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正>春晚舞台上动作整齐划一的540台机器人,以4:1取胜韩国棋手李世石的谷歌Alpha GO,让人工智能成为2016年的不二热点,科技创新的魅力引爆网络。当"机器人""智能制造"现身"十三五"规划,意味着这绝不仅是一时的社会议题。其实,早在去年5月8日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就明确将工业机器人列入大力推动突破发展十大重点领域之一。工业机器人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还可  相似文献   

2.
<正>弗拉迪米尔·穆拉绍夫在NIOSH博客撰文: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机器人投入到工作生产中。就在机器人数量和性能不断提升的同时,有人呼吁科学家、工程师和相关政策制定者探究机器人对社会的影响,确保机器人崛起不会造成人类毁灭。为避免噩梦成真,1942年美国科幻小说巨头艾萨克·阿西莫夫在短篇小说《环舞》中提出了著名的"机器人学三定律",第一条就强调了人的安全,内容为"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坐视人类受到伤害"。21世纪的今天,机器人在工作场所执行任务越来越多,这条定律的  相似文献   

3.
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大型双动力智能型双臂手抢险救援机器人在江苏省新沂市下线,并通过中期项目验收,这也是国内首台自主研制的抢险救援机器人。据江苏八达公司董事长陈利明介绍,这台机器人双手臂最大抓取重量能达到8吨,最大跨度为8米,能够协调作业,在坍塌废墟实现剪切、破碎、  相似文献   

4.
<正>人体习惯于其居住的大气环境,如在高气压环境工作结束时减压过速,会导致减压病的发生。减压病是我国法定的职业病之一,高气压作业只限于男性,对于健康有严格要求。所以做好高气压作业的职业健康监护工作非常重要。高气压作业职业危害常见的高气压作业有:潜水作业,如水下作业的海水养殖、打捞、施工等,作业人员在水下承受压力等于大气压与附加压之和;潜函作业,如在水下或隧道工程中用潜函(沉  相似文献   

5.
焊接机器人作为一种智能化、自动化设备,在制造业中广泛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步伐。但时有发生的机器人生产安全事故,却给我们带来新的挑战。本文首先简述了焊接机器人的分类、发展历程,以及我国工业机器人安全标准的建立情况,然后以徐州徐工挖掘机械有限公司现场使用的焊接机器人为例,从人、物、环境和管理4个方面对焊接机器人各作业工序存在的危险性进行系统分析,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安全防护对策。  相似文献   

6.
环球要刊     
<正>美国EHS Today 2016年第1期人与机器人协同作业在一座普通工厂内,工人将部件放到机器人手臂上,机器人用极为精确的动作将部件安装好,工人默契地与机器人并肩作业,未采取特别的防护措施预防机械伤害。大规模自动化不仅已成为现实,而且还能与人密切配合。机器人专家罗伯特·尼尔森·谢伊认为协同作业的机器人须具备4个特点——可根据安全等级做出防护性  相似文献   

7.
为全面准确地掌握人机交互作业过程中人与机器人在安全性方面的研究进展,把提高机器人安全性的策略归纳为3种方法,分别称为事前预防主动控制、关节柔顺设计和用黏弹性材料包裹连杆,阐述了每种方法评价机器人安全性的主要性能指标。通过对比各种实现方法的设计思想和结构组成方案,总结出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事前控制的关键在于信息的全面性和控制的实时性;事后控制方法的主要问题则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撞击的伤害程度,而无法从根本上保证人的安全性。结果表明,到目前为止仅靠单一手段和方法还不能彻底解决机器人安全性问题,要多种手段相结合,高度重视影响安全性的主客观因素,把提高机器人安全性的理念贯穿于机器人设计的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8.
正2016年3月,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NIOSH)的研究员在《职业与环境卫生杂志》上发表文章,描述了协同作业机器人对工作场所的影响。作者认为,机器人"创造出了3种类型的工人:人类工人、机器工人和共生工人。"其中,共生工人指的是"配备自动装置或机械外骨骼来增强作业表现"的员工。外骨骼能降低肌肉骨骼损伤风险,从安全健康层面考虑,确实有一定吸引力;《生物力学杂志》的文  相似文献   

9.
10月28日,由上海交通大学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六爪章鱼”正在进行载人试验。救援机器人高约1米,通过远程遥控使用,负重达200公斤,可在化学污染、水下和火灾等环境下完成探测、搜索和救援等任务。  相似文献   

10.
陈晓强  段宇 《安全》2011,32(12):34-35
水下切割技术是一项技术含量高、应用比较普遍的水下特种作业技术,是防救打捞工程人员必须掌握的水下作业技能之一。水下切割作业具有较高的风险性,不仅存在潜水方面的危险,还要面临作业时触电、爆炸、灼伤、溺水等方面的伤害,所以潜水员在进行水下切割作业前,都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理论和实操培训后才能上岗操作。对于初学者来说,除了要熟练掌握潜水技术和水下切割技术外,  相似文献   

11.
每当说起水下作业,人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潜水。潜水是人类最早的水下活动,据考,我国大约于四千年前就有水下采集珍珠的活动。史记《魏志》中之《倭人传》则有更详细的文字记载。今天,“潜水”已成为一集合术语,系指研究人员、工人或军事人员在从事某种特定任务而完全沉入水下,并在受压环境中所进行的活动。  相似文献   

12.
首次使用“机器人”这个词是在70多年前捷克剧作家恰佩克剧作《罗撤姆宇宙机器人》中。当时人们只是把它当成一种科学幻想,谁也没料到,今天的机器人已经与真人酷似,并具有人的思维和能力。机器人是现代高科技的结晶,是人类手脚功能的延伸。1982年,全世界的机器人只有3万台,到1990年机器人已逾30万台。而这个在人与机器之间构成的新“阶层”,迅速占领了发达国家的汽车、电子、机械、采掘、钢铁和建筑等行业,在海洋开发、核设施管理、医疗保健等特殊作业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在各种人类无法生存的环境下进行生产活动,更加令人刮目…  相似文献   

13.
机器人在核与辐射事故应急中的应用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核能行业的持续发展,核与辐射事故时有发生。由于核与辐射事故所特有的放射性照射,给事故应急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在核与辐射事故应急现场有效地使用机器人就显得尤为重要。分析了在核与辐射事故现场使用机器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通过对机器人在福岛核事故中的应用分析,指出了机器人在核与辐射事故应急中存在的不足,并对研制开发适用于核与辐射事故应急的机器人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正>德国Huerth——重仅850克,USM Go是GE传感与检测科技推出的最轻最便携的超声波探伤仪。USM Go探伤仪操作方便,不怕最严苛的环境,稳定耐用,在石油天然气,电力,航空航天和汽车行业大显身手。这是第一款压力响应,操作柄控制的探伤仪,显示屏的像素为同类最高,显示图像超清晰。"USM Go是为了满足市场对于一台真正便携可靠的探伤仪的需求而开发的。"GE传感与检测科技的超声波产品总经理帕特立克  相似文献   

15.
机器人精确轨迹控制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研究了一种六关节机器人通过奇异位形时新型解的方法。当机器人接近奇异位形时 ,操作空间内微小的运动 ,会引起关节速度趋向无穷大 ,导致机器人失去控制。该方法应用线几何理论和反螺旋理论 ,识别出机器人线性相关的关节轴线和操作空间的不可行运动。通过对相应Jacobian矩阵的行和列进行重新整合 ,使机器人在奇异点时 ,工作空间可行运动与关节运动仍保持一一对应关系 ,从而得到机器人的精确轨迹控制。最后 ,使用上述方法 ,对PUMA机器人作了实例分析 ,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水下焊接与切割的热源目前主要采用电弧的热量(如水下电弧焊接、电弧熔割、电弧氧气切割等),以及可燃气体与氧气的燃烧热量(如水下氧氢焰气割)。使用可燃易爆气体和电流存在有一定的危险性,加上在水下作业,危险性就更大,需特别注意安全问题。 水下焊割作业的工伤事故及其原因 在被焊割构件中存有化学危险品、弹药,或焊割未经安全处理的燃料容器与管道,气割过程中产生爆炸性混合气等,都是引起爆炸事故的原因。炽热金属熔滴或回火容易造成烧伤烫伤。供气管、潜水服等潜水装具被烧坏容易造成潜水病或窒息。绝缘损坏的漏电或接触电极等带电体容…  相似文献   

17.
《安全与健康》2010,(4):21-21
代人蹬车的机器人 在和煦的春日,骑上环保自行车去郊游是一件惬意的事情。不过你可能懒得亲自蹬车。没关系,现在有机器人为您代劳。这种机器人可谓忠实的旅伴,它会为您蹬车,陪伴您到任何地方。  相似文献   

18.
<正>在科学频道(Science Channel)《不可能的物理学》中,主持人、物理学家加来道雄试图带领我们运用未来最先进技术设计智能最高的机器人,但他也谈到一个问题:如果这个机器人智能太高,超过人类,怎么办?如何防范它反过来凌驾于人类、变成人类可怕的对手?加来道雄提出的解决思路是,要在它的处理器中埋伏一个类似命门的致命缺陷,万一它可能威胁主人时即可启动这一命门将其消灭。  相似文献   

19.
环球要刊     
<正>加拿大Canadian Occupational Safety 2016年2—3月刊协同机器人作业时的安全2015年7月,德国大众汽车厂发生1起机器人伤人事故。该消息一度成为全球诸多媒体头条。公司发言人称,事故原因在于人而非机器人。尽管如此,人们仍然要求机  相似文献   

20.
<正>概述康复机器人是医疗机器人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工业机器人和医用机器人的结合。康复机器人作为一种自动化的康复治疗设备,可以帮助患者进行科学有效的康复训练,使患者的运动功能得到更好的恢复。20世纪80年代是康复机器人研究的起步阶段,美国、英国和加拿大在康复机器人方面的研究处于世界领先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