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城市化正处于加速发展中,美丽乡村建设是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通过合力完成的乡村自我蜕变,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涉及物质与精神的系统工程。近年来,山东省滕州市以"美丽就是经济、乡村就是风景"的发展理念不动摇,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进行了一系列的特色实践。本文分析了滕州市建设美丽乡村的具体做法和实践特色,探讨了制约美丽乡村建设的因素,并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2.
正春日和煦,阳山县黎埠镇处处鸟语花香。这个山区小镇,每逢节假日都能迎来不少自驾游客。近年来,黎埠镇美丽乡村建设持续升温,在美丽乡村建设"竞比"中,黎埠镇被认为是推行力度最大、效果最明显的乡镇之一。如今,美丽乡村建设在清远已成遍地开花之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3.
进入新时代以来,贫困问题的历史性解决与小康社会的建成,为我国面向未来再出发奠定了深厚的物质基础.在"美丽中国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我国的乡村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美丽乡村逐渐成为乡村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 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视阈下,如何发现兼具视觉美、生产美、生态美与文化美的乡村景观,如何发掘普通村落的存在价值,对打造美丽乡村具有明确的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艾鑫 《环境保护》2021,49(8):64-66
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是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生态美学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承担着重要责任,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和导向。本文把生态美学和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通过生态美学在实际项目中的研究和应用,在提高健康审美品位、审美能力的同时,把乡村景观各要素统筹协调,以生态保护为基础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提出基于生态美学视域下的东北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研究,为建设美丽东北、打造美丽乡村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环境》2021,(2)
正"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每当读起席慕蓉的《乡愁》,一种丝丝缕缕的牵挂、眷念油然而生,无法割舍,无可替代。留在很多人记忆深处的乡村画面,或许是小桥流水、鸡犬相闻、乡里乡亲,或许是枯藤老树、人烟稀少、萧瑟破败……然而,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随着精准扶贫、生态扶贫的持续深耕,如今的乡村面貌早已实现蝶变,街道宽阔明亮,院落美观整齐,村民喜笑颜开……一幅生态绿色文明、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向往正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6.
2006年以来中国村镇建设的两大环境保护热点工作——"绿色改造"和"美丽乡村"建设,并且政府关注点逐渐由农村基建转变为重视人居环境和人文资源的保护和传承。而从新农村到美丽乡村这一升级也可以反映政府部门在乡村建设的环保约束上有着越来越深入的理解,政策驱动下的环境保护及绿色生态建设目前已经成为村镇建设的核心。  相似文献   

7.
建设美丽中国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改善乡村环境、强化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手段.文章通过对南京市六合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治理模式进行分析,探讨了六合区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经验,为建设经济强、百姓富...  相似文献   

8.
<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以农业的发展为基础。农业、农民、农村,国之根本。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中国梦首先应该是"农民梦"。只有实现了"农民梦",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国梦"。而实现"农民梦",决不单纯只是一少部分人的"致富梦",而是乡村共同走向文明富裕的美丽乡村梦。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因此,须从农村社会发展与社会建设角度  相似文献   

9.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当前,一些地区对乡村振兴认识仍不到位,对如何实施乡村振兴生态战略、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缺乏系统性方案,需要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基本理念为指导,找准定位、明确思路、系统推进,促进乡村生产生活环境稳步改善。本文在阐明乡村生态系统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乡村振兴生态战略的目标、原则和任务,按照"点、线、面"系统推进的思路提出了推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目标的重要内容。池州市灵芝村在实施村庄整治过程中遵循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仁山、继承、安居"理念进行分析,据此科学合理地进行村庄整治,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的最大化。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目标的  相似文献   

11.
正美丽中国离不开美丽乡村,美丽乡村离不开农村环境治理。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稳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时,刚刚出台的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也对相关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让乡村环境优雅、整洁美丽,是全面  相似文献   

12.
浙江余村生态富民与环境治理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求始终把这一工作当作建设美丽乡村、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来抓。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相似文献   

13.
<正>"要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打造美丽乡村,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任务,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各地区各部门也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作  相似文献   

14.
乡村生态振兴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持续推进乡村生态振兴,让广大农民共享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生态红利,不仅是广大农民的殷切期盼,乡村改革的路径选择,也是农业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必然要求。以生态文明建设"一体两用"与"强体善用"理论为基础,从生态系统修复、人居环境整治、自然资源利用等领域分析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的制约因素,并且从乡村生态制度建设、乡村生态设施建设、乡村生态行为建设、乡村生态文化建设等层面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5.
正浙江,中国美丽乡村的首创地。2003年6月,在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的倡导和主持下,浙江启动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浙江由此拉开了村庄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的序幕。历经15年奋斗,浙江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有效处理实现基本覆盖,规划保留村实现农  相似文献   

16.
薛荣娟 《环境工程》2022,(5):266-267
<正>随着生态文明理念的深化,我国愈发注重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一致性,坚持在各个行业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多年来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乡村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为了平衡该矛盾并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战略被提出并投入实践,成为美丽中国视域下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融合发展之路。本文将结合《新时代乡村生态文明十讲——从美丽乡村到美丽中国》一书,思考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融合的现实意义,并基于对部分乡村振兴发展的现状分析,探讨如何推动乡村发展与生态治理的融合,以期为推动美丽中国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环境》2021,(2)
正古榕遒劲、小桥流水、荷塘月色……走进佛山市禅城区南庄村罗园村,随处可见充满诗情画意的岭南水乡景象。因其岭南水乡风貌名声在外,每逢节假日,罗园水乡便会吸引了远近不少游客前来观光游玩。而就在前不久,罗园水乡还喜提了"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称号,成为了广东省环境宣传教育阵地为数不多的美丽乡村建设实践代表。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  相似文献   

18.
<正>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在惠州的具体化,惠州高度重视解决群众关心的农村垃圾、污水、绿化问题,统筹开展美丽乡村"三大行动",逐步实现"今年见成效,2017年水变清、村变绿,2020上水平、上档次"的阶段性目标。——惠州市委书记陈奕威。  相似文献   

19.
正福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创新实践地。19年来,福建始终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把生态乡村建设作为生态省建设的"细胞工程",全面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护广大百姓生活以"绿水青山",促广大农村发展以"金山银山"。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6.8%,连续40年保持全国第一位,水、大气等生态环境指标全  相似文献   

20.
朱江 《环境保护》2023,(13):66-67
<正>乡村振兴背景下,将乡村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建设美丽乡村,优化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既可以营造良好的乡村生态环境,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景与期待,也可以促进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实现自然、社会、经济的和谐。《乡村景观规划与生态设计研究》是由李莉著,2021年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著作。该书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导向,科学规划乡村景观,优化乡村生态环境,着力打造自然、宜居的乡村生活环境,夯实乡风文明基础。通读全书,其特点可概括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