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经文献梳理后发现,在国内外林业产业与森林生态相互关系的研究中,存在撇开两者所处的森林资源环境而孤立地就两者关系论两者关系的缺陷。为此,引入森林资源环境中介变量,运用结构化的压力-状态-影响-响应(PSIR)和定量化的结构方程模型(SEM),确定了林业产业、森林资源环境与森林生态指标及其作用路径系数,据此定量测度了其相互作用程度,并揭示了其相互作用机理。首先,基于三者理论关系分别提出了林业产业通过森林资源环境对森林生态作用的研究假设模型SM_P和森林生态通过森林资源环境对林业产业作用的研究假设模型SM_C,并构建PSIR系统结构以选取其初始指标。其次,搜集相关数据,运用SEM对初始指标筛选获得最终指标,同时分别建立林业产业通过森林资源环境对森林生态作用的实证模型SEM_P和森林生态通过森林资源环境对林业产业作用的实证模型SEM_C以验证SMP和SM_C。最后,得到三者相互作用系数,定量测度了其相互作用程度,还揭示了其相互作用机理。研究表明:(1)林业产业、森林资源环境与森林生态两两相互影响,任何变量在另两个变量相互关系中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且直接效应强度大于间接效应强度。(2)林业产业对森林生态、森林资源环境具有主导作用。(3)中国林业产业与森林生态相互关系正由恶性循环向良性互动过渡转化。(4)就目前数据计量所言,中国要达到林业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状态,还任重道远,亟需引起高度重视。未来本成果可用于林业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评价等研究,有利于深入探讨林业产业、森林资源环境与森林生态协调共生机制。  相似文献   

2.
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政策体系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经济政策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涵义出发,揭示了可持续发展经济政策的客观基础是在于它能通过经济手段调节产业组织方式、资源与环境要素配置方式及人们的消费方式。基于这些认识,本文在理论上较为深刻地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经济政策的基本概念、政策主体、政策目标、政策对象和政策手段;并从产业、区域、投资、金融、税收、价格、贸易等方面探讨了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3.
自然资源生态学是一个研究较少涉及却又亟待建设的学科,本文通过研究森林资源生态学的理论体系,试图为自然资源生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提供范例。作者认为,森林资源生态学是研究森林资源与其所处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其理论体系至少应包括以下部分,即森林资源的定义和分类、调查与评估、森林资源的国际和地区分布、森林资源的生态作用和影响因素、森林资源的微观经营和宏观调控等。在对上述各部分内容进行简要论述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现今森林资源生态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包括森林资源的价值评估、森林资源的空间流动、森林资源在全球变化背景下的变化趋势、林业政策对森林资源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4.
林业生态安全的资源投入产出效率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利于实现林业生态安全建设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林业生态-产业系统的共生发展.运用DEA-SBM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对2005~2014年间我国31个省份的林业生态安全效率进行时空分析的基础上,借助PSR模型构建了林业生态安全效率的影响因素体系并利用Tobit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林业产业发展更依赖于规模的扩张而不是技术水平的提升,这不利于生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林业生态安全效率的动态波动较大且技术进步指数偏低,林业生态与林业产业的协调发展存在较大困难.在林业生态安全效率的影响因素体系中,城市化水平、森林消长比,生态林面积、单位面积森林蓄积,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财政支出等对林业生态安全效率的提升作用明显;人均资源总量,科研经费投入强度等对林业生态安全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最后,提出了优化林业产业结构促进林业产业规模集约高效发展、加强创新提升技术效率促进林业生态与产业一体化发展、实现林业资源总量提升和公众生态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等对策.  相似文献   

5.
山区农户林业相关生计活动类型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户如何利用森林资源、发展林业情况是实现森林丰富地区农户生计改善和森林资源保护的关键。本文通过对西安周至县南部4个山区乡镇20个行政村1 074个农户的问卷调查,发现当地存在着4种与林业相关的生计活动类型,即:林业专业化、林业补充型、林业依赖型和生计多样化,该4种类型的农户在家庭人口数、初中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数、非农收入、户纯收入、贫困发生率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同时,被调查农户发展生计多样化出现了收入的两极分化,林业专业化农户的收入水平和消费状况总体上要好于生计多样化型农户。采用Multinomial Logit模型对农户林业相关生计活动类型选择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家庭劳动力数量、女性比例、是否参与退耕、土地林地面积、家庭社会网络等对农户选择不同的林业生计类型有着显著影响。基于实证研究的结果,本文认为应提高农户的人力资本、培育农村社区组织、提高其治理能力等。  相似文献   

6.
中国天然气产业的最大特点是垄断程度较强,政府对天然气产业的各个环节均存在价格管制。鉴于此,本文通过构建CGE模型以期全面量化分析政府对天然气产业价格管制政策变动产生的影响,从而为政府制定决策提供可供借鉴的依据。与以往的研究不同,本文构建的静态CGE模型,不仅刻画了天然气产业非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还刻画了政府对天然气产业的价格管制行为。运用该模型,本文分别从消费侧以及供应侧的角度模拟了政府对天然气产业价格管制政策变动对我国碳排放及经济的影响,并且从经济结构以及能源消费结构的角度进一步分析了天然气价格管制政策变动的二氧化碳排放机制。模拟结果表明:1消费侧价格管制。提高天然气价格能够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以及能源消费结构调整降低经济主体对天然气的消费进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时由于天然气市场规模的缩小导致天然气产业的超额利润率有所下降。提高天然气价格提高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降低了实际GDP以及居民福利水平。降低天然气价格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传导机制以及经济影响与提高天然气价格产生的影响类似,但是作用效果基本上相反。2供应侧价格管制。取消天然气供应侧价格管制能够通过优化要素配置促进实际GDP的增长、居民福利水平的改善并且降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在收入效应的作用下不仅提高了经济主体对天然气的消费还提高了对能源总量的消费,从而增加了二氧化碳排放,同时由于天然气市场规模的扩大促进了天然气产业超额利润率的增长。因此,应该逐渐建立完善的天然气价格管理体制,确保天然气资源的有效利用;对天然气产业超额利润率进行管控,避免产生较大的负面收入分配效应;逐步取消天然气供应侧的价格管制,打破行政垄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推动天然气产业的市场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已有的研究所得到的局部均衡的木材供求经验模型,用于分析江西的森林资源的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充分时采用市场价格机制的经济手段调节资源配置要比税费和采伐限额的政府干预手段的效率高。但在目前的条件下,即使集约经营森林资源,适当的税费和采伐限额的措施还是一种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基本农田保护政策的耕地保护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分析基本农田保护政策对耕地保护的效果,论文把目标分解为两个问题,一是基本农田保护政策的实施是否对耕地流失面积的减少产生了影响;二是如果有显著影响,效果有多大,即因基本农田保护政策的实施,耕地流失面积减少了多少。论文收集了2004-2007年的省级面版数据,分别采用了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和混合OLS模型加以估计,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均不优于混合OLS模型。在模型估计结果的基础上,论文分析了基本农田保护政策对耕地流失的影响,并计算了基本农田保护政策的耕地保护效果。分析表明:①在2004-2007年期间,基本农田保护政策的实施对于减少耕地流失面积产生了显著影响,基本农田保护率每提高1%,每省每年平均耕地流失面积约能减少364.4 hm2;②由于基本农田保护政策的实施,2004-2007年期间,全国耕地流失面积分别减少了853 445.19 hm2,847 724.91 hm2,859 559.37 hm2和857 961.26 hm2,4年合计减少耕地流失面积3 418 690.73 hm2,约为期间实际耕地流失面积3 020 769.49 hm2的1.13倍。  相似文献   

9.
林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定量评价是林业产业竞争力水平分析和政策制定的重要基础。GEM模型是当前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研究中最具影响力的模型,本文以GEM模型为基础,考虑了林业产业近年来受到政策和社会因素的重要影响,提出了将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作为第四个因素对而对GEM模型做出拓展,构建GEMS模型,以适用于林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评价。在此基础上,本文建立了林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的GEMS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指标赋值标准,并且在量化过程中提出了最终GEMS得分的评价标准。运用GEMS模型及指标体系可以对林业产业竞争力水平的衡量以及类似产业间的比较,并据此做出合理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区域协同发展成为国家、区域以及城市治理的重点政策议题。本文以京津冀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协同理论梳理总结近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的类型和特征,运用PSM-DID的分析方法,分析区域协同发展政策对公共服务供给效率的影响和城市间差异,剖析政策效果的作用机制,探索在内部差异较为突出的城市化地区推进区域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以期为今后区域协同发展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和依据。研究发现,①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实施对公共服务供给效率提升的整体效果尚不明显,但不同类型城市的政策效果存在显著差异;政策对于非区域中心城市和非中部核心功能城市的公共服务供给效率提升作用显著,但是对于区域中心城市和中部核心功能城市并未起到改善作用,甚至出现供给效率下降的现象。②其原因在于政策作用机制主要通过人口规模和财政支出两个因素,对公共服务供给效率的改善产生截然相反的作用。③实证结果反映出现阶段区域协同发展对资源协同政策的依赖性较高、管理协同与服务协同不足,政策导向显著、市场驱动不足的特征,与政策文本分析结论相一致。以上研究发现揭示了在推进区域资源均衡配置的同时,亟须加强政府管理、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的综合治理能力提升,才是推动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目标的关键路径。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与法律体系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政策应遵循三个原则:服务于我国循环经济概念与内涵原则。服务于循环经济实践的原则。用足用好现有政策和补充缺位政策相结合的原则。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与法律体系应包括四大类:基本政策、核心政策和基础性政策。技术政策可以融入这四类政策之中。基本政策是统领循环经济所有政策的根本。是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融合的综合性政策。基础性政策是指为循环经济重点领域实践创造良好制度环境的政策。大致包括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经济制度、基础性激励政策和考核政策等。核心政策是直接推动循环经济重点实践领域的政策。在核心政策中。需要切实落实和用足用好的现有对循环经济发展较有利的政策有:生态工业政策(包括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清洁生产政策)。资源综合利用和环保产业税费优惠政策。能源节约和再生能源政策。环境友好型产品标志(标识)政策;需要完善的薄弱政策有:生态工业园建设政策。废弃物回收、再利用、资源化和无害化产业政策。生态农业政策。资源开发利用政策;需要新建立的缺位政策主要涉及消费领域、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能源节约型城镇基础设施和建筑领域。  相似文献   

12.
The article used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to analyze the change of gross domestic product and industry output affected by water resources policies in Beijing City by using GEMPACK soft tool.The article researches on rules of water supply and demand,evaluating water resources,building water resources input and output table,establishing water 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and stimulating water policy.The stimulation gives a scenario that increases water price by 10%.The result shows the following aspects.First,water resources policy infects gross domestic product and industry output in different ways.There are different behaviors in different industries as to the water policy.Agriculture industry has the same tendency as water price change and it has more sensitive to water quantity than to water price.For basic energy industries such as oil and chemistry and gas,they show diversity tendency.As to some high water consumer industry such as paper and textile etc.,water resource economic policy can infect them greatly and can promote them to accomplish more water-saving technology.Waste water and construction and service industries show the same tendency as to water policy.Second,government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water resource policy by macro economic administration.The simulation also shows that the output and supply and consumer price change more than expect as to water policy in a free market economic in water industry.So as to a government policy maker,one should be more carefully and prepare suitable forecast and plan to water policy and its negative impact.  相似文献   

13.
长江流域是世界最大的油菜籽生产带,增加油菜籽种植面积和产量是提高我国油料供给能力的重要方面。在该区域,油菜籽和小麦是最主要的冬季农作物,也是具备耕地竞争关系的2种主要作物。在对长江流域这两种作物的耕地竞争机制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耕地竞争力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实地调查的数据与结果,对油菜籽和冬小麦的耕地竞争关系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油菜籽耕地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单产、收购价格、机械化水平、劳动力价格及国家政策;稳定油菜籽收购价格是提高油菜籽耕地竞争力的关键;随着农村劳动力成本的提高,油菜籽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成为影响种植效益的重要因素;国家补贴的影响作用不大。另外,结论也表明长江流域存在很大的油菜籽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14.
Vietnam, in the ongoing transition to market economies, has to cope with high rural poverty and a dramatic process of forest loss and environment degradation, particularly in the mountainous regions. The government considers rural poverty as the main cause of environment degradation, associated with slash-and-burn cultivation and to an unclear definition of property rights on forest land. In 1993, the government launched a Forest Land Allocation programme aiming to lease forest lands to individual households and, on this basis, to solve food security problems, halt the increasing environment degradation and preserve the remaining forests.To evaluate the results of this land reform policy, two upland pilot communes have been intensively monitored. The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impacts of the forest land reform allocation in the two study areas are presented, after providing a background on the Vietnamese situation of mountain zones. On the basis of these findings, it is discussed as to whether the current forest land allocation process may actually promote local development and natural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under what conditions. Deforestation problems must be tackled also with new macroeconomic policies (e.g. credit programmes to support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practices) and social policy (e.g. reduction of demographic pressure), together with the reform of the State institutions (e.g. State Forest Enterprises) involved in management of the forest areas.  相似文献   

15.
The hybrid policy is a flexible policy tool that combines features of carbon trading and carbon taxation.Its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 under China's background are still not studied in detail.Given the exogenous carbon reduction targets,carbon prices,and carbon tax-rates,by 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ing methods and factor decomposition methods,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direct and cascaded effects of the hybrid policy on economic growth,energy utilization,and carbon emission on the national level and the sector level,with China's national input-output data-set.Stepwisely,policy scenarios with irrational estimated results are selectively excluded based on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mong economic,carbon reduction and other policy targets.As a result,against national economic conditions in 2007,the hybrid policy,with a carbon reduction target of -10%,a carbon tax-rate of around $10,and a ceiling carbon price of $40,is highly recommended,because of its significant lower economic loss,lower energy utilization cost,and practical robustness against fluctuation of energy market and carbon market.Furthermore,by decomposition analysis,carbon reduction-related costs are decomposed into a direct part that includes carbon allowance price and carbon tax,and an indirect part as the energy price incremental induced by direct carbon costs.Gross carbon reduction may be decomposed into three parts such as energy intensity,economic scale,and technical progress.And,carbon taxation is the main policy tool that stimulates to improve the energy efficiency.  相似文献   

16.
岸线利用管理是促进岸线资源集约利用,支撑沿江开发有序、健康推进的重要保障。以泰州长江岸线利用时空变化数据库(2003~2013年)为基础,构建岸线利用类型转移矩阵,关联岸线类型与岸线条件,从规模扩张、结构变化和类型转移三方面分析岸线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结合政府部门和企业访谈以及相关研究,剖析岸线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与作用特点,为岸线利用政策调整提供依据。实证分析表明:沿江开发实施以来,泰州长江岸线利用扩张迅速,但2009年之后扩张减缓,优质岸线利用率较高,后备岸线不多。2009年以前,岸线开发以工业、仓储和港口等生产性占用为主,旅游休闲、生态保护与污染处理岸线也有较多增长。2009年之后,港口岸线扩张占主导地位,取代工业岸线成为已利用岸线调整和未利用岸线开发的主要方向。贴岸产业开发模式向港产城一体化综合开发的转变及岸线管理政策的调整共同驱动了岸线利用从工业主导向港口主导的转变,促进了岸线利用从规模扩张向结构优化转变。  相似文献   

17.
中国工业的高能耗投入在带来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导致碳排放的急剧增加,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中国肩负着巨大的减排责任。为了探索减排方式,中国自2013年先后在7个省市建立了碳排放交易市场。研究碳交易对工业碳排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有助于科学评价政策,为全国工业碳交易市场的推行提供合理的建议。本文利用中国30个省份规模工业碳排放数据,首先分别采用DID和PSM-DID方法考察了碳排放交易对工业碳排放和碳强度的影响,其次在使用SFA测算出各省规模工业能源技术效率和能源配置效率的基础上探讨了碳交易发挥作用的机制和影响大小。结果发现:(1)碳交易对试点地区规模工业的碳排放量和碳强度有显著抑制作用,分别使二者下降4.8%和5.2%;(2)碳交易分别使试点地区的工业能源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显著提高0.03和0.08;(3)碳交易发挥作用的机制与规模工业的能源技术效率有关。能源技术效率的减排效应大于能源配置效率的增排效应,最终导致政策具有减排作用。这些结论说明,想要推进中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并使其长期发挥减排作用,必须要加快碳交易市场相关配套制度的改革,包括碳价机制和配额分配机制等,使市场交易与政府调控有效结合;淘汰落后产能,增加研发投入,鼓励工业企业使用新技术;转变能源消费结构,倡导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使用。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机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可再生能源存在着成本高和市场狭小两大问题,要根本解决这两大问题必须制定新政策,形成新机制。中国的可再生能源政策的多目标性决定了新出台政策应该是一个政策体系,具体应包括目标机制、定价机制、交易机制、选择机制和补偿机制五种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9.
首先参照投入—产出比,利用环保财政投入占GDP比重与环境污染综合指数之比对各区域环境财政政策治污效应系数进行测算,按系数值域把中国30个省(市)分成两个区域,区域1包括北京、甘肃、贵州等19个省市,区域2包括上海、浙江、福建等11个省市。其次分析环境财政政策、环境税收政策和中国式环境分权的治污效应并分区检验,最后对中国式环境分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门槛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环境财政政策治污效应显著,区域1财政政策取得了更好的治污效果,中国目前车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资源税及排污费等"近似"环境税种总体治污效应不显著,中国式环境分权与污染物排放显著正相关,中国式环境分权和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政策的治污效应具有显著的门槛效应,当中国式环境分权度低于-0.164、经济发展水平低于4.174时,环境财政政策具有更好的治污效果。样本期内以中国式环境分权为门槛变量时,有安徽、广西等15%的观测值位于低门槛区域,以经济发展水平为门槛变量时,有贵州、云南等10%的观测值位于低门槛区域。中国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和工业结构是加剧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城镇化和对外开放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高污染和高排放。鉴于此应加大环境保护财政支出,提升环保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单独开征环境保护税种,中央政府适度地环境集权,全面提升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