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生物泥浆技术作为一种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具有修复效率高、修复时间短及修复成本低等优点。本文介绍了生物泥浆修复设备的结构及修复工艺流程,例举了生物泥浆技术修复多环芳烃(PAHs)污染土壤的典型案例,探讨了生物泥浆技术修复PAHs污染土壤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PAHs理化性质、PAHs污染浓度和污染时间、微生物、泥浆水土比、电子受体、传质过程等。展望了生物泥浆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分子生物学工具监控、调节生物修复,促进泥浆内部微生物群落活动,有针对性地提高微生物对PAHs的修复能力。  相似文献   

2.
房彬  张建  李玉庆  刘范嘉  马劲 《化工环保》2016,36(4):375-380
综述了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和生物联合修复等土壤氰化物污染生物修复技术的降解机理、降解途径及降解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探讨了氰化物生物修复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指出基于提高修复时效和针对土壤复合污染类型的多技术融合研究、基于提高微生物耐受性和降解效率的菌株固定化及菌根真菌-植物联合技术研究以及基于工程化应用为导向的现场试验研究是未来研究的重点领域,为土壤氰化物污染的综合治理和修复提出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生物修复技术中的微生物进行了分类,并阐述了微生物生物降解土壤中多环芳烃(PAHs)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国内外微生物生物修复技术的发展概况,采用图示法重点综述了原位处理技术和非原位处理技术的工艺流程,并列举了相应的工程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4.
总结了国内外化学修复法和生物修复法修复火炸药生产废水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比较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提出了未来火炸药生产废水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方向。指出:应将物理修复法、化学修复法及生物修复法相结合,将修复定位于综合化、彻底化及可利用化,以期达到火炸药生产废水污染土壤的无害化治理。  相似文献   

5.
石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杨  李凡修 《化工环保》2017,37(6):605-610
介绍了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影响因素;概述了生物刺激、生物强化、固定化微生物、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以及电动-微生物联合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技术原理,分析了现阶段土壤修复过程中面临的难题,预测了微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方向。指出优化微生物的环境条件、培育新型高效的基因工程菌和开发经济高效的新型修复技术等将是未来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表面活性剂在多环芳烃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王宏光  郑连伟 《化工环保》2006,26(6):471-474
介绍了单一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生物表面活性剂)、阴-非离子混合表面活性剂对多环芳烃的增溶作用、增溶机理及无机离子对表面活性剂增溶能力的影响,综述了化学表面活性剂和生物表面活性剂在污染土壤生物修复中的应用。由于生物表面活性剂具有许多独特的优点,今后应加强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7.
生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污染治理技术,是利用生物体将重金属降解、富集、转移而恢复土壤生态功能的过程。综述了植物修复(植物体内降解、植物根系钝化、植物吸收富集、植物气化)、微生物修复、动物修复等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生物修复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采用过硫酸钠-过氧化钙双氧化体系修复多环芳烃(PAHs)污染土壤.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过硫酸钠浓度、过氧化钙质量分数和n(柠檬酸):n(硫酸亚铁)等对土壤中PAHs降解率的影响.通过响应面分析确定,在过氧化钙质量分数为2.7%、过硫酸钠浓度为0.62 mol/L、n(柠檬酸):n(硫酸亚铁)=1:1时,PAHs降解率最...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重金属污染呈现出长期积累和近期集中爆发、历史遗留问题和新出现问题相交织的特点,重金属污染在环境中存在多、形态多,整治重金属污染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重金属污染物极难降解,尤其是存在于水和土壤中的重金属兼具富集性,是不可逆转的.重点阐述了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污染土壤修复中心作为区域综合处置中心,具有修复周期短、便于多技术联合应用以及降低修复成本等优势.土壤修复中心模式在国外已有成熟应用,但在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本文介绍了我国土壤修复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梳理了国内外土壤修复中心的建设案例,分析了国内土壤修复中心发展的适应性、经济性和可持续性,并从政策、市场、技术和公众4个...  相似文献   

11.
生物刺激与生物强化联合修复柴油污染土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闯  张全 《化工环保》2015,35(2):142-146
从柴油污染土壤中筛选分离出一株高效降解柴油的菌株CY-1,考察了自然衰减修复、生物刺激修复、生物强化修复以及生物刺激-生物强化联合修复等4种修复方法对土壤中柴油的降解能力及降解过程中几种土壤微生物酶活性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该菌为假单胞菌属;采用生物刺激-生物强化联合修复初始柴油质量分数为2.70%的柴油污染土壤,经过31 d的降解,柴油质量分数降至1.09%,柴油去除率达59.6%;经生物刺激-生物强化联合修复,土壤脱氢酶活性和荧光素二乙酸酯水解酶活性最高;通过生物刺激处理可使土壤脲酶活性和磷酸酶活性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12.
生物炭修复Cd,Pb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璋梅  方战强 《化工环保》2014,34(6):525-531
随着矿产开采、冶炼等工业活动以及污水灌溉、施用污泥和劣质化肥等农业活动的进行,Cd,Pb等有害重金属不断进入农业环境中,对农田、菜地等造成污染。生物炭作为重要的土壤改良剂,在对Cd,Pb污染土壤的修复中表现出巨大的潜力。从生物炭的特性及制备、修复效果及其影响因素、修复机理等方面,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生物炭修复Cd,Pb污染土壤的研究成果和现状进行了总结,并对生物炭修复Cd,Pb污染土壤的发展前景和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综述了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瓶颈,分析了石油污染对油-水-土界面性质、土-水关系和土壤渗透性等水理性质的影响.对石油污染土壤再利用于工程建设进行了探讨,并总结了石油污染土壤主要的力学性质变化,为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工程实践和机理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石油烃污染地下水原位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王业耀  孟凡生 《化工环保》2005,25(2):117-120
概述了石油烃污染地下水原位修复技术的进展,包括原位化学氧化、原位电动修复、渗透反应格栅、冲洗、土壤气抽出、地下水曝气、生物修复,并对今后的研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植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卢丽丽  石辉 《化工环保》2007,27(3):245-249
石油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以其处理成本低、无二次污染、自然美观等特点,正逐步成为未来石油污染治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文章综述了植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阐述了植物修复的机理、影响因素、转基因植物的应用及与其他技术的联用,并探讨了植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调查了陕北某采油厂油井周边石油污染土壤的基本污染情况,采用铜绿假单胞菌-黑麦草联合修复技术对其进行了现场修复示范工程,取得了较好的现场修复效果.调查显示,该油井周边土壤的含油量最高为9020 mg/kg.90 d的修复周期结束后,土壤的含油量降至402 mg/kg,去油率高达95.5%,并且不同采样位置的土壤含油量检测...  相似文献   

17.
杨进  郦和生  王岽  王彬 《化工环保》2021,41(2):140-145
CaO2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可在水和土壤中逐步分解生成H2O2成为氧化反应的氧化剂,已作为H2O2的替代物用于环保领域的研究中.介绍了CaO2的作用机理,综述了CaO2用于处理含卤代物、染料、抗生素、苯系物等废水的研究进展,以及CaO2用于治理含石油烃、多环芳烃、苯系物和农药的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充分...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生物强化结合生物刺激对石油烃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及对修复后土壤pH、土壤呼吸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向石油烃污染土壤中添加菌液量为20%(w,下同)的真菌杂色曲霉(Aspergillus versicolor)、10%的蔗糖,修复30 d时总石油烃(TPH)降解率达55.63%;添加7%的酒石酸修复30 d时,TPH降解率为42.9%。添加蔗糖和酒石酸修复后,土壤pH均呈下降趋势,土壤CO2释放量均增大。石油烃污染土壤颗粒紧致密实,土壤颗粒之间孔隙被堵塞;经生物修复后土壤孔隙结构明显增大,表面粗糙、疏松,呼吸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19.
有机污染土壤原位化学氧化药剂投加方式的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原位化学氧化技术是修复有机污染土壤最经济有效的技术之一。药剂的投加与分散技术是原位化学氧化修复技术的核心。药剂投加与分散方式的选择与污染场地的土壤渗透性、特征水平、污染深度、氧化剂性质、修复费用等相关。阐述了直压式注射法、注射井法、土壤置换法和高压-旋喷注射法等药剂投加与分散技术的适用性、控制参数及优缺点等,引用工程实例对药剂投加与分散技术在原位化学氧化修复过程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20.
以盆栽实验为基础,研究了植物(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微生物(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sp.)组合体系对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总石油烃含量为4 420.18 mg/kg、脱氢酶活性为230.52 μg/(g·d)、苯酚毒性当量浓度(TEQphenol)为1 633.21 mg/L的初始条件下,强化组总石油烃降解率最高为53.08%,是对照组的1.60倍;土壤的脱氢酶活性达到637.73 μg/(g·d),是对照组的10.64倍;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毒性大幅降低, TEQphenol最终降低至171.08 mg/L。说明该组合体系对石油污染土壤具有很好的修复作用,且微生物对土壤中有毒物质的降解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