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分析和评价影响矿井风速测量的因素及其对风速传感器的换能器输出的影响。传感器输出的准确度是很重要的。在这项研究中所用的三种传感器是翼轮式风速计、热膜风速计和涡街发生器。研究的目标是用传感器—仪表输出的准确度达90%。一、概述为了维持矿内的风流需要通风。如果风  相似文献   

2.
日本工业标准(JIS)热线式风速计方案委员会,目前在进行附有温度计和静压计的JIS风速计定型审查。这些风速计的种类如表1所示。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工厂、矿山通风工程及空调、除尘系统测量管道风速,主要是采用皮托管、倾斜式微压计测定管内动压,然后计算风速的方法。此外,也有用热线式风速仪表测速、激光测速及光电测速办法的,热线式风速仪表只能用在风速低于10米/秒的冷态  相似文献   

4.
一、设计的目标与实践气象、航运、矿山、环保等许多部门经常使用叶式风表、杯式风表及热球式风速计测量风速。每只风表出厂时都要进行性能校验,使用一段时间后,风表失去原有_的精度,需要进行定期校正。尤其是使用多只风表进行某种系统(如矿井通风系统)测定时,要对所有风表统一校正,否则很难保证  相似文献   

5.
日本煤矿普遍使用Biram式风速计。这种风速计轻便、实用、又相当准确。但是,长时间使用必须进行定期的校正性检验,在日本是每年一次。资源研究所大约每年校验700个Biram式风迪计。 1.旧的校验方法及存在的问题新和旧的校验方法都采用埃费尔(Effel)风洞,如图1所示。旧校验法中风速的改变是通过人工调节F—D机组(即  相似文献   

6.
除尘风速是除尘器性能的重要参数。基于SPSS 19.0软件平台,对湿式旋流弦切除尘系统除尘风速试验测量值进行方差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考虑弦切网盘转速对除尘风速值的影响时,除尘风速测量值的线性回归方程拟合度更高,即在除尘风速测量时,不可忽略除尘器本体内部结构对除尘风速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已有文献对峒室型采场按排尘风速计算风量介绍了如下的方法: Q=Sv (1)式中 S-采场内作业点的过风断面积,m~2;v-回采工作面要求的排尘风速,m/s;对于峒室型回采工作面,当断面积S≤30~40m~2时,取v=0.15m/s;当s>30~40m~2时,取v≥0.06 m/s。这一计算方法,没有考虑峒室型采场风流的结构特点、风速分布的规律和风流的运动规律,仍按照一般巷道型采场风速分布的规律进行风量计算,虽然在排尘风速的选取  相似文献   

8.
矿井巷道对流换热系数的现场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流换热系数是计算围岩壁面与风流之间热交换量的重要参数。根据矿井风流与围岩热湿交换理论,提出测算井下巷道平均对流换热系数的方法。并在现场进行实测,通过对实测结果的回归分析,得出U型钢支护、断面形状为半圆拱以及工字钢支护、断面形状为梯形的巷道平均对流换热系数的简化计算式。并且当风速一定时,U型钢支护、断面形状为半圆拱的巷道平均对流换热系数值比工字钢支护、断面形状为梯形的要小;在这两种巷道条件下,其平均对流换热系数都随平均风速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9.
浮力羽流低风速的多点实时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发展了一种浮力羽流低风速的多点实时测量技术。测头端部安装耐热玻璃小球,直径0.8mm,球内装有热电偶和加热电阻丝,测头将风速转换为热电偶的电势。每支测头必须经过专用校准热风洞的单支校验。使用巡回检测系统记录多个测头的电位,得到流场各点风速的统计平均值,实现了低风速场的多点实时测量。本测量系统对火灾科学、环境科学和气象学的实验研究和实地观测是很有用的测量技术。  相似文献   

10.
根据实验,论述了热负压对独头巷道工作面抽出式通风风流结构的影响,推导对流分层长度与对流分层风速的计算式,从而得出有效作用长度的计算公式.按此公式计算所得之值与实测值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
在工厂、矿山通风、除尘系统中,测量管道风速的方法,长期以来一直是沿用皮托管、倾斜式微压计测定动压值,再通过计算求得风速的。由于管道内气流分布是不均匀的,因此这种常规测量管道风速的方法,需要按照管道断面的大小,用等面积分环逐  相似文献   

12.
以南京长江第五大桥为研究背景,采用手持热线式风速仪对排烟道内风速与风量、排烟阀处风量及排烟道漏风量进行了现场测试。结果表明:排烟道内风速随与风井距离增大而减小,且开启风机与开启排烟阀距离越近,该侧的风速衰减越大,开启风机与开启排烟阀距离越远,该侧的风速衰减越小;开启的排烟阀处风速也随与风井距离增大而减小,且呈“U”形对称分布;开启排烟阀区域不同时,隧道排烟道总漏风率在15%~25%,平均值为20%。隧道排烟道漏风的主要原因是排烟道两端漏风及未开启的排烟阀漏风,未开启的排烟阀漏风对隧道排烟效率的影响较大,极大地降低了隧道的风速与风量,因此,应提高隧道排烟阀的质量,降低排烟系统的漏风量。  相似文献   

13.
为降低微细粉尘危害,实现作业场所内的有效控尘、防尘,在矩形、拱形模拟巷道内采用网格布点法布置测点,调整风机风速法进行试验,并运用Gambit建模、Fluent开展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当尘源以10 mg/s的速率喷尘时,尘粒自由弥散,巷道中轴线处粉尘浓度小于壁面边缘处;当调节风速为1 m/s时,中轴线处与壁面边缘处浓度基本相等;当尘粒自由弥散时巷道壁的黏滞作用对粉尘扩散和分布起主导作用,且风速是影响微细粉尘悬浮状态的主要因素;降低巷道内微细粉尘浓度的方法主要包括合理设计环境风速和提高巷道壁面光滑性,减小壁面对微细粉尘的黏滞作用。  相似文献   

14.
黄鑫胜 《安全》2022,(11):55-60
为准确测量巷道断面风速,采用数值模拟和现场测试的方法研究断面形状不规则的半圆拱巷道断面风速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断面风速分布规律与入口风速大小无关,由巷道壁向巷道中心风速逐渐增大;平均风速线距巷道左右帮或顶底板距离约为巷道宽度或高度的0.1倍,采用定点测风能够有效测出巷道断面内平均风速。为解决不规则巷道断面风速分布特征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有机热载体因其使用温度高,且在高温状态下有不同程度的挥发,导致难以准确地测定其导热系数。本文采用稳态法的保护热流计法、非稳态法中的激光闪射法、瞬态热线法对有机热载体导热系数进行测试,结果表明:瞬态热线法可直接通过测量获得导热系数,避免挥发对测量造成的影响,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掘进巷道瓦斯分布数值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根据局部通风流场特点确定适合矿井局部通风掘进巷道工作面瓦斯与风流质量交换的数学模型,在近壁面使用标准壁面函数法解决近壁面的流动,在湍流充分发展区,使用RNG k-ε双方程湍流模型;讨论考虑巷道支护的情况下壁面粗糙度的影响,确定矿井掘进工作面局部通风模型网格划分的方法、掘进头瓦斯涌出的边界条件;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Fluent对掘进工作面的风流与瓦斯的混合过程进行了模拟;得出不同瓦斯涌出量情况下掘进巷道工作面风流分布和瓦斯浓度的分布规律。研究表明:瓦斯涌出量和风速对流场分布有影响,随着瓦斯涌出量的增大和风速的降低,瓦斯对流场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17.
江相军 《安全》2021,42(5):52-54
为防控粉尘爆炸事故风险,基于金属粉尘本身固有球形颗粒自由沉降速度,采用公式验证铝镁粉尘安全风速的推导方法,研究不同金属粉尘在管道中应具备的安全风速,结果表明:锌粉尘的安全风速宜不低于37m/s,该结果能为后期的工程设计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正确确定排尘风流参数,对矿井防尘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但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工作还做得很不充分,对最小排尘风速的理解也不一样。例如,通常把最小排尘风速用下式来表达: v_(min)>v_f (1) 式中:v_(min)—巷道中的平均最小排尘风速,米/秒; v_f—静止空气中尘粒的自由沉降速度,米/秒。其实,这只能适用于垂直巷道的情况,它说明一定粒度的矿尘为上行或下行风流所排除。同时式中的自由沉降速度v_f是从矿尘为球形的条件下来确定的,显然它的实际意义不大。为了说明水平巷道中最小有效排尘风速参数,我们首先来研究平巷中的风流特性。井巷是一种具有粗糙壁的风道,风流一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索线板式电除尘器在高压放电过程中离子风的流动特性,使用Fluent软件对电除尘器进行三维数值模拟研究.通过用户自定义函数(UDF)编写实现了电场、流场以及颗粒场的耦合,讨论了在不同电场风速、运行电压和板间距下,离子风对流场特性的影响.结果 表明:在离子风的影响下,电晕极附近会形成对称的涡旋,电场风速较低时涡旋更明显;随电场风速增加离子风对主流气流的影响减弱,当电场风速大于0.8 m/s时,离子风的影响较弱;离子风对主流气流的影响也会随运行电压升高而增大,随板间距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20.
准确测量一点风速并将其转换为断面平均风速是矿井通风领域的一项技术难题。对其中涉及的单点风速测不准问题和单点风速与平均风速的转换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湍流充分发展的圆管断面上任一点(黏性底层除外)风速与平均风速为非线性关系,但在井下常见风速0.25~15 m/s,两者可近似为正比关系。为验证这一结论的普适性,在实验室采用激光多普勒测速仪对矩形非充分发展湍流断面上单点风速与平均风速的关系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当平均风速在0.78~6.2 m/s变化时,单点风速与平均风速仍表现为正比关系,比值k可作为该点风速与平均风速间的无因次转换系数;k的空间分布反映了断面速度场结构,当断面速度场结构变化时转换系数失效。在单点风速测不准问题上提出,测试传感器在提高数据采集频率的基础上应对速度信号进行时间平均处理,且时间平均尺度要大于湍流各态遍历假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