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化学铁盐辅助除磷对生物除磷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学辅助除磷有助于污水厂实现磷达标,但其对生物系统存在潜在的影响。针对除磷药剂对生物除磷过程的影响展开研究,选用硫酸亚铁进行化学辅助除磷。药剂形成的化学污泥干扰生物除磷过程且成分复杂,故以磷酸铁、氢氧化铁模拟化学污泥,由钾离子、K/P摩尔比计算出同步除磷中的生物除磷,来探讨化学污泥对聚磷菌释磷/吸磷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投加硫酸亚铁使聚磷菌的释磷量、吸磷量降低;系统中磷酸铁含量0.075 mmol/L时聚磷菌的释磷和吸磷能力提高了约25%,磷酸铁含量0.15 mmol/L时对聚磷菌吸磷有抑制作用;氢氧化铁对聚磷菌释磷、好氧初期吸磷均有抑制作用。生物污泥与化学污泥存在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2.
从细菌的生化特性看生物脱氮与生物除磷的关系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前一般的污水生物脱氮除磷机理认为生物反硝化脱氮与生物除磷是两个相互独立、相互竞争的生理过程,并且以这两个生理过程区分反硝化菌和聚磷菌。对生物脱氮除磷工艺中的细菌组成和生化特性的研究发现:硝酸盐还原性和超量吸磷只是两种并不冲突的细菌的生化特性,生物脱氮与生物除磷可以相互结合。即同时拥有这两种生化特性的细菌可以同时进行反硝化吸磷和脱氮生化反应。  相似文献   

3.
废水除磷工艺中聚磷菌及其缺氧态下吸磷现象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废水生物降磷研究是目前水处理的热点、难点,本文着重探讨了聚磷菌在废水生物处理工艺中的关键作用及运行机理,并介绍了缺氧状态下的生物吸磷现象。  相似文献   

4.
生物除磷系统的聚磷微生物种群及其检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强化生物除磷(EBPR)系统中的聚磷菌微生物学的研究成果,介绍了聚磷菌所涉及主要菌群的菌属分类情况及其生物特性,阐述了EBPR系统内聚磷菌微生物学研究的各种分离鉴定技术的特点,包括传统的微生物纯培养技术、染色与光学显微镜技术,现代分子及其扩展技术及组合技术等,并分析了各分子生物技术的应用情况。重点介绍了以Accumulibacter为主的聚磷菌形态学和代谢特性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聚磷菌微生物学的研究和发展方向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生物强化除磷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生物强化除磷(EBPR)的机理进行了探讨。首先介绍了聚磷菌胞内贮存物(聚磷、PHAs和糖原)的性质和功能,然后对这些贮存物在厌氧和好氧(缺氧)情况下的反应加以分析。旨在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对EBPR过程加以阐述,加深对生物除磷机理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生物除磷机理及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张唯  杨启峰 《环境工程》1999,17(5):17-18,51
介绍了生物除磷机理、生物除磷系统的积磷细菌、生物除磷所需的环境条件。SBR法除磷的试验研究表明,应用SBR活性污泥系统进行除磷,需要一定的厌氧条件;且须在厌氧阶段进行充足的曝气。试验结果证明,SBR法在时间上控制的灵活性非常适合生物除磷的环境条件。厌氧与好氧相结合,能够提高磷的去除率或降低出水磷的浓度,磷的去除率可达90%左右。  相似文献   

7.
以强化生物除磷(EBPR)污泥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不同初始乙酸浓度条件下富磷污泥厌氧发酵过程中磷及相关指标的变化,并探讨释磷机制.结果表明:初始乙酸浓度对污泥最大释磷量影响不大,(73.1±2.2)%的污泥总磷量(TP)以磷酸盐的形式释放到液相中,其主要来自聚磷的分解.聚磷的分解途径包括:1)聚磷菌(PAOs)通过吸收乙酸贮存聚β-羟基烷酸酯(PHA)的厌氧生物释磷机制释放磷酸盐;2)PAOs的维持作用导致的聚磷直接分解过程.当初始乙酸浓度不充足时,生物释磷过程受限制,聚磷以相对较慢的速率直接分解;随着乙酸浓度的增大,生物释磷速率增快,同时随之增加的PHA含量能促进污泥的水解酸化.上清液中PO43--P和Mg2+浓度在达到最大值后出现了下降的现象,其可能形成鸟粪石等沉淀.根据试验数据,本文提出了从富磷污泥中回收磷的策略,即可在厌氧消化开始前向污泥中投加一定量碳源,并在发酵24h内分离上清液进行磷回收,这样不仅可以快速大量地从上清液中回收磷并减少沉淀引起的管道堵塞等问题,还可消除高浓度磷酸盐对厌氧消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胞外聚合物EPS在废水生物除磷中的作用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14  
对EPS在废水生物除磷中的作用机理进行系统研究,探讨和完善生物除磷机理.试验结果表明,在生物除磷系统中,EPS贮存了部分磷,在生物除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厌氧.好氧交替过程中.EPS中磷含量呈厌氧减少、好氧增加的周期性变化;污泥中的磷有82%左右被聚磷菌吸收,另外18%左右的磷聚集在EPS中;一个运行周期中基质所减少的磷84.3%被聚磷菌过量吸收,15.7%被贮存于EPS中;EPS对磷的去除能力与EPS的含量正相关.此外,泥龄对EPS影响较大,对EPS在生物除磷中的作用影响显著,泥龄越长,EPS含量越高,EPS中所贮存的磷含量越高.而磷负荷对EPS除磷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沸石强化A/O同步脱氮除磷工艺的生物-化学除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沸石强化了生物硝化作用,但回流的硝酸盐在A段抑制了聚磷菌释放磷,使生物脱氮工艺无除磷效果,需要化学除磷。铝盐和铁盐均具有很好的化学除磷效果,且与投加位置无关。当按磷与铝的摩尔比1∶1.5投加Al2(SO4)3·18H2O时,磷的去除率在85%以上;当按磷与铁的摩尔比1∶1投加FeSO4·7H2O时,磷的去除率在80%以上;当在A段投加20mgLFeSO4·7H2O和30mgLAl2(SO4)3·18H2O混合除磷剂能去除沸石强化AO生物脱氮工艺90%左右的磷,使磷达到出水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0.
缺氧条件下聚磷菌利用硝酸盐吸磷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配合某新型反硝化聚磷设备生物除磷脱氮工艺的生产试验,利用静态实验方法研究了聚磷菌在缺氧状态下以硝酸盐作氧供体时吸磷作用。实验表明,聚磷菌在缺氧条件下,会利用硝酸盐作氧供体进行吸磷,说明缺氧聚磷可代替传统的耗氧吸磷,但NO3-N浓度必须保持在0.4mg/L以上。实验还表明,不同的氮磷比对聚磷菌吸磷效果有影响,最佳氮磷比为3.2:1,此时磷的去除率可达100%,氮的去除率亦可达98%。  相似文献   

11.
采用SBR工艺培养生物强化除磷活性污泥,通过厌氧批式试验对反应器中的高效除磷好氧颗粒污泥进行厌氧乙酸吸收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聚磷菌对乙酸吸收速率不受乙酸浓度影响,但受胞内聚磷浓度影响。当胞内聚磷浓度低于60mg—P/g—VSS时,乙酸吸收速率与聚磷浓度呈Monod关系。进而求出了聚磷菌吸收乙酸的动力学方程,其中最大乙酸吸收速率为3mg—HAe/g—VSS·min,胞内聚磷的饱和系数为20mg—P/g—Vss。另外,在pH为中性条件下,每吸收1mg乙酸,聚磷菌释放约0.5mg磷。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新型无机吸附共沉淀剂——聚合磷硫酸铁对废水中铬的富集的研究情况,以铬(Ⅵ)的去除率为参数,确定了聚合磷硫酸铁用量、温度、pH值及铬含量等因素的影响。实验表明该絮凝剂能有效地分离废水中的铬,使处理后水质指标符合国家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3.
在优化转聚磷激酶基因的大肠杆菌(BL-PPK)诱导表达条件基础上探讨了外界磷浓度对其除磷能力的影响,发现37℃细胞对数生长早期添加1.5mmol/LIPTG时聚磷激酶的表达活性和细胞除磷效率最高,同时BL—PPK对高达35mg/L的磷酸盐在6.5h内的去除效果达到99%以上,并以聚磷的形式积累在细胞内。  相似文献   

14.
荆州市地表水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荆州地区主要地表水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分析,揭示了地表水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地表水沉积物中磷主要有交换态磷(Ex—P)、铝磷(Al-P)、铁磷(Fe—P)、闭蓄态磷(Oe—P)、自生钙磷(ACa—P)、碎屑钙磷(De—P)、有机磷(Or—P)7种磷,其中以自生钙磷(ACa—P)、碎屑钙磷(De—P)和有机磷(Or—P)为主,约占总提取磷的95%。自然条件下,绝大部分湖泊的沉积物中95%以上的磷是以生物较难利用的形态存在的,活性磷所占比例较小,不足沉积物总磷的3%;沉积物中铝磷、铁磷、闭蓄态磷、自生钙磷的含量与总磷含量均没有明显相关性。各形态磷的含量分布与水体沉积物的释磷特点及其地球化学循环规律,并受沿岸污水排放及近岸养殖排污等人为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利用连续分级提取方法,对天津汉沽海域表层沉积物中P的含量水平、赋存形态、及其生物有效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TP的含量在525.68×10-6~688.39×10-6之间,平均含量约为618.18×10-6,其中86.98%以IP的形式存在;而在IP中,FA-P是其主要的赋存形态,平均约占TP的59.54%;IP含量范围为48.52×10-6~146.72×10-6,平均约占TP的13.02%。P的生物有效性分析结果显示,潜在的生物有效P主要包括Ads-P、Fe-P和OP等3种赋存形态,而天津汉沽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潜在的生物有效P含量约为465.87×10-6~609.79×10-6,平均约占沉积物TP的89.14%,表明研究区域内沉积物具有很强的释P潜力。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南四湖底泥中磷的形态分布特征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分级提取法分析了山东省南四湖下级湖区及其主要入湖河流底泥中磷的化学形态,并研究了磷在表层沉积物与沉积柱芯中的形态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各形态磷的空间分布规律不明显,且含量存在较大的差异.表层沉积物中活性磷(可交换态磷、铝结合态磷、铁结合态磷三者之和)的含量占总提取磷的 41%~65%,提示沉积物中磷的生物可利用性较高.沉积物柱芯中活性磷含量较大,以交换态磷和铁结合态磷为主,铝结合态磷含量较少;闭蓄态磷、自生磷、碎屑磷和有机磷在垂向上的含量分布较为稳定,有机磷含量最低.在表层沉积物和沉积柱芯中无机磷占绝对优势,表明南四湖底泥主要为无机相沉积.  相似文献   

17.
胶州湾不同形态磷的沉积记录及生物可利用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利用磷的连续分级浸取法,研究了胶州湾柱状沉积物不同粒级中磷的赋存形态,并探讨了影响磷含量与分布的因素和沉积物中磷的生物可利用性.结果表明,在细、中和粗3个粒级的沉积物中,无机磷是磷的主要赋存形态,Ca-P则是无机磷的优势形态,有机磷只占较小的比例.粒度、有机碳(OC)、pH以及氧化还原电位等是影响胶州湾沉积物中磷的地球化学特征的重要因素.其中除Ca-P外,其他形态的磷大都随着粒度的变细,含量逐渐增加.磷的生物可利用性分析表明,胶州湾潜在的生物可利用磷主要包括可交换态磷、铝结合态磷、铁结合态磷和有机磷等4种赋存形态,并且潜在的生物可利用磷的含量随着粒度的变细,其所占的比例也逐渐增加.沉积物中生物可利用性磷与浮游植物的数量和水体中的磷酸盐大致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2008年调水调沙期间黄河下游悬浮颗粒物中磷的赋存形态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2008年调水调沙期间在黄河利津采集悬浮颗粒物样品,并采用水淘选法对样品进行了粒径分级,应用改进后的SEDEX法对颗粒物中磷的赋存形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自生磷灰石磷和有机磷是调水调沙期间黄河悬浮颗粒物中磷的主要赋存形态;调水调沙期间悬浮颗粒物中总磷、弱吸附态磷、有机磷和非活性有机磷的含量低于非调水调沙时期,而碎屑磷...  相似文献   

19.
采用连续分级提取法研究沉积物中磷的化学形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沉积物中磷的潜在释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机磷和无机磷的组分和分布. 为研究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的释放能力及其生物可利用性大小,采用连续分级提取法,以NH4Cl、NaHCO3、NaOH和HCl作为提取剂,同时对沉积物中有机磷和无机磷的赋存形态进行分析,将无机磷分为WA-Pi(弱吸附态无机磷)、PA-Pi(潜在活性无机磷)、Fe/Al-Pi(Fe/Al结合态无机磷)和Ca-Pi(Ca结合态无机磷);将有机磷分为WA-Po(弱吸附态有机磷)、PA-Po(潜在活性有机磷)、MA-Po(中活性有机磷)和NA-Po(非活性有机磷),并以蠡湖表层沉积物样品为例,考察了该方法的回收率及蠡湖沉积物中的磷形态. 结果表明:①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回收率,与SMT(标准测量和测试)法测定结果比较,连续分级提取法对TP、无机磷、有机磷的回收率分别为93.3%~112.1%、93.9%~111.5%、76.4%~119.9%,平均值分别为99.4%、101.8%、101.0%. ②蠡湖表层沉积物中的磷以无机磷为主,其质量分数在271.29~666.34 mg/kg之间,平均值为441.03 mg/kg,占w(TP)的62.91%;不同形态无机磷质量分数表现为w(Ca-Pi)>w(Fe/Al-Pi)>w(PA-Pi)>w(WA-Pi). 有机磷的质量分数在201.76~368.52 mg/kg之间,不同形态有机磷质量分数表现为w(R-Po)(R-Po为残渣态磷)>w(NANaOH-Po)(NANaOH-Po为NaDH提取非活性有机磷)>w(PA-Po)>w(MAHCl-Po)(MAHCl-Po为HCl提取中活性有机磷)>w(WA-Po)>w(MANaOH-Po)(MANaOH-Po为NaOH提取中活性有机磷). 改进后的连续分级提取法能够同时有效分离沉积物中无机磷和有机磷的化学形态,并且能兼顾沉积物生物可利用性磷分析测试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