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面对迈向21世纪的前景,日益严峻的城市灾害和事故状况已成为我国城市持续稳定发展的重大障碍。作者认为,城市综合减灾战略的实施是中国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从基于现代系统观的综合减灾理论出发,研究了中国城市灾情及综合减灾模式,并结合跨世纪目标与任务,提出了中国城市综合减灾的科学与文化建设的构想。  相似文献   

2.
中国城市综合减灾体系建设及其系统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磊 《灾害学》1998,13(3):62-66
从中国城市减灾现状分析入手,重点剖析城市减灾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并探讨了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如何确立防灾减灾的地位.进而用系统科学思路研究城市综合减灾的体系建设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较为科学地解决了跨世纪的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3.
面对迈向21世纪的前景日益严峻的城市灾害和事故状况已成为我国城市持续稳定发展的重大障碍。作者认为,城市综合减灾战略的实施是中国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从基于现代系统观的综合减灾出发,研究了中国城市灾情及综合减灾模式,并结合跨世纪目标与任务,提出了中国城市综合减灾的科学与文化建设的构想。  相似文献   

4.
金磊 《防灾博览》2009,(5):42-47
200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日子,中国正面临多方位的检视,其核心问题之厂是未来中国安全发展的途径。2009年5月26日,由本人出任课题组长的北京减灾协会完成了北京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下达的“十二五”期间北京市提升城市综合减灾应急管理水平的重点、思路及对策研究》项目申报书,  相似文献   

5.
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上海市科协、上海灾害防御协会、北京减灾协会、天津灾害防御协会联合发起,并由上海灾害防御协会主办的 《21世纪(首届)京、津、沪城市发展与综合减灾论坛》于 2000年 10月 11日至 1 3日在上海市科学会堂举行。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韩正代表市委、市政府在开幕式上致词;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地震局副局长汤泉出席会议并在会上作了总结讲话,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市灾害防御协会会长陈正兴作了大会主题报告,并主持了会议。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吴念祖和市有关方面负责人到会。 来自北…  相似文献   

6.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防灾减灾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爱清  葛京凤 《灾害学》2001,16(3):22-27
通过阐述灾害的自然生态、社会经济成因及危害,说明可持续发展跨世纪人类发展战略的根本变革,防灾减灾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提出了防灾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北京市的环境恶化与灾害风险背景,简要阐述北京市的地震、水灾、风灾、火灾及新致灾源(含人为灾害)的现状,强调开展首都圈灾害研究及安全规划设计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减灾方略及相应的管理构想。为正在修订中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到2010年)提供参考,并探索保护环境与减灾并进的安全控制模式。  相似文献   

8.
在第十八个“国际减灾日”——10月10日(周三)来临之际,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会同十五个副会长单位在北京共同主办了“2007中国防灾减灾部长论坛”暨“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成就展”,旨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综合防灾减灾水平,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为论坛发来贺词,全国政协副主席李贵鲜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相似文献   

9.
城市综合减灾服务体系建设方案设计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建立城市综合减灾服务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城市综合减灾服务体系的建设思路,为我国城市减灾中心的组建提供了总体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0.
社会减灾团体减灾十年总结会议在全国社会减灾团体、政府有关部门及专家学者的支持下,于2000年3月1日~3月3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对国际减灾十年中的社会综合减灾活动进行了总结和回顾,探讨了新世纪社会综合减灾的战略和体制,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社会减灾团体减灾十年总结会议在京召开  相似文献   

11.
正2016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八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国务委员、国家减灾委主任王勇在北京出席"防灾减灾日"活动时强调,要以"减少灾害风险、建设安全城市"为主题,深入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升全民防灾减灾素养,提高城市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12日下午,王勇在北京参观了地震与建筑科学教育馆,察看了灾害防控与救援准备、应急保障与指挥凋度展示,观摩了灾后人员搜救、安置救助以及京津冀救援力量协同演练。  相似文献   

12.
国内外大城市防灾减灾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翟永梅  韩新  沈祖炎 《灾害学》2002,17(1):62-69
城市综合防灾减灾管理是城市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上海综合减灾体系目前尚不够完善,城市抗灾能力仍较薄弱。本文通过对国外大城市减灾管理模式的比较和研究,分析了目前上海市减灾管理模式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改进目前上海市灾害管理模式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3.
综述了城市灾害的一般属性,着重分析了宝鸡市几种主要城市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和防灾减灾对策;同时结合宝鸡"全国发展与综合减灾示范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指出了加强城市灾害风险管理、提高综合减灾能力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我国城市减灾管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6,他引:23  
城市减灾管理的综合评价问题是关系到提高城市减灾管理水平的重要前提之一。本文从系统科学的观点出发,在探讨城市减灾管理与城市灾害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我国城市减灾管理综合评价体系的总体思路,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建立了相应的综合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15.
简要介绍了2005年1月17日-22日在日本神户召开的世界减灾大会的基本内容,并着重论述了当前国际减灾领域的重要进展和发展趋向,就减灾与可持续发展作了系统的论证,提出了我国减灾领域近期发展的主要方向.从世界减灾大会的各项议程和各类论坛可以看出,未来世界减灾的战略可以概括如下:加强减灾能力建设是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全面推进社区减灾体系的建设是实现未来10年减灾目标的关键任务;建立与灾害风险共存的经济与社会体系,必须把减灾与区域发展有机地整合起来,寻求除害与兴利并举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建设接受一定风险水平的安全社区体系;重视包括全球气候变化、经济全球化、世界城镇化等自然与人文过程引发或孕育的新的灾害风险;建立满足区域减灾目标需要的预警系统,加强减灾信息共享,充分利用现有的减灾资源.针对国际减灾发展趋向,提出了中国减灾战略调整的建议,即实施"区域减灾"、"综合减灾"、"科教减灾"、"提高区域减灾能力"和"加强减灾科技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6.
城市综合减灾规划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绍福 《灾害学》1997,12(4):20-23
根据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和城市灾害的特点,提出了城市综合减灾规划模式。  相似文献   

17.
减灾短讯     
2001年12月19—20日,由中国国际减灾委办公室和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共同组织的“全国部分省市推动实施减灾规划座谈会”在古都西安市召开。来自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的从事防灾减灾工作部门的领导、专家出席了会议。代表分别就本省、市、区的减灾规划工作的制订、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贯彻实施进行了发言及讨论。目前已完成减灾规划的省市有云南省、四川省、江西省、河北省、重庆市、陕西省、广东省。  相似文献   

18.
应急物流园与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相互功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晓燕 《灾害学》2010,25(3):135-138
以分析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的局限性入手,认为部门负责制下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实用性较低,应急保障系统的危机意识淡薄。而建设应急物流园可以弥补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的缺陷,实现综合防灾减灾由虚体向实体转化,增强综合防灾系统应对非传统灾害的能力。应急物流园的建设完善了城市减灾防灾系统的信息平台与物资储备功能,开拓了综合防灾减灾的社会化功能,弥补了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的诸多不足。应急物流园的应该建设依托中心城市的物流园区,与国家主体功能区划、生产分布格局和综合运输体系相协调。  相似文献   

19.
基于WebGIS的城市泥石流数字减灾系统建立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刘洪江  唐川  韩用顺 《灾害学》2006,21(3):10-14
基于WEBGIS的城市泥石流数字减灾系统是实现泥石流非工程减灾的重要措施,依托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进行城市泥石流数字减灾WEBGIS系统的研究与设计,对城市泥石流的减灾与防治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系统包括城市环境信息、城市经济信息、泥石流基础信息、泥石流灾害评价、泥石流综合防灾规划、相关论文著作及软件与数据下载七个功能模块,实现了基础信息管理、灾害评价、防灾规划和信息服务等泥石流数字防灾减灾功能,系统依托ARCIMS、JAVA、ARCXML技术进行设计与开发,并在云南东川城区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实现了系统本阶段设计目标,表明WebGIS在城市泥石流防减灾方面广具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防灾减灾属于社会公益性事业范畴.防灾减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介绍了宁夏回族自治区灾害防御协会在防灾减灾社会宣传、研究和为各级政府提供服务等方面的工作情况并结合当地实际,就防灾减灾社团自身能力建设及当前重点工作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