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煤矿人因事故关键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煤矿人因失误事故致因因素进行分析,统计出相关的关键影响因素,运用灰色系统关联理论,根据国家安监局近十年煤矿事故统计数据,对煤矿人因失误事故影响类型进行了分析。以煤矿事故发生起数和事故死亡人数作为参考指标,计算和分析行为失误致因、个人违章、组织管理失误等十项主要与煤矿人因事故相关的灰色关联度,进而推算出这些因素的灰色关联序,确定出导致煤矿人因失误事故的关键因素,最终得到煤矿人因事故与关键影响因素之间的定量化分析结果。采用灰色关联理论对煤矿人因失误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能够很好地说明人因失误与各关键影响因素之间的权重关系,对煤矿人因事故主致因机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为煤矿事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考虑组织因素对于人因失误发生的根本性影响,提出一种以贝叶斯网络(BN)为工具的人因风险分析方法,并用于液化天然气泄漏的安全评价。先将认知可靠性与失误分析方法(CREAM)的共同绩效条件(CPC)分成3层,即组织层、技术系统层和个人层。以BN为工具,利用其因果推理和诊断推理的功能,进行人因失误预测和追溯的双向分析。将考虑组织因素的人员操作失误概率引入浮式液化天然气船(FLNGV)装卸过程LNG泄漏的BN中,进行LNG泄漏的安全评价以及事故原因的重要度分析。结果表明,"执行"失误是LNG泄漏最主要的事故原因,而个人层的CPC会对执行失误产生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笔者以液化天然气(LNG)接受站的生产工艺、设备、作业环境的特点为背景,提出一种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方法(Fuzzy-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的风险评估方法。首先,根据LNG接收站风险事故多层次、多因素及不确定的特点,结合本行业的安全标准,确立了LNG接受站的风险因素和评价指标,建立接受站的安全评价体系;随后,运用Fuzzy-AHP方法确定权重矢量和模糊评价矩阵,并通过模糊运算求出决策矢量,实现对风险因素的排序以达到风险辨识目的;最后,对国内某LNG站进行了实例计算。计算表明该接收站的硬件设施完善,但应加强风险管理,制定相应的措施应对因气候条件、储罐区管理不当及船舶安全保护不到位等引发的事故。结果表明基于LNG站的Fuzzy-AHP风险辨识模型的安全性综合评价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为对LNG供气站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了LNG站的事故因素及其来源.根据事故特征,采用冲击波超压和火球热辐射评估模型.采用蒙特卡罗随机模拟方法(Monte-Carlo)确定模型中源项的数据分布及概率.编制事故危害程度和危害范围的计算程序,并对某LNG站进行了定量风险评价(QRA)计算.计算确定了空间各点的事故概率分布、风险等级及LNG供气站的综合风险指数.计算结果表明,某LNG站的死亡事故率为6.94人,平均个人风险为0.609×10-3人·次/a,符合风险标准.  相似文献   

5.
为改善当前冲出跑道事故在风险辨识环节上存在的不足,提出运用寻因分析(WBA)法,对冲出跑道事故存在的风险进行更加严格、准确的辨识。首先简要介绍WBA方法的内容,然后运用WBA方法对具体事故进行危险源辨识,最后根据辨识出的危险源构建WBA结构图并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实例事故的危险源共有14项,分别属于人、机、环,管4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权重排序,得出机组人员处置失误、飞行机组技术欠缺、天气原因、跑道表面积水、机组训练问题等5个最主要因素,并针对这5个因素提出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6.
总结分析了目前用于定量预测LNG储罐区个人风险和泄漏后果的主要计算模型,对LNG储罐区的个人风险及泄漏后果进行了定量评估。绘制了LNG储罐区的个人风险等值线以及泄漏可能造成的事故后果图,深入分析了LNG储罐的个人风险对周边用地规划的影响以及泄漏模式、灾害模式、多米诺效应的阈值距离对LNG储罐泄漏事故的影响。结果表明:LNG储罐区的个人风险等值线将LNG储罐区周围划分了两个区域——1×10-6/年的个人风险等值线区域和3×10-7/年的个人风险等值线区域;同一泄漏模式下发生不同的灾害模式所造成的影响范围不同,不同泄漏模式下同一灾害模式所造成的事故影响范围也不同;不同事故场景下多米诺效应的阈值距离不同。为大型LNG储罐区的选址及其周边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了参考,有利于LNG罐区的管理和事故预防。  相似文献   

7.
作为石油勘探开发生产过程中的首要环节,物探作业能否顺利完成,对于后续的钻井、采油等环节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物探作业进行安全分析。通过整理发生在石油行业的重特大事故可以总结出,人导致的事故大约占80%~90%,由此可见人的因素在物探作业中的重要性。人因HAZOP是从传统的HAZOP发展而来的,主要分析在关键操作或者维护活动过程中出现人因失误的可能性,从而确定人的因素对于风险的影响。结合事故案例对典型物探作业进行必要的危害辨识,并应用人因HAZOP对部分典型物探作业进行安全分析,重点找出与人有关的危险因素,进而提出预防和减少物探作业事故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危险化学品仓储事故的关键人因,通过人因分析与分类系统-煤矿(Human Factors Analysis and Classification System-Mine, HFACS-MI)改进模型从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影响不安全行为的前提条件、监督行为、组织影响和企业外部因素5个层次系统地分析65起危险化学品仓储事故,并运用卡方检验和让步比分析了产生不安全行为的原因和各层次间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外部管理、组织过程、监督不充分、个人因素、技能差错和违规是导致危险化学品仓储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HFACS-MI改进模型上下层级的人为因素间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且主要的危险化学品仓储事故致因路径共有5条,其中“外部管理因素—组织过程漏洞—监督不充分—个人因素—违规”是最关键的致因路径。改进的HFACS-MI模型可以有效分析危险化学品仓储事故人因因素。  相似文献   

9.
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在井下运输安全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人-机-环境系统工程理论,对煤矿井下运输系统中的人、机、环境三大要素及其对运输事故的影响进行分析,尤其是对人为失误的原因及其控制,人的模糊可靠性,运输事故与人的因素的关系,事件树分析,事故树分析,灰色关联分析,模糊聚类分析以及灰色综合评判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为揭示建筑安全事故致因因素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对其进行有效预防和控制,探讨1种STAMP模型的定量分析方法,用于深入剖析事故致因因素间的逻辑关系和属性特征。基于STAMP系统事故理论模型,从建筑工程安全控制结构入手逐层定性分析事故的致因因素;引入灰色DEMATEL与ISM相结合的方法对系统事故间的复杂逻辑关系进行层级划分;运用MICMAC分析计算各致因因素的驱动力和依赖度数值并判断其属性类别。结果表明:提出的定量分析方法运用到江西丰城冷却塔坍塌事故中的分析结果与事故调查报告相契合,能较全面地说明各层次结构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1.
人为失误作为海上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识别这些影响因素,避免或减少因人为失误导致的海上交通事故,基于96件英国海事调查委员会(MAIB)事故报告,应用熵加权灰色关联分析,分别按船旗国、船舶类型、事故类型计算人为失误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度。结果表明,能力/技能/知识、团队协作、程序和现行规程、设备、交流(内部和外部)和管理/检验/检查是影响人为失误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建筑业是高危行业,其安全生产状况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针对建筑施工过程中监管重点难以把握、施工事故多发的现状,选取1997-2006年发生的建筑施工事故数据,以多发事故高处坠落为例,通过拆分、合并、剔除筛选出10种引发高处坠落施工事故的影响因素;通过建筑施工事故因素的聚类分析,获得三类影响因素,即“人—管理—物”;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对各类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进行排序,从而找出建筑施工过程的薄弱环节,为指导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人员制定有针对性监管措施和预防建筑施工事故的发生提供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13.
The growing demand for natural gas has pushed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to more isolated and previously untapped regions around the world where construction of LNG processing plants is not always a viable option. The development of FLNG will allow floating plants to be positioned in remote offshore areas and subsequently produce, liquefy, store and offload LNG in the one position. The offloading process from an FLNG platform to a gas tanker can be a high risk operation. It consists of LNG being transferred, in hostile environments, through loading arms or flexible cryogenic hoses into a carrier which then transports the LNG to onshore facilities. During the carrier's offloading process at onshore terminals, it again involves risk that may result in an accident such as collision, leakage and/or grounding. It is therefore critical to assess and monitor all risks associated with the offloading operation. This study is aimed at developing a novel methodology using Bayesian Network (BN) to conduct the dynamic safety analysis for the offloading process of an LNG carrier. It investigates different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LNG offloading procedures in order to predict the probability of undesirable accidents. Dynamic failure assessment using Bayesian theory can estimate the likelihood of the occurrence of an event. It can also estimate the failure probability of the safety system and thereby develop a dynamic failure assessment tool for the offloading process at a particular FLNG plant. The main objectives of this paper are: to understand the LNG offloading process, to identify hazardous events during offloading operation, and to perform failure analysis (modelling) of critical accidents and/or events. Most importantly, it is to evaluate and compare risks. A sensitivity analysis has been performed to validate the risk models and to study the behaviour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factors. The results have indicated that collision is the most probable accident to occur during the offloading process of an LNG carrier at berth, which may have catastrophic consequences.  相似文献   

14.
为了加强对建筑安全事故历史案例经验的利用,提高建筑安全事故应急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对如何利用智能化技术制定事故应急措施进行研究。将规则推理引入案例推理中,建立了建筑安全事故应急措施推理模型。通过计算综合相似度,在案例库中检索出相似案例的基础上,根据关键属性运用规则推理对相似案例的应急措施进行适用性修改。计算特征属性权重时,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传统粗糙集方法进行改进,对冗余属性提出了灰色重要度的概念,避免了冗余属性权重为0的情况。选取基坑事故案例对模型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建筑安全事故应急措施推理模型具有普遍适用性,可应用于事故应急管理。  相似文献   

15.
航空人为差错事故/事件分析(ECAR)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深入研究航空人为差错事故/事件的影响因素,以人为差错相关理论为基础,对比分析几种典型的人为差错分析模型;通过借鉴ECCAIRS分析框架,并在基元事件分析(EEAM)逻辑和CCAR396部的分类方法基础上,构建航空人为差错事故/事件分析(ECAR)模型,它从事件层、描述层、原因层和组织因素与改进建议层,分析航空事故和不安全事件的人为差错。此外,还将组织因素概念引入该模型。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我国城市地铁施工事故规律特征,降低新建地铁线路施工事故发生频率,统计分析2011—2020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港澳台)地铁施工事故,归纳事故发生时间、事故类型、施工工法的分布特征,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GRA)对地铁施工事故致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地铁施工事故季节性特征突出,3,8,11月份呈多发态势;科学技术进步和规章制度完善是保证我国轨道交通运营里程高速增长和施工事故率降低的有效手段;事故类型以坍塌为主,且事故造成影响最大;违章作业、设备设施缺陷、地质环境不良和安全监管未贯彻落实分别为“人、物、环、管”4个维度的关键致因因子。  相似文献   

17.
基于AHP-Fuzzy的高处坠落危险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高处坠落事故在建筑安全生产事故中所占的比率最大。预防和控制高处坠落事故始终是建筑业应解决的重要问题,高处坠落危险性评价是预防与控制高处坠落事故的重要手段。以高处坠落风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高处作业"人—机—环境—管理"复杂系统进行分析,建立生产人员素质因素、生产设备因素、环境条件因素、安全管理因素等4个大类和23个小类的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等研究基础上,构建了高处坠落风险的AHP-Fuzzy评价模型,确定了各层次的权重集。对给出的实例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符合实际情况。结果表明,基于AHP-Fuzzy的高处坠落危险性评价方法是可靠与实用的,并对高处坠落危险性的评判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煤矿事故的不可重现性决定了事故原因的调查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如何通过事故发生后的相关信息提高事故深层次原因调查的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将HFACS与贝叶斯网络相结合,以煤矿事故HFACS分析结果为样本,通过卡方检验和让步比分析建立人因的贝叶斯网络因果图,进一步利用最大似然估计算法确定了煤矿事故人因的贝叶斯网络参数。最后,以双柳煤业顶板事故的调查信息为证据推理导致煤矿事故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提高事故原因调查的准确性,从而验证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An incident may propagate to an accident with different severity dependent on its propagation scenarios. Since the accident propagation is a two-way process, the current research is focusing on the one-way analysis.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combined effect of multi-units sources and their interactions during the accident propagation. The bi-directional connectivity diagram (BDCD) is applied to visualize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multiple process units as hazardous sources. The deployed safety barriers interrupt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hazardous sources and thus minimize the influence of one BDCD node on another. Through which, the accident propagation is reduced. The proposed method can be suitable to the general accidents, and it is applied to a case study of the LNG terminal station to assess the potential consequences of explosion caused by the leakage, in which the cost of the safety barrier is also considered. The BDCD approach is found more effective than traditional single-hazardous source methods for analyzing the accident propagation of multi-units sources in the chemical plant and achieving intrinsic safe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