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闫庆伟 《山东环境》1995,(2):50-50,48
建立新的排污收费体制推动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工作的开展蓬莱市环保局闫庆伟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污染点源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在不断增加,致使环境质量仍存在进一步恶化的态势。1991—94年渤海湾频繁出现赤潮现象,这已引起众多专家的关注。大运河、淮河等流域...  相似文献   

2.
排污申报作为一项法定的环境管理制度,实践和事实证明,及时、准确的排污申报是法律法规的要求,是政府部门强化环境监督管理、对环境保护进行科学决策的基础,是排污者加强内部管理、促进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共同提高的有效途径。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地区和部门,特别是一些基层环保部门客观上还存在着排污申报与环境管理,特别是排污收费“两张皮、互不相干”的现象。新的排污收费政策实施以后,我们应加大宣传力度,突出排污申报工作在排污收费与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加大审核力度,督促排污者如实进行排污申报工作以及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保证及时、准确、合法、有序地开展排污申报工作,使排污申报工作与排污收费工作真正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3.
上海市全面实行排污许可证交易的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排污许可证交易系统应建立在一个完善和有效的排污许可证管理体制基础上。文章认为上海市现有排污许可证体制的经济内涵、产权、初始分配方式、基价体系等方面必须进行改革和完善。与发达国家实行的排污许可证体制相比,上海市实行的排污许可证体制缺乏相应的经济内涵,只是排污许可“执照”体制,上海市的排污许可证交易实际上是排污许可“执照”交易。根据上海市现行排污许可证体制的经济内涵及实施现状来看,近期内全面推行真正意义上的排污许可证交易所必需的条件还未成熟。目前应当继续在黄浦江上游地区进行排污许可证交易,并在各方面进行探索,进一步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4.
排污申报登记成果在区环保局工作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力 《环境科技》1999,12(2):42-43
江苏省环保局从1995年10月开始在我省范围内率先开展了排污申报工作,经过四年来的实践,排污申报工作已逐步走向正规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使排污申报工作成为环保工作中的一个新的工作重点。笔者在走访一些中小城市在区级环保局的工作中发现,许多单位只是将排污申报工作当作一项上级下达的指令性任务完成,申报工作结束后将统计结果简单地输入到微机软件中就万事大吉,没有把这些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辛辛苦苦得到的成果加以研究和利用。那么如何使排污申报登记成果合理地被利用在环保工作当中呢?本文结合我局将排污申报工作…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观行排污总量核定中存在的废水量不准,污染物均值浓度代表性不强问题,提出采用72小时连续监测的方式确定排污系数和日排水量与均值浓度的方法核定排污总量。研究表明,其结果与国家统计规定一致,均值浓度与市站监督性监测数据均值接近。用该方法核定排污总量科学准确,实用性强。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我国现行排污收费制度理论进行了剖析,并以环境容量、排污总量控制理论为基础,应用地租原理探索和研究排污收费制度理论,以使我国的排污收费制度逐步同国际惯例接轨。  相似文献   

7.
庄晓 《环境》2009,(4):46-46
近期,汕头市大力推进排污许可证管理,以统一全市排污许可证为切入点,解决长期以来各地发证标准不一,发证率低或重发证、轻管理的问题,为充分发挥许可证在环境监管中的主导作用打下基础。修订后的新版排污许可证包括正证和副证两部分。新版排污许可证有机地整合了环评审批、三同时验收、排污申报、排污交易、环境监测、环境标准、环保设施监管、排污口设置管理等方面的规定。新版排污许可证的编号采用“行政区域代码+流水号+企业类型”的登记方式,编号将伴随企业“终生”,成为企业纳入管理的“身份证号”。  相似文献   

8.
从1980年到1997年,我省的排污收费和环境监理工作已经走过了18年历程。18年来,通过我们认识的不断深化,工作的不断强化,实现了工作重点的转移,完成了以排污收费为主向全面实施环境监理的过渡。十八年的排污收费和环境监理工作,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1排涝收费制度的试行阶段(1980-1982)1.l,排污收费制度的提出ITS年12月31B,中共中央79号文件,批挂了原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遇过的(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指出“必须把控制污染源的工作作为环境管理的重要内容,向排污单位实行排放污染物的收费制度,由环保部…  相似文献   

9.
文中阐述了沈阳市总量控制工作进展的基础上,针对目前无序排放污染物的混乱局面,讨论有效的治理方案,并进一步提出沈阳市实行总量控制、排污许可证和排污交易的方法和步骤。  相似文献   

10.
唐朝 《河北环境保护》2007,(2):22-22,27
“2007年底前,所有排污单位必须按照规定的污染物种类、数量、浓度等持证排污,禁止无证排污或超总量排污,没有排污许可证的企业,工商部门年检时不予验照。”这是唐山市政府在日前下发的《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提出的控污“新政”。  相似文献   

11.
污染源排放量及其变化趋势是重要的环境管理基础信息,是国家和地方准确预判生态环境形势、高效开展生态环境管理决策和实施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等的重要依据.工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作为我国工业源污染物排放量核算的主要方法之一,过去30年来为工业领域污染减排和环境监管等提供了重要支撑.本文综述了国内外产排污系数研究和应用现状,梳理了我国3次较大规模的产排污系数制修订历程,并从制定方法、覆盖度、核算方法等多个维度进行了比对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对工业生产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环境保护要求的不断变化,我国3次制修订的产排污系数也在同步变化和升级,在产排污系数的覆盖度、适用性等方面不断提升.对工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产排污系数广泛应用于环境管理制度与技术支撑、节能减排与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环境科学相关研究等方面,为上述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但由于我国产排污系数仍存在缺乏动态更新机制等原因,导致其时效性不足,适用性有待持续提升,亟需将系数制定的方法标准化,制定过程中的定量化方法也有待进一步拓展研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如下建议:研究提出工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后评估方法,有计划开展系数后评估;建立工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标准体系框架,实现核算体系标准化;完善工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核算技术体系,开展系数的动态更新;加强工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为排污许可、环境统计、污染源普查等多套工业污染源数据统一和融合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2.
排污许可证与排污收费直接挂钩,依据排污许可证所允许的排污量核定排污费。这样企业既不愿多报,以免多交排污费,又不愿少报,以免超证受罚。[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交通环保》2005,26(3):5-5
据国家环保总局网站消息,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5月18日表示,环保总局决定在淮河和太湖流域全面推行排放水污染物许可证制度,要求2006年前所有排污单位必须持证排污。此次发证的具体工作分两个阶段实施:今年完成淮河太湖流域内所有已进行排污申报的5372家排污单位的总量核定和排污许可证的核发工作;2006年前实现所有排污单位持证排污。  相似文献   

14.
根据广州市经济发展情况,从环境保护角度考虑.有必要实行排污交易,也利于提高排污单位的环保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5.
姜涛 《环境保护科学》1999,25(1):22-23,46
对沈阳市目前排污收费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阐述,揭示现行收费标准存在的问题.通过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实施新的收费标准的情况进行分析,给出定性及定量的结论.并预测了沈阳市实行国家环保总局的总量排污收费新标准的排污收费工作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现行的排污许可证制度是在1989年提出的,在一些城市进行了试点,经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公害控制环境政策。国家通过发放排污许可证,既使排污企业可以继续进行现有的生产,又可以达到公害控制的目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排污交易是一种适应市场经济的排污管理政策。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排污交易的原理,提出并论述了排污交易的技术方法,为尽早在我国环境管理中实施排污交易政策提供一定的理论与方法基础。  相似文献   

18.
排污收费是我国一项重要的环境管理制度。企,事业单位排污缴纳排污费是对环境的一种经济补偿,是为了促进企业加强管理,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能源、治理污染、改善环境,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一些地区,排污收费很难依法进行到位,使排污收费的管理效能大打折扣。 1 排污收费难以依法、全面、足额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现行排污收费,排污许可证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多年实践表明,我国排污收费,排污许可证制度在我国环境管理工作中发挥很大作用,但也显现出一些问题。本文就这两种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持续增长和汽车消费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汽车制造业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根据《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已经建成并实际排污的汽车制造业排污单位应在2019年底前取得排污许可证。本文研析了汽车制造行业排污许可制度的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