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精准的方法全面细化土壤环境检测网络,能够将各类土壤的变化程度、变化情况予以综合性的反映,进而优化环境建设方面的问题。因此,需将建设战略与我国的土地发展规模进行整合,优化监测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以促进这方面产业的发展。本文重点分析了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设的战略任务,结合标准化的管理内容、管理制度进行综合性实践,为产业的发展提供方向性支持。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建立土壤环境监测网络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我国土壤污染的来源、现状出发,论述了当前我国建立土壤环境监测网络的必要性;从实践的角度,进一步阐明如何建立监测网络,开展土壤环境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3.
4.
污染损失率法在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污染损失模型的理论思想和实践应用,结合土壤环境污染的特征,尝试将污染损失率法应用于福州市郊菜区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中,并同时计算评价样本的密切值,发现污染损失率法与密切值法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前者表现出对样本中超标较严重的污染因子有更强的分辨率。理论分析和实践应用证明,污染损失率法应用于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物理意义明确,计算过程简便,评价结果合理精确。本研究拓展了污染损失率法的应用领域,也为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我国建设用地土壤环境标准体系先后经历了污染控制标准、环境质量标准、环境风险管控标准等发展阶段,已形成一套具有我国国情特色的成熟标准体系框架. 为探究过去30余年相关标准的发展与演变特征,以200余项国家、行业、地方及团体标准文件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国内外标准制定现状,重点分析得出现阶段标准制定的领域热点,提出了适合我国土壤环境标准体系的完善方案和发展方向. 结果表明,目前土壤污染物的检验方法是最主要的土壤环境标准文件类型,分光光度法是最主要的污染物测试方法. 未来发展任务可从开发污染地块精细化和本土化的风险评估模型、健全土壤环境基准研究、完善风险调查检测评估与防治相关技术规范等方面进行,切实为我国土壤环境标准体系的优化完善提供重要的方法基础,为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我国土壤环境风险管控制度体系构建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将“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正式确立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必须遵循的总原则和实施土壤环境管理必须全面贯彻的主线思维.对环境质量尚好的土壤采取严格保护措施,预防其受到污染,是必须坚持的优先策略.对已经受到污染的土壤,基于土地用途,分类采取风险管控措施,是实现土壤资源安全利用的主要举措.本文在系统总结国际土壤环境风险管控经验和做法基础上,从立法、标准、调查、信息化平台构建、风险管控技术路线设计、科研基础支撑、责任落实等关键环节,提出了构建我国土壤环境风险管控体系的总体思路和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十一五”期间齐齐哈尔市辖区环境质量的监测、评价和分析,提出了齐齐哈尔市辖区土壤环境质量保护和改善的时策。  相似文献   

8.
梁家权 《环境》2011,(Z2):38-39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是大气污染防治的基础。佛山市作为地级城市,其监测网络既是国家、省大气监测网络的组成部分,又是本市环境空气质量评价、趋势分析、预警监控等工作的唯一数据来源。本文介绍了监测网络的组成结构,分析了当前监测网络的现状和建设方向与需求,提出了佛山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建设的重点措施。  相似文献   

9.
土壤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和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介绍了我国土壤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现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未来土壤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是开发、利用和保护名优特农产品产地的关键和基础。铜陵是丹皮产区,依据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综合考虑影响土壤环境质量的因素,结合评价区土壤环境质量的现状,对丹皮产地土壤环境质量进行综合分区。将种植区划分为优质、优良、良好、一般4个等级。从而为铜陵丹皮的生产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随着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生活效率,为适应这一发展,提高环境监测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环境监测信息网络建设就必须加快步伐,提高环境监测的相应速度,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加强环境监测数据及相关信息的应用,这是时代发展和环境管理日趋完善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环境监测规范化的具体要求。在认识这种要求的同时,还必须认知目前环境监测信息网络建设中存在的差距与不足,还必须理顺环境监测信息网络建设和发展的思路,建立健全一系列环境监测信息网络建设、管理、保障措施,确保环境监测产品的利用最大化,为环境保护管理提供及时、科学的信息支持和保障。  相似文献   

12.
在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理论基础上,结合目前土壤监测工作的实践,从点位布设与样品采集、样品保存与交接、样品制备及前处理、实验室质量控制等环节对桂林市蔬菜种植区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工作进行全程序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工作。结果表明:桂林市土壤监测项目测试数据的精密度和准确度控制均在《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质量保证技术规范》规定内。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环境法制建设的进展与任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总结了中国在环境法制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指出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中国已基本形成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法律体系。分析了当前环境法制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十五”期间全国环境法制建设的主要任务及措施。强调要通过加强前期调研,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强化环境行政执法,依法严励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严厉打击环境犯罪;并通过建立有奖举报制度,完善公众参与环境执法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4.
"健全生态环境监测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体系。统一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海洋、生态、污染源、噪声、振动、辐射等监测布点、监测和评价技术标准规范,并根据工作需要及时修订完善"是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7月26日发布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的工作要求之一。2011年以来,中国的土壤环境污染问题开始凸显,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在此背景下,开展其他国家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体系研究,可以为我国开展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提供有效参考。发生在日本的世界八大公害之一的"痛痛病"就是由于重金属镉污染土壤造成,土壤污染防治是日本政府在上个世纪及本世纪的重要工作之一。不同历史阶段产生和发现的土壤污染问题不同,防治的对策和重点也有所不同,日本土壤污染防治针对于不同地域不同污染物质开展防治工作。上世纪日本农田土壤污染防治主要是针对于重金属污染,而在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后,农田土壤放射性物质污染的防治工作成为重中之重。日本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贯穿于农田土壤污染防治过程的始终,本文对日本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情况进行了综述,主要说明了日本开展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依据;解析了日本农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体系的构成;介绍了日本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规范的主要内容;分析了日本开展农田土壤污染监测的特点和实施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成效、意义及启示。  相似文献   

15.
浅论环境监测数据传输网络的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监测工作是由一定的组织、程序和制度构成的完整体系.通过计算机将涉及各种要素的输入、处理、输出等条块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现环境监测任务的下达、质量保证、现场监测和数据传输、数据审核、成果提交,以及各种监测信息、历史数据的查询等.并利用与之相适应的业务管理体、工作程序文件、工作制度等来保证数据传输网络的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16.
信息化网络平台在滨海新区环境监测预警体系中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目前滨海新区环境监测信息网络平台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通过数据库、综合评价与模型应用、信息发布等系统的开发,构建滨海新区环境监测预警的信息网络平台,对及时响应各类环境突发事件并有效预警污染变化趋势,保障新区环境安全,促进环境监管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浅谈环境应急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应急监测作为环境应急处置的基础环节,发挥着重要的决策支持和技术保障作用。本文主要论述了各级环境监测部门如何从组织体系、网络体系、信息体系、质量控制体系和评估及预测体系5个方面建立一套完善的环境应急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以确保环境应急监测的质量,为环境管理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8.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实施后,众多学者对战略环评开展的障碍和瓶颈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研究大都集中在战略环评的理论分析等内部制约因素上,有关战略环评开展的外部制约因素则鲜有涉及。本研究从战略环评的制度建设(法律、体制和机制)入手,分析战略环评的发展中的法律、组织管理、部门利益和实施机制(责任、监督和保障机制)等方面的问题,并对今后战略环评在法律、体制、机制方面的发展方向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战略环境评价作为科学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效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最大化的必要手段,符合可持续发展理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制度体现。文章论述了中国战略环境评价制度的产生,并针对目前在战略环境评价制度认识上的不足,环境保护机构不能在宏观决策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公众参与的有效性不足,战略环境评价制度设计中的缺陷等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提出了相应解决方法,为中国战略环境评价制度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