通防电磁辐射家居服的生产过程和工艺,以及生产和设计过程中应注意关键问题,生产的防电磁辐射家居服防辐射性能可达20dB,足以屏蔽电脑、微波炉等家用电器的辐射。  相似文献   

15.
存在于大自然中的电磁辐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实验证明,“电磁辐射的生物学作用,主要决定于量子能量水平,而不决定于量子数量的多少。量子能量越大,生物作用越强。电磁辐射的量子能量可按下式求得: 可见,波长与频率成反比,波长越短,频率越高,该辐射的量子能量也越大。据测量,能引起生物组织电离的最小量子能量约为12电子伏特。当量子能量达到12电子伏特以上时,如X射线,γ射线,就可因电离作用使人体受到严重伤害。这种辐射称为电离辐射。若量子能量在10~12电子伏特以下,就不会使人体组织电离,如紫外线、红外线、微波等,称为非电离…  相似文献   

16.
电磁辐射主要通过感应耦合或电磁耦合使主要由金属部件组成的塔吊感应高压电,而塔吊的结构及架设常使其更容易遭受电磁辐射的影响,特别是有中波发射塔存在的区域电磁辐射水平较高,对塔吊的影响较为明显,从而危及施工人员和财产安全。针对百色市二四二中波发射台的电磁辐射状况,通过对电磁射源及电磁环境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计算,利用等效电路模型探讨电磁辐射对附近施工建筑塔吊感应高压电的影响,得出塔吊的谐振点、中波发射台在塔吊处的电场强度及感应电压。采取绝缘、重复接地和避开谐振点方法解决长期以来建筑塔吊临近通讯发射源感应高压电而难于防护的突出问题,从而提高塔吊在电磁辐射环境中工作的安全性,并对此类领域的研究或对类似感应电的防护提供科学借鉴。  相似文献   

17.
近来移动通信基站带来的电磁辐射安全问题成为普遍关注的热点,以北京市的移动通信基站为研究对象,对其产生的电磁辐射以及其对地面环境的电磁辐射进行大量监测,并将监测结果与8μW/cm2的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管理目标值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基站的电磁辐射水平符合标准并且测值整体较低,从区县分布上看,北京市中心城区基站电磁辐射均值相对较高;基站电磁辐射对地面环境的影响非常小,基站的电磁辐射水平控制在较低水平。环评部门在进行基站环评时应关注基站建设与城市规划的相符性,确保基站电磁辐射安全防护距离得到落实。  相似文献   

18.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作为我国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由于涉及钢铁冶炼、矿山开采、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工业及民用建筑、生产检修、运输、能源供应等众多行业,存在着生产性毒物、噪声、高温、电磁辐射和电离辐射等众多职业危害因素,投产50年来,一贯将保障职工身心健康视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立足防范,强化监管,把安全健康管理工...  相似文献   

19.
李华芳 《安全》1994,(4):15-19
四、电磁辐射控制标准 前面已讲述了电磁辐射对周围环境和人体的危害。因此,为有效地保护作业人员与高场强作用下居民的身体健康,防止电磁辐射对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污染,制订电磁辐射控制标准是非常必要的。电磁辐射控制标准包括四大类:电磁辐射作业安全标准;电磁辐射环境安全标准;电磁辐射干扰标准;电磁泄漏水平抑制标准。  相似文献   

20.
移动电话的电磁辐射对人体伤害及其预防措施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移动电话的迅速普及 ,由其产生的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已成为人们关心的热门话题。笔者就移动电话的电磁辐射对人体的伤害及其有关预防措施进行探讨。旨在提醒人们正确使用手机 ,尽量减少手机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起到宣传教育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