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3 毫秒
1.
最近几年,关于双头动物的新闻不时见诸报端,人们开始困惑: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自然界造就了这些奇特的物种,而且这个现象越来越多? 其实对于这样的动物畸形问题,学者们已经研究很长时间了。早在1 9 2 9年,就有关于双头动物解剖的论文发表。科学家认为,双头动物之所以越来越多,与环境污染、辐射、生态环境的改变等原因是分不开的。双  相似文献   

2.
“白色污染”这个词大家并不陌生。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消费者,同时也是污染的制造者。当我们每天在大量消费的时候,不知不觉的又产生着各种各样的污染。塑料袋、发泡餐盒以及各种塑料包装物。在使用前人见人爱,非它不可,而用完后转瞬间却变成了人见人烦的垃圾。我们是不是应该想想,这中间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是它的错,还是我们的错?应该说,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卫生健康要求的提高,各种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已经成为一种文明生活的标志。十多年来,发泡餐具因其物美价廉,在确保人们饮食健康以及生活快节奏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年使用量高达  相似文献   

3.
<正>当人们对发生在2015年9月"济南环保局人员被打"事件记忆犹新之时,近日,媒体又曝出安徽省砀山县环保局执法人员在正常执法时遭到暴力阻碍,三部用于取证的手机被摔烂,几名执法人员不同程度被打伤(详情见本刊第四期)。面对暴力我们不禁要问:环保执法人员被打事件,近年来为什么一再发生?这类事情到底该如何解决?环保执法人员的人身安全到底该如何保障?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日益关注,关于食品安全的谣言每年都层出不穷,这里盘点一下2016年围绕在消费者身边的一些食品安全谣言。真是"造谣动动嘴,辟谣跑断腿"。谣言:碘盐有毒"碘盐里面含有剧毒物,常吃碘盐将会慢性中毒!"谣言称:碘盐当中含有亚铁氰化钾,在高温条件下会分解出剧毒物质,会极大地影响我们的身  相似文献   

5.
策划人语:在讲到人到底想要什么东西时,维特根斯坦指出,不要听人们说要什么,要看人们行动上做什么。较之言论,行动才真正反映了人们的所思所想和所需。而从这一点出发,在环境问题上,人们似乎普遍处在了言行不一的困境里。一方面,对于"生态价值、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理念,人们普遍认  相似文献   

6.
绿色世界     
有句话说的好:生命在于绿色,希望在于绿色。绿色是指的什么呢?绿色,就是健康、节能环保,提倡低碳生活。那么人们眼中的绿色又会是什么呢?这是我在大街上的一次采访,我们不妨一起来听一听:我:"阿姨好!我是一名绿色小记者,请问您认为绿色是什么?"阿姨:"你好,我认为绿色就是低碳生活。"我:"那么您可以对绿色环保提建议吗?"阿姨:"例如去超  相似文献   

7.
《环境教育》2013,(7):95-95
中盐东兴盐化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食盐定点生产企业,年产能150万吨,为国家"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轻工行业先进集体,中国轻工行业制盐企业十强企业。主导产品"东兴牌"精制碘盐连续荣获"安徽省名牌产品"称号;特制食盐等多品种盐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近年来,公司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行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先后荣获安徽省节能减排先进企业、轻工业管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绿叶》2003,(2)
最近,出现了一种包括基因学、营养学和医学的综合科学,这种学科的出现,意味着人们的食品消费观念将从“吃什么补什么”转变为“缺什么吃什么”。在不久的将来,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基因情况来组合剪裁他们的食品采购清单。在最近举办的美国化学学会年会上,美国加州普来斯顿生命科学联合会的营养学联合会的营养顾问希弗格·约翰逊博士为人们勾勒出了即将到来的基因营养时代的轮廓。她说,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新的营养模式——基因营养时代。  相似文献   

9.
钟斌关厂记     
<正>2014年1月,环境保护部固废司处长钟斌到江西省崇义县挂职副县长、副县委书记,主抓当地环境治理工作。钟斌上任时正赶上崇义县"两会"召开。会上,反映最强烈的当属扬眉江工业污染问题。但到底是什么造成的污染?怎么污染的?污染造成了什么结果?细问之下,竟无人能清楚明白地回答,就连当地环保局也是糊里糊涂。"先问老表,老表说哪里有污染我就跑哪里去看,看完了回来再问,问完了就再下去跑。"在崇义,老  相似文献   

10.
正小记者园地今年暑假,在参加学校生态委员会组织的水主题实践活动期间,我第一次听到"小河长"这个名词。老师告诉我们,这是一个特别的角色,它的职责是保护河流环境,需要我们用实际行动一直坚持做下去。虽然有生态委员会的上岗培训,但我依然有些不解,我这小小年纪,要怎么保护河流?小河长到底要做些什么?  相似文献   

11.
中国第三代现代化的绿色想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鞍钢 《绿叶》2010,(Z1):48-54
什么是现代化?什么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怎样实现这种现代化?在上百年的曲折探索中,邓小平的贡献最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三要素综合和三步走战略。21世纪上半叶中国的最大设想就是创新和实现绿色现代化,同样也要三步走:第一步,到2020年不仅要实现全民小康社会,还要使经济增长和碳排放脱钩;第二步,到2030年,提前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同时争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幅减少到2005年的水平;第三步,到2050年,在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同时,CO2排放量大幅下降,与世界同步,达到1990年水平的一半。当中国真正实现了绿色现代化,那就是中国对人类发展作出的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房宁 《绿叶》2008,(1):8-12
我们这一切的努力是为了什么?生活的真正意义是什么?难道我们的劳作仅仅就是为了过好日子?什么是好日子?如何定义幸福?这些问题,也就是我们现在重新提出的价值问题。今天,我们正面临着寻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这个大问题,需要进行文化重构。如果文化不能建构,我们只能随波逐流;如果文化能够建构,需要我们在传统与现代、"神性"与"俗性"之间找到一种新的综合。  相似文献   

13.
食以安为先     
《绿叶》2016,(1)
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代,党的"五大新发展理念"正在成为经济振兴、社会进步的灵魂,越来越唤醒人们"绿色安全"意识。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叹息:现在不知道吃什么好?这不是百姓"爱发怨言",而是民众"绿色发展"、"质量安全"意识的觉醒,也是民众向社会发出的严肃责问,更是迫切要求解决时代前行中面临的新课题的呼声。"食物安全"是关系民生幸福、民众健康、民族兴旺、牵挂亿万人心的一件大事。当然,我们不能仅仅从浅层面发出感慨,而应该从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反省中汲取教训,认清和认定未来发展的方向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才是更理性、更具现实意义的态度。  相似文献   

14.
<正>第一次听到"海绵城市"时,我很好奇,脑海中一直在想"‘海绵城市’到底是什么呢?它是一个用海绵制造出来的城市吗?它是如何、如何……?"我的种种疑问,一直没有答案。而今天,谜底就要揭晓了!我们一行小记者跟着老师来到了通州的"海绵城市小区"。通过参观了解,我终于知道了答案。  相似文献   

15.
认识浒苔     
正我出生在黄海之滨的青岛,从小常跟父母去海边玩耍。听着海风吹,海浪涌,坐在金黄的沙滩上堆城堡,可开心了。可在奥帆赛举办那年,我突然发现,那原本金黄的海滩竟"绿潮"涌动,岸边也被"镶上"了绿色的"裙边"。这既令我惊讶更令我困惑: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后来,我得知这些湿漉漉、滑溜溜的"绿草"大名浒苔,从2007年就开始光临我们青岛。它是一种海藻,草绿色,管状膜质,丛生,主枝明显,分枝又细又长,最长的达1米。根基部分附着在岩石上,喜欢在中潮带的滩涂、石砾上生长。它还很耐寒,  相似文献   

16.
正美国诗人惠特曼曾说:"大地给予所有人的是物质的精华,而最后,它从人们那里得到的回赠却是这些物质的垃圾。"的确,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我们向大自然无限制地索取,非但没有丝毫感激,反而将这种行为愈演愈烈,生产出环境无法承受的化学废品,你是否发现,我们的环境其实已经面目全非?此时,你却在做什么?一边高喊着激昂的环保口号,一边却连寸步外的一片废纸都吝啬到不肯弯腰,因为你心里认为,环保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是一个  相似文献   

17.
《绿色视野》2013,(6):7-9
近两年来,由PM2.5引发的话题持续发酵,上至各大官方媒体,下至各类草根论坛、微博、微信等,无论从哪个层面来说,PM2.5都是一个越炒越火的热词。毫不夸张地说,眼下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民都说PM2.5的时代,而且对人们的传统思维方式来说,也是一次全新的"洗脑"风暴。俗话说真相越辩越明。那么,PM2.5又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有哪  相似文献   

18.
汤文卿 《环境教育》2014,(1):127-127
“低碳”这个词,已经越来越多地走进我们的生活,无论是在各国领导人讨论的国际问题中,还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低碳”俨然已成为当今社会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那么,到底什么是“低碳”呢?  相似文献   

19.
于宏源 《绿叶》2013,(5):5-16
策划人语: 在讲到人到底想要什么东西时,维特根斯坦指出,不要听人们说要什么,要看人们行动上做什么。较之言论,行动才真正反映了人们的所思所想和所需。而从这一点出发,在环境问题上.人们似乎普遍处在了言行不一的困境里。  相似文献   

20.
<正>今年春节前,环保部正式下发通知,不予批准苏新能源和丰有限公司40亿标准立方米/年煤制天然气项目(以下简称苏新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通知称,该项目在水资源影响、用水需求、"三废"治理、地下水污染防治等6大方面存在问题,要求建设单位不得开工建设。首个环评被否的煤制气项目,显然引起了业界的普遍关注。未通过环评,到底什么原因?无论这是否反映了政府政策立场的转变,这件事对其他还未做环评的煤制气项目意味着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