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辽宁省沿海经济带经济与环境协调度时空演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协调度理论已成为衡量区域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重要理论。在阐述其理论的基础上,选取了经济与环境方面的评价指标、计算方法和模型。通过对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及其6市2000年、2002年、2004年、2006年、2008年、2009年的17项指标进行技术处理和分析,对经济带各市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度进行了时空演变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带及其6市10年间协调发展度在时间维度上呈现逐年上升,其类型由中度失调衰退型和濒临失调衰退型逐渐向中级协调发展型和高级协调发展型演变;经济带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度整体水平逐年升高;经济带的经济综合实力f(x)和环境承载力g(y)差距不大,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基本保持同步,在环境承载力范围内经济综合实力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根据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涵义,综合考虑沿海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选取了大连市1997—2007年8项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在评价基础上结合大连城市发展特征,分析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演变趋势和阶段性。结果表明,大连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逐年提高,且具有缓慢的连续性和骤增的阶段性特征。连续性提高是由于城市人口、经济聚集、经济容量增大、人口密度增加、城市设施局部优化完善使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阶段性提高是由于建成区土地面积扩张期伴随大幅度城市用地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城市设施的整体完善过程,使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3.
构建包括经济运行、社会运行、信息化运行、物质资源运行四个子系统在内的沿海城市经济发展绩效测度指标体系,运用PROMETHEE模型从时间与空间两个角度评价了环渤海地区17个沿海城市2003—2014年间的经济发展绩效。结果表明:从区域层面看,环渤海沿海城市经济发展虽然还存在两极分化现象,但总体上绝对差距和分异趋势都显著减小,发展趋于均衡。各省间的经济运行绩效、信息化运行绩效呈差异缩小趋势,而社会运行绩效、物质资源运行绩效的差异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4.
根据2020年4月至9月辽宁省沿海城市环境空气监测数据,分析臭氧小时浓度变化特征,并与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小时浓度变化趋势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沿海城市臭氧小时浓度呈单峰型分布,06:00浓度最低,15:00—16:00浓度最高.二氧化氮和一氧化碳小时浓度呈双峰型分布,与臭氧呈负相关性.在污染时段,二氧化氮与臭...  相似文献   

5.
以苏州市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Theil指数、地理集中指数等分析了苏州市2000-2011年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1年苏州市入境旅游发展迅速,但总体差异大,差异呈扩大趋势;苏州市中南部旅游区存在一支独大现象,“马太效应”显著.基于此,分析了苏州市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并对缩小苏州市地区差异,促进地区旅游业协调发展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近10年来我国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协调度的时空演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志强  庞容  代富强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5,(5):634-637,592,642
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的协调度是衡量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评判依据,因此对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的协调度进行研究分析具有现实意义。从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对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的协调性及其演化进行分析,构建了能较全面反映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协调性的两大指标系统,并采用协调度的计算模型对我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000—2010年的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协调度的时空演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的协调性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之间协调性的差异普遍存在;从协调性的区域空间分布来看,近10年我国旅游产业与环境协调性较高的区域呈聚集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利用云南省129个县(市、区)1995-2011年人均GDP数据,采用极比指数、变异系数、空间自相关模型等分析方法对云南省区域经济发展时空变化及区间关联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云南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逐年缩小,区域间不均衡性减弱;区域经济整体关联性和区域间相互作用逐年增强.研究成果对客观认识云南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变历程及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对合理开发国土空间、优化国土空间利用格局具有重要的科学指导价值。遵循陆海统筹原则,采用短板原理、线性加权求和法、空间叠加分析法,从自然环境适宜性、资源环境承载力两个方面构建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经济社会统计数据、空间数据的处理叠加,对江苏省沿海城市南通、盐城、连云港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进行评价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空间分异明显,江苏沿海地区不适宜、基本不适宜、基本适宜、适宜区域面积分别为14 710.37 km2、3376.18 km2、6776.30 km2、5695.64km2,分别占陆域国土总面积的46.76%、10.73%、21.54%、18.10%,各地级市外围区域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9.
运用区域经济差异分析方法分析了2003—2012年吉林省旅游经济差异时空演变特征。结果显示:旅游经济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趋于稳定;旅游经济空间极化程度逐步弱化;旅游地带内差异与地带间差异缓慢下降,地带内差异是造成总差异的主要来源;旅游经济增长的空间收敛与发散格局变化不明显。阐释了旅游资源禀赋、经济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政策体制环境对差异形成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实现旅游经济协调有序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探究沿海城市化推进与海洋污染间的关系对沿海城市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6—2013年中国沿海46个地级市的海洋污染物浓度数据和遥感所得的夜间灯光亮度数据,运用面板空间计量技术从深度推进和广度推进两方面系统考察了沿海城市化对海洋污染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以紧凑集约为特征的城市化深度推进与海洋污染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U形”关系,而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城市化广度推进只会单纯地加剧海洋污染。城市化深度推进会通过集聚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对海洋污染产生积极影响,而城市化广度推进过程中所带来的人口规模的扩大会加剧海洋污染,此外产业结构和绿色技术未能转型升级也是城市扩张加剧海洋污染的关键因素所在。本研究提出在海洋环境管理过程中,一是要加强区域合作,实现海洋污染的区域联防联控;二是应注重城市的紧凑集约化发展,发挥沿海城市化推进对海洋污染防治的正外部性影响;三是需推进海洋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实现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环境污染的脱钩。  相似文献   

11.
研究城镇化效率与生态环境质量耦合协调关系,有助于探寻两者之间本质联系,可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通过构建综合评价体系,测度安徽省各地级市的城镇化效率和生态环境质量水平,并借助耦合协调度和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安徽省城镇化效率和生态环境质量耦合协调水平以及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① 2005-2020年安徽省城镇化效率均值由 0.937上升至 1.055,有效决策单元数量占比77.3 %,空间上呈现以合肥、铜陵为中心向西北-东南方向辐射的特征;②安徽省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总体呈波动上升的发展趋势,指数均值从0.217上升至0.413,且具有“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③安徽省城镇化效率与生态环境质量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均呈现上升趋势,耦合度处于耦合阶段,协调度以中度协调类型为主,但城市间差异明显,制约了区域整体的协调发展;④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表现出较强的正相关性,高-高和低-高集聚区集中在安徽省南部地区,低-低集聚区则分布在北部地区。为促进区域城镇化效率与生态环境质量两系统协调发展,政府未来应因地制宜制定发展策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推动产业转型,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从江苏省实际情况出发,构建了经济、能源和环境三个系统的协调度指标评价体系,采用德尔菲法和主成分法确定指标权重,对江苏省13个市进行了单系统、两两系统和综合系统的协调度分析评价,得出江苏省绝大多数市处于不协调状态,同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通过构建耦合协调模型,定量测度了成渝地区2005—2018年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水平,并基于ArcGIS10.3软件进行了时空格局分析。结果表明:①2005—2018年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指数均保持上升趋势,"双峰"格局显著。②耦合及耦合协调水平整体较低,阶段性特征明显,政策引导作用显著。③耦合协调重心始终以成、渝两地为中心迁移变化,"双轮驱动"发展模式初见成效,两大核心城市带动作用日益增强。未来,应进一步发挥成、渝两大核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强化区域一体化意识,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乌鲁木齐市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程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阐述了协调发展度的含义,运用环境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协调发展的定量评价公式,分析了乌鲁木齐市1991-2015年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度的现状和趋势,得出乌鲁木齐市目前属于中级协调发展环境滞后型,并且环境经济的协调程度从1991年的“双低”型发展到1996年、2000年的“一高一低”型,到2015年可实现“双高”型。  相似文献   

15.
A fundamental purpose of intergovernmental growth management has been to infuse regional concerns—especially regional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concerns—into local land use planning. This paper presents results from a study of state-mandated local planning in coastal North Carolina during the mid-1990s, addressing in particular local efforts to ‘strike a balance’ between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as required by the state's planning mandate. While acknowledging the need for coastal resource protection, coastal localities were not striking a balance between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through their planning efforts beyond stating support for the State's minimum resource protection rules. Within this context, key factors yielding less environmentally focused local planning included both local elected officials' concerns about the need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for jobs and their belief tha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as not a local problem. Factors that tended to shift local planning back towar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cluded local officials' perception that the local economy was in good shape and heightened citizen engagement.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广东省快速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系统的相互影响关系,本文应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1995年、2005年、2016年广东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①以广东省为研究区,1995—2016年广东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呈持续上升趋势,整体呈S型曲线,经历了严重失调—中度协调—优质协调和城镇化滞后—相对平衡—生态环境滞后的过程。②以21个地级市为研究区,1995—2016年各地级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持续提高,属优质和良好协调型的区域以珠海、深圳为核心逐步向外围扩展,表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特征。③生态环保政策、土地开发强度是不同时期影响21个地级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共性因素。同时,2005年以前,产业结构及人口和GDP的快速增长是主要的影响因素;2005年以后,人口高度集聚、土地快速开发、科技和技术创新等因素则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元素流分析方法,解析了长江经济带社会经济系统磷代谢的主要过程,构建了磷代谢分析框架及磷流核算模型,并以湖北为例,审视了其磷代谢过程及规律,定量识别了水体磷负荷的主要来源,力图提出减少长江经济带总磷污染的相关建议与对策。结果表明:(1)湖北长江经济带磷代谢系统整体结构不协调,呈现典型的单向型;(2)随着矿物磷—植物磷—动物磷的转换,重要工业化生产性子系统(磷化工、农业种植、规模养殖)磷的物质生产率逐渐退化,污染排放率、废物累积率、养分循环率则次第升高,城镇居民对总磷污染的贡献度要远超农村居民;(3)规模养殖、农业种植、磷化工、城镇居民生活是湖北长江经济带水体总磷污染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8.
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定量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足迹模型是一种测度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状态的定量方法.介绍了生态足迹模型的原理、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并对甘肃省2002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实证计算和分析.最后,对生态足迹模型及其应用前景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廊坊市环境容量现状和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分析,提出了廊坊市生态适宜的土地利用目标和调控指标,从而构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