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工业防火与防爆是本科安全工程、消防工程的核心专业课,课程开设对推动本科安全教育发展和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体系性不强,知识点重复性高,教材知识更新慢,知识点涵盖不全,师生互动性差,实践教学效果较差的不足,提出了课程教学改革与优化的思路。首先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构建新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预防控制"课程体系,优选有针对性、典型性、客观性和互动性的案例进行互动式案例教学,加深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建立创新实验教学体系,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创建多样化课程设计,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团队协作能力。  相似文献   

2.
正课程设计是大学某一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一般是完成一项涉及本课程主要内容的综合性专业设计,作为本科生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过程,是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1-5]按照安徽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制定的教学计划,《矿井通风工程》课程设计是安全工程专业和采矿工程专业同学在完成《矿井通风工程》课程学习后进行的,其时间点位于本科实际教学的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之后、  相似文献   

3.
建筑学专业建筑安全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建筑学专业建筑安全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安全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具体措施:应改变传统的建筑学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教学模式,改革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理论联系实际,了解建筑师对建筑安全所负有的法律和道义上的责任,提高学生的建筑安全设计意识;熟悉建筑防火、防雷、防洪、抗震、安全疏散等知识;了解应急逃生、减灾防灾及适应经济建设、人居安全等原则;通过对建筑安全知识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的更新,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实践训练,提高建筑设计综合素质,培养适应社会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4.
《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研究与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设计是煤矿安全专业学生重要的实践环节之一,提高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煤矿安全问题的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针对当前《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设计中存在的不足,分析了课程设计改革的必要性,并根据《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设计的特点与课程的关系,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设计了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教学体系、教学方法,提出了《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设计改革的具体措施,构建了《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设计新的教学模式,课程设计教学新模式注重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通过对《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了极大提高,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煤矿安全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栗婧  蔡忠杰  赵伟  秦永莹  马珊 《安全》2023,(12):55-60
为适应国家“双一流”建设对安全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解决“安全生产与消防法律法规”课程枯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基于OBE理论,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指标为引领,采用ADDIE模型构建案例驱动模式的安全生产与消防法律法规课程教学体系,根据“知—思—行”策略设计案例驱动模式的运行方式,并以成果评价为手段,持续改进教学模式,最后以危险化学品法规的讲授展示课程实践过程和教学成果。结果表明:设计的案例驱动模式在“安全生产与消防法律法规”课程中应用效果良好。该模式可为新工科背景下课程融合发展、培养高质量人才提供具体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田宏  王天明 《安全》2021,42(3):61-64,68
为促进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确保培养目标达成,本文探讨在《安全系统工程》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办法。针对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学生缺少必要的专业知识,学习困难,理论教学和实践相脱节,以及课程考核方式难以反映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等问题,基于“成果导向”研究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授课方式、学习方式以及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实施,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安全系统工程传统教学中存在的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参与度低、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OBE理念,将事故案例教学法融入实践教学,构建事故案例教学法在安全系统工程中的教学模型,明确实施步骤,并从课前、课中和课后3个阶段进行应用。结果表明:事故案例教学法可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动手实践、问题解决、团队协作等能力;可提高学生的上课积极性、课堂参与度,课程满意度和企业满意度也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8.
21世纪安全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10  
以现代大学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充分体现“加强基础、拓宽面向、注重复合、突出特色”的教育教学思想,提出了安全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模式。在专业方向模块课程设置方面提出了构建“安全管理课程群”、“安全技术课程群”、“工业卫生课程群”以及“环境保护课程群”。课程群的建设有利于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有利于促进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有利于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实践效果。此外,还应加强实验实习基地建设,进一步深化实践环节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的新型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9.
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缩短岗位适应时间,根据安全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的具体工作内容,凝练出检测检验、危险源辨识评价等6个专业能力目标,相应地构建6个实战教学模块。在每个教学模块下设计数量不等的来源于实际工作内容的实战教学项目,共计28个。这些项目按照知识体系归纳到10个教学环节中,构成安全工程专业实战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为满足这些教学项目的实战化要求,充分挖掘校内和校外资源构建近似实战的教学环境,建立“11+1+2”的实战化实践教学基地。根据师资特点给出提升专业教师实战化教学能力的方法。结果表明:实战化人才培养是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开展实战化培养需要有近似实战的教学条件与教学环境支撑。  相似文献   

10.
陈娜  毛熠  陈全刚  龚建朝 《安全》2014,35(9):62-64
安全人机工程学是从安全的角度和着眼点,运用人机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去解决人机结合面安全问题的一门新兴及综合性交叉学科。它是安全工程专业学生重要的必修基础课之一,教学环节主要有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包括开设实验和课程设计)两部分。该课程强调实践动手能力强、能解决企业实际安全问题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考虑教学和实践的方式及效果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论述了在香港提供消防与安全工程研究生教育的必要性,为了培养高质量人才,消防与安全工程高等教育的科目应当包括消防工程学和安全工程学(如火灾动力学),用于建筑设计的计算机火灾模拟,消防工程系统,火灾安全管理立法因素,用于火灾安全管理的设计事项,建造的安全因素,职业安全和人类工程学,事故防范、危害评估和控制,安全管理系统和安全审核。而这些重要课程的质量提高都强烈依赖于相关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12.
针对国家和社会对高素质专业化消防工程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以及“消防给水排水”课程教学策略和方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分析了“消防给水排水”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提出了该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思路和实施方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消防安全是社会安定与经济发展的保证.提高公共消防安全管理水平,实现消防安全,是人心所向.然而,我国目前缺乏高层次消防管理人才,消防硕士教育中没有公共消防安全管理专业,这严重影响了公共消防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本文认为,我国消防硕士教育专业设置不合理,提出了增设公共消防安全管理硕士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提出了公共消防安全管理学科体系的构建与公共消防管理硕士课程体系的设置框架.  相似文献   

14.
《安全原理》课程教学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安全原理》是安全工程专业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与安全工程专业一样,《安全原理》课程的总体教学方案并不成熟,存在各个学校间教学内容不统一、教学方法不成熟等问题。论文根据教学实践分析了《安全原理》课程的特点及教学上的难点,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方面提出了自己观点。《安全原理》的课程特点体现在内容琐碎、枯燥且不统一,也因此形成了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学方法选择上的教学难点。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论文提出了以事故致因理论和事故预防与控制的基本原理为主的教学内容和包括案例教学法、启发讨论式教学、视频资料的应用、英文原版材料的应用的教学方法。希望本文能在提高《安全原理》课程的教学效果方面发挥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安全科学技术基础》课程教材编写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论述了《安全科学技术基础》课程 ,在安全工程专业知识结构中 ,处于“学科平台”中的“平台”地位 ;笔者指出 ,编写一本适合安全工程本科专业使用的课程教材既有必要性 ,也有可行性 ;提出了“以安全为主线”、从“安全的角度和着眼点”作为该课程编写的原则 ;初步探讨了该课程应涵盖的内容 ,并从 12个方面就“安全科学哲学”、“安全系统科学”和“安全科学学”的内容进行了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6.
安全系统工程课程是安全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效果的好坏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日后所从事的工作至关重要。因而该课程教学方法的运用选择值得深思。笔者分析了安全工程专业中安全系统工程课程的特点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引用learning-by-doing的教学模式并在教学中加以应用,提出"通过授课得到答案——学会一个解,通过案例讨论得到方法——学会一个方法,通过实践模拟学会学习——学会找到个方法,通过总结学会融会贯通"的安全系统工程教学模式,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创新教育在安全工程专业实验课教学中的探讨与实施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在阐述创新教育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论述安全工程专业的实验课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结合《防火与防爆》课程中所开设的实验特点及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必须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改革教学模式以及改革考核模式等各方面着手对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同时介绍了一些具体作法及其成效。  相似文献   

18.
高校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成熟度评估模型(DCS-MAM)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的发展,安全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得到了不断的发展.本文对我国安全工程专业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现阶段安全工程专业存在的问题.认为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系应是弹性模块结构,其结构应有5大模块(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工程专业课、选修专业课、教学实践).基于课程体系弹性模块结构,初步构建了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成熟度评估模型(DCS-MAM).从课程计划、课程组织、课程管理等三方面分析了DCSMAM的结构和内容.同时对某高校的安全工程专业课程的状态用DCS-MAM进行了计算,其结果与该校安全工程专业课程的实际情况较吻合.  相似文献   

19.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develop a set of curricula for teaching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Ergonomics 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various types, aimed at equipping students with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at shaping active attitudes towards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 acquired knowledge in their future working lives.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icula at Polish and foreig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 set (canon) of educational contents constituting a common practice in the academic teaching of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Ergonomics was established. Then, a convenient for teaching this subject classification of university specialisations in Poland was introduced. This led to identifying and defining a taxonomic unit called here an educational profile. Next, curriculum minima for the developed profiles were defined objectively. To achieve this aim, the set of educational contents was ranked by university teachers and specialists in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ergonomics. Each part of the educational contents (subject) was ranked on a 10-point scale in relation to each educational profile. The results of this ranking led to formulating sets of educational contents for each educational profile. On this basis, a repertoire of curricula (6 curricula, in 2 hour-by-hour versions each) was prepared, with methodological guidelines for lecturer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were presented in the form of a manual for academic author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