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人脸识别也迎来了爆发期。人脸识别技术是计算机视觉研究领域一个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的重要课题,早期主要应用于公共安全领域,随着近年来人脸考勤、人脸通过等应用的普及,人脸识别在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楼宇对讲、金融教育、平安城市建设等领域被广泛应用;还可以靠人脸解锁手机、登录支付账户等。可见人脸识别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深入。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 近几年随着安全防范,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应用发展,人脸识别成为最有潜力的生物身份确认手段,这种应用背景要求自动人脸识别系统能够对一般环境图像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由此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使得人脸检测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课题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今天,人脸检测的应用背景己经远远超出了人脸识别系统的范畴,在数字视频处理、视觉监控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客观因素的影响,人脸检测问题的难易程度以及处理方法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3.
一、安防人脸识别应用 目前安防领域中人脸识别技术主要有两种类型的应用:静态人脸比对识别和动态人脸监控识别.静态人脸搜索比对是指静态人脸照片与人脸数据库比对,进行人的身份搜索和身份管理.这类系统主要应用在治安和户籍管理方面,目前技术上已经成熟,这是由于数据库主要来源于证件照片,照片的人脸姿态正面,图像质量通常较好,所以当前技术水平的算法已经可以取得很好的识别结果.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人脸识别技术也焕发出巨大的活力。由于可以预见的巨大市场诱惑,各大企业纷纷发力人脸识别领域,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并在各种人脸测试竞赛中不断刷新着历史记录。日前,清华大学媒体大数据认知计算研究中心王生进组在国际公认最高难度人脸测试库FDDB上,又取得了人脸检测性能的国际最好指标。那么人脸识别何以如此火热?各种测试结果佳绩的不断出现是否意味着人脸识别已经进入到了爆发式增长的阶段?未来人脸识别的发展趋势又会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本刊采访到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王生进及项目主要参与者陈荡荡、舒晗,请他们为读者详细解读。  相似文献   

5.
VR、3D全息投影加上人睑识别,这些无疑都是当下社会的热门话题,而其基础就是计算机视觉,其中人脸检测与人脸识别获得了最多的关注,也取得了更长足的进展。到目前为止,随着国内人脸识别技术水平的不断成熟,该技术越来越多地被推广到安防、金融、社区及电子商务等应用场景,其中神思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更是该领域的佼效者。  相似文献   

6.
正人工智能由不同的领域组成,如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等。总的说来,人工智能研究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使机器能够胜任一些通常需要人类智能才能完成的复杂工作。近几年进入大众视野的深度学习,就是机器学习发展到现在一个较大的浪潮。人们熟知的人工智能AlphaGo与李世石的围棋之战,就是一个深度学习技术的典型。基于"深度学习"和"计算机视觉"等AI技术的人脸识别算法,有着很好的人脸动态捕捉和  相似文献   

7.
在"2008北京奥运会"上,事先对入场券持有者提交的人脸身份照片进行扫描,提取人脸特征,并录入人脸识别系统信息数据库.当观众进入现场时,摄像头对入场券持有者进行人脸图像采集,并与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对比,从而实现人脸身份识别.  相似文献   

8.
正一、智慧型平安城市发展需求:风险监测、整合实战1.风险感知、高危监测需求现有系统监控总量相对较少、覆盖密度低、覆盖范围有限:社会行业单位镜头整合力度不够;治安卡口、电子警察布建过少,未形区域闭合态势,针对高危人员、嫌疑车辆没有进行风险监测和有效预警。高危人员风险监测需求:在购物中心、车站、治安重点关注小区等人流频繁、密集的治安复杂区域安装前端监控点,前端实时抓拍人脸,与后台已建立的重点人员人脸库进行实时比对,在发现匹配人员时提供报警,如图1所示。高危车辆内网、外网两道包围圈风险监测需求:调整社会面治安防控布局,完善动静结合的巡防机制,增  相似文献   

9.
一、智能分析产品在金融领域应用现状 随着全国针对ATM机等自助设备、自助银行犯罪案件的频发,有关部门及时颁布了<银行营业场所风险等级和防护级别的规定>、<银行自助设备、自助银行安全防范规定>等法规文件.这些法规明确了银行营业场所、自助设备、自助银行要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为进一步依法加强营业场所、自助设备、自助银行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技术保障. 金融行业最为关注的就是如何有效地防止盗抢,包括对蒙面取款、尾随抢劫、丢包、遗留物、倒地、聚众、扭打等异常行为的预防和报警,其中打架检测、多人脸取款、异常人脸报警、尾随劫持则是防范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正>21世纪以来,人工智能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某些方面已经接近人脑的功能,机器视觉、语音、人脸、指纹识别、智能搜索、自然语言理解、辅助决策、自动规划、智能控制等基础性应用技术,人机博弈、专业机器人、语音交互、机器翻译、信息安全等专业应用技术,无人驾驶、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慧农业、智能交通、智能家居等综合应用技术开始陆续进入到实用阶段,在诸多领域都开始发挥巨大作用。同样,人工智能在警务工作中也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11.
<正>人脸检测是人脸识别的必经步骤,但是由于光照、姿态、遮挡等因素的存在,人脸检测仍然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近年来,深度学习在物体检测领域有了长足的发展,以Faster-rcnn~([1])yolo~([2])、ssd~([3])为代表的多任务物体检测网络在PascalVoc和Coco的物体检测挑战中都取得了优异成绩。多任务物体检测网络同时输出了物体的类别和物体的回归框。Faster-rcnn也可以用于人脸检测~([4]),但是算法复杂度较高,运行效率比较低。  相似文献   

12.
人运动的视觉分析是计算机视觉领域中最活跃的研究主题之一,其核心是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从图像序列中检测、跟踪、识别人并对其行为进行理解与描述,属于图像分析和理解的范畴。动态场景中运动的快速分割、人体的非刚性运动、人体自遮挡和目标之间互遮挡的处理等为人的运动分析研究带来了一定的挑战。[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人脸检测是人脸识别的首要环节,它所处理的问题就是确认所输入的图像信息中是否存在人脸,若检测出人脸图像,则可对存在的人脸进行定位。  相似文献   

14.
前端信息采集技术囊括了摄像机采集、数字化编码、视频卡处理、传感器、采集设备、工业自动化、信息传输、甚至包括视频智能分析等领域.跨越了光学、物理学、电学、电子信息、信息处理、计算机多媒体、软件工程、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等众多学科,这里我们只是从安防角度来分析一下.  相似文献   

15.
董琳  赵怀勋 《安防科技》2011,(10):22-26
本文主要介绍了人脸识别技术(FRT)的常用方法,讨论和分析了人脸检测与定位、人脸特征提取、人脸识别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总结了人脸识别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提出了人脸识别技术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刘弋琎 《中国安防》2023,(Z1):60-64
<正>近几年来人工智能在国内安防领域得到了快速发展,计算机视觉技术通过人脸识别这一单点技术的普遍使用推广,已经成功获得了市场广泛认可。本文将对2023年计算机视觉安防领域的发展进行分析展望,供读者参考。一、计算机视觉安防市场有望获得较好的发展机会随着中国经济从人口红利高增长进入效率提升高质量增长阶段,也随着安防市场特别是公共安全大红利时代——“雪亮工程”全面新建的结束,以公共安全和交通为代表的政府安防需求逐步平稳。  相似文献   

17.
在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前,红外热成像技术已在军用、边检等领域进行了广泛应用,因其非接触、无感、筛查速度快的特点,红外热成像体温检测仪迅速成为快速筛查人群体温的优选方案。针对人群密集场所的人脸追踪、车牌识别、实名乘车均具备了丰富的行业经验和技术积累。  相似文献   

18.
<正>一、CFAT 2023挑战赛概述及榜单发布1.CFAT 2023挑战赛简介人脸活体检测是通过识别活体上的生理信息判断人脸是否为活体,是保障人脸识别系统安全的重要环节,广泛应用于各类需要进行人脸识别的场合,目的是识别冒名顶替、人证不符等问题。为进一步提升防欺诈的人脸活体检测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安全性、可靠性,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为各类复杂场景下算法的部署应用和性能优化提供科学指导依据,视频图像信息智能分析与共享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以下简称:视频国家工程实验室)与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  相似文献   

19.
海康威视     
正人脸抓拍、人脸查询、人脸报警、联网布控产品名称:人脸实时报警系统产品型号:iVMS-6200E-FA公司全称: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网址:http://www.hikvision.com/一、研发背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人口日趋密集,城市人口流动性也显著增加,加强对城市建设中的社会治安、重点区域防范、维稳等方面的管理迫在眉睫。此外,近年来社会犯罪率呈逐年升高的态势,高科技犯罪层出不穷,犯罪行  相似文献   

20.
杜璇  孙春宝  栗婧 《安全》2007,28(3):17-19
液压润滑油库是钢铁冶金企业的重点防火部位.本文对此区域的火灾危险性进行了探讨,分析了起火原因、火灾类型、火灾特点,给出相应的防火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