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变迁,归根结底是在不断变革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基础上实现的。这种人与自然的关系,既影响着由人所构成的社会的发展,也影响着除人类社会之外的自然界的演化。社会生活和人类发展都有自己的规律,那么,如何使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界的变化规律相适应,即如何使人们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规律而又不违反自然界规律的前提下,使自然界的演化(特别是人类生态环境的演化)更加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使自然平衡能为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提供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这也就是此文的主题: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生态环境问题作为人与自然关系中相互对立、相互冲突的一种形式早已存在,只不过在产业革命之前,生态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仅具有短期性和局部性的影响,还不足以构成对整个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严重威胁。生态环境真正发生质的变化并成为一个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在产业革命之后。自工业革命以来,在以工业化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界在力量对比上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自然力在以技术为主导力量的人类面前显得无比弱小,技术在盲目、自发、缺乏控制的情况下,对自然界造成了致命破坏。  相似文献   

3.
自然·水·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人向自然界的索取不断增加,对自然的干扰也逐步加剧,致使自然界的承受能力受到影响,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紧张。为此,人必须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以免人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水是自然界的重要因素,和人的生存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关系密切。由于用水量不断增加和用水不当,一些地区出现水资源危机,人在和水旱灾害进行抗争中,也出现了由于措施不当带来的人为加大灾害的问题。因此,人必须在处理好与自然关系的框架中,认真处理好与水的关系,以保障水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4.人对自然作用的机制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文化是人类的生存方式,人类用文化方式适应自然、改变自然,用文化改善自己在自然界的状态.也就是说,文化是人类作用于自然的主要机制.人的作用成为自然界发展的新的机制.这里人的力量不是由人的生物量(或体力)决定的,而是由人的意识和智慧决定的.人的意识和智慧之所以成为重要力量,就在于他能够调动自然界的其它力量,发挥自然界的力量为人的目的服务.社会文化的发展主要  相似文献   

5.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从跪拜在自然力面前的奴隶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成为自然界的主宰,人类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人类利用自然的赐予加速文明进程的过程中,自...  相似文献   

6.
发展观与环境伦理之间的关系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玲龙  姚建  洪敏  朱静 《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32(6):145-148,172
21世纪,人类面对的最大问题莫过于因发展而带来的生态环境危机.文章针对当前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从中外传统发展观及环境伦理问题出发,阐述了环境伦理与发展观的密切关系,要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改变对自然的态度和价值观,构筑新的发展观和环境伦理观,当前中国倡导的"科学发展观"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  相似文献   

7.
周书钟 《环境工程》2022,(4):297-298
<正>生态环境与人类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生态文明是当前社会上关注的热点话题,生态是自然界的状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的文明状态,生态文明是说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共生的一种愿望。随着当前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人类的活动对于自然的影响越来越大,对自然的开发利用也在不断增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的实现也面临着较大的挑战。我们要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进行尊重和保护,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与自然彼此依赖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许卓 《中国再生资源》1998,(4):23-24,34
众所周知,人口、环境与资源是困扰当今世界的三大危机。这是因为,半个世纪以来,人类依仗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强大的生产力不断地争服大自然。人类自认为是大自然的主宰,可以对其随心所欲,为所欲为。于是,地球上的人口飞速增长,自然资源急剧减少,生产和生活废弃物大量倾泄于自然界,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物种灭绝、公害不断,严重危害人类的生活和健康,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是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面对自然界的挑战,人类开始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及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人类开始认识到,自然界不仅是人类实践的对象和…  相似文献   

9.
在人类社会里,人与自然的联系是最基本的 关系。人们对这一关系的认识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类在自然界里是唯一具有自我意识和能动作用的动物。这就使得人类将自身与其它物种区别开来:一方面,人类把自己看成是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主体;另一方面,人类把自身之外的自然界看成是自己认识和实践的对象,正因为这样,人类不甘心大自然的恩赐和摆布,而把认识和改造自然当作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手段。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的一些问题:人类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自然?人类又应当…  相似文献   

10.
<正>生态失衡和环境破坏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诸多危机的根源,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使命。生态文明的提出正是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的必然结果,只有以生态文明为舟,人类才能渡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自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调谐思想就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深厚的渊源,在探索生态文明的道路上,面对关系全球福祉,关乎人类未来的长远大计,中国责  相似文献   

11.
人类的生存发展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然而,传统的发展观把现代化过程片面地归结为单纯的经济增长,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任意践踏自然,主宰自然,无情地向自然界索取,造成自然资源迅速耗减,越来越多的物种濒临灭绝,水土流失,气候异常,灾害频发,严重威胁着“地球村”的安全,人是自然的产物,中国自古就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只有兼顾自然涵容能力,才能实现人类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李桐 《环境》2012,(6):72-74
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最新刊登的一项研究表明,由于人类在自然界中所扮演的"掠夺者"角色过于强大,一些物种被迫在外形和繁殖能力方面加速进化,这种进化甚至可以比自然情况下的进化速度快上300%.  相似文献   

13.
当今世界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各种过量的排放物毒化和污染了自然环境,使生态环境失衡,导致死水、毒气、酸雨的产生,许多生物物种濒危或灭绝;二是人类对自然物资的过度消耗,致使水土流失、森林减少、土地沙化、资源枯竭,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究其根源主要有三:1)人类为了生活和发展,必须进行生产,而生产过程既要消耗自然界的物资,又要排放各种废物,从而破坏了生态平衡,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污染问题.在发达国家突出表现是工业的发展向自然环境排放的大量废气、废水、废渣等带来的污染问题;在发展中国家突出表现是高消耗低产出,贫困带来的滥垦乱伐等不合理的过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森林锐减、物种  相似文献   

14.
生态的状况 生态的变化 从18世纪末开始,至今经历了二次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而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生产力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向自然界索取了数量庞大的资源,使自然遭到严重的破坏,生态环境不同程度地恶化。  相似文献   

15.
<正>一、环境材料的产生背景全球性的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枯竭问题,是21世纪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重大危机,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材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和先导,对经济发展以及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材料在合成、制备、生产、加工、使用和废弃的过程中,常常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  相似文献   

16.
一、“人类-自然”关系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并通过不断利用、改造甚至掠夺和毁灭自然的活动,而生存和发展看。因此,  相似文献   

17.
李敏 《环境》2000,(4):36-37
人类的环境与生态问题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涉及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不协调问题。现代工业生产所带来的物质文明,本质上是以过度消耗资源、无控制地排放废物和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生产方式。因此,不可避免地给人类社会带来工业创造力与破坏力的同步增长,以至演化成严重的生态危机。另一类是人类社会自身矛盾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大协调学,研究并阐述了自然界形成人类生态环境,人类及社会经济同生态环境微环各环节的各种大尺度交叉协调规律,着重研究和论述了怎样建立能使人类各种活动同自然界各种运动大尺度交叉协调的全球化协调机制,并论述了健全这种机制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全球生态环境恶化是不争事实,南极冰川融化,印度高温天气,加州和澳洲的大火等,都给地球生物造就了各种灾难,而在全球肆虐至今不止的新冠疫情,进一步放大了这种生态危机.在这种危机面前,人类和地球上其他的生命是平等的存在,休戚与共.要应对环境危机,我们要构建起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意识,"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这就要求我们普及环境教育,提升环境意识,形成环境生态伦理.  相似文献   

20.
面向产品的环境管理工具:产品生命周期评价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杨建新 《环境科学》1999,20(1):100-103
通过建立产品系统的概念,对当前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的性质及其变化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得出产品系统内的非持续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是生态环境危机的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