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利用2000-2012年的统计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别对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两个子系统的综合水平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模型,对内蒙古自治区不同年份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度进行了动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2年内蒙古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生态环境综合水平呈波动增长的发展趋势,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演化周期经历了失调衰退、基本协调发展、协调发展3个阶段. 相似文献
3.
安徽沿江地区是安徽省和长江经济带生产力的重心之一.通过对安徽沿江地区当前经济特点的分析,从区域分工与协作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沿江地区主要城市的功能定位、产业结构调整、长江沿江产业带的发展方向、新产业带的开发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是构筑国家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在解析制造业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内涵的基础上,构建贸易合作中制造业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组合赋权模型、协调度模型、标准差等方法测度中国与湄公河五国贸易合作中制造业的综合发展水平、协调发展水平及驱动力。结果表明:(1)综合发展水平虽有波动变化,但总体呈提升趋势:中缅长期为中等水平,近年晋升为较高水平;中老波动提升,但均为较低水平;中越持续提升,近年稳居高水平;中泰稳居高水平,但近年却波动下降;中柬近年稳居中等水平。(2)协调发展水平总体呈提升态势,但区域空间分异格局显著:中缅长期为中等协调发展水平,近年晋升为较高协调发展水平;中老提升效果显著,但均为较低协调发展水平;中越、中泰近年稳居高度协调发展水平,但中泰协调发展指数波动下降;中柬波动变化显著,近年稳居中等协调发展水平。(3)协调发展受引力、压力、推力和阻力的共同影响,出现频率较高、阻碍作用较强的主要为高、中技术产业。 相似文献
5.
基于SFA模型,测算了我国2005—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的能源效率,利用PCA方法合成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指标,联合构建空间自相关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分析了新型城镇化与能源效率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1新型城镇化与能源效率呈负相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新型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引起能源效率平均降低0.041%。2新型城镇化对能源效率的影响表现为中部较强,西部次之,东部较弱。3相邻省份能源效率空间上呈正相关,相关性自西向东逐渐减弱。城镇化与能源效率的协调问题亟待解决,应根据区域发展差异区别对待,充分发挥集聚效应。 相似文献
6.
董亚荣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6):16-18,80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秦皇岛市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出现了水资源匮乏、大气污染加剧、固体废弃物逐年增加等问题,其他环境安全问题也随之不断凸显。因此,提出秦皇岛市城镇化建设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加强水源保护;加强PM10和PM25的源头控制;加大投入,做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坚持生态学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7.
张俊玲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4):45-48,93
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对山东省城镇化和产业结构的变动关系进行分析。时间上,利用SPSS软件对1978—2014年山东省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将改革开放以来两者的变动关系分为波动期、调整期和优化期三个阶段,并分析了各个时期两者的相关性,并探讨两者变动关系的形成原因;空间上,分析山东省的沿海和内陆地区以及17地市之间存在的差异。根据分析的主要结论提出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引入资源和环境因素,以城镇化综合指数为期望产出,运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测算了2010—2020年长江经济带112个地级市(州)的绿色城镇化效率,并采用空间面板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对绿色城镇化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绿色城镇化效率整体水平不高,下游地区绿色城镇化效率高于上游和中游地区,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是效率损失的主要来源;绿色城镇化效率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热点—次热点—次冷点—冷点自东向西的带状分布格局,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政府财政支出对绿色城镇化效率产生负向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和产业结构对提升绿色城镇化效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三者的影响具有地区差异性;市场力因素有利于绿色城镇化效率的提高。邻近城市间绿色城镇化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明显,且空间溢出效应是长江经济带绿色城镇化效率空间差异的最主要因素,各因素的影响具有协同增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城镇化质量能全面反映城镇化进程,是城镇化进程的集中体现.在界定城镇化质量内涵的基础上,构建城镇化质量测度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对甘肃省87个县域2001-2012年的城镇化质量进行测度,以ArcGIS 9.3和Geo da为平台,分析城镇化质量的时间、空间演化格局特征并可视化表示.结果显示:甘肃省城镇化质量整体较低且差异明显,两极分化集聚现象是城镇化质量差异的主要原因;城镇化质量基本格局保持稳定,陇东地区个别县域城镇化质量提升较快;城镇化低质量不平衡发展态势愈演愈烈,城镇化质量空间格局由“三点三片”向“五点五片”扩展.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改革的逐渐深入,区域协调发展问题日益凸现和发展,成为制约我国社会和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综述了我国新时期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研究进展,展望了地理学在这一领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基于产业结构视角的我国经济与环境耦合系统的演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结构是人类作用于生态环境系统的主要环节,其组合类型与强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胁迫作用。从产业结构视角研究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程度,可从根本上阐释经济—环境—资源的矛盾。从产业结构的角度阐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耦合含义,利用协同学思想构建两者之间的耦合度模型,以1996年以来产业结构与资源环境的相关数据为基础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产业结构与资源环境的耦合协调度经历了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整体处于较低层次。产业结构发展程度与资源环境利用的有效性存在密切联系,产业结构的优化可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2.
13.
滇中城市经济群作为云南省优先开发区,其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在工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以生态工业理论为指导,结合研究区域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区位特点,建立起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有效整合的生态工业体系,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是当前滇中城市群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运用变异系数的距离协调度方法,定量分析滇中城市群工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状况,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滇中城市群工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15.
基于工业生态化建设的工业园区环境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工业园区是产业集聚的载体,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工业园区同时又是污染产生排放集中地,我国工业园区在发展过程中随着经济总量扩大、资源和能源消耗的增加,出现了大量的环境问题,阻碍了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工业园区的环境管理可以从园区层面出发解决污染问题,这是个既复杂又重要的工作。本文在分析工业园区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揭示了目前工业园区存在的环境问题,以及管理方面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发现总体上园区环境管理水平较差。工业生态化建设为进行合理的园区环境管理提供了一个契机,本文针对我国工业园区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提出基于工业生态化建设的工业园区环境管理的对策:1提升生态工业的意识,鼓励公众参与;2确立生态化建设思想,以生态化建设促进环境管理效率的提升;3加强工业生态化建设相关政策法规、规划的完善和实施;4构建工业生态化建设信息服务平台,以生态化建设来实现工业园区科学的环境管理。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村人口迁移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一直是我国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之一,而人口迁移的历史与实践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理论机制之一.基于我国农村人口迁移发展现状与格局,从实现农村转移人口个人收入水平提升、促进迁入区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有效改善迁出区域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农村人口转移的协调区域发展机制,提出了优化我国农村人口迁移的相关政策路径. 相似文献
17.
为了衡量我国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及变化特征,运用协调发展度模型对我国24个主要旅游城市1999年和2009年的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比较研究.结果表明:①近10年来,我国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略有上升,旅游经济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②目前,我国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基本处于勉强协调发展和中度失调发展状态;③旅游经济与协调发展度有较高的相关性,且对协调发展水平贡献较大,是制约协调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19.
皖南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综述旅游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进展以及对旅游产业集群概念进行探讨的基础上分析指出,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包括空间高度集聚、产业紧密联系和创新特质明显等三个方面;旅游集群产业的构成包括旅游资源产业、旅游要素产业和旅游辅助产业三个层次.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皖南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和制约因素,提出了相关对策,以明确皖南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为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