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在对河北省东部进行的生态意识调查基础上,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了这些小城镇生态意识水平发展的一些规律,并提出了提高小城镇公众生态意识水平的一些对策。研究发现这些小城镇政府工作人员的整体生态意识处于浅层思考阶段,对指导环境保护仅具有启蒙性的意义,仍需提高到深层意识水平,才能更好地行使环境教育与环境决策的职责。研究还发现生态意识策略首先要加强对小城镇地区公众的生态安全教育,其次是注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生态经济;关注中小学生的生态意识培养;同时尽力加强环境管理。  相似文献   

2.
三峡库区生态安全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屈波  谢世友  邹红 《生态环境》2004,13(1):146-148
具体分析了三峡库区自然、社会和经济三方面的生态安全问题。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与计算方法,得出该地区超载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达37.4%,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的结论。针对三峡库区的生态安全问题,提出了如下的对策: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和库区立体管理模式;建立库区生态安全预警系统和绿色GDP核算体系;倡导各产业在生态安全下的生产经营运行模式;建立库区县市级管理责任定位体制,明确不同部门、地区所对应的库区生态流域单元的管理权限和责任:积极引导公众进行安全生产和科技减灾。  相似文献   

3.
产业结构调整和溧阳市城市环境经济协调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良性的城市生态经济系统中,合理的产业结构将会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局长,本文概括亨市的产业结构及环境系统的实际情况,论述了其相互关系,并溧阳市产业结构调整并一进一步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实现传统经济向生态经济的转变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李艳霞  肖辉林 《生态环境》2004,13(1):119-123
认为生态环境危机的出现,归根结蒂,在于人类社会的价值观存在着重大的错误以及由此而采取的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着重大的错误;要缓解生态环境危机,人类社会必须改变价值观,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传统经济向生态经济的转变,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了实现这种转变,人类在经济活动中,必须遵循生态经济规律,建立企业生态经济管理模式,合理利用资源,优化产业结构,重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和统一。文章还认为,为了实现这种转变,从联合国到个人,各国政府、各种组织、各行各业,都必须行动起来,参与生态经济建设。最后提出和讨论了生态经济学今后应该加强研究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农业面临着环境与发展的双重挑战。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继承传统农业技术精华和引进现代农业新技术的基础上,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在不同层次上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体系。通过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自然资源开发及其永续利用的关系,实现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达到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城市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总被引:47,自引:4,他引:47  
城市生态安全是指城市生态环境支撑条件以及所面临生态环境问题不对其生存和发展造成威胁,即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过程能够满足其持续生存与发展需求。以佛山市为例,选择了资源、环境、生物和灾害等因素,各因素再选择若干评价要素,采用几何平均法计算了城市生态系统安全指数。资源安全评价选择了能源、水资源和粮食等要素,其安全指数为0.22;环境安全评价选择了水环境、大气环境、固体废物和农业环境,其安全指数为0.58;生物安全因素安全评价选择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外来入侵物种、森林植被等要素,其安全指数为0.30;选择水土流失、地质灾害、气象灾害和生物灾害等要素进行生态灾害安全评价,指数为0.79;佛山市生态安全综合指数为0.42。研究还表明,生态安全评价宜根据最小限制因子定律,选择关键影响因子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7.
珠海生态示范区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以珠海生态示范区建设为对象,重点探讨了生态示范区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从生态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关系,生态工程建设,环境管理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生态住宅和生态住区(Ⅱ)健康、自然与环境保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围绕生态住宅和住区的5大主题(健康、自然和环境保护、生态良性循环、风水、生态文明)中的健康与自然和环境保护2个主题,从建材、布局和结构、服务与管理4个方面阐述维护人的身心和环境健康;从合理利用和保护水、土、气、生物多样性等生态资产和生态服务功能方面阐述保护自然和环境的内容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生态人居小区水环境的生态工程’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生态人居小区内水环境的生态工程的规划设计总原则是整体、协调、自生、循环。在结构上辐合多个环节,整合多种功能,从给排水工程到水生态工程,系统调度与整合雨水、地下水、上水、中水、下水、地表水、景观水等,从小循环到大循环,保障生态循环。给水排水;还有调节水文;供养生物、保障生物质的生产、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营养盐和有机质循环、吸尘、减噪,防减热岛效应,净化环境;调节小气候、缓冲干扰;及活化生境、美化景观和环境;以及为居民提供教育、美学、艺术,陶治情操、游息及休闲娱乐等生态、社会、经济多种服务功能。充分展现其功能性、经济性、安全性、生态性、景观性、文化性、均好性、人(情感、社会)性、可持续性。有益保护自然,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20年历程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工业与环境中心成立于1972年斯德哥尔摩大会3年之后,20年来,环境-发展状况有了不少进展,主要有4点变化:结束了环境的孤立状态: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得到加强;“可持续发展”对它有利;环境不再是一种制约和防御因素,而且也是一种“双赢”因素;经济增长的放慢,要求全社会更大程度的一体化,以及在环境与就业的对话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1.
Studying eco-sustainability of tourism areas is par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earch. In tourism areas, the ecosystem comprises both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human system. The environmental system is basically physical, whereas the human system, consisting of both tourists and residents, is the dominant factor driving ecosystem change. If the combined influence of tourists and residents exceeds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environment, which is the ecological threshold of eco-sustainability in the tourism area, then the structure, function and stability of the environment will degenerate. Hence, eco-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 of tourism areas should be based on analyse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fluence of tourists and residents on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Using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tourism ecological footprint models, we developed and applied a synthetic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for eco-sustainability of tourism areas in Lijiang County, Yunnan Province, China, to conduct a quantitative spatial assessment for 2001. The eco-sustainability of Lijiang was high, with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regional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spatial differences in eco-sustainability among 24 towns in the region because of spatial heterogeneity in socioeconomic status,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elements.  相似文献   

12.
尹科  王如松  姚亮  梁菁 《生态环境》2012,(3):584-589
近年来,生态足迹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度量工具之一,获得了广泛关注。在参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生态足迹核算方法及其应用特点和趋势,结果表明,(1)在核算方法上尚存争议,目前主要的核算方法有3种:传统土地足迹法;能值足迹法;投入产出足迹法。(2)从静态足迹核算朝时间序列足迹分析和动态情景足迹预测演化。(3)尽管在各个尺度上都有应用,但生态足迹目前仅被看作是交流工具,用于决策分析的意义不大。拓展其在企业及其产品系统的应用,将是其应用价值体现的一个突破口。(4)生态足迹作为一系列指标的一部分时,发挥作用更大。(5)生态足迹应加强与现有核算体系(如GDP)的衔接,增加其被决策者接纳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八·五”重大项目——“典型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变化及生态效应”已被批准立项,并将于1992—1995年内付诸实施。本项目研究内容涉及典型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转化及降解的化学过程;在多介质环境中的循环过程及模型;生态毒理学效应;对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影响和预测;以及生态调控对策等五个课题。它是一项涉及环境化学、环境生态学和环境预防医学的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研究项目。此项目科学意义重大,不仅是因为它与我国国民经济、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还因为它的研究将促进我国有关环境科学领域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理论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此外,它将为污染物的环境化学行为及生态效应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积累方法学经验,从而为我国环保工作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完善我国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思考——以东江流域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箐  汪金武 《生态环境》2010,19(3):751-756
上下游对流域生态资源保护做出的贡献与生态利益享有的不平等导致区域间社会经济差距的扩大,需要通过生态补偿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来实现区域统筹和谐发展,但我国现行生态补偿制度由于行政区界限制、相关法规建设不完善、补偿方式较单一、补偿标准测算困难等原因面临不少问题和困境。以东江流域现行生态补偿措施为视点,分析了当前生态补偿研究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以此为基点根据流域生态系统的连贯性与人类政治结构分割性之间的矛盾进行反思,提出打破流域行政区界限制,统筹构建流域“生态共同体”的理念;并在此理念指导下,提出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策略。即在明确界定流域范围后,首先由“政府主导”开展全流域综合规划、建立和完善省内流域统管机制、跨省流域生态共享共建统筹协商机制;其次以水质水量、出售许可交易权方式测算“生态共同体”之间核算补偿资金,并结合“市场运作”实施多样化并进补偿方式;同时建立流域生态补偿奖惩制度并将其纳入“生态共同体”干部绩效考核体系,构建流域补偿的长效机制,完善我国流域生态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15.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我国跨世纪的重大决策,党中央和国家已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文章对我国当前的环境保护政策进行了归纳和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在于立法机制不健全、可行性差、与市场机制不相适应等。西部地区应认识和吸取有益经验,制定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环境政策,实现西部地区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退耕还林(草)是保护环境的有效措施.加强环境教育,完善环境法制,加强现代科技管理,发展生态经济,通过退耕还林(草)工程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最终达到环境与经济、社会“共赢”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环境保护包括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两大方面 ,目前 ,在污染源治理取得明显效果 ,生态环境遭受不同程度破坏的情况下 ,实施生态环境监理势在必行。大港区环保局就生态环境监理开展了探索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