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及其培养条件优化   总被引:54,自引:2,他引:54  
从活性污泥中筛选到13株产絮凝剂的菌株,经复筛得到1株具有较高絮凝活性的菌,初步鉴定为假单胞菌PseudomonasspGX4-1。该菌产絮凝剂的适宜培养基及培养条件如下:葡萄糖2%,酵母膏0.4%,KH2PO40.4%,pH7.0~9.0,30℃,200r/min,摇床培养2~3d。产生具有高絮凝活性的絮凝剂,对高岭土悬液的絮凝率最高可达92.7%   相似文献   

2.
纤维素降解细菌的筛选及其产酶条件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碳源,从秸秆堆腐物及牛粪中分出到8株能降解纤维素的细菌菌株,分别对其进行了滤纸崩解、CMC相对酶活、CMCase、滤纸失重率等的测定,从中筛选出N-12菌株分解纤维素的能力最强,初步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通过测定不同培养条件下N-12菌株的产酶能力,初步确定其最佳产酶条件为:最适氮源为蛋白胨,最适pH为8.0,最适温度为37℃,接种量4%,培养72h,CMCase最高.  相似文献   

3.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及其培养条件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用常规的分离、纯化方法,从长沙市第一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出5株产絮凝剂的菌株,复筛得到1株絮凝活性较高的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编号为N11。以菌株N11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发酵液对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率,得到该菌产絮凝剂的适宜培养基及培养条件如下:蔗糖20g、酵母膏0.5g、脲0.5g、硫酸胺0.2g、NaCl 5g、水1000mL、pH值7,温度为30℃,摇床转速为170r/min,培养时间72h。在最适培养条件下其对高岭土悬浊液、土壤悬浊液的絮凝实验取得良好效果,絮凝率均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4.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及培养条件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实验室好氧池活性污泥中分离出高效絮凝剂产生菌株Aspergillus M-25,经初步鉴定为曲霉属.通过设计正交实验找出其最大影响因素及最佳条件.实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在查氏培养基培养,初始pH值为5.0,转速为140 r/min和水浴温度为25 ℃的条件下能产生高效絮凝剂,对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率达到97.15%.   相似文献   

5.
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的筛选及培养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富集培养、蓝色凝胶平板筛选和发酵液排油活性测定的方法,从沈阳蜡化厂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到一株产表面活性剂菌株,并通过摇瓶发酵实验对该菌株产表面活性剂的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该菌株产表面活性剂的最佳碳源为废油,氮源为尿素,初始pH值为7.0,接种量为5%,培养温度为35℃,培养72 h后发酵液排油圈直径可达6....  相似文献   

6.
染料脱色微生物的筛选及其脱色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实验通过富集驯化培养,从南昌市某织染厂废水中筛选分离到14株细菌菌株,经测定14株菌株对染料直接大红具有不同程度的脱色能力。其中脱色率在50%以上的菌株有12株,占总菌株数的85.7%;脱色率在70%以上的有8株,占总菌株数的57.1%;脱色率在80%以上的有4株,占总菌株数的28.6%。菌株Z03的脱色率达84.2%,为脱色能力最强的菌株。试验以菌株Z03进行脱色条件研究。通过采取L(93)4正交设计方案,考虑温度、pH值、溶解氧和培养时间四因素。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的最佳培养条件为温度35℃,pH7,装量40mL的厌氧条件,在该条件下,菌株Z03的脱色率达到89.6%。  相似文献   

7.
微生物除臭剂的筛选、复配及其除臭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获取作为除臭微生物制剂的候选菌株,从垃圾渗滤液中分离筛选了4株具有对NH3和H2S高效降解菌株,分别标记为CC3、CC7、CC13和CC16.通过形态、生理生化和16S r DNA序列分析,分别鉴定为乳酸片球菌(Pediococcus acidilactici)、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粪产碱杆菌(Alcaligenes faecalis).菌株CC7、CC13和CC16组成的复配组合除臭效率最优,其复配比例为1∶1.5∶0.5,对NH3和H2S的去除率分别为83.56%和70.25%.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微生物除臭剂最佳除臭条件:除臭时间为60 h,菌剂使用量为5%,除臭温度为30℃,初始培养基p H值为6.5.  相似文献   

8.
朱琳  商倩倩  游偲  张艳  唐学玺  肖慧 《海洋环境科学》2011,30(5):686-688,698
从山东近岸海域海水中分离得到一株产黑色素细菌Sl,通过对S1菌株的菌落形态观察、生理生化性质检验及16SrDNA序列测定,初步鉴定为明亮发光杆菌(Photobacterium phosphoreum).为了提高S1菌株黑色素产量,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对S1菌株进行发酵条件优化,结果表明当发酵条件为L-酪氨酸0.75 g/...  相似文献   

9.
微生物絮凝剂高产菌株的筛选及培养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随机分离的方法,从旱地、水田和池塘的污泥中分选出12种产絮凝剂的菌株。其中随机标号为I2、F11和G菌株的絮凝效果比较好,进一步根据不同培养时间、碳源、氮源和助凝离子,对此3株菌进行了培养条件及絮凝条件的研究。又依据絮凝反应时凝聚团产生的快慢和大小,确定菌株I2、F11有最好的絮凝效果。实验过程中还发现了筛选产絮凝剂菌株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从湖南省冷水江锡矿山尾渣土壤中筛选分离出3株具有较高锑耐性的细菌,通过宏观吸附结合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阐明3株细菌对Sb(Ⅲ)和Sb(Ⅴ)的吸附机制.根据生理生化指标和16S rDNA序列同源性对比,鉴定出1株革兰氏阴性菌和2株革兰氏阳性菌,分别为人苍白杆菌(Ochrobactrum anthropi)、芽孢杆菌(Bacillus sp.)及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3株细菌都呈杆状,且都能在高锑含量营养液中良好生长.3株细菌对锑的等温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对锑的最大吸附量约为11.0~14.3 mg·g-1,其中,蜡状芽孢杆菌对锑的吸附能力高于其它两株细菌,3株细菌对Sb(Ⅲ)的吸附量略高于Sb(Ⅴ).XPS结果表明,细菌表面的羧基和氨基在锑吸附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本研究结果对于理解土壤微生物吸附固定锑机制及其在土壤修复中的应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海水样品中分离到1株严格自养的氨氧化细菌GW201210,对该株茵的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理生化特性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它为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不产芽孢,细胞短杆状,呈单个排列或排列成直线。该菌株能将氨氮氧化成亚硝酸盐,不能还原硝酸盐,能利用CO2,在7%NaCl条件下生长,在肉汤培养基中不生长,其特性均符合亚硝酸菌的特征,并用PCR方法扩增该菌株的16SrDNA基因,进行16SrDNA序列比较、同源性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将菌株GW201210初步鉴定为亚硝化单胞菌属(Nitro.somonascommunis)o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粘土为骨料,蛭石为改性剂,通过添加造孔剂法制备了粘土基多孔陶瓷吸附剂,研究了溶液中Cu2+初始浓度、pH值以及蛭石添加量对多孔陶瓷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多孔陶瓷吸附Cu2+的最佳条件为添加蛭石1%,溶液pH为5;当初始浓度为20~100 mg/L时,Cu2+吸附率达到82%~62%,吸附平衡时间为1.5~6 h;吸附动力学表明多孔陶瓷对Cu2+的吸附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其吸附行为可用Langmuir方程和Freundlich方程来描述。  相似文献   

13.
以筛选出的一株高效产絮凝剂荧光假单胞菌C-2为菌种,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确定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黄豆饼粉。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该菌产絮凝剂的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菌株产絮凝剂的最佳培养条件是碳源为葡萄糖(20.0g/L),氮源为黄豆饼粉(4.0g/L),培养温度为30℃,培养基初始pH值为8.0,通气量为160r/min,在此培养条件下,对高岭土悬浊液絮凝率达93.52%。最佳培养条件下产生的絮凝剂用于多种实际废水的净化,其中对色度和浊度的去除率均在80%以上,对COD的去除率为52.67%~85.22%。  相似文献   

14.
石油烃降解混合菌的筛选及其降解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采集克拉玛依地区的部分石油污染样品进行了富集分离,得到了5组石油烃高效降解混合菌,其中混合菌KL9-1对温度的耐受范围最宽,并且石油烃的降解效率最高。该混合菌在45℃的条件下,通过7 d的降解,稀油的降解率达到43.27%,稠油的降解率达到20.09%。利用单因素试验考察环境因素对混合菌KL9-1降解石油烃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合菌KL9-1的接种量、石油烃仞始浓度、初始pH、摇床转速、表面活性剂的添加都会影响石油烃的降解效果,在35℃的条件下,当接种量6.0%、石油烃初始浓度1.5%、仞始pH 7.5、摇床转速120 r/min及添加200 mg/kg Tween80表面活性剂时,稀油和稠油的降解率都达到最高,其中稀油的降解率可以达到62.49%,稠油的降解率达到40.36%。  相似文献   

15.
FCC废催化剂对水中铜(Ⅱ)的吸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FCC(流化催化裂化)废催化剂吸附去除废水中的Cu2+,考察了振荡时间、温度和pH值对Cu2+在FCC废催化剂上吸附效果的影响,探讨了吸附机理,并对连续吸附及吸附剂可再生性作了考察。结果表明,振荡时间、温度及pH值对Cu2+的吸附效果影响较大.Cu2+在FCC废催化剂上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和Langmuir模式,吸附呈单分子层形式且易进行,吸附机理是靠静电引力发生交换吸附及化学键力形成羟基络合物而吸附。结果还表明,Cu2+的连续吸附操作可行,吸附剂易于再生。  相似文献   

16.
采用水相-有机相两相法合成了纳米二氧化锰(nMnO2),观测了其对水中Cu2+和Cd2+的吸附性能,并应用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方程分析了nMnO2对Cu2+和Cd2+的吸附特征。结果表明:nMnO2比表面积为141.66?m2/g;nMnO2对Cu2+和Cd2+的吸附分别在500和225?min达到平衡,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与Elovich模型,nMnO2对Cd2+的吸附速率要高于Cu2+;nMnO2对Cu2+和Cd2+的吸附特征符合Langmuir方程,其对Cu2+和Cd2+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04.5和89.1?mg/g;nMnO2对Cu2+和Cd2+的吸附过程中,ΔG<0,ΔH<0,而ΔS>0,温度升高有利于吸附反应的进行,提高温度会提高nMnO2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nMnO2对Cu2+和Cd2+的吸附能力受pH(3~6)影响较大;提高体系的pH,会明显增加nMnO2对Cu2+和Cd2+的吸附量。这种nMnO2合成工艺简单,对重金属Cu2+和Cd2+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是较好的吸附材料。  相似文献   

17.
壳聚糖/PVA微粒上Cu2+的吸附平衡与动力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粒径<200μm、在酸碱介质中溶胀率小且能稳定存在的壳聚糖/PVA微粒对Cu2+的吸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pH 6,室温条件下,其饱合吸附量达56.0mg/g,随温度升高,吸附量降低.通过计算不同温度下各热力学参数△G0、△H0和△S0,证实该吸附为自发的放热过程.对实验数据运用相关数学模型拟合,显示等温吸附平衡符合Langmuir模型,吸附过程动力学更适合二级反应,被吸附在壳聚糖/PVA微粒上的Cu2+,可被0.01mo/L的EDTS或HNO3溶液快速地脱附出来,其洗脱率分别为85.3%和65.9%.  相似文献   

18.
应用热诱导聚合和相转移技术,制备了具有离子交换性能的聚丙烯酸-聚偏氟乙烯(PAA—PVDF)共混膜,采用XPS和SEM表征了PAA—PVDF共混膜的结构和组成,分析了PAA—PVDF共混膜对水溶液中Cu^2+的吸附性能,研究了共混膜对Cu^2+的吸附热力学和吸附动力学.结果表明,动力学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等温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模型.吸附过程的平均吸附能为8—16kJ/mol,表明该吸附过程为离子交换反应.热力学参数△G^0〈0、△H^0〉0、△S^0〉0,证实了吸附过程为自发的吸热过程。PAA—PVDF共混膜经吸附/脱附4次循环后,对废水中Cu^2+的吸附量大于0.025mg/cm^2,脱附率超过95%。PAA—PVDF共混膜具有优良的吸附/脱附性能,良好的稳定性和潜在的应用前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