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放顶煤综采工作面采煤及煤层结构特点,提出了放顶煤综采工作面的煤层注水工艺及注水参数。  相似文献   

2.
3.
综采放顶煤是一种高产、高效的采煤工艺,通过对煤矿现场的调研及有关资料的研究,对其所伴随的自燃发火、瓦斯和粉尘等的危害问题及其相应的防治措施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总结,可作现场安全技术管理工作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煤矿综采放顶煤工作面高浓度粉尘的综合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煤矿综采放顶煤工作面开采强度大、产尘尘源多、粉尘浓度高,因而对尘毒的治理难度大。为此,提出了治理的总体思路、防治方案并在几十个煤矿综采放顶煤工作面推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低瓦斯综采放顶煤工作面的研究,选择了合理的通风方式和最优排风速和,即有利于工作面降温,保证了工作面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6.
白水煤矿程序升温条件下煤的自燃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费金彪  王伟峰  程方明 《安全》2011,32(9):13-16
从白水煤矿自燃发火煤层采取煤样,利用煤样程序升温自燃性测试实验装置,模拟煤自燃的整个发火过程。通过考察煤样的煤温变化、O2消耗量、CO产生量、CO2产生量及其他气体的变化规律,并确定煤的临界温度、气体产生率、最大放热强度及最小放热强度等极限参数,研究白水矿煤的自燃倾向性。因此,对该矿的安全生产、自燃火灾的预测以及防灭火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8.
对放顶煤综采面现行防尘技术措施及其效果作了评述,提出有效治理高浓度粉尘的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10.
为解决大柳塔煤矿活鸡兔井12下208综放工作面采空区存在大量氧化煤的遗煤自燃预测问题,对原煤及不同程度的氧化煤进行程序升温实验,分析研究低温氧化特性的变化规律,根据灰色理论对自燃标志气体进行优选。结果表明:原煤与氧化煤的临界温度与干裂温度相差不明显,分别在40~50 ℃与110~120 ℃之间;根据临界温度、干裂温度及其指数增长点将煤低温氧化过程分为缓慢自热(50~<90 ℃)、加速自热(90~<120 ℃)、热解裂变(120~<160 ℃)和热解加速(160~<200 ℃)4个阶段。在缓慢自热阶段以G2(0.01~<0.039)和R1(0.001 5~<0.007 7)为指标;在加速自热阶段以R1(0.007 7~<0.019 5)和G3(0.000 9~<0.003 7)为指标;在热解裂变阶段以烯烷比(0~<0.484)和G3(0.003 7~<0.037 4)为指标;在热解加速阶段以R1(0.046 8~<0.072 6)和烯烷比(0.484~<0.992)为指标气体。实验结果对采空区遗煤的自燃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综采放顶煤工作面遇到地质构造时冒顶频繁,控顶困难,严重影响采煤工作面的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通过对工作面架前冒顶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及对工作面遇地质构造时架前冒顶防治进行不断探索,在技术和管理上形成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法,在遇地质构造期间,通过采用有效手段便可保证综放支架安全通过地质构造。以伯方煤矿二盘区3207工作面工程实际为例,运用具体技术和管理措施,使工作面安全通过地质构造断层。该方法可为类似构造煤层的安全开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炮采放顶煤采空区自然发火的数值模拟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炮采放顶煤开采采空区容易发生自燃问题,基于漏风渗流方程、气体渗流一扩散-氧消耗方程,建立了采空区自然发火非稳定数值模型,采空区按非均质考虑,耗氧汇按煤矸氧化和瓦斯涌出稀释两方面综合考虑,用有限元数值方法联立求解模型。结合羊草沟矿实例,通过该矿自然发火后来的测试区的现场实测结果,拟合反演得到采空区煤的耗氧速度、瓦斯涌出强度和渗透特征参数,用确定的模型分析了前段出现自然发火的原因;描绘了炮采放顶煤开采时采空区冷却带、自燃带和窒息带等三带的形状,指出冒落压实的不均衡的非均质采空区,自燃点在偏人风一侧。用三带划分理论讨论了工作面参数(风量、推进度、控顶距)同自燃的量化关系,提出了从根本上预防采空区自然发火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我国综采放顶煤粉尘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目前综采放顶煤工作面粉尘综合治理的最新技术与成果,包括厚煤层注水技术,采煤机应用外旋双层雾流罩封尘源除尘技术,液压支架和放煤口联合自动控制喷雾降尘技术及破碎机声波雾化降尘技术等,并说明其应用及效果。根据现有降尘技术存在的问题,结合现场实际讨论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为更加精确地得出煤自燃的临界温度并找出煤自燃各个阶段最优的指标气体,以此提高煤层自燃预测预报的准确性,选取西北某矿2号煤和3号煤典型煤样开展程序升温-气相色谱实验,采用分段直线拟合的方法,得出煤自燃过程中的耗氧速率突变点温度和氧化产物生成量激增点温度,在此基础上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煤干裂温度之后的指标气体进行优选。结果表明:2号煤和3号煤的自燃临界温度分别为73.0 ℃和72.1 ℃,干裂温度分别为112.6 ℃和109.8 ℃;CO适用于2种煤样全温度下的预测预报;φ(C2H4)/φ(C2H6)和C2H4是2号煤干裂温度之后较优的预测预报指标气体;φ(C2H4)/φ(C2H6),C2H4和C2H6是3号煤干裂温度之后较优的预测预报指标气体。  相似文献   

15.
综放工作面采空区区域划分实用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综采放顶煤技术的进一步推广.采空区自燃理论纷纷兴起.由于受各自立场和条件限制,在现场实际应用过程中,这些理论常被误解误用,以致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为完善综放防灭火技术,更好地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根据多年的现场实践,研究总结出各自的适用条件,并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应用体系。即:1)在通常条件下,应用常规的“三带”理论或自燃新“三区”理论,以加快工作面回采推进速度,为防灭火措施的首选,但不能忽视均压(堵塞漏风通道)的作用;2)在特殊情形下(有尾巷或无旁侧采空区的综放面的回采初期),应用自燃四区理论,采用以堵塞漏风通道为主、加快回采推进速度为次的综合防灭火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易自燃煤在常温条件下的氧化特性,自行设计煤常温封闭氧化实验装置,采用实验研究与回归分析2种方法,分析易自燃煤发生氧化反应的气体变化过程,探究3种粒径煤样在20 ℃有限空间内的耗氧与产气特征。结果表明:易自燃煤样在16 d常温封闭氧化过程中,容器内O2体积浓度呈指数衰减、CO和CO2体积浓度呈指数增长的变化规律;在0.06~0.83 mm范围内,粒径越大,易自燃煤耗氧速率越大,CO和CO2产生速率则先增大后减小;介于中间的粒径为0.13~0.25 mm易自燃煤氧化反应最强烈,更容易发生氧化。研究结果对揭示生产环境温度下煤粒粒径对煤自燃的影响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空气湿度对煤自燃特性的影响,运用程序升温试验台,在不同环境湿度条件下,对黄陵2号矿4#煤层煤样进行程序升温,分析不同温度下的气体成分,计算煤样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的耗氧速率、CO和CO_2产生率,以及煤氧化的表观活化能。结果表明:与在干燥的空气中氧化相比,煤在加湿空气中的耗氧速率、CO和CO_2产生率升高,活化能降低,表明加湿有利于煤自燃;随空气湿度增加,煤体的耗氧速率、cO和CO_2产生率先升高后降低,活化能先降低后增加,表明存在一个最容易使煤氧化自燃的临界空气湿度;黄陵2号矿4#煤层煤样的临界相对湿度为25%左右。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空气相对湿度对煤自燃特性的影响,运用自制空气湿度控制装置和程序升温试验台,通入湿度不同的空气,对砚石台矿煤样进行程序升温,测定不同温度下所产生气体的浓度,分析耗氧速率、CO和CO2产生率、放热强度以及自燃极限参数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低温氧化前期,煤体的耗氧速率、放热强度和CO产生率与空气相对湿度成正比。随着反应的进行,85%或32%的湿度均会对耗氧速率、放热强度和CO产生率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CO2产生率随空气相对湿度的增大先升高后降低,最小浮煤厚度和下限氧浓度随空气相对湿度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上限漏风强度先增大后减小。增大空气相对湿度对煤低温氧化前期有促进作用,其自燃环境条件更易被满足,自燃危险性升高。  相似文献   

19.
高瓦斯煤层综放开采瓦斯与煤自燃综合治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针对淮南潘三煤矿低透气性高瓦斯易自燃煤层综放开采的实际情况 ,笔者在综合分析影响综放面安全开采的瓦斯和煤自燃因素基础上 ,提出并实施了顶板走向长钻孔覆岩卸压瓦斯抽放、本煤层顺层孔卸压瓦斯抽放、尾巷抽放和排放等综合瓦斯治理措施 ,通过适时合理的工作面通风系统能位调整 ,合理配备工作面风量和控制采空区漏风量 ,解决了综放面回采时的瓦斯问题 ,有效控制了采空区煤炭自燃的发展 ,实现工作面的安全快速推进。实践证明 ,顶板走向长钻孔覆岩卸压瓦斯抽放是解决低透气煤层瓦斯抽放率低的有效方法 ,回采面的瓦斯抽放率在 30 %以上 ;尾抽和尾排是低透气性高瓦斯煤层安全生产的有效辅助措施 ,但其对工作面采空区煤炭自燃的“三带”有显著影响 ,影响的关键因素是通过采空区尾排及尾抽的混合流量。笔者提出的方法对类似条件的高瓦斯易自燃煤层综放安全开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兖州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不仅在综采放顶煤技术研究方面得到了快速发展,而且在煤体自燃发火的防治等方面也有了显著的发展和提高,并且带动了相关专业及安全保障技术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厚煤层综放开采技术体系及安全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