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湿地是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在气候调节、水资源供给、净化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基于1990-2015年6期土地生态遥感解译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通过修正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和计算湿地价值的内外部贡献率,利用GIS定量研究了京津冀城市群及各个城市25年间不同湿地类型、不同功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并基于此进行功能定位。结果表明:(1)京津冀城市群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先上升后波动下降的趋势,2015年湿地价值较1990年上升了29.3亿元,主要是由于河渠、水库坑塘价值的增加,以及水文调节、水资源供给价值的增加;(2)京津冀城市群的13个城市中,天津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高,且东部沿海区域湿地价值有增加趋势,南部内陆城市不仅湿地面积少且价值逐年下降;(3)水文调节、水资源供给和净化环境是京津冀城市群大部分城市湿地的主导功能,而河渠、水库坑塘、滩地则是提供服务功能的主要湿地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减少与增加都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因此了解湿地价值的变化趋势及变化原因,明确湿地的功能定位,不仅可以增强人们对湿地生态的保护意识,同时也为未来京津冀地区湿地的修复、恢复及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中国典型城市群PM2.5污染特征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城市区域大气PM2.5污染防治方面的研究成果,基于我国31个城市PM2.5污染现状,以城市群为视角,总结了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与川渝城市群PM2.5组成与污染特征,分析了PM2.5及其含碳气溶胶、水溶性无机离子、地壳元素等的整体特征,并在城市群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3个城市群的ρ(PM2.5)高低顺序依次为京津冀城市群>川渝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长距离传输使PM2.5污染成为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与川渝城市群面临的共同问题.②3个城市群的PM2.5中均以SNA和OC为主,尽管ρ(PM2.5)水平有下降趋势,但个别污染物(如SNA)略呈上升趋势.③京津冀城市群与川渝城市群的ρ(OC)接近,并且均高于长三角城市群的80%,较高的ρ(OC)/ρ(EC)反映我国城市群普遍存在SOC污染.④各城市群PM2.5监测网(如监测时间和采样方法)发展水平迥异,城市群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传输机制尚不清楚.建议今后的研究向以下几个方面扩展:①对城郊乡村等大气背景点,以及水库、湖泊等地化循环的重要源汇区域开展研究.②针对同一区域开展采样时段更长且研究方法和分析手段上保持一致的研究.③借用国外经验公式时需考虑我国国情,对基础研究方法开展一系列优化,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标准化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3.
京津冀地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问题与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付青 《环境保护》2016,(16):43-45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京津冀一体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同时,京津冀也是全国水资源供求矛盾最为突出的地区之一,水量不足导致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和环境管理面临诸多问题。本文在全面分析京津冀地区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基本状况、水质、环境管理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京津冀饮用水水源地的安全保障策略,如开展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提高水源风险防控和应急能力、建立并完善京津冀地区水环境保护的补偿机制等,以期为京津冀地区饮用水水源环境安全及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城市群建设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依靠城市群内的网络关系实现城市群的协同减排是建立城市群绿色发展的重要路径。该文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中国三大城市群的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的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的网络密度较小、网络等级度较大,长三角城市群的网络密度最大,网络等级度较小,珠三角城市群网络密度和网络等级度均较大,三大城市群的网络效率均较高,维持在0.7左右的水平;京津冀城市群的空间关联关系主要受到地理位置和技术创新的影响,长三角城市群碳排放的空间关联主要受到地理位置、产业结构、人口密度和城镇化水平影响,珠三角城市群的地理位置、产业结构和城镇化水平对其碳排放的空间关联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基于中国高空间分辨率碳排放网格数据(CHRED),采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手段(ESDA)和空间回归模型分析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碳排放指标空间格局和聚集特点,通过显著性检验选择空间滞后回归(SLM)和空间误差回归(SEM)方法,揭示城市群碳排放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碳排放在空间上表现出更多的随机性和结构不稳定性,Moran自相关系数为-0.131;长三角城市群碳排放在空间上表现聚集趋势明显,Moran自相关系数0.106,二氧化碳排放受到临近区域的影响.人口和经济因素是京津冀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碳排放的最主要驱动因素.总体上长三角地区碳排放总体扩散效应显著,而京津冀城市群极化效应更明显.区域发展的多中心化是大城市病治理的重要导向,同时要注意对区域碳排放溢出热点进行控制,促进城市群一体化和低碳化发展,实现区域碳平衡.  相似文献   

6.
长江中游城市群("中三角")已成为我国第四个国家级城市群,本文针对城市群主要大气污染物(SO_2、NO_x、烟(粉)尘)的排放特征,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中三角城市群的环境现状进行了对比分析。在四大城市群中,中三角SO_2单位GDP排放强度位居第一,NO_x、烟(粉)尘单位GDP排放强度略低于京津冀,处于第二;除NO_x的人均排放强度处于第四以外,中三角SO_2、烟(粉)尘的人均排放强度也仅次于京津冀;而中三角SO_2、NO_x、烟(粉)的单位国土面积尘排放强度均为四大城市群中最低。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促进中三角城市群的经济社会环境生态协同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环境管理与规划的提前介入,合理利用环境容量与能源资源、优化经济结构布局对减少大气污染、缓解大气环境质量压力具有较大潜力。  相似文献   

7.
该文基于水-碳-生态足迹和IPAT-LMDI扩展模型,探究了京津冀城市群水资源-能源-土地资源系统的物质代谢强度及驱动因子,并结合DEA-SBM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剖析了城市群物质代谢效率的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群水资源代谢强度有所放缓,能源代谢强度在2013年出现拐点后逐渐降低,而土地资源代谢强度则在2007年后逐渐增加;城市群及不同功能区的整体物质代谢压力指数均值超过50,基本处于不可持续状态。经济富裕程度与人口规模是物质代谢压力指数增加的主要原因,科技发展水平则具有反向抑制作用,生态环境缓解效应的影响具有空间差异性。城市群物质代谢效率增幅不显著,具有较大提升空间,中部核心区的代谢效率水平明显高于西北部生态涵养区。  相似文献   

8.
京津冀城市群城市用地扩张的空间特征及俱乐部收敛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曾馨漫  刘慧  刘卫东 《自然资源学报》2015,30(12):2045-2056
我国已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群是未来我国城市化的重要载体。以城市群为单元研究城市用地扩张的空间特征及内部分异规律,是提高城市化质量、实现城市群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论文以京津冀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空间效应的视角,采用1990、2000、2005和2010年4期遥感影像解译数据和城市扩张相关指数,综合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和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了研究区1990—2010年间城市用地扩张的空间格局、区域分异及空间俱乐部收敛等特征。结果表明:1)京津冀城市群城市用地扩张迅速,新增城市用地围绕各市中心和高速公路沿线呈圈层和轴线式扩张;2)城市群内部城市用地扩张具有明显的空间集中性与分异性,并呈现显著空间自相关;3)通过Moran’s I指数对研究区进行内生分组,利用空间面板模型估计,结果发现:L-L和L-H地区城市扩张存在明显的空间俱乐部收敛,H-H地区虽收敛,但结果不显著,H-L地区不收敛。这些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京津冀城市群地区城市扩张动力机制、促进城市理性扩张和京津冀协调一体化相关规划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9.
淮北市是以地下水作为主要供水水源的城市。多年的超量开采,已造成水位持续下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已成为束缚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本文在分析淮北市自然条件和水资源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合理使用地下水,充分利用矿区塌陷地表水,开展雨水利用新途径,工业循环节约用水和依法治水等综合举措,对实现淮北市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进行了可行性探讨。  相似文献   

10.
住宅小区雨水资源化利用与中水回用是建设节水型城市,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住宅小区的雨水资源化利用技术将雨水收集、雨水分散处理、雨水集中利用、雨水渗透等技术进行集成优化,具有处理效果好、雨水利用率高、管理方便的优点。住宅小区中水回用属于封闭式污水再生回用系统,采用膜生物反应器(MBR)技术作为小区中水回用技术,具有占地面积少、工艺流程短、处理效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12.
清洁生产是污染物减排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是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对某化工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实例的分析,表明清洁生产不仅能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减污、增效,而且能从全过程节能、降耗,促进企业节能减排,为企业降低能耗指标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分别列举国内外工程泥浆、工程渣土和装修垃圾相关专利和标准,对已实行的部分标准、专利进行分析,进一步明确我国建筑垃圾管控的弊端,提出在专利创新方面改进、合理管控的建议和依据。指出建筑垃圾标准规范制定、理论与技术创新是今后行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4.
在机械加工生产中,酸洗磷化工艺作为一种金属保护工艺较为常见,具有增强抗腐蚀、耐氧化的效用,而且能促进金属涂装,具有较为重要的价值。但是经过酸洗磷化工艺后,必然会产生大量含酸、碱、重金属离子及磷化物的废水,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本文以江苏某铸造公司为例,从废水来源、处理原理、经济效益等方面详细介绍污水站的设计。经过调试,出水满足当地纳管要求,系统运行稳定,操作方便。  相似文献   

15.
石油炼制业污染防治与清洁生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石油炼制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它不仅提供各种石油产品,同时也为石油化工、化纤、化肥等工业提供原料。同时,石油炼制业也是污染物排放大户,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了一定潜在的影响。石油产品和中间产品多为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在生产、储运和使用过程中,会对大气、水域、湖泊、土壤、环境造成危害,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加以预防和治理。而实施清洁生产可以有效的帮助石油炼制业节能资源、减少排污。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污泥产量大大增加,污泥问题迫在眉睫。分析了国内污泥处理处置存在的问题,介绍了污泥高干脱水、焚烧、好氧堆肥、厌氧消化及建材利用等技术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17.
黄娟  安艳玲  吴起鑫 《环境工程》2016,34(5):143-147
于2013年8月和2014年1月先后2次在清水江流域进行水质监测,阐述了清水江流域氮、磷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对其富营养化状态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清水江流域氮、磷污染严重,ρ(TN)的平均值为2.08 mg/L,ρ(TP)为0.80 mg/L((PO_4~(3-)-P)占77%)。流域氮、磷时空分布特征明显,下游氮元素的浓度明显比上游和中游低,磷元素则表现为在中游最高。富营养化评价综合指数表明清水江流域总体呈富营养化状态,清水江流域N/P比例关系显示干流上旁海(4号)到南加(9号)之间的河段以及支流重安江和卡龙河表现为氮限制,干流上的其他河段和支流表现为磷限制。  相似文献   

18.
针对内蒙古草原退化、沙化、盐渍化(简称为草原三化)现状和变化状况,分析了治理草原三化的主要技术措施及其成效.草原三化主要由于开垦和多年超载过牧,加上1999年以来全区连续三年干旱和虫害,至使草原产量、盖度大幅度减少,草原三化加剧,草原生态环境严酷,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近几年,国家高度重视,加大了对草原监管及草原保护建设的力度,内蒙古各级政府有效的执行了草原管理和保护政策,采取了多种综合治理措施.由于降雨量的改善和草原建设项目及政策措施的实施,天然草原植被正在恢复当中,草原整体上向好的方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MBR的工艺优势及应用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MBR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之一,被研究用于各种污水的治理。但MBR存在缺点,那就是膜污染问题,膜污染问题是阻碍MBR发展和更广泛使用的最大障碍。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室内和汽车内的时间占人一生中总的时间的90%还多。而且室内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同时冰箱引起的健康问题逐渐被人们所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