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土壤中毛管水是传递压力的,毛管水运动的方向,受土壤上层温度变化和土面蒸发制约,与土壤中汽态水的运动方向(由热至冷)一致。下午和晚上因地面辐射而冷却,闭塞空气收缩,潜水向上通过毛细管吸入闭塞空气中,潜水位下降;上午和白天因地面日晒,土温升高,闭塞空气膨胀,排出较粗毛管水,成为重力水而下渗,抬升潜水位。春天大风,土温升高,晚上使潜水位升高,白天土面蒸发加大,又使潜水位下降。用潜水蒸渗仪,可测到大风天改变土壤水分运行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选取汶川地震极重灾区10个县(市、区)22个受损点位和对照点位土壤进行3次跟踪监测。结果表明:2011到2018年7年间,受损点的土壤结构、土壤有机质还没有得到很好地恢复,土壤水分涵养能力也低于对照点位。受损点位土壤有效氮、有效磷、有效钾总体呈下降趋势;80%县(市、区)受损点位土壤有机质、有效氮低于对照点位;60%县(市、区)受损点位土壤有效磷低于对照点位;70%县(市、区)受损点位土壤有效钾低于对照点位。  相似文献   

3.
以晋西北黄土丘陵区岚县不同人工林地土壤水分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杨树、杏树、核桃3种不同树种的土壤水含量在垂直剖面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在0~600 cm深度的土壤中,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3种林地土壤水分含量呈现迅速减少然后缓慢增加再减少的波动趋势,土壤水分含量总体具有核桃林地杏树林地杨树林地;杨树林地土壤水分缺失度较大,核桃林地水分缺失度相对最小;干层发育严重程度表现为杨树林地杏树林地核桃林地。从3种植被对土壤水分的利用和破坏方面来看,核桃树更适宜作为该区商品林地的种植树种。  相似文献   

4.
前沿动态     
<正>国际动态能源革命走向低碳化国际能源署近日指出,全球性能源革命正在进行,但要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仍需要做大量工作。国际能源署即将发布的《世界能源展望2010》指出,如果没有新政策出台,化石能源将继续提供全球大部分能源,到2005年,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可能增长到57千兆吨;《世界能源展望2010》提供了到2005年全球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最少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土壤水分是土地持续利用、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环境化学、节水农业技术研究的基础。介绍了时域反射仪(TDR)及其测定土壤水分的方法及应用,并利用时域反射仪结合土钻法测定土壤容重,与经典的环刀法测定土壤容重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两种测定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TDR结合土钻法测定土壤容重能连续测定而且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6.
正河北环境工程学院生态学系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实验室是在2006年组建的土壤实验室的基础上于2014年改建而成的,拥有土壤激光粒度分析仪、土壤水分测定仪、土壤原位盐分速测仪、土壤养分测试仪、数显温控消煮炉、全自动凯式定氮仪、数字直读式多功能土壤分  相似文献   

7.
数字     
《环境教育》2014,(12):52-52
正80%近日,世界粮农组织在发布的《粮农状况报告》中称,个体农户提供了全球80%的粮食。随后非营利性国际组织GRAIN通过对全球农业现状进行调查后表示,虽然个体农户生产了全世界大部分的粮食,但他们耕种的土地仅占世界耕地面积的24%,而即便是这一微量份额也正在锐减中。在全球范围内,个体农户的土地越是被掠夺,全球贫困越严重,因此,土地必须归还于民。(人民网)500多种中科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  相似文献   

8.
用熏蒸-培养法测定油污染土壤中的微生物量─—碳。对某油田距采油井1、15、30m的土壤测定结果表明,受原油污染的土壤微生物量的大小随土壤含油量变化而变化。熏蒸-培养法受土壤水分状况影响较大,不适用于强酸性土壤及刚施用过大量有机肥的土壤,在测定性质差异很大的土壤时,必须分别测定转换系数Kc,才能得到可靠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对铁岭市耕地、林地及自然保护区三种类型土壤进行采样和化验分析,结果表明:铁岭市全市的土壤以弱酸性为主,营养成分含量在2.660%以下,颗粒组成大部分以砂粒为主,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含量仅一个点位超标。用土壤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出大部分区域土壤为安全等级,仅少部分区域土壤为警戒限等级。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四川盆地几种典型退化紫色土的基本物理特性及对其蚀、旱等肥力退化(?)征的影响。研究指出,退化紫色土的粗骨颗粒(>10μm)占52.00%~69.97%;粗微结构体(>10μm占72.29%~82.54%,而结构系数却较低;粗孔隙(>10μm)占32.21%~38.15%;在各吸力下土壤持水量均较低;土壤蒸发达到平衡时的历时较短等特性部是影响紫色土易蚀、易旱的重要原因采用侵蚀度、水容量和失水比评价其易蚀、易旱性看出:各类典型紫色土退化较重,沙溪庙组饱和(?)紫色土则退化较轻。  相似文献   

11.
基于GIS的数字化水文过程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统水文模型中,一般只能通过降水、蒸发、下渗、气温的输入模拟流量的变化,流域下垫面因素对径流的影响在径流模型中视为“灰箱”。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引入。把地面空间特性数字化。利用地形图。土壤分布图、土地利用图、土湿等资料模拟下垫面的地质地貌,把河道、流域的土壤植被等地理因素数字化应用到产汇流理论中。“灰箱”变为“白箱”。为流域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12.
都兰县近40年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芳  吴振杰 《青海环境》2002,12(4):144-148
利用都兰县1961-2000年40年气象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光、热、水等气候资源以及蒸发、风等气象要素的变化进行了分析,揭示了气候资源变化的基本事实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近40年来,都兰县平均气温以0.269℃/10a的气候倾向率呈较明显的增温趋势,进入20世纪90年代升温趋势更加明显;气温≥0℃、≥5℃和≥10℃期间的积温均呈上升趋势,其中,≥10℃期间的积温上升趋势最为明显;年和汛期降水量增加,夏季降水量增加尤为明显;日照时数、蒸发和风速的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3.
针对油井附近落地油污染地表土壤的问题,利用热蒸发色谱技术,对油污土壤中加入微生物对原油的降解特征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油污土壤中加入微生物,对落地油有明显的降解作用,可以减轻石油生产过程中油污对土壤的破坏和对环境的污染。随着微生物降解作用的不断进行,土壤中污油的相对降解速度逐渐加快,相对降解率逐渐增加。生物处理法的过程较简单,处理费用低,处理效果好,一般不会产生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14.
采用土壤修复剂治理含油污泥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新疆油田公司某作业区废液蒸发池内含油污泥处理的难题,采用土壤修复剂对含油污泥污染场地进行修复、治理。介绍了含油污泥处理环保技术关键点,分析了土壤修复剂技术原理,实验室土壤修复实验测定了含油率、含水率,并进行了现场实施,对修复后土壤检测结果表明:土壤中石油类浓度为1.58‰,达到HJ 607—2011《废矿物油回收利用污染控制技术规范》含油率小于2%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1 引言土壤是全球生态系统中金属的主要接受体,直接与食物链有关,是值物生长的媒体基础。许多研究表明,来自工厂的废物排放对周围土壤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由于重金属在生态系统中有过度积累的趋势,自然环境逐渐发生变化,而且土壤的重金属污染对人体健康将产生致命的危害;同时,也影响到许多存在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机体。在中国冶金部和宝山钢铁公司环保部的资助下,  相似文献   

16.
陈发祖同志推导出来的模式,经过热量平衡法测定结果的验证,但陈同志忽略了“对照”存在的条件。施剂地与对照地蒸发差异很大,在无水份补给条件下,对照地土壤水份较小,“对照”已不存在。热量平衡法测定的抑制率偏小,其原因为综合了试验区外环境影响,测的仅是蒸发差比率,而不是抑制率。  相似文献   

17.
田茂洁 《四川环境》2004,23(4):37-42
土壤氮素矿化研究对从农田生态系统氮素平衡到全球变化和环境问题均具有重要意义。土壤氮素矿化模型的研究方面.目前主要还是以简单功能模型模拟和预测氮素矿化量为主,以双组分一阶动力学模型和一阶-零阶混和动力学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对机理模型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从目前的研究看,土壤氮素矿化模型研究应当集中在建立机理模型以阐明主要生态系统的氮素矿化过程。  相似文献   

18.
自五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中苏美等国进行了大量核武器试验。~(137)Cs是核试验所产生的放射性物质中的主要成份,存在于全球范围内。由于土壤结构,理化特性及其与~(137)Cs相互作用的性质,使~(137)Cs主要存在于土壤表层并随土壤颗粒的运动而运动。测量出~(137)Cs含量沿表层土壤的分布,可以获得土壤被侵蚀的空间图象。本文简单介绍了用~(137)Cs测定研究土壤侵蚀的新方法及在该领域中所取得的进展。  相似文献   

19.
陈发祖同志推导出来的模式,经过热量平衡法测定结果的验证,但陈同志忽略了“对照”存在的条件。施剂地与对照地蒸发差异很大,在无水份补给条件下,对照地土壤水份较小,“对照”已不存在,热量平衡法测定的抑制率偏小,其原因为综合了试验区外环境影响,测的仅是蒸发差比率,而不是抑制率。  相似文献   

20.
如今颗粒物是我国大气环境污染的首要污染物之一,而土壤扬尘是大气颗粒物的主要来源,已经严重影响到大气质量及人们的生存环境,而聚丙烯酰胺不仅能促进植物生长,还能使土壤颗粒和孔隙结构保持稳定,控制土壤扬尘,因此通过聚丙烯酰胺与植物联合作用控制土壤扬尘排放对提升城市环境大气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基于现有文献数据的基础上,以四川彭州市附近农田边裸露土壤为研究对象进行人工模拟对照试验,探讨了聚丙烯酰胺不同用量下与植物联合作用对抑尘效果的影响,以期为土壤扬尘污染的控制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PM2.5和PM10的排放浓度随着聚丙烯酰胺的浓度增加而增加,随植被覆盖度的增加而减小。与植被覆盖作用相比,聚丙烯酰胺和植被覆盖的同时作用能更好的降低PM2.5和PM10排放浓度,PM2.5浓度较之前平均下降了32.9%,PM10浓度较之前相比平均下降了37.1%。通过对比实验数据可知,聚丙烯酰胺浓度在20 g/m2到25 g/m2时,整体抑尘效果最好,在施工7天时,PM2.5和PM10浓度平均下降了63.4%和77.9%,在施工1个月时,PM2.5和PM10浓度平均下降了和43.8%和56.3%。实验结论为利用聚丙烯酰胺和植物联合作用可以显著降低各时间段的土壤扬尘含量,为科学的治理土壤扬尘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