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论"Alternative Tourism"的理解与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 0 0 1年第 2期发表了我对吴波先生《非大众型旅游 (Alternativetourism) :起源、概念及特征》(《旅游学刊》2 0 0 0年第 3期 ,以下简称《非》文 )的商榷性短评《“Al ternativeTourism”应译为“另类旅游”》(以下简称《另》文 ) ;同期发表的还有吴波先生的答辩《“AlternativeTourism”能译为“另类旅游”吗》(以下简称《答辩》)。《答辩》照录了《非》文的有关内容。但是 ,我是不同意这些内容的 ,之所以在《另》文中未予置评 ,我认为 ,对于一些过渡性的…  相似文献   

2.
“Alternative tourism”应译为“另类旅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学刊》2 0 0 0年第 3期刊载吴波先生和桑慧女士的《非大众型旅游 (Al ternativeTourism) :起源、概念及特征》论文 (以下简称《非》文 )。文章通过对Al ternativeTourism的缘起以及国外研究者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对其有关特征的论述 ,建议将这一概念的中文译名定为“非大众型旅游”。作者的这一综述性工作对促使中国旅游产业界和研究界认识AlternativeTourism是有启发意义的 ,但是作者给出的中文译名并不能认为是恰当的。从作者的行文看来 ,吴、桑二位将Alternative…  相似文献   

3.
<旅游学刊>2000年第3期刊载吴波先生和桑慧女士的<非大众型旅游(Alternative Tourism):起源、概念及特征>论文(以下简称<非>文).文章通过对Alternative Tourism的缘起以及国外研究者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对其有关特征的论述,建议将这一概念的中文译名定为"非大众型旅游".作者的这一综述性工作对促使中国旅游产业界和研究界认识Altemative Tourism是有启发意义的,但是作者给出的中文译名并不能认为是恰当的.  相似文献   

4.
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资源时空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68处4A级景区所依托的主要旅游资源,将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资源的时空结构概括为4种类型:周末型——圈层结构、节假日型——多节点结构、四季型——面状结构及其它时闻型——单节点结构;由此提出该地区旅游产品亦构建为具有更加精细市场针对性的4类产品类型:周末型、节假日型、四季型和单节点型;认为通过旅游资源与产品的时空结构分析,可以促进区域旅游资源的集约化开发。改变目前“长三角”地区旅游产品开发租放的现状,推动区域旅游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资源与环境》(1990)二卷一期,刊载了李成治、冯文珍、刘忠敏三位同志的“对青岛市的水资源评价及开发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一文。该文以青岛市遥感成果及地面验证资料为依据,对照青岛市的水资源评价计算成果提出了不同意见。本文根据“意见”一文的基本结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6.
从减少城市污染排放和提高城市能源效率的双重视角探究数字经济发展的绿色经济效应符合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时代要求。研究基于2011—2019年中国2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法探究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时空格局,并采取固定效应模型、双重差分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检验数字经济发展的“减排”与“增效”效应。结果表明:(1)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整体呈现递增态势,区域发展差距日益缩小。在空间演化格局上,先行区发展从“零星式”分布演化为“多点式”覆盖,围绕先行区分布的推进区数量逐渐增多,并与先行区形成“组团式”发展格局。(2)数字经济发展有利于减少城市约4%的污染排放,提升城市约9%的能源效率,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讨论后,该结论仍然成立。(3)不同的地理区位、行政级别和资源禀赋,数字经济发展“减排”与“增效”的影响不同。其中,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仅增效,不减排”,非东部地区、中心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既减排,又增效”。(4)产业结构升级是数字经济发展“减排”与“增效”的中介机制,人力资本仅是数字经济发展“增效”的中介机制。(5)数字经济发展有利于本地区“减排”与“增效...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分析法对我国公共资源依托型旅游景区(点)的政府规制变迁历程进行回顾,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加强资源保护的规制建立阶段(1978-1984);完善资源保护的规制强化阶段(1985-1998);促进资源保护与开发协调发展的规制完善阶段(1999至今).在对中国公共资源依托型旅游景区(点)每一阶段政府规制的内容及绩效进行实证分析基础之上,文章指出中国公共资源依托型旅游景区(点)政府规制变迁的特征是:规制内容重点从注重保护向促进开发变迁,规制的绩效受到政府管理体制的制约;政府规制变迁的规律是:规制变迁的动因是公共资源依托型旅游景区(点)资源经济价值的日益凸显;政府规制变迁的瓶颈是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合法分离;政府规制变迁的趋势是:更加关注景区(点)资源的社会价值,在法律上界定景区(点)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1995年8月23~24日,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在北京召开了将《中国21世纪议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研讨会,国家计委副主任陈耀邦、国家科委副主任邓楠、UNDP驻华总代表贺尔康先生应邀出席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将《中国21世纪议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研究项目首席技术顾问(CAT)、世界银行公众经济部政策研究长期咨询专家朱民先生,美国国际发展署政策与计划协调局高级经济师卡尔·玛博泽诺(CARL·MABBS ZEMO)先生,欧洲环境政策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经济师彼特·迈克森(PETERA·MAXSOM)先生和中国国务院有关部门代表、地方政府代表,共70多人出席会议。大家对《中国21世纪议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研究课题组提交的“《中国21世纪议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研究报告”(征求意见稿)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广泛交换意见,一致认为该报告研究及时,  相似文献   

9.
1 “一控双达标”再提高工程 的必要性1996年 8月 ,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 ,《决定》明确要求 :2 0 0 0年 ,全国所有工业污染源排放污染物要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标准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使本辖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排放总量指标内 ,直辖市及省会城市、经济特区城区、沿海开放城市和重点旅游城市的环境空气、地面水环境质量 ,按功能分区分别达到国家规定的有关标准。即“一控双达标” ,它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对于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 ,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党中央赋予环保部门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然而 ,“一控双达标”过后 ,不少地方的污染又重新出现。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一控双达标”是国务院 1996年提出来的 ,但当时并未引起所有排污企业和地方行政领导的重视。不少本应早就上马的污染治理工程迟迟没有动工 ,限期治理的期限一再拖延。等到“一控双达标”的最后期限临近 ,上级领导严令督办 ,一些未完成治理任务的企业被勒令停产 ,这些企业觉得确实是不治不行了 ,才匆忙治理。污染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并非一蹴而就 ,这...  相似文献   

10.
绿色发展是强调人与自然平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可持续发展观。海岛旅游绿色发展有利于保护旅游目的地的海洋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和减少旅游业对资源与环境的压力。运用海洋渔业生态标签制度(MFELS)、生态系统服务付费(PES)和市场替换法(MRM),对海岛旅游绿色发展生态补偿问题进行了研究,其中,旅游碳排放增量生态补偿(增汇或碳汇)主要依据是污染者付费原则、环境友好型海产品生态补偿主要依据是保护者得到补偿原则、生态系统服务付费主要依据是受益者付费原则;并以舟山普陀旅游金三角为案例地,以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获取的数据为基础,以2013年为评价基准年份,对海岛旅游绿色发展的生态补偿标准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海岛旅游绿色发展可获得6.53×108元的生态补偿资金,游客平均承担110.43元/人次的生态补偿标准。  相似文献   

11.
农村土地旅游化利用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城郊乡村土地利用转型的重要现象之一,是缓解乡村振兴中旅游用地矛盾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的重要途径,而农户旅游行为则是推动土地旅游化利用的内在动力。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和人际行为理论的整合分析框架,以杭州市和长沙市典型旅游村451份农户调研样本为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检验乡村转型视阈下农村土地旅游化利用行为的驱动机理,以揭示新阶段农村土地利用转型的深层规律。结果表明:(1)农户土地旅游化利用行为中存在“意愿—行为”的自主驱动、“意愿—组织支持—行为”引导驱动、“行为态度—行为”经济驱动、“知觉行为控制—行为”约束驱动和“情感—行为”情感驱动等五重内在逻辑关系。其中,“意愿—行为”自主驱动占主导地位,组织支持的引导驱动是衔接农户意愿与实际行为的关键动力。(2)乡村旅游经济、社会效益预期是农户土地旅游化利用行为态度的重要驱动力,符合经济激励和价值追求的双重逻辑;规范信念是农户主观规范的重要因素,其中指令性规范作用较大;农户知觉行为控制中更注重对风险评估和抵御机制、资源获取和配置能力以及专业技能水平的考量;土地旅游价值功能认知与土地依恋是农户个人情感维度重要因...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阶段65岁以上老年人享有较好的社会保障体系,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需求,对出行旅游具有强烈的欲望.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逐渐加重的驱使下,刺激老年人出行旅游能够极大的促进消费,带动内需增长.为了科学制定拉动老年人旅游的政策措施,本文从《中国统计年鉴》(2006-2013年)中选取65岁以上人口比、老年抚养比、城镇人口比重、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接受高等教育人数、以及地区最终消费支出作为主要的比较指标;从《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6-2013年)中选取65岁以上旅游人数比与65岁以上人口旅游消费支出作为主要参考指标,分别对相关数据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分析结果显示,选取的比较指标与参考指标之间呈现了中等以上强度的关联性,关联度均在0.6以上,65岁以上人口、老年抚养比、城镇人口比重相对2个参考指标关联度最强,城镇人口数量与受教育情况业是影响65岁以上旅游人数的重要因素,分析结论可以作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制定养老产业相关政策时的重要参考.本研究的最后,提出了完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和旅游业法律法规,提高养老保险水平,保障老年人旅游市场安全及制定差异化价格战略等措施.  相似文献   

13.
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产业转型发展背景下,休闲旅游产业在乡村地域的兴起扰动了当前就业人口由乡村向城镇流动的宏观趋势,乡村旅游就业吸附正从微观上改变着城乡间劳动力空间流动的格局和过程。为科学理解乡村旅游就业吸附引起城乡劳动力空间流动发生变化的特征与机制,文章基于在浙晋山岳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地深度访谈的一手数据,分析了乡村旅游就业人口流动的空间分布特征、就业吸附的空间模式和过程机制。结果表明:①山岳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就业吸附呈现距离衰减和空间层级结构的特征,0~4 km为核心层、4~12 km为过渡层、12 km以上为外缘层;但在不同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下该特征存在区域差异,欠发达地区乡村旅游就业吸附的空间集中性,比发达地区更加明显。②研究从城乡地域空间系统的视角,基于人口转移“推—拉”理论对乡村旅游就业人口空间流动特征和影响机制进行分析,发现山岳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就业吸附呈现以城镇、乡村为就业吸附极,以城乡接合部为吸附效用“分水岭”的空间模式;其中,连接城乡间的便捷交通是乡村旅游就业吸附实现的关键介质。③基于乡村旅游就业吸附空间适用性,文章针对性提出了“空间围栏效应”的概念。文章不仅从微观尺度上丰富了乡村旅游就业人口空间流动特征、过程、模式等的理论认识,而且对切实指导乡村地域在乡村旅游开发实践中理性理解乡村旅游的就业促进作用,提升乡村旅游开发规划和投资的效率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建立旅游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技术体系是科学识别旅游型城市发展问题、定量评估其可持续发展状况的关键举措。文章基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体系(SDGs)和旅游竞争力指数评估实践,构建了由3大系统、14个支柱、37个独立指标和6个综合指标组成的旅游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基于变异系数—熵权法的指标线性加权判断方法,并引入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障碍度分析等技术方法建立综合评价技术体系。以桂林市(国务院第一批批准建设的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国家发展改革委首次批准建设的国际旅游胜地)为评价对象,对其2008—2019年连续12年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桂林市可持续发展水平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008—2019年综合得分由26.26分提升至50.10分,其中社会治理系统得分提升34.79分,景观资源系统得分提升27.41分,经济动力系统得分提升6.14分,经济动力不足是制约桂林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短板。(2)在14个支柱中经济开放度和科技创新支柱得分下降、亟需在后续发展规划中重点关注,景观资源保护支柱得分未发生明显变化、有进一步提升的潜力,其余11个支柱得分均有所提升,尤其是旅游安全与健康医疗支柱得分提升明显。(3)景观资源、经济动力及社会治理三系统处于高水平耦合状态,耦合协调度从2008年的勉强失调型演变为2019年的初级协调发展型,但经济动力与景观资源、社会治理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较低,经济新动能的培育是未来发展的关键。(4)从关联度上看,与桂林市可持续发展水平变化关联度最高的指标为道路密度、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人均旅游接待人次、空气质量达标率;从障碍度上看,制约桂林市可持续发展水平提升的关键指标是地均星级饭店数量、万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贸易自由度,上述指标在未来桂林市可持续发展水平提升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5.
鄱阳湖区域旅游整体形象策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鄱阳湖区域内,以鄱阳湖为龙头,与周边湖口、星子、德安、永修、新建、南昌、进贤、余干、波阳、都昌诸县和九江市庐山区以及与鄱阳湖相近相通的南昌市区组成一个集名山、名江、名湖、名城为一体的独具特色的旅游圈。 为把鄱阳湖区域发展成为集旅游、度假、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国内外著名的旅游目的地,湖区各级旅游组织和旅游目的地,应遵循整体性、地域性、市场性、持续性、大众参与性、可操作性原则,充分发挥鄱阳湖旅游业的经济、社会与环境功能,实施规模化经营、一体化发展战略,从理念识别(MI)、视觉识别(VI)、行为识别(BI)等角度协调构建旅游形象识别体系,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独特性与市场冲击力的总体形象理念,提炼出针对不同目标市场和消费群体的差异性极强的总体形象宣传口号,创造具有赣鄱特色的整体旅游新形象。根据鄱阳湖地脉、文脉、旅游资源特色与旅游产品主题,可将主题形象定位为:东方“山江湖”,世界“后花园”。与此相适应的整体形象宣传口号为:华夏“山江湖”都会之地,世界“山江湖”奇观胜境。  相似文献   

16.
为了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 50周年 ,展示建国 50年来我国期刊出版的伟大成就 ,展望新世纪我国期刊业的未来。由国家新闻出版署和国家科技部组织的首届“国家期刊奖”近日揭晓。由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和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期刊在全国 40 0 0多家科技期刊中脱颖而出 ,入围 86家“中国期刊奖”评选 ,荣获“中国期刊奖”提名奖。目前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是国内在可持续发展领域方面发表文献量最集中、被引用最多、被文摘的量最大的期刊。这次获奖表明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是我国传播可持续…  相似文献   

17.
山地景区生态足迹分析——以庐山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区域本底生态足迹和旅游生态足迹的计算模型,对庐山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1)庐山生态足迹需求为0354 603 hm2,其中区域本底生态足迹为0343 510 hm2,旅游生态足迹为0011 093 hm2。(2)庐山可利用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219 805 hm2,人均生态赤字达0123 543 hm2,其中旅游生态足迹占总赤字的313%。(3)在需求足迹结构中占9831%的化石能源地,大大超过了庐山的承载力面积,致使庐山的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不断加重。(4)庐山单位旅游生态足迹产值为33美元/hm2,其中单位旅游游览、旅游住宿和旅游购物的产值较高,旅游交通和旅游餐饮的单位产值相对较低,旅游产值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5)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必须推进更为系统化的无障碍旅游业,转变高能耗的经济发展道路,从而降低单位经济效益的生态足迹,实现庐山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空间分异及其关联规律是客观存在的,科学评估承载能力和制定空间管控政策是促进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以2000~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统筹考虑经济、社会、资源、生态要素并将其纳入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系统,建立基于DPSIR理论模型的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空间自相关方法揭示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空间关联特征,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及其偏微分分解方法对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环境承载力整体保持波动上升态势,并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旅游环境承载力呈现较强的空间集聚与关联特征,空间关联强度呈“上升-下降-上升-下降”的“M”字型变化趋势。(3)旅游环境承载力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本地城市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数每增长1个单位,将带动邻近城市增长0.637个单位。经济发展水平、科技进步水平、环境规制强度、旅游产业集聚对本地城市旅游环境承载力存在直接效应,对邻近城市存在不同程度溢出效应。为有效挖掘新时期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环境承载潜力,应重视城际之间旅游环境...  相似文献   

19.
《旅游学刊》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旅游业研究和旅游科学探索的专业性期刊 ,是我国旅游界公认的最具权威性的专业刊物 ,是最受海外读者重视的中国旅游研究期刊。《旅游学刊》连续 4次被评选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PCD)首批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优秀旅游期刊、北京市优秀期刊。《旅游学刊》注重研究的深入和新视角 ,重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及时反映旅游业新态势、新思路、新经验、新问题 ,是…  相似文献   

20.
该研究对2009—2020年中国流转耕地“非粮化”的时空格局进行量化测度,利用Tobit模型、空间计量模型和工具变量法,从“人”“地”“钱”多视角探析流转耕地“非粮化”的驱动因素及其空间异质性。结果显示:(1)流转耕地“非粮化”具有阶段性和区域性,非粮食主产区的流转耕地“非粮化”是全国层面流转耕地“非粮化”加剧的主要原因。(2)土地流转是耕地“非粮化”的重要驱动因素。提高土地流转面积和将土地流转给生活型经营者,有利于抑制耕地“非粮化”发展,但土地流转租金上涨会难以避免地加剧耕地“非粮化”程度。(3)土地流转与耕地“非粮化”关系存在区域异质性。在粮食主产区,土地流转面积提高对流转耕地“非粮化”的抑制作用更强;在非粮食主产区,生产型农业经营者采取“非粮化”种植行为的倾向更强。因此,为应对流转耕地“非粮化”现象,应健全耕地保护补偿制度,对防止流转耕地“非粮化”目标完成好的地区给予奖补;重点规范非粮食主产区的工商资本流转土地行为,对农户粮食种植行为给予奖励;进一步推进粮食主产区的土地流转和整治工程,发展耕地适度规模化经营;完善农地流转交易平台,继续加强土地流转价格监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