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火山灰流岩席(以下简称岩席)常常是难以对比的。其原因有:(1)原始分布不连续;(2)保存不完整;(3)熔结和结晶具有垂直分带和水平分带特征;(4)平均粒度和分选度在垂向和径向上是渐变的;(5)斑晶在化学成分以及数量、种类和矿物成分上具有分带性;(6)各喷发旋回连续形成的岩席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分带性方面具有相似性;(7)侵位在源区周围不同地段的带状灰流岩席是连续脉动式喷出形成的;(8)带状岩席溢出相与火山塌陷内部相在成分、厚度和熔结度上有显著的差别。  相似文献   

2.
目前,豆荚型铬铁矿床的研究仍然是各国地质学家最关注的问题之一。近十几年来的研究证明,豆荚状铬铁矿床有一定的共性:(1)矿床常赋存于堆积杂岩接触带之下的一定层位中;(2)矿体与纯橄岩+斜辉辉橄岩杂岩带有关;(3)矿石可划分为高铝和高铬型两类,并与特定的岩石组合有关;(4)矿体的分布与变形构造(线理、叶理)关系密切;(5)矿体产于高磁、高电、低重力异常区;(6)矿床产于扩张脊环境。鉴于上述特点,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成因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铬铁矿浆最早形成于堆积杂岩岩浆房底部,后与纯橄岩一起结晶,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沉入”斜辉辉橄岩中(J.Dickey,1975);另一种观点认为矿体产于斜辉辉橄岩中的岩浆通道的“洞穴”中,经对流循环而成矿(B.L.Lago等,1982);其成岩成矿的微观机制是原始地幔岩的部分熔融作用,成矿物质铬尖晶石来源于单斜辉石等矿物的不一致熔融(王希斌等,1987)。  相似文献   

3.
<正> 引言套长石是指 K 长石被斜长石所包围或者相反。它们通常是浅成和半深成花岗岩及安粗至流纹质火山岩的成分。对于火成岩中的套长石已提出四种成因:附生(Tuttle 和 Bowen,1958),出溶(Gates,1953),交代(McDowell,1978)和熔蚀(Stull,1978)。每一种成因意味着有一个不同的岩浆史。因此,套长石的鉴定和正确解释,对了解岩浆作用是至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正> 康滇地区混合岩广泛分布于安宁河断裂与金河-箐河断裂之间,其出露面积约4000km~2。混合岩按其形成时间可划分为三类,早元古代深熔混合岩、晚元古代混合岩和燕山期—喜山期混合岩。它的形成与各地质时期的热事件有关,并受一定的构造环境控制。 一、早元古代深熔混合岩 康滇地区前震旦纪变质岩系,厚约30—40km,可分上、下两部分:上部由昆阳群和会理群浅变质砂板岩、碳酸盐岩及火山岩组成,其厚度为10—15km;下部由大红山群细碧角斑岩系、大理岩、混合岩以及角闪岩、麻粒岩组成,其厚度为20—25km,岩石变质程度较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下面四种环境中岩浆混染作用的实验研究:(1)俯冲板块之上;(2)地幔-陆壳边界之下和(3)地幔-陆壳边界之上;(4)浅部地壳内。用含H_2O硅质熔体与橄榄岩或角闪岩之间反应的一系列清楚的边界确定了:(1)混染熔体内的扩散断面和(2)二种物质之间的结晶反应带。由含H_2O的橄榄岩-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混合物实验确定了一些相界,这些相界能区分从俯冲板块中产生的并经过地幔上升的熔体的混染程度和与橄榄岩(如堆积岩)接触的地壳熔体的混染程度。花岗质熔体在1.5kbar~1)、810℃条件下的化学扩散速度较慢;在10kbar条件下,热的含H_2O的玄武质与流纹质熔体之间的扩散速度比较快。在10~15kbar、920~1050℃条件下,不饱和H_2O的花岗质熔体的熔融前峰通过与作为水源的蛇纹石化橄榄岩相邻的结晶花岗岩时,会发生对流作用。对流运动使混染熔体运移离开扩散带,从而留下一个狭窄的扩散带。壳-幔边界附近岩浆的混染和混合作用速度看来比浅部地壳侵入体中要快得多。产生于板块的熔体的Ca/Mg比值较钙碱性岩石高;而在深部与上覆地幔的混染作用使其Mg/Ca比值比钙碱性岩石高。在壳-幔边界附近,混染熔体的Ca/Mg比值与钙碱性岩石相当。  相似文献   

6.
层状菱铁矿的成因分类,根据其分类基础,可分为两大类型:一是以地质作用和产出特征为背景的定性成因分类;二是以菱铁矿的某些化学组分为标准的定量成因分类。本文推荐一种新的定量分类标准,即利用siO_2—Al_2O_3—CaO+MgO三角图,将层状菱铁矿矿划分为三种成因类型:(1)沉积碎屑岩型层状菱铁矿;(2)海相火山沉积型层状菱铁矿;(3)海相沉积碳酸盐岩型层状菱铁矿。  相似文献   

7.
回顾了近年来发表的碳酸盐生油岩方面的文献,尤其是那些详细论述了生油岩岩性和其沉积环境以及生油岩中的有机质等方面的文献。业已证明,适用于其他生油岩的沉积和环境判据,对于碳酸盐同样是有效的。有证据表明,这些生油岩中的粘土矿物的催化作用是微不足道的。所强调的另一特征是“同生源”。文献中列出的证据要求人们重视两种“同生源”模型:1)油气完全是在原地形成并储集起来的;2)油气形成后经过运移并在碳酸盐杂岩体中储集起来。模拟实验得到的结果,无论是已发表的还是未发表的,都将说明上述结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8.
<正> 角砾混合岩的形成是混合岩发育的一不可分割的方面,以不整合关系表现出来的淡色新成体的活动性导致暗色古成体的破碎以及“喷发角砾岩”的形成(Sederholm,1967)。芬兰南部的混合岩,在斯维科卡累利(Sve-cokarelian)造山幕的广泛的构造、变质和火成活动历史的许多阶段,都有新成体的发育,并可根据野外关系确定它们的相对时  相似文献   

9.
<正> 关于挪威西部基底片麻岩中的豆荚状和条带状榴辉岩这种“母岩”榴辉岩的成因,曾经提出两种主要假说。其一是Lappin和Smith(1978)根据局部地区的岩石学资料和野外观察提出的,认为这种母岩榴辉岩是在地幔达到平衡,由于构造活动而侵位到片麻岩中的。另一模式则提出:这种母岩榴辉岩是原地的地壳成因。至今研究过的大部分挪威母岩榴辉岩都位于诺德约德北部,而产于桑夫约德地区的榴辉岩却很少为人所知。为此,我们从该地区东部4个地点(图1)选取  相似文献   

10.
<正> 有关克齐尔库姆-库拉明火山深成带岩浆岩和造岩矿物中含金量背景值未见有报道。(1973)和(1974)仅对中天山两个侵入岩体的岩石中金含量作了一般的介绍。定量地研究金在同源岩浆建造内的分布,能有助于解决岩浆作用和成矿作用的一系列成因问题。  相似文献   

11.
<正> 1997年,由笔者带领的成都地质学院实习队首次在山东省大临池东彭家庄采石场发现我国第一条碎屑岩墙。该岩墙贯入到上侏罗统蒙阴组汶南亚组(J_3mw)的长石石英砂岩中。岩墙产状为250°∠78°,厚  相似文献   

12.
<正> 金伯利岩中橄榄石的矿物学 无论是在金伯利岩中,还是在大量深成超基性岩(橄榄石岩、纯橄榄岩、橄榄岩)捕虏体中,橄榄石都是最重要的造岩矿物。在“成功”、“和平”两个岩筒的不同类型的含橄榄石岩中,未蚀变橄榄石的含量变化很大:在新鲜的单矿物橄榄石岩的捕虏体中它的含量  相似文献   

13.
今后上海市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思路主要是:明确“一个定位”,即:上海市环保局是市政府环境保护工作的总代表、总牵头,实施统一监督管理;抓住“两个关键”,即:(1)加大执法力度,塑造环保权威;(2)建立适应上海特大型城市要求的环境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落实“三个加强,”即:(1)加强环保规划;(2)加强环境经济工作;(3)加强法制建设;实现“四个转变”,即:(1)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2)由注重末端控制治理向源头控制转变;(3)由单一行政管理向经济、法律、行政有机结合转变;(4)由管办不分、以办代管向管办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转变;突出“五项重  相似文献   

14.
最近二十五年,在西伯利亚东部的勒拿-通古斯卡地区找到了大量由晚前寒武纪—早寒武世生油岩生成的石油。我们用气相色谱(GC)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了该区据推测是晚前寒武纪(文德)生油岩生成的三种石油的C_(15)+饱和烃生物标志物。我们的结果表明,这些油与西伯利亚东部和阿曼地质年代相近的石油有许多共同的特征。在三个所分析的油样中,检测到的化合物有:(1)“海相型”分布的正构烷烃;(2)中间单甲基支链烷烃;(3)链状类异戊二烯烃(姥/植<1);(4)三环和四环萜烷;(5)藿烷;(6)C_(29)规则甾烷和(7)C_(30)环上甲基化的甾烷。除4-甲基甾烷(按现有的生物化学资料,在这个年代的石油中未曾料到有这类化合物)外,所有这些化合物可认为来源于原核生物。上面这点和其他的证据如缺少重排甾烷表明,微生物是碳酸盐岩生油岩中有机质的主要贡献者。  相似文献   

15.
分布在剑川县城西侧的一系列碱性浅成斑岩-深成岩体,不是彼此孤立而是一个具有成因联系的杂岩体.该杂岩体可分为四次岩浆侵入,其中第Ⅱ次剑川粗面斑岩并不是过去认为的粗面岩,而是一个超浅成侵入体,从中心到边部可分为两个岩相带,岩石以碱性系列为主,岩浆是深熔作用形成的.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在苏联各地区发现并研究了花岗岩及外貌上与正长岩相似的长石交代岩,与其有关的矿化有铍、钽—铌、锆、稀土以及萤石或冰晶石等。 它们形成一种独特的矿床成因类型(或成因组),其主要特征在有关的文献中已有描述。 长石交代岩的矿床,有的产于地台基底长期活动作用带内,少数是在有中间岩块的褶皱区。它们大部份都是分布在前寒武记的深大断裂带中,而有时则产于这种断裂带与次生共轭断裂的交叉处。成矿交代岩  相似文献   

17.
标准贯入试验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一种简单、快捷、经济的原位动力触探技术,在日本岩土工程勘察中是必做的现场试验,所得的标准贯入击数N值可以客观地确定土的软硬、密实程度等,并可通过数据的积累和回归分析,利用N值推求土的物理力学参数和进行地基评价.本文重点介绍了日本最新标准贯入试验方法的修订要点,以及N值与砂性土、黏性土和软岩...  相似文献   

18.
<正> “原生”水和岩浆水迁移的主要途径是深大断裂——位于深处并长期发育的强烈构造变动带和岩体破碎带。其中常常赋存着很多侵入岩和喷出岩,这说明,深大断裂起着岩浆喷气和各种液体的通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区域熔融”(Zone melting)是五十年代初用于金属和有机质纯化方面去除杂质的一种部分熔融作用。1957年P.S.哈利斯(Harris)将这一概念引进地质界,用来解释地慢物质分异、岩浆上升机制和富钾玄武岩岩浆的成因。1959年以来苏联一些地球化学工作者用球粒陨石硅酸盐相的区域熔融实验来论证地慢分异和地球壳层的形成机制。1970年发表了“地慢物质分异过程中元素分离的物理-化学模型”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鄱阳湖及其入湖河流(赣江、抚河、信江、修水及饶河)水体悬浮有机质碳、氮同位素含量的测定,分析了鄱阳湖及其入湖河流水体悬浮有机质碳同位素(δ13CPOM)和氮同位素(δ15NPOM)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其水体悬浮有机质和氮素来源.结果表明,鄱阳湖区枯水期δ13CPOM、δ15NPOM值分布范围分别为-26.59‰~-24.91‰(n=9)和5.88‰~17.49‰(n=9),丰水期分别为-27.10‰~-25.88‰(n=9)和2.99‰~19.69‰(n=9);入湖河流水体枯水期δ13CPOM、δ15NPOM值变化范围分别为-27.79‰~-25.22‰(n=6)和2.87‰~9.26‰(n=6),丰水期分别为-28.07‰~-26.02‰(n=6)和2.12‰~8.75‰(n=6).有机质来源分析表明:C3植物是鄱阳湖区及其入湖河流水体悬浮有机质的主要来源;而氮素来源比较复杂,在不同季节和不同的地点也不尽相同,生活污水、化肥及其土壤流失氮是鄱阳湖区水体悬浮颗粒物氮素的3种主要来源;化肥、陆源有机质及其土壤流失氮是其入湖河流水体悬浮颗粒物氮素的3种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