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广州大坦沙污水处理厂 (三期 )扩建工程石井河截污工程的地质状况、施工条件与要求 ,结合刀盘、刀具的工作原理 ,分析确定了泥水平衡式顶管施工工艺中顶管机的刀盘形式、刀具布置 ,并将其应用于石井河截污工程 ,确保了工程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2.
苏州河6支流截污工程的优化调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苏州河6交流截污工程是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一期工程中最重要的治水工程之一。在工程进一步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根据多次污染源调查的结果,提出了按水系截污、沿河截污与区域截污相结合、雨水泵站旱流污水截污的3项原则,对苏州河6交流截污工程进行了优化调整,使截污效果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实际纳管污染源数量由原计划的820个增加到2977个,实际截除污水量由原计划的6.8万m^3/d增加到26万m^3/d,6交流区域的截污率由22%提高到85%以上,6条主要交流的平均污水截除率接近70%,其他一些主要交流污水截除率也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3.
针对抚仙湖北岸城市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与截污工程实施前同比降低,雨污分流截污成效与预期存在差距的问题,通过现场排查、跟踪监测和污水处理厂进水情况对比,探究了雨污分流改造不彻底、城乡一体化污水收集模式、截污工程施工期间降雨冲击、截污范围扩大和截污设施增加、地下水和农田泄水混入、日常监管机制和全民参与等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结合小东江污染状况与成因,系统研究了流域产污、排污、截污、纳污的平衡,并结合小试研究确定了重点工业污染企业污染治理与污染总量控制、城市排水系统截污与污水处理厂工艺技术改造、河流引水与清淤、垃圾清运等综合治理、分步实施的工程方案。经综合治理,小东江当年实现水质变清,工程治理结束后,已达到地表水Ⅲ类水质,环境综合治理达到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5.
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二期工程截污治污规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总结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一期工程截污治污效果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中定位的2000年污染源调查资料,分析了苏州河水系污染源的分布及排放特征,并结合区域截污治污设施现状和污染源纳管的可能性等因素,对二期工程的截污治污规划进行了研究.测算了二期工程可能截除的污染源数量,污水量和截污率等指标,提出了二期工程截污治污总体方案.  相似文献   

6.
滇池环湖截污干渠工程是滇池环湖截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SWMM模型对滇池环湖截污干渠系统运行情况进行模拟,并对其运行效能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典型降雨年景(降雨保证率分别为29.7%、93.8%和82.8%)下滇池环湖截污干渠对现状汇水范围内全年产生的污水收集率为29.52%~51.68%,对设计服务范围内产生的污水收集处理率为46.3%~67.9%。环湖截污干渠系统旱季收集处理效率明显高于雨季,各截污片区收集处理率存在明显差异。当重现期≤0.2年时环湖截污系统现状汇水范围内产生的污水及地表径流均能够被收集与处理;当重现期≤0.25年时环湖截污系统设计服务范围内产生的污水及地表径流能够完全被收集与处理。  相似文献   

7.
针对铜陵市雨污混流情况,基于排水现状、排水规划、污水处理厂布局和地质条件,提出了雨污分流改造方案。工程实例表明:通过对铜陵市主城区排水管网雨污分流改造,实现了黑砂河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目标;老城区地下管线复杂,项目所在地周边河流较多,合理采用钢板桩支护和顶管施工可大幅降低施工难度并缩短工期。  相似文献   

8.
南水北调徐州市截污导流工程是保障江苏省南水北调出省水质达到Ⅲ类水标准的关键性工程.徐州市尾水导流信息化监测平台,基于地理信息系统,集数据采集与传输、实时监测、历史数据分析、视频监控、预警预报于一体,对工程现场的各种类型的监测数据和工况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和展示应用,是南水北调徐州市截污导流工程实现全面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技术支撑,为东线水资源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9.
水体富营养化及其治理措施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张智  林艳 《重庆环境科学》2002,24(3):52-54,76
由于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进入水体,使得水体中氮磷营养物质不断积累,部分藻类及水生生物过度繁殖,最终导致了水体的富营养化,为治理富营养化水体可以采取截污、清淤挖泥、引水冲污等工程性措施,也可以采取利用生物生长需吸收氮磷营养物质这一自然过程来达到去除氮磷的目的,即生物性措施。  相似文献   

10.
张志斌 《环境工程》2014,32(12):26-29
通过调查分析,滇池水污染成因主要为城市点源直排、污水处理厂尾水及面源污染。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已经实施的控源截污、外流域调水、污水处理厂尾水外排、农业面源治理、生态清淤、生态修复等截污、治污工程,结合这些工程建设及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的滇池治理思路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为了彻底消除苏州河水系的黑臭状况并根本改善苏州河水质,1999年11月~2000年1月,对苏州河市区6支流污染源进行了调查.分析了苏州河市区6支流污染源的地理分布特点和结构特性.同时提出了控制市区6支流污染的截污治污的几项措施,主要包括完善污水收集系统,在水系范围内进行全面截污;对个别分散的污染源,采取就地处理技术;在截污工程中,首先集中力量整治木渎港-桃浦河河段.  相似文献   

12.
苏州河水环境综合整治二期工程目标的测算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分析苏州河水环境综合整治一期工程的整治成果和遗留问题基础上,提出了二期工程整治的重点,应用苏州河水动力水质模型对这些问题整治的工程效益进行了分析计算,计算案例包括截污、疏浚、调水等,预测了二期工程实施后苏州河的水质,确定了二期工程定量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绿色屋顶作为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措施之一,在实际降雨事件中表现出一定的雨水径流滞蓄截污效果,能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和面源污染的现状。且粗放式绿色屋顶因其对屋顶荷载要求低、后期维护较易、成本低等一系列优点,适合实际工程应用,因此对粗放式绿色屋顶雨水径流滞蓄截污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对今后的工程应用具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通过综述近几年国内外关于粗放式绿色屋顶雨水径流滞蓄截污影响因素的研究,指出目前进行相关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对今后的研究与实践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4.
苏州河水量水质预报模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钱毅 《上海环境科学》1997,16(1):18-19,31
根据建立的一维非恒定流水量模型和一维非稳态水质模型,定量预测苏州河在截污工程实施前后的水量和水质变化规律,探讨进一步改善苏州河水环境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若干人工调控措施对富营养化湖泊藻类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31,自引:5,他引:26  
在太湖用围隔试验,研究湖泊底泥稳外源污染对富;营养化湖泊藻类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没有底泥和外源污染(相于当彻底清淤和截污)的情况下,围区内(200m^2)水体氮磷浓度均有明显下降,但藻类生物量却急剧上升,且出现“藻华”,结合南京玄武湖和杭州西湖的截污、清淤挖泥、引水冲污等富营养化防治措施的实际效果分析,探讨了截污、清淤、引水冲污对营养几湖泊藻类种群的影响,指出对严重富营养化的湖泊,单纯采取截污  相似文献   

16.
按照现状滇池治理的基本框架,以处理设施的效率等为假设条件,建立了分析各种措施系统效果的模型。并对平水年水文年型条件下,2005年的截污、城市污水处理厂、入湖口化学处理等措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截污、污水处理厂、入湖口化学处理是最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环境》2017,(6)
正如果把当前东莞各镇热火朝天的水污染治理比作"攻坚战",截污次支管网建设无疑是这场攻坚战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东莞市委书记明确指出,水环境治理的重点难点是截污,首战要将截污次支管网建设作为主战场,为东莞水污染治理"攻坚战"指明了方向。没有完善的截污管网系统,污水处理厂处理效益将大打折扣,水环境质量也难以有效改善。道理易  相似文献   

18.
《环境》2008,(2):50-51
日前,东莞市河涌综合整治构想形成,该构想提出了截污、清泥、活源、治堤的方案。  相似文献   

19.
骆马湖的氮磷平衡及实施截污工程对水质改善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骆马湖“九五”期间的氮磷平衡分析结果表明:氮磷在骆马湖湖体中的滞留量分别为1188.89t/a和193.36t/a。根据骆马湖的水质要求,在骆马湖截污工程完成后,没有新的污染进入水体的前提下,对骆马湖水体通过自然净化恢复到要求状态所需的时间进行了详细的数学推导和科学论证,结果表明,在不考虑底泥营养物质的情况下,只需0.19年左右的时间就能恢复,如果考虑底泥的影响。也只需0.59年左右的时间就能恢复,因此得出结论:对骆马湖实施截污是加速骆马湖水体改善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20.
针对受上游村庄、城镇、农田等点源、面源污染的城市河道,采用截污与人工湿地净化协同的处理方法改善水质。其中,截污环节根据地形与开发时序,合理设置截污区域,设计了配套所需的截污设施;人工湿地净化环节合理利用自然地形,采用多级潜流人工湿地与阶梯多级表面流人工湿地复合的湿地水净化系统,并选取合适的湿地植物,保障人工湿地正常代谢。设计截污能力为1.02×104m3d,人工湿地处理能力为3.5×104m3d,人工湿地面积为45 hm2。经过截污与人工湿地净化协同作用,可基本实现水质净化目标,使其水质达到GB 3838—2002的Ⅳ类标准,不仅有效保障处理水质,更可营造城市水景,充分发挥河流与人工湿地生态服务功能,改善研究区所在地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