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杜强  冯新宇  孙强 《环境工程》2017,35(2):174-179
以西安市建筑业为例,基于投入产出法构建碳排放核算边界与方法,利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Tapio弹性脱钩模型对碳排放与行业经济发展之间关系及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进而与省域和全国建筑业碳排放情况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西安市建筑业间接碳排放在行业排放总量中所占比例约为70%,显著低于其所在省域与全国建筑业;碳排放库兹涅茨曲线近年来总体呈上升趋势;节能弹性脱钩因素是目前行业低碳发展的重要推力,而能源利用与价值创造能力表现较弱;投入产出法、EKC曲线和弹性脱钩模型适用于市域建筑业碳排放研究。  相似文献   

2.
采用1979-2017年数据,对中国中长期碳排放规律和减排对策进行了综合讨论,研究结果显示:(1)中国存在碳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2012年开始进入"碳拐点"前期阶段,"碳拐点"预计在2026年左右达到,碳排放峰值约为120亿tCO_2e。(2)HP滤波分析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碳排放存在1979-1996年、1997-2011年2个长周期和2012年启动的不完整周期。(3)Tapio脱钩弹性分析表明,中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间经历了"弱脱钩-扩张连结-弱脱钩"的变化历程,目前正处于弱脱钩向强脱钩过渡的转变期。(4)LMDI分解分析表明,当前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助长性因素是经济增长效应,其次是人口规模效应;主要抑制性因素是能源强度效应;能源结构效应影响相对较小,但其负贡献增长速度较快。(5)"碳拐点"前期减排机制优化方向应着眼于促进能源效率提升、清洁能源使用、工业过程碳排放控制、进出口贸易优化以及更好地运用市场化减排机制方面。  相似文献   

3.
中国旅游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解及脱钩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玉环  杨光春 《中国环境科学》2020,40(12):5531-5539
采用广义迪氏指数分解法(GDIM)分解2000~2017年中国旅游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采用Tapio脱钩因果链模型分析旅游业碳排放的脱钩效应.结果表明:旅游业增加值、旅游业能源消耗量和旅客人次数是旅游业碳排放的促增因素,增加值能源强度和人均旅游业增加值是旅游业碳排放的促降因素,增加值碳强度、能源消耗碳强度和人均旅游业碳排放对旅游业碳排放的促增和促降作用在研究期间均有出现;旅游业能源消耗量的累积促增效应最大,为2030.13万t,增加值能源强度的累积促降效应最大,为103.29万t;旅游业碳排放的脱钩状态不佳,但近年来有所改善;人均脱钩弹性波动剧烈,节能弹性的变化是其波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依据Tapio弹性脱钩分析框架,分析上海、天津、重庆三城市能耗脱钩弹性指数和碳排放脱钩弹性指数,并对三城市脱钩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在此基础上,文章创新性地构建低碳化脱钩弹性因果链,从能耗弹性脱钩因子、碳排放弹性脱钩因子两方面分析上海、天津、重庆三直辖市工业产业部门脱钩弹性因果关系链以及因果链中各因子关系。进一步分析上海、天津、重庆工业产业部门经济增长与工业能源消耗、碳排放之间的关联特征,由此评价三城市节能减排力度强弱及相应成效,最后提出区域产业部门经济增长与低碳经济的实现路径、具体措施以及如何正确寻找产业发展、产业减排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政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5.
张江艳 《环境科学》2024,45(4):1888-1897
为研究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脱钩情况,常用对数平均迪式指数分解法(LMDI)结合Kaya恒等式和Tapio脱钩模型计算碳变化量和弹性脱钩指数.借鉴上述方法,将STIRPAT模型与LMDI分解法相结合,建立STIRPAT模型的回归系数与碳变化量和脱钩弹性指数之间的数量关系,研究影响碳排放各因素的脱钩状态.结果表明:(1)STIRPAT模型LMDI分解法能够避免满足Kaya恒等式的IPAT模型中使用LMDI分解法时增加新变量的情况,部分新增变量往往缺乏明确的经济学含义;(2)LMDI分解将STIRPAT模型中的统计回归系数的含义,由变量的变动引起碳排放量变动的弹性系数,扩展到变量的变动引起碳变化量的倍数;(3)STIRPAT模型LMDI分解法,将数据的统计结果通过统计回归系数纳入到各因素的碳变化量和弹性脱钩指数之中,使弹性脱钩指数能够反映数据的统计信息;(4)以重庆市2001~2019年碳排放数据为例,来说明STIRPAT模型LMDI分解法可以用于判定碳排放变量的脱钩状态,能够体现数据本身所包含的统计信息,更能反映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6.
利用2000-2012年期间省域工业碳排放和经济增长的数据,研究了湖北省工业碳排放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探索了湖北省工业产值和工业碳排放的EKC曲线类型,同时还基于Tapio脱钩模型对湖北省2000-2012年期间工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进行了脱钩分析。结果显示:(1)2000-2012年期间湖北省工业碳排放和经济增长始终为逐渐增大的趋势,工业碳排放在2012年达到了32 433.4万t;而工业碳排放强度则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在2012降到3.33 t/万元;(2)湖北省工业碳排放和经济增长存在"N"型关系,并不是单纯的倒"U"型关系;(3)2001-2012年期间湖北省工业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脱钩系数波动较大,但最常出现的状态为弱脱钩状态,脱钩系数主要在0~0.8之间,并且主要呈现为高水平的相对低碳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采用广义迪氏指数分解法(GDIM)分析2000~2016年中国工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地结合DPSIR框架构建脱钩努力模型测度工业碳排放的脱钩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产出规模效应、技术进步效应、能源消费规模效应和人均碳排放效应是导致工业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而产出碳强度效应与技术进步碳强度效应是减少工业碳排放的关键因素;工业碳排放的脱钩效应呈"未脱钩~弱脱钩~强脱钩"的阶段性特点;产出碳强度效应与技术进步碳强度效应是工业碳排放实现强脱钩的决定性因素,同时更需要调整能源结构、降低能源强度与碳排放强度来实现工业碳排放强脱钩.  相似文献   

8.
低碳农业是碳减排及生态文明要求下的产物,低碳农业评估对于实现区域农业碳减排以及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的低碳转型具有指导意义。利用基于脱钩理论的Tapio弹性分析方法,以农业投入为中间变量构建脱钩弹性模型,结合碳排放强度与脱钩指数探讨与评估区域低碳农业发展水平。对于湖北省的低碳农业水平评估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其农业碳排放强度明显降低,已基本完成中国关于低碳发展的承诺及国家"十二五"规划所确定的碳排放强度控制目标。湖北省农业从2006年开始逐渐稳定在相对低碳水平,且逐步向绝对低碳过渡。以氮肥为主的化肥投入逐年增加是制约低碳农业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基于脱钩分析方法,选取建设占用耕地量、 非农GDP产值两个指标作为主要指标,并对非农GDP进行了重新界定,改进了脱钩的研究方法;采用1997-2009年的相关统计数据对甘肃省康乐县耕地占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康乐县1999-2009年建设占用耕地与非农GDP的关系主要呈现出4种状态,即强负脱钩、 弱脱钩、 弱负脱钩和强脱钩;②脱钩弹性曲线总体上表现出"M"型变化,呈现出"非理想状态-畸形状态-理想状态"的周期性变化;③根据脱钩弹性曲线的波动情况可将研究期划分为3个阶段,即1999-2002年、 2003-2006年、 2007-2009年,各阶段脱钩状态的变化都各有原因;④研究结果及产生脱钩的原因与康乐县的实际情况相吻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沈阳市经济发展演变与碳排放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确认识城市碳排放状况,研究确保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碳减排有效措施,对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制定各种环境经济政策、确保环境社会协调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论文基于热红外遥感、GIS 和大气扩散模型技术,提高了城市碳排放空间分布的模拟精度。在此基础上,分别采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迪氏对数指标分解法(LMDI)和系统动力学(SD)模型,分析城市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之间的耦合关系和演变态势,通过碳排放分解分析研究影响碳排放浓度变化的因素,以及城市三次产业对碳排放的生产效应、结构效应和强度效应,模拟自然发展模式和调控发展模式两种情景下城市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发展演变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989—2008 年期间沈阳市碳排放与人均GDP拟合曲线符合N型特征,沈阳市的年均碳排放已经跨过了转折点。经济增长是导致沈阳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1999—2010 年沈阳市第二产业碳排放的生产效应最大,三次产业的强度效应对城市碳排放都有抑制作用。2013—2020 年调控发展模式下的城市碳排放呈下降趋势。调控管理在保证经济稳步增长的同时将有利于沈阳市碳排放的有效抑制。  相似文献   

11.
沥青再生剂的研究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变废为宝,在此结合沈阳 大连等高速公路路面维修工程,选取废旧沥青混合料,抽提回收出旧沥青。运用 4组分分析方法选择出较适合沥青再生的几种再生剂,用正交设计对再生剂组合优良加以评价,并用数学回归模型对再生剂含量进行优化。通过实验验证,再生剂A和再生剂C以 1∶1的比例混合出的复合再生剂是比较好的,再生剂含量在 7%~ 8%范围内再生的沥青性能指标完全满足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2.
絮凝动力学机理与控制指标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紊流动力学原理 ,分析紊流条件下两区絮凝模型 ,提出紊流区主导絮凝速率 ,过渡区主导絮凝体的成长尺度及密实度 ,导出了有效能耗的量级及絮凝控制指标。并进行了初步试验及生产数据分析 ,证实了该指标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3.
就煤矿矸石山自燃机理、爆炸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给出了煤矿矸石山自燃爆炸发生必要条件和外部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在环境危机日益严重、环境保护的要求日益迫切的形势下,降解塑料已成为高分子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聚氨酯材料在包装和医疗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其可降解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社会意义。总结和回顾了可降解聚氨酯材料领域的现状及发展历程,阐述了其性能特点及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与难点,展望了本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乳化液防腐净化机理与装置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费庆志 《环境工程》1999,17(1):62-64
研究了磁化与充氧在乳化液防腐净化中的作用,设计制作出小型移动式乳化液防腐净化装置,在实验室内,对乳化液连续循环处理五个多月,结果是乳化液仍然保持原始性能,没有腐败变臭迹象,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6.
燃煤电厂粉煤灰放射性污染影响及其控制管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放射性物质在燃煤中的富集规律,介绍了粉煤灰中放射性物质的污染影响途径,介绍了天然放射性核素含量的测量方法以及检测标准,并对减少粉煤灰放射性污染提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区域环境风险评价与管理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阐述了开展区域环境风险评价与管理的重要性,探讨了开展区域环境风险评价与管理的几个主要问题:区域环境风险水平的表征方法;区域环境风险的识别方法;区域环境风险评价的模式方法;以及区域环境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开展区域环境风险评价与管理的目的是降低区域环境风险水平,减少人为事故带来的环境灾害与经济损失。给区域环境生态和公众健康一个较安全的保证。  相似文献   

18.
本文简述了大气颗粒物解析技术研究现状和方法,对其危害进行阐述,并提出对其危害进行防治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粉煤灰、硫铁矿渣制备聚铁铝硅混凝剂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采用粉煤灰、硫铁矿渣为原料 ,设计出一条新的工艺流程制备新型无机高分子絮凝剂聚铁铝硅盐 (PAFCSi)。通过其形态分布的研究和对模拟水样的处理得到了产品的最优性能指标。对两种废水的处理结果表明产品的混凝效果明显优于市售混凝剂聚铝 (PAC)和聚铁 (PFC)。  相似文献   

20.
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介绍了微生物絮凝剂的定义、成份、制备及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与应用进展等方面的知识,其中包括微生物絮凝剂的产生和培养条件、作用机理、合成絮凝剂的微生物种类,并预示了今后微生物絮凝剂领域的几个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