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区域环境协同治理理论可为跨区域环境监管体制改革提供重要理论支撑。在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推动下,近年来我国跨区域环境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存在中央与地方权责划分不明,跨区域环境监管缺乏权威性,环境监管垂管制度改革不彻底等问题。现有机制无法有效支撑地方政府开展跨区域环境监管和深层次的环境协同高效治理。为进一步突破现有的制约障碍,提高跨区域环境协同治理效率,应当进一步加快中央层面的跨区域统一立法和地方层面的跨区域协同立法,以法律保障跨区域环境监管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将中央与地方政府环境保护的权责在法律中进行明确和细化,中央政府成立专门的跨区域环境治理机构,地方层面成立跨区域环境治理协同机构,理顺跨区域环境治理中的纵向和横向关系,进而推进我国生态文明体制建设。  相似文献   

2.
"十三五"时期,我国通过政策和法制改革有效地促进了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十四五"时期,须进一步加强政策和法制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从充分性和均衡度两个方面提升我国区域、流域和行业生态环境国家治理的综合绩效。为此,需要发挥党内法规和国家立法的相互支持作用,促进国家立法的有效实施;中央与地方签订行政协议,调动地方深入开展生态环保工作的积极性;推进流域与区域的专门立法或者协同立法,通过体制制度和机制的集成创新促进实际问题的解决;按照流域与区域生态环保目标设立生态环境标准,体现生态环保工作的针对性和因地制宜性;实行"法定义务+企业承诺"履行制度,因企制宜地落实各生产经营单位的生态环保责任;国家需要总结和推广一些地方探索和有效实施的灵活性工作制度,并发挥市场机制对生态环境资源和生态环保产业发展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
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管理的合作机制与政策讨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区域环境管理与合作有助于从区域的角度出发解决由于跨界污染引发的利益冲突和纠纷;同时由于有效的区域管理和合作有可能基于区域间污染治理成本的差异,制定最小成本的污染防治战略,可以因此推动整个区域的协调发展。2010年以来,中国大气污染防治已经开始向区域管理转化,并开始步入跨地区合作的新阶段。但这种转型,尚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手段的支撑。已有的区域环境管理合作实践所存在的诸多不足和障碍主要源于缺乏不同主体进行有效合作的激励机制,一方面由于各地区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地方环境保护意识等方面存在差异,往往很难促成真正的整合管理与合作;另一方面体现在相应的责任-利益协调机制缺失,致使跨地区合作难以常规化和长效化。因此,构建合理的区域大气环境管理与合作机制至关重要。本文分析和讨论了区域环境管理与合作中的关键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区域环境管理与合作机制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4.
环保综合名录及其相关政策是产品导向型环境政策,是基于对产品从全生命周期进行环境管理的理念而制定的,在我国环境管理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目前,只有在国家层面制定了环保综合名录及其相关政策,在地方层面尚没有开展相关工作。本文以新疆伊犁州直地区为研究区域,探讨环保综合名录与地方环境管理的结合,在国家环保名录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了新疆伊犁州直地区相关产品的名录,并就环保综合名录在地方的应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调研设区的市立法权放开后各地立法进展,通过全国各省市政府网站(除港澳台外)等公开渠道收集整理的各设区的市"首次立法"(第一部实体法,简称"首法")立法情况,发现截至2017年7月,全国89%新获立法权设区的市已完成"首法"立项,超一半新获立法权设区的市已顺利出台"首法"。从"首法"立项类型来看,约40%设区的市"首法"关注环境保护,仅次于城乡建设与管理类立法,表明环境保护是各地"首法"立法关注的重点领域之一。从地方环境"首法"立项类型来看,水环境保护领域条例立项数最多,其次是生态保护领域和大气污染防治领域;从地方环境"首法"立项分布来看,水环境保护类条例多分布于位于水系末端的沿海各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则主要集中于京津冀及其周边空气质量较差的区域。当前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各地有必要抓住地方立法这一机遇,研究出台地方环境条例,助力地方环境管理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我国土壤环境管理政策制度分析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土壤环境修复属于政策驱动型产业,完善政策制度和标准体系对推动我国土壤修复健康发展、保障土壤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系统分析了我国当前已经发布的土壤污染防治相关环境管理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现状、内容特点及其在推进土壤环境管理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总结归纳出国家层面环境管理文件和地方层面制度建设的不同特点。针对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环境管理文件的不同特点,结合"十三五"国家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体现的土壤环境管理总体思路和任务要求,借鉴国际土壤污染防治制度建设经验,提出"十三五"时期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政策制度和标准体系建设的主要方向,即"一中心、三方向",包括基于风险管理的分级分类核心思想,重点提高政策制度操作性、提高技术标准的精细化和针对性、提高关键环境管理的有效性三个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7.
王敏 《中国环境管理》2024,16(2):121-128
《长江保护法》《黄河保护法》为长江、黄河流域的区域协同立法提供了法律依据,在流域保护区域协同立法“入法”后,需要明晰其权力空间与运行规则,提升其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流域保护区域协同立法在本质上仍属于地方立法,是功能主义进路下解决跨行政区域流域保护难题的一种选择,是流域整体性保护的立法回应。就其功能而言,具有落实国家立法确立的流域保护整体目标的实施性功能,以地方合作为中心,解决那些通过单独地方立法难以解决的跨行政区域地方性流域保护问题的协调性、自主性、创新性功能。在此基础上,应当通过明晰其立法层级,建立地方立法规划协同机制,改、废、释的协同机制,交叉备案与后评估机制,深化公众参与机制,完善流域保护区域协同立法的运行规则。  相似文献   

8.
基于长三角区域社会、经济、环保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要求,全面调研"三省一市"(上海、江苏、浙江、安徽)2011—2017年环境经济政策出台情况,并开展评估分析。结果显示:长三角区域环境经济政策整体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尤其在财政奖补方面占绝对优势,但各省市差异较为明显,且区域层面联动政策相对欠缺。在此基础上,结合长三角区域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及污染防治协作深化需求,建议在环保基金、生态补偿、排污权交易、环境信用体系等领域率先开展区域联动试点,并从机制、法律、技术等层面给予保障,探索形成区域环境经济政策共商、共享、共赢模式。  相似文献   

9.
区域污染源的管理和治理既涉及到广域的地理空间实体又涉及到众多相关的环境因素。改善区域环境质量需要高效适用的空间分析技术,统计分析与GIS平台有效集成是解决区域环境各类问题的突破口和发展趋势。本论文及其工作构建了基于GIS的区域污染源统计分析系统,并在平台基础上以北京市某区域的环境污染分析为例,对该区域的主要污染因子与相关变量进行了尝试性的分析评价。为区域环境管理及环境质量改善打造了高效的数字化管理平台与可借鉴的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10.
正值得一提的是,国家湖泊立法层面的空白已经引起多方关注。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水利厅厅长纪冰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建议,加强湖泊湿地管理保护立法,建立统一的湖泊湿地管理体制。"在现行体制下,湖泊和湿地由不同部门分割管理,削弱了湖泊管理和保护的整体效能,非法侵占湖体、湖面、河湖岸线时有发生。"纪冰建  相似文献   

11.
城市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生产力集中的地方,是区域环境中的一部分,受区域环境的制约。区域环境的变化,决定着城市环境的好坏,影响着城市的兴衰存亡。故抓住影响城市环境的区域特点,规划城市环境,是会事半功倍的。一、新疆环境的特点新疆位于欧亚大陆中心,远离海洋,四周高山,湿润气流受高山所阻,不能深入,是典型的干旱地区。天山山脉,东西绵延其中,又形成两大盆地。天山之南为塔里木盆  相似文献   

12.
公众参与对区域环境治理绩效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2011—2015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构造区域环境污染指标以衡量区域环境治理绩效,进而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三种公众环境参与方式(即投诉上访、献言建策和自媒体舆论)对区域环境治理绩效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以期为构建政府—企业—公众多元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提出建议。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公众环境参与对提升区域环境治理绩效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自媒体舆论对区域环境治理绩效的直接影响最大。同时,我国公众主要是通过参与并监督政府环境行政规制提升区域环境治理绩效,在参与地方政府环境法律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及驱动地方政府环保资金投入方面尚有不足。因此,本文提出提升区域环境治理绩效的三点建议:创建公众环境参与政法平台,健全公众环境参与自媒体方式,增加环境治理的环保投资。  相似文献   

13.
吴卫星  章楚加 《绿叶》2013,(11):31-36
大气污染区域防治是解决我国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国务院出台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第八条的要求。针对当前各地大气污染防治中”各自为战”的情形,亟待将大气污染区域防治机制予以法制化.改变当前区域大气污染防治中政策性制度与法规性制度的失衡现状。从地方立法和地方法制角度而言,大气污染区域防治法制构建大致有三种模式:地方协调型立法模式、地方共同立法模式以及行政协定模式,它们各有优势,可以适用于不同的情境。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青海省环境立法的历史、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青海省的实际,提出完善本省环境立法的构想,由于青海是一个资源大省,对环境保护的地方性立法同样不可或缺.青海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已经成为制约青海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环境与经济和谐发展的新青海,环境法制工作必须加强,青海省的生态环境对我国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通过对青海环境保护的地方立法现状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立法建议,分别从环保法体系执法与司法、法律监督、法律意识等层面对环保法制建设的不足之处进行探讨,并对将来的环境法制建设在以上几个层面的不足之处提出几点粗浅的建议,旨在为青海省的环境保护立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徐州都市圈传统经济主要依赖于高耗能和高污染行业,大气污染严重。在大气污染治理中主要有地方政府协作存在认知偏差、唯"GDP"论的观念影响、行政协调难度大和区域协作立法缺失等"碎片化"治理困境。通过深入剖析徐州都市圈大气污染治理的现实困境,以整体性治理理念为视角,提出了在大气污染治理中加强区域立法协调、行政协调、文化协调和完善考核补偿机制的联动协作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环境治理框架下,亚洲国家共同面对区域环境问题,创新符合本地区发展实际的环境治理理念,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和丰硕成果。全球环境治理新要求以及经济发展新形势,为亚洲区域环境合作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契机。亚洲区域进一步务实深入的环境合作将是对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积极推进和对全球环境治理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介绍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后发生的种种变化,阐述了区域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给秦皇岛经济开发区带来的巨大变化。开展区域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好处主要体现在:提高了区域竞争力和招商引资的条件;有利于实现区域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了区内企业部分管理水平的提高;增强了全区员工的环境意识;对企业环境管理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区域开发环境影响因素分析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正在向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方向发展。国家环保总局已颂布了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导则,关于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导则正在制定之中。而当前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在我国很多地方都已开展,并取得一定的成果。本文根据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的体会就区域环境影响因素分析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环境司法协作是促进区域、流域环境整体性治理的重要保障。但当前相关研究侧重某个重点区域、流域的环境司法协作分析,亟待对京津冀、长三角、成渝、长江、黄河等区域、流域环境司法协作实践进行全面的考察和规范分析。可以依据协作目的、内容、空间,将多元化的环境司法协作样态分为政策回应型协作与程序便利型协作、纵向协作与横向协作、省(区、市)内协作与跨省协作等。针对规范性、结构性、机制性等困境,区域环境司法协作需要从纵向协作迈向纵横协作结合、从协议型协作迈向立法型协作、从低位阶协作迈向高位阶协作。未来还需要加强区域、流域、陆海统筹下的立法协同,探索“共享法庭”及其配套治理体系与能力的纳入与应用,推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司法的深度融合,从而对区域环境司法协作进行全面的规范性补强、结构性调适、协同配合机制的建构及数字化司法转型。  相似文献   

20.
长江经济带作为国家重大战略,面临开发与保护的巨大挑战,构建科学、高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为其保驾护航成为重中之重。作为一个流域式生态共同体,区域统筹协调下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是根本关键。本研究导入区域协同治理理念,提出构建梯度式渐进学习环境协同治理框架,并采用数据进行长江经济带环境污染治理的多情景测度与评价实证检验了梯度间以及梯度内部的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协调机制的潜在影响。最终,从中央、区域和地方三个层面提出梯度式学习视野下长江经济带环境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