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辽宁省沿海经济带经济与环境协调度时空演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协调度理论已成为衡量区域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重要理论。在阐述其理论的基础上,选取了经济与环境方面的评价指标、计算方法和模型。通过对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及其6市2000年、2002年、2004年、2006年、2008年、2009年的17项指标进行技术处理和分析,对经济带各市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度进行了时空演变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带及其6市10年间协调发展度在时间维度上呈现逐年上升,其类型由中度失调衰退型和濒临失调衰退型逐渐向中级协调发展型和高级协调发展型演变;经济带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度整体水平逐年升高;经济带的经济综合实力f(x)和环境承载力g(y)差距不大,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基本保持同步,在环境承载力范围内经济综合实力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采用熵值法、综合水平指数和耦合协调度的方法对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在2007—2010年山东半岛城市群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度呈上升趋势,2010—2014年呈小幅度的下降趋势,2014—2016年又再次呈现上升趋势。综合水平指数和协调发展程度基本呈正相关。2007—2014年协调发展度呈一种严重失调状态,2015年呈中度失调状态,2016年呈轻度失调状态,表明山东半岛城市群越来越重视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乌鲁木齐市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程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阐述了协调发展度的含义,运用环境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协调发展的定量评价公式,分析了乌鲁木齐市1991-2015年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度的现状和趋势,得出乌鲁木齐市目前属于中级协调发展环境滞后型,并且环境经济的协调程度从1991年的“双低”型发展到1996年、2000年的“一高一低”型,到2015年可实现“双高”型。  相似文献   

4.
构建了庆阳市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测度模型,定量测算了2000—2015年庆阳市及其各区县的系统内部协调度、系统之间的协调度、复合系统的协调度、综合协调发展度。结果表明:2000—2015年庆阳市经济、社会、资源系统的内部协调度明显提升,但环境系统内部协调度波动较大;庆阳市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度较高,但各县区系统之间的协调度波动变化较明显,部分县区甚至出现了下降;庆阳市整体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复合系统协调度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提升不显著,且波动变化明显;庆阳市及各区县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综合协调发展度属于基本协调以上类型,综合协调发展状况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5.
青海省生态环境脆弱,生态价值巨大,深刻了解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与相互关系,对青海省实现地区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有助于形成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态势。文章基于2000~2014年《青海省统计年鉴》及《青海省环境状况公报》的数据,通过构建青海省经济—生态评价指标体系、熵权法对指标权重的确定以及协调度评价模型研究了青海省2000~2014年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度及协调类型。结果表明:青海省2000~2014年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经历了三种耦合协调类别:2000~2006年为勉强协调发展类;2007~2009年为初级协调发展类;2010~2014年为中级协调类,耦合协调类别等级不断提升。耦合协调类型方面:2000~2009年为经济损益型,2010~2014年发展成生态滞后型。  相似文献   

6.
从系统论角度出发,结合杭州市发展现状并采取专家咨询法,建立杭州市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别计算杭州市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4个子系统的综合评价得分,进一步运用变异系数协调度模型来测算杭州市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结果表明2000年~2009年协调度呈波动上升趋势,2010年后协调度趋于平稳,但4个子系统间的协调发展仍面临不小压力。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我国海洋经济增长质量与增长速度的演进状态,借助最小二乘法评估模型下的主客观综合赋权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我国沿海省区11省市海洋经济增长质量与速度的协调关系进行了测算,并分析了其时空演化特征。研究发现:(1)2000—2015年我国沿海省区11省市海洋经济增长质量总体呈上升态势。(2)海洋经增长质量与速度协调度整体高于海洋经济增长质量,说明增速的影响大于海洋经济增长质量,"重速度轻质量"的发展问题依然存在。(3)海洋经济增长质量与速度协调水平存在空间差异,广东、福建分别属于质量型与速度型高度协调类,山东、江苏、浙江、上海属于质量型中度协调类,广西属于速度型中度协调类,天津属于速度滞后型低度协调类,其他地区属于质量滞后型低度协调类。(4)当前我国海洋经济增长质量水平整体偏低,海洋经济动力支撑不足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在构建数学模型的基础上,运用SPSS17.0等软件对安徽省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系统发展状况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2000-2012年系统耦合度由0.7590上升到0.9657,耦合协调度由0.3743上升到0.8771,且系统发展经历了中度失调衰退类旅游经济损益型—勉强协调发展类旅游经济滞后型—中度协调发展类旅游经济滞后型—良好协调发展类生态环境滞后型的动态演化,可见系统相互影响带动作用增强,但生态环境的压力也在增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系统协调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数字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为我国海洋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方向。构建数字经济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和障碍因子模型,探究中国11个沿海省区市数字经济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发展现状及其障碍因子。结果发现:(1)2011—2020年沿海地区数字经济和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综合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度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数字经济发展迅猛,海洋经济发展稳中向好,耦合系统从整体失调状态发展到整体良好耦合协调状态;(2)沿海各省区市耦合协调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耦合协调状态空间差异逐渐减小,2020年9个省区市均发展到基本协调状态以上,其中广东处于高度耦合协调状态;(3)通过障碍度诊断发现,数字经济障碍度具有“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的特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层面具有“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社会效益>海洋经济效益>海洋资源环境”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在构建绿洲土地利用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武威市土地利用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态势.结果表明,1998-2007年武威市土地利用与经济系统协调程度不高,协调发展度指数总体趋势上升;土地利用与经济耦合系统经历了由轻度失调衰退类经济损益型向勉强协调发展类经济滞后型的演进.该方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可为干旱区土地资源管理与开发利用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综合考虑人口、经济、生态环境三方面因素,构建两淮地区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对两淮地区2007—2017年的28个评价指标进行赋权,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原始数据进行量化分析。研究表明,两淮地区2007—2017年间的耦合协调度呈不明显的上升趋势,耦合协调发展类型为极度失调衰退型与严重失调衰退型。针对两淮地区耦合协调发展现状,结合其特殊的经济发展模式,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2.
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是区域中主要的系统要素,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和相互配合将对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可采用指标体系法来进行综合评价.人口包括人口与经济发展评价指标和人口与资源环境评价指标.通过<云南统计年鉴>资料得到相关的二级指标数据,确立每个指标的权重,再根据相关公式计算出云南省各市州人口与经济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状况.根据评价结果,云南省各市州协调状况不一,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3.
珠海市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成为研究热点,众多学者运用不同的数学方法对区域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度进行了分析。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仅包括经济和环境两大系统,未将社会发展作为独立的系统,且指标的选取未能体现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根据珠海市的实际,对原有的协调度计算方法进行适当调整,得出珠海市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度发展的状况属于良好协调发展类中的经济滞后型。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第三产业循环经济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第三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研究作为立足点,构建了产业及社会发展、资源减量投入、资源再循环利用、污染减排、资源与环境安全五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确定评价指标权重,最后进行综合评价;根据综合评价结果,1985—2003年间江苏省第三产业循环经济发展分为萌芽阶段(1985—1992年)、起步阶段(1993~1999年)、快速发展阶段(2000~2003年)三个阶段;由此得出江苏省第三产业循环经济在以较快的速度发展,但是由于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目前还处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据此,论文根据江苏省循环经济发展现状提出政策建议,具体是:制定发展第三产业循环经济的相关政策、明确第三产业循环经济指导方针、总体定位和具体实施的途径、采取经济措施促进第三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激励循环利用技术的采用与推广、促进公共参与。  相似文献   

15.
根据经济和环境资源的相互关系,构建经济与环境资源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甘肃省为例,定量分析经济与环境资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和协调发展程度。结果显示,经济与环境资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呈显著上升趋势,环境资源利用水平的变化加快了经济发展水平的速度,且超过自身的变化速度;总体上两系统协调系数基本持平,协调发展度由中级协调发展经济滞后状态向良好协调发展状态转变,协调发展趋势指数由增长状态向衰减状态转变。因此,要重视西部地区有限的环境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利用状况,并通过实施合理化的环境政策使经济与环境资源系统之间保持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根据兰州市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方面的实证资料,构建兰州市人居环境和经济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SPSS软件、主成分分析方法和协调度、协调发展度模型分别求出1999-2010年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度值,定量分析了兰州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程度.结果显示,1999-2010年兰州市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由中度失调发展向良好协调发展阶段转变,两系统之间的协调度呈持续稳步上升趋势,进而提出促进兰州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性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采用内蒙古2008—2017年经济生态时间序列数据,构建内蒙古经济与生态耦合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与耦合度、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内蒙古经济与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度进行评价分析。总体而言,2008—2017年,内蒙古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水平有较大提高,但是2012年以前发展水平较低,2012年以后发展水平迅速提高;2008—2011年,耦合协调等级处于失调衰退类,2012年开始,经济与生态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提高较快,进入了勉强耦合协调发展阶段;2016年开始,耦合协调度达到0.7以上,进入良好耦合协调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8.
安徽省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系统科学思想为基础,根据1990-2005年间安徽省的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了一套分层次的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方法、坎蒂雷赋权法将相应层次的指标进行综合,根据协调发展的含义建立数学模型,从协调度、协调发展度、协调发展趋势指数的角度定量分析了安徽省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状况。该研究思路可作为其它地区在进行同类分析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对促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依据青海省实际,构建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协调发展度模型与R/S分析法,对1995~2012年青海省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进行评价与预测。结果表明:(1)1995~2012年青海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度总体呈上升趋势,经历了:严重-中度失调(1995~1999年)→勉强-中度协调(2000~2004年)→中度-良好协调(2005~2012年)三个阶段;(2)1995~2004年青海旅游经济发展滞后于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2005~2012年反之;(3)青海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未来将保持良好的协调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20.
环渤海地区海洋资源丰富,地区经济的发展壮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概述了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现状,应用区域空间差异的定量分析方法与模型(标准方差、加权变差系数、集中化指数、最小方差法等)分析了环渤海四海市主要海洋产业的空间集聚与扩散程度,总结出它们发展海洋经济的民同,提出了促进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