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陈蓉  张力  陈正贵  黄祖英 《地球与环境》2005,33(Z1):482-484
简单介绍贵开路杨家湾段斜坡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通过现场直剪试验及路堤挡墙的施工情况等, 综合评价和计算斜坡的稳定性,比较并提出合理的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2.
城市工程地质环境的现状,发展趋势与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建设与运营中所涉及的工程地质环境条件和引起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日益严重,影响了经济建设的正常运行。本文用环境工程地质的观点,论述了我国工程地质环境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并提出了防治工程地质环境恶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出了工程地质环境质量标准的基本概念,分析了制定工程地质环境质量标准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研究了城市工程地质环境质量标准制定的原则,程序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武汉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环境地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武汉城市建设进程加快,地下空间的开发所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成为武汉城市工程环境地质效应的关键问题。文章利用武汉市现有勘察资料,初步分析研究城市地下空间的物质载体及其空间组合关系,从空间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和赋水条件入手,对城市地下空间建设诱发的工程环境地质灾害的特点、生态环境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进行地下空间利用区划,指出各区在地下工程建设中需要重点防范的工程地质问题。  相似文献   

5.
白石水库位于辽宁省北票市上园乡附近的大凌河干流上,是大凌河流域第一期开发的控制性骨干工程,水库建成后,将产生许多环境工程地质问题。从库坝区的地质背景出发,对水库渗漏、库岸再造与泥沙淤积、淹没与浸没、水库诱发地震、坝下冲刷坑稳定性等主要环境工程地质问题进行了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6.
在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测中,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工程地质测绘和编录,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明确的了解水利水电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和缺陷,并且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以保证整个工程得以顺利进行。本文简要介绍了工程地质测绘与编录,同时阐述了几种常用的水利、水电地质节能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在穿越隔水板岩和透水碳酸盐岩间接触带时,隧道施工将遇到一系列工程地质问题,这对地质条件适应性较传统钻爆法差的TBM掘进来说尤为突出。结合TBM施工的云南上公山隧道工程,通过对该接触带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和问题分析,讨论了该洞段的泥石流、库水位下降、泉水断流等一系列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发生机理。  相似文献   

8.
王家山煤矿地表裂缝发育,切穿第四纪黄土断层较多,采空塌陷严重,三者构成地质灾害链,是靖远矿区的重灾区,地质灾害的形成和发展,使矿区人民生命财产蒙受惨重代价。本文从环境地质及工程地质角度进行分析,强调指出采矿活动是动态的地质背景,黄土的特殊物理力学性质是静态的地质基础,人为的采空塌陷是地质灾害产生的条件。最后指出监测和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9.
袁志英  郝江南 《地球与环境》2005,33(Z1):251-254
本文系笔者对贵阳地区主要地质环境和工程地质特点进行的初步总结,内容为贵阳地区主要岩土构成情况、分布范围及与之相应的岩土工程地质特点和主要的岩土工程地质问题的描述,旨在给同行提供宏观性的了解和方向性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地质工程建设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为自身的发展而进行的各种工程地质建设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本文首先提出人与自然是工程地质工作的两个基本点,并且认为人类活动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人类的各种工程活动必然影响到周边环境。建立整体性思维是解决工程建设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的有效方法。我国近年来表现最突出的工程地质建设与环境问题包括:(1)为西部大开发而进行的各种配套的工程建设将要遇到的工程地质及环境问题;(2)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及环境问题;(3)东部及沿海地区工程建设及环境问题;(4)水土流失与我国北方大规模荒漠化问题及城市的环境破坏与污染控制问题等等。最后作者详细论述三峡库区地质工程建设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地质建设必须与环境相协调。  相似文献   

11.
姚环  秦刚  沈骅 《地球与环境》2005,33(Z1):265-269
岩质高边坡是常见的自然地质环境问题和重要的岩土工程问题之一,涉及工程地质学、岩体力学问题。针对漳州—龙岩高速公路石崆Ⅱ号段岩质高边坡稳定性问题,采用有限单元法(FEM)进行计算分析。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石崆山Ⅱ号段岩质高边坡是稳定安全的。有限单元法在岩质高边坡稳定性的计算分析中的应用,正处在完善和发展之中。它的计算分析正确与否或精确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边坡岩体工程地质条件的正确理解和归纳概化,取决于计算参数的合理客观选取。  相似文献   

12.
三峡中坝遗址剖面中汞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长江三峡中坝遗址是我国目前仅有、世界上也罕见的"通史式"遗址。它不仅蕴藏着大量的文化内涵,而且包含着极其丰富的自然环境演变信息。我们对遗址剖面地层中汞的含量和垂直分布变化进行了测试和分析,发现该剖面地层中汞含量高,这与遗址沉积物中硫含量高、复杂的区域地质构造条件以及频繁的人类活动有关。同时发现,汞含量在地层中呈垂直波动变化,这反映了该地区人类生产活动、气候条件、植被状况和剖面沉积物粒度大小等的影响,即与该地区人类活动以及自然环境演变有相当关系。遗址剖面中汞的含量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记录了该地区人类活动的进程和自然环境的演变。  相似文献   

13.
世界人口越来越向城市集中,城市化带来了城市地质环境变化,城市的地质环境研究已引起广泛的注意和重视。文章从地质环境、水文环境、大气环境和地球化学环境阐述了长沙市区的城市环境,提出进一步开展城市生态地球化学研究,对环境状态未来的变化进行预测,防止类似化学定时炸弹的地球化学灾害的发生,加强环境保护,使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和谐一致。  相似文献   

14.
地下水的致灾效应及异常地下水流诱发地质灾害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地下水是诱发和触发近地表地质灾害的最主要因素,在地质灾害评价、预测与防治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本文对灾害过程中地下水的地质-力学作用一般原理和规律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提出了地质体水敏性和水敏结构的概念,尤其对地下水的化学作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结合具体实例,揭示了两类典型的极端情况下地下水触发地质灾害的特殊机理。一类是大型顺层滑坡发生过程中的地下水的“水垫-楔裂”效应;另一类是深埋长隧道中,地下水在高强度水头压力作用下的“劈裂”效应。两类效应在西南地区斜坡地质灾害和深埋长隧道的修建过程中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寒武—奥陶纪,中国南方发育着一个壮观的大陆斜坡。斜坡规模长约二干多公里、宽几十至几百公里,在其范围内,拥有各种各样的大中小型金属和非金属矿床,特别是磷、钒、钡、钼、镍、铜、金、银、锰、石煤和油气。据研究:该斜坡带有八大类沉积物类型即岩崩、滑移、滑塌沉积等和三种横向沉积模式,所谓缓坡、加积型边缘和跌积型边缘,还有四种垂向演化类型,即推进式、后退式、直立式、淹没式。斜坡带的生物群落属台地和盆地的混合型,或者互相渗透的过渡型,此外,尚有一些特有的生物种属和遗迹化石。该斜坡带有沉积单斜构造、重力滑动构造、同沉积断裂构造和隆起构造四种重要的构造形式。 寒武—奥陶纪华南不存在“江南古陆”,应为一长期持续下降的深水斜坡一陆隆环境。华南古大陆边缘曾经历了裂谷作用(?—Z_1)、被动大陆边缘(Z_2—O_1)和闭合造山(O_2—S)三个阶段。作者对斜坡带中的沉积磷矿、重品石矿、石煤矿、锰矿、金银矿化层及油气资源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指出华南古大陆斜坡带是十分有利的成矿域。  相似文献   

16.
金沙江流域地跨横断山断块抬升高山、高原褶皱隆起中一低山和四川盆地掀斜台陷深切丘陵三种环境地质域,地质环境复杂,地形起伏大,流域水平及立体气候变化明显,由此营造出复杂的生态地质环境系统。流域水资源储量丰富,是中国最大的水电能源基地,流域规划开发12座梯级电站。梯级电站的开发必然与流域的生态地质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作用的正负效应事关水电开发本身的安全,也维系流域乃至西部生态环境的安全,因此必须客观地评价流域生态地质环境现状,预测梯级电站修建后可能产生的影响。文章结合流域的生态地质环境现状,筛选出27个评价指标,将其分成斜坡(岸坡)稳定性评价子系统、水土流失与水库淤积评价子系统、生态环境演化评价子系统和人类活动评价子系统四大子系统,在此基础上建立金沙江流域“水电工程开发对生态地质环境影响评价系统”。最后, 利用该评价系统将流域划分为26个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片区,分述其现状和梯级电站开发影响。  相似文献   

17.
现今随着人口剧增、科学技术进步和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人类工程行为和经济活动已经成为巨大的地质营力,使得某些世界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保护区的地质环境发生变化,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压力极大。作者以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现状为例,仅就“世界遗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环境地质因素及其环境保护等具有共性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四川地震灾区某滑坡体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出发,在分析了该滑坡体的工程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对该滑坡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并根据滑坡结构特征及威胁对象,对该滑坡治理方案进行了比选,选取5个比较因子进行定性分析,最终得出了其治理工程的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9.
邓辉  巨能攀  涂国祥 《地球与环境》2005,33(Z1):417-421
反倾边坡的稳定性通常较好,但砂窝子高边坡因气候条件恶劣、地质条件复杂、人类工程活动剧烈而发生了大面积的浅表部变形,和一定规模的深部变形,对都江堰至汶川拟建公路的建设构成严重威胁。作者结合现场调查和地质勘察资料,分析了该高边坡的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岩土体结构特征、以及边坡的变形破坏迹象,归纳出该边坡的变形破坏模式为压缩—倾倒弯曲—错动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合理的边坡整治方案建议。  相似文献   

20.
左双英  李景阳  梁风  陈筠 《地球与环境》2005,33(Z1):104-108
在充分考虑了影响人工边坡稳定性的自然地质条件、诱发因素、人类工程活动等多项指标的基础上,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贵阳市近十年来发生的崩滑灾害和典型人工边坡的稳定性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价,评判结果与实际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