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白渝 《防灾博览》2002,(2):26-27
世界水资源状况全世界总贮水量为13.6亿km~3,地球表面有2/3被水覆盖,但是其中97.5%是海水。 淡水资源包括极地的冰盖,只占地球总水量的1%。在这1%中,有75%用于农业,有24%用于工业,用于人类日常所需仅是这百分之一中的1%。  相似文献   

2.
世界资源研究所的一项报告表明.地球上53亿人口中有34亿人平均每人每天只有50升水:不仅干旱的地区缺水.即使雨量较多的地区.也由于遭受污染使水质不断下降。联合国的一份报告说.世界上每天有4万多儿童因缺少洁净的水而患上传染病甚至导致死亡。地球表面虽有2/3的地方被水覆盖着.但又苦又咸的海水却占96.5%.余下的3.5%的淡水.其中近70%是尚未被利用的固体冰川。目前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水、湖泊水与浅层地下水。总量只占全地球总水量的0.3%.全世界能利用的淡水资源每年只有9000亿立方米。每人平均约180立方米,而中国人均淡水资源量还不到世界人均的1/4.估计有8000多万人深受水资源不足  相似文献   

3.
安阳 《防灾博览》2023,(2):36-39
<正>我们的地球从高空上看,就像一个巨大的“水球”。地球上的水,97%是海水,淡水资源仅有3%。这些淡水大多数分布在南极、北极的冰川地带。所以,地球上人类可以使用的淡水仅有0.26%左右。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并不丰富,约有1/4的人口缺少洁净的饮用水,全球淡水量严重不足。随着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时代。中国的人均淡水资源不到世界人均量的三分之一。我国有600多个城市缺水,4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同时水资源的浪费非常惊人,如果一个水龙头1秒钟漏掉1滴水,一年可以漏掉360吨水。因此,节水护水,共建美丽中国,是每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4.
吕春 《防灾博览》2010,(3):50-53
<正>水是地球生命的源泉。由于世界人口飞速膨胀,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日益紧缺。在环境污染严重和淡水资源紧缺的今天,让我们来看看世界其他国家在环保和节水方法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好经验。  相似文献   

5.
英文学术季刊《JournalofMountainScience》(简称JMS ,中文译名《山地科学学报》)于2 0 0 4年4月开始和读者见面了。JMS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山地是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山地为人类提供了70 %的淡水资源、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广袤的空间资源和优美的景观资源。全世界约有5 0 %的人口依赖山地资源而生存。同时,山地又是地球各圈层交互作用最为复杂、地球表生过程最为活跃、全球变化影响最为强烈、人类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层次最多的地区,具有生物多…  相似文献   

6.
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会产生重大的影响,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例如地震所引起的城市毁灭,地球磁暴引起的精神病发作率剧升等。但是应当引起人们重视的是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的灾害,这就是本文的主要内容。一、荒漠化与人类活动世界陆地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30%,其中只有1/10(11%)适于耕种。由于人类  相似文献   

7.
峻岭 《防灾博览》2014,(2):76-79
正海水又苦又咸,而淡化海水成本高昂,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缺水的人类应该如何向大海要淡水?人类能不能像开采石油那样从海底开采淡水?答案是肯定的,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中确实存在淡水资源,而且不久前,我国在浙江省舟山群岛附近海域打出了一口淡水井,此举开创了我国海底探水的先河。  相似文献   

8.
在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人类深谙如何最大化地利用地球资源,但却常常忽略科学、合理地利用资源。地球资源过度消耗和二氧化碳过量排放导致资源日趋枯竭,环境日益恶化。  相似文献   

9.
<正>世界自然基金会2010年10月13日公布的一份报告指出,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大约比40年前翻了一番。要维持现有的消费生活,人类需要1.5个地球……2010年是极不平常的一年,俄罗斯大火、亚洲水灾、欧洲暴雨、阿根廷寒流、格陵兰冰川崩裂……我们的地球多灾多难,在能源和矿产资源危机、土地和水资源危机、地球生物物种危机……  相似文献   

10.
亓玲 《防灾博览》2007,(2):10-12
人类生活的地球目前大约已有46亿年.而人类的文明生活从有文字算起也有约6000年的历史.地球是人类之家,没有地球也就没有人类的生存.反之人类更应了解地球.且应爱护倍加。我们知道科学家把地球分为四个圈层: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他蕴藏了人类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并养活着地球陆地上60多亿人口和其它所有的生物。成为人类永恒的需求.那末.就目前所知道的地球各种主要资源都有那些呢?  相似文献   

11.
湿地是地球上弥足珍贵的天然生态环境。作为“地球之肾”的湿地,是人类的好伙伴、好朋友。为了人类自身的利益,人类也必须善待湿地。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必须大力倡导“生态环境保护第一”的观念。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成败的决定  相似文献   

12.
白渝 《防灾博览》2004,(1):31-31
人类为生存,努力征服地球,同时,也在征服其它星球。各类人造卫星不断地被发射到地球周围的太空中,而且在今后约20年里数量要增加2倍,也还会送更多的人进入太空。就在人类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时,地球周围的太空也有了“垃圾”。  相似文献   

13.
善待细菌     
小得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细菌也是有生命的,它们属于地球生物中的一个大类——微生物。细菌虽小,也是地球生物链里一个重要的大家族,它和人类一样是地球的主人,应该平起平坐。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人类,地球上的其他生物照样生活自如,因为能替代人类在生物链里发挥作用的其他生物实在太多了,在生物链里,人类只不过是动物大家族中的一员而已。可是缺少了细菌,这地球生物链便完全乱了套,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将彻底遭殃。因为地球生物圈由最基本的三大环节组成,它们是动物、植物、微生物,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  相似文献   

14.
正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有一颗美丽的蓝色星球——地球,她是宇宙的奇迹,是生命的摇篮,是人类共同的家园。这里曾经生活着很多独特而神奇的生命,霸王龙,剑齿虎……它们逐渐被地球所淘汰而消失;这里曾经也有很多美好的生命,渡渡鸟,恐鸟,因为人类的行为而消失;这里仍然生活着美好而灵动的生命,它们多姿而独特,它们顽强又脆弱。它们的命运,在你我手上,让我们善待地球,从我做起!  相似文献   

15.
气候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环境因子。气候变化不仅与粮食生产、淡水资源、土地利用、能源和交通等有密切关系,而且还关系到环境的保护和改造。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北极地区气温的下降,地球上不少地区的气侯异常事件频繁出现,世界许多地方的气候极端事件都与粮食价格升高、贸易中断、贮备量减少和饥荒相联系。因此,气候变化问题越来越引起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关注。1972年《联合国环境大  相似文献   

16.
寄语2008     
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我们一起走进了2008年.今年是联合国国际地球年,地球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她像母亲一样抚育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在国际地球年,全世界将进一步认识地球,保护地球,呵护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  相似文献   

17.
目前,水资源的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危及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 如何解决水危机?这一方面要求人类重视节流,提高现有水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开发新的水资源。除向大海要水外,大气已成为重点开发对象。科学家们认为大气是天然水库。据统计,地球表面约有30%被云层覆盖,一块不  相似文献   

18.
《民防苑》2006,(2)
众所周知,地球的最外层是大气层,人类和地球上其他生命体都依赖着这个大气层生存。由于大气层正常或异常的活动而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造成直接或简接的危害,我们称之为气象灾害。地球大气活动并非是造成气象灾害的唯一原因。在远离我们地球14960万公里的太阳上,太阳黑子的活动也是地球气象灾害的成因之一。目前人类还没有能力防御太阳黑子的异常活动所造成的气象灾害,然而,人类可以研究太阳黑子活动与气象灾害的内在联系,掌握其中的规律。什么是太阳黑子呢?所谓太阳黑子实际上是在地球上通过仪器观察到的,  相似文献   

19.
地球的脱气过程及对人类生活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开放系统。地球的脱气是岩石圈与大气圈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重要形式,也对人类生活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地球的脱气场所与地质构造关系密切。大规模的脱气在空间上是不均匀分布的,在时间上是非匀速有起伏的。灾变事件往往伴随有气体异常,气体异常溢出有可能酿成灾变。监测重点地区的地球脱气过程,可为防灾减灾及研究地壳活动提供丰富信息。  相似文献   

20.
城市化是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潮流,也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特别是近50年来,世界城市化进程显著加速。目前,全球约有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占地球表面积约3%的城市地区。据预测,到2025年,世界人口的80%将居住在城市。城市化在带给人们富裕便捷的物质生活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的同时,由于人口、财富在有限空间的高度集中,造成维系城市正常运转的基础设施、生命线工程、建筑物系统日益庞大和复杂,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