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每年的夏收季节,当人们在分享颗粒归仓的喜悦时,秸秆成了丰收后的一大烦恼。作为传统农业大省的安徽,近年来一直在与秸秆缠斗,然而,这场战役打了这么多年,安徽每年在全国地图上仍然是一片"火红"。2013年焚烧火点数更是列全国第一。为了扭转这种被动局面,打赢今年的秸秆禁烧战。安徽出台了史上最严的"禁烧令",与此同时,安徽财政也掏出真金白银,核定全年奖补资金15.6亿元。"一手蜜糖一手大棒"的目的是通过疏堵结合,以禁烧倒逼秸秆的综合利用,力争打个翻身仗。  相似文献   

2.
探讨了陕西关中地区农业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状况,采用数学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提出了促使陕西关中地区农业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正>秸秆在一般人的眼中就是废弃物,而在淘金者的眼中却全身都是宝。在宿州市的田间地头就活跃着这样一群秸秆淘金者,他们深耕农业,在与秸秆的长期对话中,用智慧和汗水取得了秸秆变废为宝的真经。李雷:保护环境捡回另一半农业在秸秆综合利用圈子里,安徽立腾同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雷是个网红式的人物。在他看来秸秆浑身都是宝,利用好秸秆便是保护环境,捡回另一半农业。  相似文献   

4.
王敏  董辉 《环境教育》2014,(11):51-51
正今年以来,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秸秆资源,大力实施秸秆综合利用富民增收工程,目前已形成秸秆收购、加工、销售、运输一条龙产业链。用秸秆编织的草帘、草绳、草袋、草包等产品销往山东、安徽、河南等10多个省市的蔬菜主产区,既杜绝了秸秆焚烧对环境的影响,又成为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致富的"金条"。图为11月5日,东海县青湖镇东丰墩村草帘加工基地内,工人正在用机器编制秸秆与整理堆放草帘。  相似文献   

5.
正滁州市是安徽省农业大市,农业耕地面积1060万亩,农业人口370万,人口密度相对集中,人均耕地(农民)2.8亩,年生产粮食79亿斤。2017年以来,全市深入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以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为基础的现代环保产业的实施意见》,紧紧围绕秸秆资源"五化"利用,制定并出台了《秸秆综合利用提升工程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明确全年秸秆综合利用率85%的目标任务,全力推动秸秆综  相似文献   

6.
<正>安徽是农业大省,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每年秸秆可收集利用量达4800万吨。为破解秸秆综合利用难题,日前,该省出台《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以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为基础的现代环保产业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提出要建立健全秸秆还田利用、收储运销、产业增值、政策扶持四大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7.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对完成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农业废水面源污染现状来看,畜禽养殖业排污在农业源中占绝对优势,且全国仍有90%以上的分散养殖畜禽未得到综合整治,整治力度亟需进一步加强;农业废气面源污染主要来源于秸秆焚烧,已成为重污染天气的帮凶之一,近年来秸秆综合利用率有所提升但仍存在秸秆焚烧现象。"监督指导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生态环境部的新职能,新职能带来新挑战:由于农业源具有分布分散、受地域等因素影响较大、治理的责任主体不明确等特点,以工业污染治理为核心的环境管理体系"难以作为";另一方面,基层监管工作缺少数据、缺少人员,现有基层环保队伍承接新职能的能力明显不足。为此,提出应对建议:一是建立适应农业面源特点的环境管理体系,二是采取多种手段强化农业面源的环境监管,三是推动各级政府加大农业面源治理力度,通过规范农业生产的清洁化水平,从源头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产生量和排放量。  相似文献   

8.
《绿色视野》2014,(9):35-37
为做好秸秆禁烧长效机制的探索和建设工作,笔者对夏收夏种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认真梳理总结,认为禁烧取得显著成效,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资金的有效投入,确保了各项工作的开展;二是新型农机具的使用,确保了“收得上来、种得下去”;三是秸秆综合利用的探索,确保了“有出路、有去处”。现就今后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建议如下:  相似文献   

9.
扬州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及对策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扬州市秸秆综合利用现状的调研和客观分析,提出秸秆综合利用"1+2+2"系统工程,即,"一个管理(制定法规和政策)、两个技术层次(集成技术应用、示范工程推广)以及两个重点(重点利用方式、重点示范区域)",找出解决农业秸秆综合利用出路的系统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10.
<正>芳香疗枕、养生香包、土壤调理剂、花卉专用肥、烧烤炭、壁炉炭……博览会是观察科技、产品以及产业未来发展路径的重要窗口。6月5日至6日,以"发展秸秆产业,推进绿色发展"为主题的2017安徽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博览会在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在这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秸秆产业盛宴中,秸秆犹如魔术一般,上演了七十二般变化。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概况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农作物秸秆是一种宝贵的生物质资源,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传统的观念和条件的限制,综合利用程度不高。随着石化资源的日趋枯竭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以及人们对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和循环经济的追求,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化利用日益成为农业、能源、建材、化工等领域的聚焦点,各种综合利用技术不断被开发并投入产业化。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德宏州所辖5县(市)的农业生产方式,畜禽养殖方式,农村生活垃圾粪便产生处理,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方式,秸秆、人畜粪便等资源化,循环农业发展案例和模式等方面进行调研,分析德宏州循环农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各国均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为目标,积极发展低碳技术。中国作为农业大国,秸秆资源丰富且农作物秸秆开发利用技术已经得到一定的发展,秸秆综合利用可避免因秸秆露天焚烧造成的环境问题,有利于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有利于节能减排、防治污染、保护环境,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文从农作物秸秆利用技术的3个主要方面入手,分析低碳技术在其中的应用,同时大力倡导开发农作物秸秆利用技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通过镇江市在开展生态循环农业实践中形成的以沼气为纽带的资源利用、立体种养结合、节约型绿色农产品生产、秸秆综合利用、生态观光农业及种养加结合、农工贸一体化等6种发展模式,分析了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对策和建议,为各地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全面阐述了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现状,指出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污染源是农药化肥、畜禽养殖、农膜、秸秆和居民生活污水以及固体废弃物,分析了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危害,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正杨楼镇位于宿州市萧县北部,耕地面积近九万亩,是萧县传统的农业大镇。6月5日,杨楼镇开始了大面积的小麦夏收工作。6月10日下午,记者来到杨楼镇采访时,杨楼镇的夏收工作已经完成了八成以上。在宿州市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的高压态势下,杨楼镇没有出现一处火点,这要归功于杨楼镇的秸秆禁烧力度,以及实施的秸秆还田和秸秆的综合利用工作。  相似文献   

17.
循环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适应我国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我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近年来,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各地政府积极推动和支持下,秸秆综合利用取得了显著成果,多种形式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广应用。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管理措施不健全,特别是秸秆生态补偿机制没有形成统一法律规范。文章介绍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重点技术,并以安徽省为例介绍了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的管理缺陷,列举了部分秸秆生态补偿的实例。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过程中,健全法律规范,完善秸秆综合利用生态补偿机制,对于秸秆资源的充分利用、增加农民收入、减少秸秆焚烧和随地堆放造成的环境污染、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秸秆露天焚烧会造成大气污染,甚至会妨碍公共交通安全,不仅是对农业资源的浪费,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还会成为安全隐患,现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秸秆禁烧工作,把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列入议事日程,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因为各种因素的限制,秸秆焚烧现象仍时有发生,综合利用工作的进展也有待于进一步加快。焚烧秸秆的危害污染空气环境,危害人体健康。有数据表明,焚烧秸  相似文献   

20.
作物秸秆资源的利用对提高食物安全,减轻环境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农户的调查,分析了山西省夏县的秸秆利用途径,对该县秸秆利用现状进行了评价,并分析了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结果表明,夏县作为典型的"小麦-玉米"二熟农作区,秸秆利用效率较高,其中小麦秸秆主要用于工业原料、饲料和还田,玉米秸秆则主要用于饲料和弃置堆放.这种利用方式与造纸业发展、传统的牲畜饲喂方式、农业机械化发展和气候特点有关.最后提出了进一步高效利用秸秆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