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富营养化水体中底泥释磷的影响因素及其释放机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磷是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限制因子,本文综述了沉积物中磷的赋存形态,释放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内源磷的赋存形态主要分为铝磷、铁磷、钙磷及有机磷.磷释放受pH值、溶解氧、生物、温度、扰动5种因素影响.对富营养水体内源磷释放的影响因素及其机理进行研究可为富营养化水体的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通过室内模拟湖泊沉积物在不同pH条件下,研究释放到水体中各种磷形态的迁移转化行为,结果表明:碱性条件和酸性条件下,水体磷的时空变化由于其释放机制的不同,其迁移转化行为各不相同,同时,pH值的变化对水体中各种磷的相互转化没有明显的作用,各种磷形态的浓度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体中总磷的浓度。研究结果对认识沉积磷在环境条件变化时,磷在沉积物和水体体系中的迁移转化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富营养化是指一种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植物营养元素磷的增加与氧的锐减将导致湖泊生态系统发生一系列剧变。富营养化亦可被定义为生态系统中有机质输入速率增加的过程。从上述两方面的意义上讲,有机质的分解必然伴随生物可利用性磷的再生,从而对富营养化过程产生有效的反馈。本文扼要概述了上述反馈途径及其生态风险,即水体沉积物磷释放的原始驱动力来自有机质的分解,其主要途径包括自身的矿化与厌氧状态促成之后磷酸盐的解吸附。微生物群落将依有机质的数量和性质在分解过程的不同阶段发生明显变化,从而形成因时因地而异的分解速率与还原力,二者共同促进沉积物磷的释放,因高分解速率伴随高缺氧程度,且源于沉积物之长期库存,磷酸盐的解吸附量并非简单正比于有机质含量,而可能远大于此,换言之,有机质的大量输入与沉积可能导致生物有效性磷的净增,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将因此而以正反馈的形式加剧。在倡导和推行有机农业的过程中,应充分注意并严格控制土壤有机质的流失。  相似文献   

4.
国内外学者在湖泊水环境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然而主要集中在各种形态氮、磷等营养盐上,对有机质的来源、循环及生态学效应的研究比较缺乏。近期研究表明:有机质是水体及沉积物中的重要组分,沉积物中有机质可经分解、矿化,释放到上覆水体,重新进入营养循环;同时,有机质对重金属及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有着重要影响。本文简要分析了湖泊有机质已有的研究进展,论述了有机质在湖泊水环境中的重要作用、主要技术突破及难点,指出有机质研究对水环境质量评价、污染控制和生态修复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开展有机质在水环境中循环转化、生物有效性及其与富营养化之间关系的研究,将是湖泊水环境研究领域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乌伦古湖上覆水水质因子与沉积物理化特性之间的关系,本次对乌伦古湖8个(大湖5个,小湖3个)采样点的上覆水体水和沉积物的相关指标进行了统计性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乌伦古湖水体中的溶解氧与沉积物有机磷、沉积物总氮、沉积物硝态氮呈一定的负相关,表明高溶解氧的水环境下,有利于抑制沉积物释放氮、磷;水体中的硝态氮与表层沉积物中的水溶性硝态氮、氨氮以及总氮无显著相关关系,表明水体硝态氮的治理应放在外源治理;水体中的总磷与沉积物总磷和沉积物无机磷呈较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底泥中的总磷已经成为水体中总磷的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水生植物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对国内外关于水生植物对水体中磷营养盐的影响研究现状做了简要的概述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水生植物对水体中磷的影响多停留在总磷及可溶性正磷酸盐的研究,但对各赋存形态磷的影响效果研究较少。因此应对不同水生植物对各赋存形态磷的影响效果做对比研究,以便提出更有效的降低水中磷浓度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油气田环境保护》2009,19(3):27-27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当过量营养进入湖泊、水库、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后,水生生物特别是藻类将大量繁殖,使水中溶解氧含量急剧下降,以致影响到鱼类等的生存。在自然条件下,湖泊从贫营养湖→营养湖→沼泽→陆地的演变过程极为缓慢;人类的活动将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以及农田径流中的植物营养物质排入湖泊等水体后,将大大加速水体的富营养化进程。水体富营养化后,由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往往呈现蓝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称为水华,在海中则叫做赤潮。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对青藏高原的各类水体(盐湖、河水、井水、泉水及雪水)和柴达木盆地昆特依盐湖,尕斯库勒盐湖的各类沉积物(石盐、石膏、泥岩、粉砂和砂岩等)中氟的分布规律做了初步研究,发现地表水体中的氟主要受构造地质背景以及气候、水体盐度所制约,沉积物中水溶氟的含量与沉积物颗粒大小成反比,同类沉积物中氟的变化与其沉积时水体的古盐度成正比。  相似文献   

9.
静态条件下持续时间对底泥中有机氯农药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机氯农药是广泛存在于环境中一类有机污染物,溶解度低,疏水性强,容易被颗粒物吸附,并随其在沉积物中积累,蓄积在沉积物中的有机氯农药在沉积物的再悬浮过程中会重新释放进入水体,造成二次污染。为了考察悬浮持续时间对沉积物中有机氟农药的释放的影响,采用沉积物释放模拟装置在60天内对微山湖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释放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扰动时间的延长,上覆水中有机氯农药的含量在0—20天内增长很快,在60天左右含量趋于到稳定。不同的有机氟农药在扰动条件下,释放的速率和浓度是不一样的,其中水溶性大的农药更易向水体再次释放。  相似文献   

10.
沉水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建立小型围隔区,研究了沉水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磷等污染物的净化效果,以及对底泥中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放养沉水植物的围隔水体中各种营养盐浓度明显低于对照围隔;(2)沉水植物对磷的吸收能够有效地保持底泥中磷的含量,而在对照围隔中的底泥中磷元素含量却不断增加;(3)经50天后,水体中TN、NH4 -N、TP、PO43--P和CODM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6.3%、70.5%、54.6%、65.4%和43.1%.  相似文献   

11.
以成渝经济区主要水系水体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利用Eri(单一金属潜在生态风险因子)和RI(多金属潜在风险指数)等定量诊断工具分析沉积物中的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为成渝经济区战略环评提供数据支撑。根据风险指标评价结果和重金属空间分布规律,将区域水系分为3种生态风险功能区。结合沉积物中重金属赋存形态,得出区域Cd的生态风险较...  相似文献   

12.
湖泊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分析及其释放研究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傅庆红  蒋新 《四川环境》1994,13(4):21-24
本文讨论了湖泊沉积物中磷的各种存在形态,包括:可交换性溶解磷(Pa-t),可溶性磷(Psol),经结合态磷(Pu),铁结合态磷(PFc),以及闭态磷(O-P),另外,还有部份有机磷(Porg),利用分级提取技术,□□□□□□氧)对湖水复磷影响显著,主要是释放PAf和PFc。  相似文献   

13.
以海洋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动态模拟实验研究了海洋沉积物中石油类污染物释放的影响因素及各条件下上覆水体中污染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海洋沉积物中石油类污染物释放强度与沉积物土壤颗粒是否悬起有关,当土壤颗粒大量悬起时污染物释放强度得到显著提高;上覆水体盐度的增加抑制了石油类污染物的释放;海洋沉积物在一定的受污染范围内,随着受污染程度的增加,石油类污染物的释放强度会随之增加;上覆水体中石油类污染物的浓度与反应物的固液比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利用大型水生植物控制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很有前景的生态修复技术。本文从大型水生植物对藻类的抑制作用和对水体中氮、磷的去除作用2方面综述了相关研究,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乌伦古湖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释放可能影响湖水质量及生态健康.自然环境及人为活动因素干扰导致了湖泊面积不断萎缩,通过采集乌伦古湖共8个点位的表层沉积物,检测了汞、砷、铅、镉、铜、锌、铬等7种重金属的含量,并用BCR连续提取法分析重金属形态,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分析其污染程度.结果表明,乌伦古湖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均可达到海...  相似文献   

16.
太湖流域上游典型水体中氮、磷动态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在太湖流域上游的太湖与湖间的区域内,选择了25个监测点,对6种典型水体中TN、TP含量进行了为期1年的动态监测,分析了不同类型水体中氮、磷动态变化特征。其结果表明,畜禽养殖厂周围水体TN、TP含量在4~8月份相对较低;水产养殖场周围水体和居民区周围水体TN含量在1~6月份高于其他时间段,水产养殖场周围水体TP含较低的月份在5~8月,而居民区周围水体TP含量变化无明显规律;农田周围水体TN、TP含量较高的月份在12月至次年5月期间,最大值出现在3~4月;入湖河流与湖水TN含量变化趋势与农田周围水体基本一致,入湖河流TP含量在6~10月期间明显低于其他时间段,而湖水中TP含量变化则无明显规律。  相似文献   

17.
磷是生物生长的限制因子,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产生水华现象的重要原因,是四川省水环境首要污染物。为了深入了解冬季水环境营养盐磷的变化规律,以成都市水环境为研究对象,通过多年的实地调查、采样与检测,分析了水环境中磷的变化趋势。调查结果显示:成都冬季水环境磷浓度很高,最高的采样点已超过V类水体标准的12倍以上,劣V类水体比例高达70%以上;从磷的分布来看,东南部区域水体总磷含量高于东西部区域,湖泊浓度高于河流,河流下游高于上游。随着气温的升高及环境条件的变化,为水华的暴发提供了有利条件。成都市水环境整体状况呈现出向好的同时又面临更严峻的形势,应加强对成都市水环境中营养盐磷的控制与受损水环境的修复治理工作。  相似文献   

18.
底泥的氮、磷释放及其微生物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恒军  吴群河 《环境技术》2003,41(Z1):20-23
氮和磷在自然界的循环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一方面因为氮和磷是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营养元素,另一方面过剩的氮和磷会导致水域的富营养化 ,从而使生态平衡遭受破坏.本文综述了水体沉积物中氮和磷受微生物作用进行释放的影响,以及国内外的研究历史和现状.总结了氮磷微生物代谢的特点,并阐述了与传统认识相区别的最新发现和思想.本文试图从理论上说明微生物的氮磷释放机理,通过生物化学和分子动力的角度解释了细菌对氮磷的吸收和释放,即质子动势理论和Pho调控理论.目前,这一领域研究的热点是为了特殊的使用用途对于高效微生物的分离鉴别和组合培养,和对氮磷代谢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城市污水除磷技术发展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侯红娟  周琪 《四川环境》2004,23(6):41-44,49
磷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一个主要限制因素,控制出水中磷的浓度尤其重要。污水除磷方法有生物除磷、化学除磷及生态除磷,也可将各种方法组合使用,如生物一化学除磷、生物一生态除磷等,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除磷方法。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磷形态的不同分类方法及磷的形态、水生生物、温度、pH值、溶解氧和扰动等因素对湖泊沉积层磷释放的影响,并对植物修复富营养化湖泊的机理和影响植物修复的环境因素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指出在加强控制外源污染的同时,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水生植物种类,对湖泊进行植物修复,逐步恢复湖泊的自然净化能力,可有效抑制湖泊富营养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